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二战中的美苏携手相助,共同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然而美国驻苏联参赞却说:“战争才刚刚开始……”
为什么说战争才刚刚开始?即将到来的是怎样一场“战争”?
1.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
2.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1.了解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和华约等重大历史事件,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和两极格局的形成。
2.了解二战后六七十年代世界多极力量的发展概况,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国际格局演变的历程及影响因素。
体会课堂探究的乐趣,
汲取新知识的营养,
让我们一起 吧!
进
走
课
堂
【情境探究】下图为某国针对马歇尔计划的漫画,请结合所学分析这一国家的观点。
提示 漫画中美国用美元大棒破坏西欧国家的主权,强调了马歇尔计划的负面影响,这应该是苏联对马歇尔计划的揭露和批判。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1.冷战的含义: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
2.原因
(1)制度差异:美国和苏联是两个社会制度完全不同的超级大国。
(2)同盟关系破裂: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战时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
(3)根本原因:两国的国家利益存在严重冲突,意识形态也尖锐对立。
3.开始标志:1947年3月,杜鲁门发表被称为“杜鲁门主义”的演说。
4.主要表现
领域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政治 杜鲁门主义:宣布世界已经分裂为两个对立的营垒,美国将支持所有反对共产主义的国家。具有明显的反苏、反共色彩 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宣布世界已经分裂为帝国主义和反帝国主义两个相互敌对与斗争的阵营
经济 实施马歇尔计划,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 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形成了以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为主导的经济体系
地理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
军事 1949年4月,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 1955年,成立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
【情境探究】杜鲁门讲话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美国对外政策的转折点?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我们愿意帮助各自由国家的人民维持他们的自由体制和国家完整,抵制谋求把极权主义政权强权强加于他们的侵略活动……就危及世界和平——而且肯定会危及我们自己国家的加于他们的侵略活动……就危及世界和平——而且肯定会危及我们自己国家的利益……
——杜鲁门1947年3月在国会的讲话
观点:抵制苏联与社会主义。
原因:杜鲁门主义既是美国对苏冷战开始的标志,也是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的宣言书。
【概念比较】 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冷战的关系
雅尔塔体系奠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下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5.两极格局
(1)正式形成: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2)概括: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
请在此输入标题
【拓展提升】 美苏冷战下国际关系的特点
(1)阵线分明: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
(2)主导力量: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3)斗争方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4)体现矛盾: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其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5)对峙地区: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区。
【例题】1958年,美苏签订“文化、技术和教育领域的交流协议”。两国展开了一系列文化往来,赴美的苏联学者90%为科学家、工程师,而赴苏联的美国学者90%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这表明( )
A.美国旨在缓和与苏联的紧张关系 B.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
C.冷战格局下美苏交流与对抗并存 D.苏联旨在对美国输出先进科技
【解析】选C。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两极格局下,美苏在文化、技术和教育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交流,说明在冷战格局下,美苏之间既有对抗,也有交流,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美苏的文化往来,不是单独强调美国一方缓和与苏联的紧张关系的意图,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文化交流,且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是在20世纪90年代两极格局瓦解后,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赴美的苏联学者90%为科学家、工程师”,可知苏联学习美国的先进科技,而不是对美国输出科技,故D项错误。
【史料思考】1964年6月,美国《时代》杂志指出,从北约到联合国,从拉丁美洲到中国,几乎在世界政治中的每一个问题或地区上,法国都采取和美国政策不一致的态度。这反映了什么问题
提示 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世界格局呈现出多极化趋势。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请在此输入标题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1.冷战的发展
(1)时间: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
(2)特点:既有缓和,又有激烈的冷战对抗。
(3)表现:发生了第二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
2.多极力量的成长
(1)西方阵营逐渐分化
①西欧: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
②日本:经济“起飞”及其要成为“政治大国”的追求。
(2)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①原因:苏联的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
②表现: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中苏关系的破裂。
美国
苏联
欧洲
2.多极力量的成长
(3)中国崛起
①标志事件:拥有“两弹一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等。
②意义: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4)第三世界的兴起
①万隆会议:1955年,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举行了万隆会议,由此诞生了体现和平共处原则的“万隆精神”。
②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
3.影响:
对美苏两极格局造成了有力冲击。
请在此输入标题
【拓展提升】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原因分析
(1)根本原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2)具体原因:美苏的相对衰落和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具体表现为:
①美苏两国争夺世界霸权,在给世界和平造成严重威胁的同时,也使自身实力受到严重削弱。
②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共体和日本迅速崛起,严重削弱了美国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地位。
③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已经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一支重要的维护和平的力量。
④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尤其是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有力地冲击着两极格局。
【例题】1969年美国出台了新的《出口管制法》,不再使用“共产党国家”与“非共产党国家”这一概念和划分方法,代之以“鼓励与美国有外交关系或贸易关系的国家进行贸易”,并要求商业部修订管制清单。这一调整主要是由于美国( )
A.同苏联关系缓和 B.与西欧竞争加剧
C.陷入侵越战争泥潭 D.国家实力相对衰弱
【解析】选D。从题干中可看出,1969年美国出台的新的《出口管制法》,不再特意强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抗,结合所学可知,此时美国陷入侵越战争泥潭,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且在资本主义世界面临西欧、日本的竞争,整体国家实力相对衰弱,迫切希望改善国际环境,故D项正确。
【情境探究】当今世界中的“单极化”和“多极化”势力分别指什么?
