(共30张PPT)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亚洲”概况】
亚洲一般可以划分为六大地理区域,包括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和北亚。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亚洲地区的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亚洲文明的特点。
1.搜集伊斯兰教兴起的历史事实,从“历史解释”角度理解伊斯兰教兴起的原因及影响。
2.结合奥斯曼帝国扩张的地图,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奥斯曼帝国崛起的历程及影响。
3.结合德里苏丹国家疆域图,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的扩张及文明特点。
4.搜集相应的史料,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大化改新的内容及意义,运用“唯物史观”论,理解大化改新后日本进入幕府政治的原因。
体会课堂探究的乐趣,
汲取新知识的营养,
让我们一起 吧!
进
走
课
堂
【情境探究】《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这些故事分别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
思考:这说明阿拉伯文化有何特点?
一、阿拉伯帝国
提示:兼容并包、海纳百川。
一、阿拉伯帝国
1.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1)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
(2)622年,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政权,势力逐步扩大。到其去世时,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622年,迁居麦地那建立政权
7世纪中期:大规模向外扩张
8世纪:建立横跨三洲的帝国
一、阿拉伯帝国
2.阿拉伯帝国的鼎盛
(1)政治稳定: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下设各部大臣,辅助哈里发分掌行政、财政和宗教等事务。
(2)经济繁荣: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阿拉伯商人在各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上贸易;城市繁多,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3)文化灿烂: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
古兰经
3.阿拉伯帝国的历史地位
(1)吸收被征服地区文化。
(2)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文献,融合东西方文化。
(3)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阿拉伯商人、旅行家
欧洲
中国造纸术、印度数字
【情境探究】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是什么?(历史解释)
阿拉伯帝国领域内的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印度、叙利亚和埃及等地,都是古代东西方文化荟萃的地区。帝国政治的相对稳定,交通发达,经济繁荣,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而通行全国的阿拉伯语和占统治地位的伊斯兰教意识形态,则为它提供了必要前提。适应阿拉伯帝国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方面发展的需要,帝国的统治者日益认识到科学文化的重要性。因此,阿拉伯帝国历代统治者都比较关心发展科学文化事业。到阿拔斯王朝时期……他们不分宗教畛域,不拘泥意识形态的差异,不惜重金延聘人才,尊重和奖掖各界学者。8 世纪中叶,中国的造纸术和罗盘针传入阿拉伯帝国,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下卷)》
(1)阿拉伯帝国领域内的地区都是古代东西方文化荟萃之地,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
(2)广泛吸收各地区的文化成就,加以融合与创造,造就阿拉伯帝国文化的繁荣。
【例题】阿拉伯帝国首都巴格达的邮政总局,曾编制了许多旅行指南,指南中记载了各驿站的名称和各站之间的距离,许多驿站位于今叙利亚、伊朗、中亚等地。据此可推知,阿拉伯帝国( )
A.鼓励长途贩运活动 B.重视交通工具的革新
C.开辟了亚欧新商路 D.注重传播本民族文化
【解析】选A。从题干中可看出阿拉伯邮政总局编制的旅行指南中包括大量驿站名称及各站之间的距离,而且涉及西亚、中亚等地,这种做法有利于长途贩运的经商活动,故选A项;题干中未涉及交通工具的信息,排除B项;题干中未涉及商路是否是新开辟的,排除C项;题干中的驿站位于众多地区,未突出是为了传播阿拉伯民族的文化,排除D项。
【情境探究】奥斯曼帝国兴起对东西贸易有什么历史影响?(唯物史观)
1453年,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攻陷君士坦丁堡,占领巴尔干、小亚细亚及黑海北岸等地区,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通商要道。帝国军队不但肆意抢劫商旅,而且帝国当局还对过往商品课以重税。这实际上等于堵死了这一条重要的商路。结果,欧洲市场上的东方商品的价格猛涨。在这种情况下,西欧商人很自然地渴望另辟一条通往东方的商路。
帝国控制亚欧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贸易受到影响,客观上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
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1.奥斯曼人的兴起
(1)征服小亚细亚:13世纪,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人在小亚细亚发展起来,不断攻击拜占庭帝国,逐步征服小亚细亚。
(2)向欧洲进军:14世纪中期,他们跨过今黑海海峡向欧洲进军,逐渐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
2.强盛的奥斯曼帝国
(1)奥斯曼帝国的建立:1453年,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
(2)奥斯曼帝国的扩张:到16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3)奥斯曼帝国的统治
①政治:最高统治者是苏丹,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
②经济:15—16世纪,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
【例题】美国著名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道:14世纪中期,奥斯曼帝国要想进攻欧洲,几乎找不到比这更有利的时机了。这一时机是( )A.欧洲黑死病的蔓延 B.西欧王权的衰落C.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D.自治城市的发展
【解析】选A。14世纪中期,黑死病在欧洲的蔓延导致欧洲人口大量减少,为奥斯曼帝国向欧洲侵略扩张提供了有利时机,故选A项;14世纪中期,西欧王权正在逐渐走向强大,排除B项;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是在5世纪后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自治城市的发展相对而言在西欧较多,而奥斯曼帝国进攻的主要是东欧地区,二者之间关联不大,排除D项。
【史料思考】:仔细观察上面图片,从中你可得出怎样的结论?
