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描绘了苏俄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起、经十月革命、国内战争到经济恢复时期广阔的社会画面。小说塑造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是一个自觉的、无私的革命战士,把党和祖国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充满青春活力,不畏困难,勇敢坚强,意志坚
定。这本书创作于怎样的社会
环境中?
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1.结合列宁主义的形成过程,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列宁主义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和深远意义。
2.从“时空观念”角度理清俄国十月革命的基本历程,从中概括十月革命的特点和伟大意义。
3.了解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到“苏联模式”的演进,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曲折性和渐进性,并运用“唯物史观”评价苏联模式。
体会课堂探究的乐趣,
汲取新知识的营养,
让我们一起 吧!
进
走
课
堂
【史料思考】为什么说“布尔什维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作为一个政党而存在,是从1903年开始的”?
布尔什维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作为一个政党而存在,是从1903年开始的。
--[苏]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
提示:1903年,布尔什维主义的出现,标志着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在俄国的建立,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1.条件
经济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政治 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阶级 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
组织 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俄国马克思主义工人政党,苏联共产党的前身
思想 1900年,流亡国外的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
2.确立: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
3.内容
(1)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2)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3)“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4)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请在此输入标题
【拓展提升】 列宁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理论 在适用于帝国主义时期无产阶级斗争的新条件下,建立了不同于第二国际各国政党的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
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 指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后阶段,揭露了资本主义的溃疡以及必然灭亡的条件,是对马克思主义划时代的贡献
“一国胜利”理论 在帝国主义条件下,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理论,这是帝国主义的时代特征和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的结果
关于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理论 正确分析了由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和策略,并且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无产阶级革命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区别问题
4.意义
(1)列宁深刻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列宁主义。
(2)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情境探究】列宁为什么认为社会主义“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中获得胜利”?对比两段史料,对我们认识马克思主义有何启示?
(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即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
——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
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中获得胜利。
——列宁《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
原因:资本主义在各个国家的发展极不平衡。
启示: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需要打破理论束缚,进行大胆创新。
【例题】1950年,苏联政府发行邮票,纪念列宁创办《火星报》50周年(如图)。列宁当时创办该报主要是( )
A.为成立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作好准备B.为建立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作准备C.为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俄国作准备D.为发动十月革命作舆论方面的准备
【解析】选B。创办《火星报》时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已经成立,但不是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列宁认为,要在俄国建立一个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必须从思想建党上着手,他把创办政治报纸作为建党的第一步,故B项正确。
【情境探究】史料反映了列宁最初主张用什么方式夺权?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释)
方式:和平夺权。
原因:有尽量公开活动的可能,没有暴力压迫群众的现象。
目前俄国的特点是由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革命的第二阶段。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不高和组织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这个过渡的特点是:一方面有尽量公开活动的可能;另一方面没有暴力压迫群众的现象,最后群众对这个资本家政府,对这个和平与社会主义的死敌,抱着不觉悟的轻信态度。 ——列宁“四月提纲”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请在此输入标题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1.背景
(1)两个政权并存:二月革命胜利后,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的领导人将政权交给临时政府,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并镇压人民的反抗。
(2)指明革命方向:1917年4月,列宁提出了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
2.过程
(1)占领冬宫:1917年11月7日,即俄历10月25日,革命武装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
(2)成立新政权
①成立:1917年11月8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布推翻临时政府,成立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
②意义:标志着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3.意义
(1)是俄国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划时代事件。
(2)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3)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
(4)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请在此输入标题
【拓展提升】多角度认识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
理论角度 打破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念,在资本主义经济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单独取得革命胜利,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革命道路 由中心城市起义发展到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这是由俄国国情决定的