国际政治格局变化的实质是什么? (历史解释)
单极化势力指美国,多极化势力指欧盟、俄罗斯、中国、日本。实质: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与制衡。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
1.美苏关系
时期 特征 苏联 美国
70年代 日趋紧张 苏联入侵阿富汗 加强对苏联的遏制,大搞军备竞赛,实施“战略防御计划”
1985年以后 走向缓和 ①对话: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了多层次对话机制。 ②裁军:1987年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1991年两国签订《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 ③战略收缩:苏联从阿富汗撤军,宣布不再干涉东欧事务,同意两德统一;苏联与中国关系也实现了正常化
1989年10月,匈牙利布达佩斯出现民众示威游行,原有社会制度发生变动。
1989年波兰团结工会在大选中获胜,标志着波兰政治经济体制的剧变。
1989年12月,罗马尼亚发生政变。领导人齐奥塞斯库被枪决,政权更迭。
1989年11月,捷克斯洛伐克 “天鹅绒革命”,政权发生变更。
东欧剧变
1991年8月19日,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宣布苏联进入紧急状态。
1991年8月21日,戈尔巴乔夫控制局势,但24日宣布辞去苏共总书记。
1991年12月21日,11个共和国领导人发表《阿拉木图宣言》,宣布苏联不复存在。
俄罗斯总统叶利钦拒绝执行亚纳耶夫的命令,号召举行政治罢工。
苏联解体
2.两极格局的瓦解
(1)原因
①苏联放任西方对东欧的“和平演变”攻势。
②国内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2)标志:苏联解体。
(3)影响: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随之结束。两极格局中出现的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例题】有学者认为,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斗争不再存在,代之而起的将是经济流通、无止境地解决技术问题、环境问题,以及品味微妙的消费者需求之满足。上述说法最有可能出现于( )
A.英国“光荣革命”成功时 B.俄国十月革命成功时
C.世界两极格局确立时 D.东欧剧变及苏联解体时
【解析】选D。东欧剧变及苏联解体后,它们的社会制度随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所以该学者认为“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斗争不再存在”,故D项正确。英国“光荣革命”成功时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斗争仍然存在,俄国十月革命成功时、世界两极格局确立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斗争非常激烈,都不符合题意,故A、B、C三项错误。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两极格局的瓦解
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冷战与两极格局
概念
背景
美苏冷战的进程:政治、经济、地缘政治、军事
两极格局正式形成:“北约”与“华约”
冷战的发展
多极力量的成长
特征
表现
缓和:美苏开展对话
对抗: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
西欧和日本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
东欧反苏、中苏关系破裂
中国崛起
第三世界的兴起
美苏关系的演变:紧张与缓和
苏联与中国的关系也实现了正常化
标志:苏联解体、东欧剧变
影响
1.1970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对外政策报告中说:欧洲今天已比较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维持下去了,建立更平衡的联合和更名副其实的伙伴关系是符合美国利益的。美国意在( )
A.重建布雷顿森林体系 B.联合欧洲消除滞胀危机
C.调整与西欧国家关系 D.加大与苏联对抗的强度
C
2.原华约成员国(除苏联外)都已在不结盟运动中享有来宾席位。近年来北约的不少成员国也获得了这种地位。德国和荷兰亦以这种身份参加了阿克拉会议(不结盟国家在1991年阿克拉举行部长级会议)。与会者的愿望自然是想对不结盟运动的方针施加影响。这说明了( )
A.美苏冷战仍然影响第三世界
B.不结盟运动已经发生了质变
C.不结盟运动会员国构成复杂
D.不结盟运动发展中存在变数
D
3.1951年,美国黑人团体民权大会向联合国发起请愿活动,指控美国政府对黑人犯有种族灭绝罪行。美国政府指责请愿活动是共产主义的宣传,并寻找支持政府的黑人来驳斥这些指控。这反映出当时( )
A.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
B.民权大会的指控缺乏事实依据
C.美国对待种族问题的态度受冷战意识影响
D.美国政府对国内的种族平等问题漠不关心
C
4.1965年,美国总统约翰逊在华盛顿召开“第一届国际海水淡化研讨会”,提出了利用核能使海水淡化的“淡水和平”计划,试图解决中东地区的水资源危机。包括苏联在内的65个国家和6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参加了会议。“淡水和平”计划( )
A.加剧了美苏对第三世界的争夺
B.促进了冷战时期的国际合作
C.扩大了美国核能利用上的优势
D.缓解了中东地区的淡水危机
B
5.1985年,美国和苏联的战略核弹头数已分别达到12 846枚和10 716枚,但截至1991年苏联解体,双方也无直接的军事冲突。这一现象可以表明当时( )
A.多极化格局已形成 B.全球化的进程加快
C.世界科技快速发展 D.和平成为时代主题
D
生活赋予我们一种巨大的和无限高贵的礼品,这就是青春:充满着力量,充满着期待志愿,充满着求知和斗争的志向,充满着希望信心和青春。
—— 奥斯特洛夫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