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
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古巴共和国
朝鲜民族主义人民共和国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
“他对苏联解体没有责任,因为到90年代初的时候苏联已经完全没有活力了。而戈尔巴乔夫的功绩就在于,他促进了这个没有流血和没有内战的进程。”
俄罗斯人民自由党主席
雷日科夫
苏联解体的原因?
斯大林模式
僵化说
“从某个时候起……戈尔巴乔夫实际上就是按照西方剧本行事的,他不仅‘交出’了苏联,分割了他的人民及其家庭,而且还在世界上‘交出’了我们所有的盟国。”
俄罗斯共产党第一副主席梅利尼科夫
戈尔巴乔夫
叛徒全责说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的变化。
2.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1.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东欧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主要成就,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经验教训。
2.了解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历史事实,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社会主义事业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体会课堂探究的乐趣,
汲取新知识的营养,
让我们一起 吧!
进
走
课
堂
【史料思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相继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等。
思考:苏联取得这些成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体制)。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1.背景
(1)取得成就: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
(2)面临问题: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
(3)改革契机:斯大林逝世后,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联新领导人试图对旧体制进行改革。
1957年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2.赫鲁晓夫改革
(1)主要内容
①政治: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②经济: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
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2)影响
①注入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推进了农业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1957年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②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
【情境探究】根据史料概括赫鲁晓夫执政后是如何进行农业改革的。
(史料实证)
赫鲁晓夫上台时苏联的农业问题十分尖锐。赫鲁晓夫执政后首先改革农业计划制度。赫鲁晓夫指出绝不需要中央给集体农庄布置播种面积,规定牲畜的头数。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赫鲁晓夫还在农产品采购制度方面进行了调整。……在1953年的九月全会上,赫鲁晓夫提出要种植玉米。
——《苏联真相》
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
调整农产品采购制度;
种植玉米。
3.苏共二十大
(1)时间:1956年。
(2)概况: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作了《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
(3)影响: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4.勃列日涅夫改革
(1)主要内容: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2)结果: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
(3)失败原因: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
【情境探究】根据史料指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 (历史解释)
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为8.4%。第二阶段为70年代初到70年代末,1971—1975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7.1%,比前五年下降1.3%,其后五年又下降2.6%。第三阶段,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1982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8%。
——《历史2(必修)·历史材料与解析》
趋势:苏联经济的展日趋迟缓,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进入停滞时期。
原因: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对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阻碍了改革进程;推行霸权主义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个人作风专断。
5.戈尔巴乔夫改革
(1)主要内容
①经济: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②政治: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放任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
(2)结果:经济改革成效甚微;政治改革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随之兴起。
6.苏联解体
(1)1990年,立陶宛率先独立。随后,俄罗斯发表主权宣言,其他加盟共和国也纷纷效仿。
(2)1991年8月19日,几位苏联领导人发动政变,试图阻止苏联分裂,很快失败。12月26日,苏联解体。
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 (单位:吨)
类别 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 或计划任务 1970年实际产量
钢 1.45亿 1.15亿
煤 3.9亿 3.35亿
肉 2 500万 1 230万
蔬菜与瓜类 4 700万 1 300万
上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
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
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 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
【例题】
【解析】选A。表格数据显示,1970年,苏联钢、煤、肉、蔬菜与瓜类的实际产量均低于1961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尤其是肉、蔬菜与瓜类的生产缺口更大,这反映出苏联经济建设中经济结构失调等问题积重难返,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苏联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没有涉及具体经济政策、经济改革重点的信息,B、C两项错误;1970年苏联肉、蔬菜与瓜类的实际产量远远低于1961年的预测或计划量,体现的是农业生产不能满足社会生活需求,不能说明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D项错误。
【情境探究】根据史料,分析发生东欧剧变的原因,并指出这一变化的本质。
(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原因:照搬苏联模式,经济发展迟缓,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未能充分发挥;苏联的改革失败和西方“和平演变”政策的影响。
本质:社会主义性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这些国家更多地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
——钱其琛答记者问
请在此输入标题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1.社会主义建设:东欧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各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2.社会主义改革
(1)原因
①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重失调,国民收入下降。
②一些东欧国家希望摆脱苏联控制,通过改革,走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
(2)南斯拉夫改革
①措施:建立了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权力下放。
②影响: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后来国家的分裂埋下了隐患。
(3)其他改革取得成效的国家: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缔造者------铁托
请在此输入标题
【拓展提升】 多角度认识南斯拉夫改革
从改革特点看 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中央权力逐渐下放
从改革经验看 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实现经济与市场的最优结合,而非人为地限制商品货币关系
从改革结果看 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后来国家的分裂埋下了隐患
3.东欧剧变
(1)原因
①各国改革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
②20世纪80年代,一些东欧国家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
③苏联鼓励东欧改革和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
④东欧执政的共产党或工人党领导人迷失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根本原因)
“布拉格之春”
(2)概况
类型 主要表现
变化相对平稳 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
发生流血冲突 罗马尼亚
国家实现统一 民主德国并入了联邦德国
国家陷入解体 捷克斯洛伐克分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独立国家;南斯拉夫经过激烈内战,最终解体
东欧剧变示意图
【例题】在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的苏联和东欧各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多样性受到普遍承认,莫洛托夫提出的“条条道路通向共产主义”的口号,被各国革命人民看作是不容怀疑的真理。这一“真理”( )A.成为东欧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指南B.符合新中国制定的“一五”计划的特点C.影响了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建设D.是苏联处理与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准则
【解析】选C。材料认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多样的,但是,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及新中国成立初期都照搬了计划经济体制,说明这一“真理”后来并未真正实行。但是,南斯拉夫建立了社会主义自治制度,走出了与苏联不同的发展道路,体现了这一“真理”,故选C项。
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邓小平
根据视频,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你怎么理解这两段话?