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提示:日本民族非常善于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在吸收和消化中,不是完全照搬,而是在结合自己国情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学习,并进行一定的创新。
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1.南亚
(1)孔雀帝国:公元前4世纪,崛起于印度北部,一度统一南亚大部分地区。孔雀帝国衰落后,印度再度分裂。
(2)笈多帝国
①兴起:4世纪初,兴起于恒河中游,几乎征
服了北印度。
②统治:帝国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但政令
不够统一。
③宗教: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教逐渐
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中国东晋高僧法显赴印度求法,目睹了王朝的繁盛情况,在归国后撰写《佛国记》,盛赞笈多王朝。
(3)德里苏丹国
①兴起:13世纪初,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
②统治:最高统治者称苏丹。地方划分为行省,
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
林担任。
③宗教: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2.东亚
(1)日本
①大化改新:6—7世纪,日本出现严重社会危机。646年,
孝德天皇改革,史称“大化改新”,经过约半个世纪的改
革,日本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②幕府统治:12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源赖朝
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幕府,并从朝
廷获得了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力,日本进入
幕府政治时期。
17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面对世界变局意图以锁国
加强统治,抵制外来影响。
请在此输入标题
【拓展提升】 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唐文化影响下的大化改新
(1)政治制度:建立起以唐三省六部制和郡县制为蓝本的中央与地方行政体系,
模仿唐朝建立天皇制政体,制定国名和纪年。
(2)经济制度:建立起以唐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为蓝本的田制和税制。
(3)军事制度:建立起以唐府兵制为蓝本的防人制。
(4)法律制度:建立起以唐律为蓝本的律令体系。
(5)生活习俗:广泛地吸收和仿效大唐国的礼仪、服饰等项以至影响到日本的某
些民族风俗的形成,除此之外,诸如围棋、相扑、汉方医学、茶道、日本佛
教艺术的黄金时代等等,无不从各个侧面展示着日本文化在“大化改新”至
平安时期全盘唐化的倾向。
(2)朝鲜
①新罗统一:7世纪末,初步统一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②高丽王朝: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仿效中国唐朝制度建立高丽王朝。
③朝鲜建立:14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
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
④抗击侵略:16世纪末,面对日本侵略,明朝派军赴朝
作战。经过7年的艰苦战斗,中朝军民取得抗击日本侵
略的胜利。明朝大将邓子龙、朝鲜大将李舜臣先后牺
牲。
中华文化圈的形成
日本的大化年间和朝鲜的新罗、高丽王朝均仿效唐朝制度、文化进行了改革,至今唐朝的服饰、建筑、文字、儒学、佛教等文化对其仍有深刻影响,它们与中国大陆共同形成了当时世界领先的中华文化圈。
【思维提升】
【例题】公元5世纪,笈多王朝达到鼎盛时期,但在印度中南部扩张有限,南部德干高原诸国大都只是名义上的臣属性质。这说明笈多王朝( )A.政局稳定,经济繁荣 B.地方割据,政令不畅C.多年扩张,北乱南稳 D.政局动荡,内忧外患
【解析】选B。题干侧重强调的是南部德干高原诸国大都是名义上的臣属性质,实际上说明了笈多王朝存在地方割据,政令不够统一的现象,故选B项;从题干中的“扩张”“名义上的臣属”等可知,笈多王朝对南部的控制力有限,不能得出政局稳定的结论,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南部德干高原诸国大都只是名义上的臣属性质,这说明南方不稳,排除C项;题干只涉及笈多王朝内部统治状况,未涉及外来的隐患,排除D项。
阿拉伯帝国
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中古时期的亚洲
形成过程
形成背景
经济繁荣
文化交融
兴起和扩张
政治制度
影响
印度—孔雀帝国
印度—笈多帝国
印度—德里苏丹国
南亚国家
东亚国家
日本
朝鲜
1.阿拉伯帝国的君主哈里发集立法、行政、军事等大权于一身,在哈里发之下,设有宰相、枢密院、财政部等负责具体相关事务。哈里发也是伊斯兰的最高精神领袖,直接管理支加与麦地那这两处圣地,具有裁决纷争的权威。这表明阿拉伯帝国( )
A.借鉴中国的政治制度 B.实行政教合一的体制
C.君主专制统治的确立 D.以传教为名对外扩张
B
2.1461年,奥斯曼帝国苏丹允许亚美尼亚人和犹太人建立“米勒特”社区,由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米勒特”意为奥斯曼帝国境内有特殊信仰的集团或民族。1520年后,天上教和其他宗教社区也逐渐组建了类似的社区。“米勒特”制度的推行( )
A.适应了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的需要
B.推动了政教合一国家的诞生
C.使帝国境内各宗教法律地位平等化
D.导致奥斯曼帝国走向分崩离析
A
3.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日本出现许多大庄园。大庄园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干涉庄园事务。其直接结果是( )
A.有利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B.武士集团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C.日本社会出现严重社会危机
D.使幕府意图以锁国加强统治
B
4.据记载,朝鲜三国时期积极模仿唐朝律令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并按照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设置中央及地方行政机构。日本通过“大化改新”,形成以天皇为中心、以中央集权为形式、以唐律为法制基础的律令制国家。由此可知( )
A.《唐律》已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
B.当时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
C.中国文化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
D.周边国家深受中国政治制度的影响
D
5.恩格斯说:“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点有宗教变迁相伴随,只是就迄今存在的三种世界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而言。”伊斯兰教创立时的历史转折主要表现在( )
A.阿拉伯承袭了被征服地区的封建生产关系
B.阿拉伯奴隶社会日益发展
C.多重危机使阿拉伯半岛动荡不安
D.阿拉伯半岛上开始出现奴隶制城邦
C
没有独立精神的人,一定依赖别人,依赖别人的人一定怕人;怕人的人一定阿谀谄媚人。
—— 福泽谕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