革命性质 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形成急剧发展的两个不同性质阶段的革命
革命方式 由设想和平夺权到运用暴力革命形式夺取政权
【解析】选D。二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D项正确;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后,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排除A项;此时沙皇政府已经被推翻,群众游行反对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排除B项;这次游行没有被镇压,说明没有丧失和平夺权的可能,排除C项。
【例题】首都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涌上街头,打出了“全部政权归苏维埃!”“打倒十个资本家部长!”“决不同英法资本家签订秘密条约!”的横幅,举行示威。同时,莫斯科等大城市也爆发了群众游行活动。由于前线战事吃紧,这次全国性的抗议活动没有继续下去。这一抗议活动( )A.促使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出现 B.遭到沙皇政府的严厉镇压C.说明和平取得政权失去可能 D.得到布尔什维克党的指导
【情境探究】俄国革命诗人杰米扬·别德内依说:“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凶猛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材料中的“野兽”和“暴徒”是指什么
提示 国外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苏俄陷入内战。
(2)目的: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
(3)主要内容:余粮收集制,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里。
(4)评价:积极: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
消极: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
(1)主要内容:农业: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工业: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2)意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1)背景:1922年12月,苏联成立;
1924年1月,列宁逝世,斯大林确立了领导地位。
(2)途径:先后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3)结果: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苏联基本实现“工业化”目标,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
(4)评价
①积极:苏联在很短时间内发展为世界工业强国,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频发的状况形成鲜明的对照;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
②消极: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影响了苏联的发展: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
《片面的经济》
这幅漫画形象的反映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国民经济状况。
【情境探究】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式的经济”是什么?给苏联发展带来的严重问题有哪些?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苏联式的经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问题: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限制生产竞争,妨碍了科学技术发展;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目前这种困难的经济和生活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苏联式的经济造成的后果……我们不得不付出代价,为苏联体制所固有的过分依赖原料工业和国防工业而损害日用消费品生产的发展付出代价;为不允许产品生产者的竞争付出代价,这妨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俄罗斯经济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力。
——普京《千年之交的俄罗斯》
【例题】下表为1928、1932年和1937年苏联拖拉机数量与农业集体化发展状况统计表。它反映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是(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同时并举
C.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 D.农业集体化滞后制约工业化发展
时间 拖拉机数量 (万台) 参加农业集体组织农户
占全国农户比例(%)
1928年 2.7 1.7
1932年 14.8 61.5
1937年 56.1 93.0
【解析】选B。由材料表格可知,苏联工业化期间,参加农业集体组织农户占全国农户比例也在增加,因此可以看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同时并举,故B正确。
列宁主义的形成
十月革命的胜利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背景
过程:创办《火星报》、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
主要内容
评价
背景:1917年俄国重要革命事件
进程:占领冬宫、建立政权
历史意义
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918-1924)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背景、目的、重要措施、评价
新经济政策:背景、主要措施、评价
苏联的成立
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
(1928-1937)
斯大林时期的建设成就
苏联模式的形成:政治、经济
苏联模式的评价:积极、消极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1.列宁曾将十月革命的主观动机设定为“引爆”西方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晚年,他又重新诠释其实际功能,其中包括面向东方落后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列宁眼中的十月革命( )
A.超越无产阶级革命范畴 B.逐渐修正了既定目标
C.造成了广泛的世界影响 D.实现了东方非殖民化
C
2.上映于1939年的苏联著名影片《列宁在1918》中有一句经典台词:“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这一台词所反映的历史背景是( )
A.反法西斯战争艰苦卓绝
B.苏联工业化建设蒸蒸日上
C.新生苏俄政权面临困境
D.农业集体化运动逐见成效
C
3.1918-1920年苏俄为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斯大林时期,苏联的国家经济政策又发生了变化,形成了斯大林模式。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斯大林模式( )
A.是苏联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作出的选择
B.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加以国家宏观调控
C.影响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
D.日后阻碍了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发展
D
4.1921年,列宁在俄共(布)十大上指出:“在一个小农生产者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通过一系列特殊的过渡办法,这些办法在工农业雇佣工人占大多数的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里,是完全不需要采用的。”这说明了当时苏俄的“特殊过渡办法”( )
A.恢复了商品雇佣关系
B.促进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
C.巩固了工农联盟基础
D.是基于生产力客观水平的选择
D
5.前苏联流传的一个笑话: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苏联接待官员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地说:“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地问:“你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飞机赶去排队啊。”这段笑话( )
A.肯定农业集体化运动的积极作用 B.客观地分析了苏联工业化的弊端
C.侧面说明新经济政策的本质特点 D.强调国家对经济干预的积极作用
B
只要千百万劳动者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跟随本阶级的优秀人物前进,胜利也就有了保证。
——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