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共产党宣言》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1.社会主义的建立:到1956年底,中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
2.社会主义探索时期: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取得了包括“两弹一星”在内的各个方面的巨大成就。
3.伟大转折: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
(1)主要成就
①经济体制改革: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综合国力的提升: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已居世界第二位。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时代,中国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1年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谷物总产量稳居世界首位。
③高铁、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突进。
④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2)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丰富和发展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
重大贡献,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例题】在我国生产资料销售收入总额中,1991年国家定价占36.0%,国家指导价占18.3%,市场调节价占45.7%;1996年国家定价和国家指导价的比重分别为14.0%、4.9%,市场调节价比重为81.1%。这一变化反映出(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B.企业经营自主权不断扩大C.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D.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加深
【解析】选B。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91-1996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从1991到1996年,国家定价和国家指导价的比重下降,市场调节价比重上升,体现了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企业经营自主权不断扩大,B项正确;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企业经营自主权不断扩大,材料中未体现所有制结构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企业经营自主权不断扩大,未涉及对外开放程度,排除D项。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背景
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主要内容、评价
勃列日涅夫改革(1966-1977):主要内容、评价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
联解体(1985-1991)
戈尔巴乔夫改革:经济领域、政治领域
苏联解体
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
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
东欧剧变:背景、具体表现
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
照搬苏联模式
南斯拉夫改革:措施、评价
东欧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改革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与探索发展(1949-197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1978至今)
1.有学者指出,尽管它在苏联工业化、都市化和文化教育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是由于压制社会和人性的本质,它无法完成把俄国建设为现代化民主国家的历史性任务,无法解决苏联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耗尽了所有的潜力而走到了尽头。该学者指出了苏联解体的( )
A.政策性因素 B.国际性因素 C.社会性因素 D.制度性因素
C
2.有俄罗斯学者指出,苏共20万党员时取得二月革命的胜利,30多万党员时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200万党员时(不包括二战中牺牲的党员)打败了希特勒和日本法西斯,而在近2000万党员时却失去了政权,其中的教训十分沉痛。这一沉痛教训是( )
A.忽视党建丧失了党的先进性
B.党员构成不合理削弱党的战斗力
C.苏共违背了民主集中制原则
D.党的领导人脱离群众而失去支持
A
3.柏林墙倒塌20年后,保加利亚学者伊万 克拉斯特夫指出,“民主的胜利产生了自相矛盾的结果”,人们对现实存在的民主政体的不满日益增长,并且人们越来越感到民主大厦的内部存在问题。这反映出( )
A.苏东剧变的真实原因
B.多极化开始挑战西方影响
C.西方霸权地位的丧失
D.人们对西方民主有所反思
D
4.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说:“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在于我们把马克思主义科学应用于现阶段的实践,把它同我国特殊条件尽可能紧密地结合起来。”为此,南斯拉夫( )
A.建立了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B.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进行“新经济体制”改革
D.建设“福利国家”
A
5.1949年成立的“巴黎统筹委员会”宗旨是限制成员国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战略物资和高技术。1990年,巴黎统筹委员会大幅度放宽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高技术产品出口限制,禁运项目由成立初的400个减少到120个。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冷战对峙格局的终结 B.欧共体版图的扩张
C.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 D.多极化世界的来临
C
立志、工作、成就,是人类活动的三大要素。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堂入室的旅程。这旅程的尽头有个成功在等待着,来庆祝你的努力结果。
——巴斯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