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同步课课练(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选择题
1.(2024七上·剑阁期末)北魏孝文帝在位期间将都城迁到洛阳,并要求族人改汉姓、穿汉服、说汉语、通汉婚。孝文帝此举
A.打击了门阀士族的势力 B.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
C.结束了分裂割据的状态 D.增强了北魏的军事实力
2.(2024七上·清远期末)有学者认为,“牧业民族在占据农业区后,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农业民族的文化,逐渐改变它们的生活习惯和政治制度。”下列可印证该观点的是( )
A.文景之治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商鞅变法 D.休养生息
3.(2024七上·黄埔期末)脍炙人口的《木兰辞》是北朝民歌,也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从艺术形式上看,反映了北方妇女的特色;从文字来看,词兼胡汉,“天子”“可汗”并用。这反映了( )
A.民族交融的趋势开始出现 B.北方女性具有男子汉气概
C.儒家思想观念已深入人心 D.文学创作受民族交融影响
4.(2024七上·内黄期末)学完了本册书,你对中国古代史有了基本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特点是( )
A.封建制度建立和初步发展 B.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C.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D.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5.历史课程理念中强调:“以中外历史进程及其规律为基本线索,突出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B.孕育统一和民族交融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6.从北魏孝文帝时开始营建的龙门石窟中的飞天身上飘扬的丝带、清瘦飘逸的风貌和超凡脱俗的神韵中,我们可窥探到中原汉文化的诸多影响。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南北政权对峙 B.江南经济开发
C.书法艺术成熟 D.北方民族交融
7.(2023七上·期末)成语故事是历史的积淀。以下成语的来历与如图战役有关的是( )
A.投鞭断流 B.退避三舍 C.围魏救赵 D.纸上谈兵
8.(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十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同步练习题)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均能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
A.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 B.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
C.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D.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
9.(2016七上·福州期末)小明同学为某单元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示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单元的主题是( )
A.中国境内的人类活动 B.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10.(2020七上·二连浩特期末)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这场战役中出现了我们熟知的一些成语,如“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这场战役后,北方很快土崩瓦解,陷入分裂和混乱的状态。这场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11.(2024七上·期末)公元383年,东晋的弱势军队出人意料地打败了前秦苻坚所率领的占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这次战役( )
A.消灭了六国残余势力 B.激化了南北方之间的矛盾
C.奠定了楚汉之争的结局 D.稳定了东晋在南方的统治
12.北魏后期,一位到过北方的南朝大臣在目睹洛阳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后,感叹当时中原“礼仪盛富,人物殷阜”,表示不可轻视。这反映出( )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效
C.民族隔阂完全消除 D.分裂割据局面已经结束
13.(2023七上·光明期末)公元485年,拓跋宏采纳汉人大臣的建议,规定凡15岁以上,不分男女,都可以得到国家授予的土地,同时还限制土豪劣绅兼并土地,使农业迅速发展起来。这体现了( )
A.国家实现男女平等 B.地主阶级受到打压
C.改革促进经济发展 D.北方各族融为一体
14.(河北省石家庄市长安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与下列哪一战役相关( )
A.八王之乱 B.官渡之战 C.淝水之战 D.赤壁之战
15.(2024七上·寻甸期末)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上述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 )
A.民族交融 B.政治统一 C.经济发展 D.文化繁荣
二、材料分析题
1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民族交融的重要时期。李老师围绕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设计了如下单元学习任务单,请你完成学习任务。
任务一【观察历史图示——了解时代特征】
任务二【分析历史现象——感受时代风貌】
现象一 据《魏书》记载,北魏孝文帝自称鲜卑拓跋氏是黄帝的后裔,与中原华夏同源共祖。孝文帝改革之后,民族隔阂进一步减少。 现象二 西北地区的歌曲、音乐深受汉人喜爱,来自北方地区的方凳、胡床等家具也流行开来。当时的北方已经无法从服饰、发饰等外观来判定一个人的民族了。 现象三 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各民族间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朝臣中汉族的比例也越来越大。
(1)根据下面示意图,填写①处的政权名称和②处的战争名称,并据此概括该时期的阶段特征。
(2)观察下图,指出这一时期人口迁移的方向,并简述人口迁移带来的影响。
(3)根据下列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描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盛况。(提示:从背景、表现、影响等方面进行描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据题干“北魏孝文帝在位期间将都城迁到洛阳,并要求族人改汉姓、穿汉服、说汉语、通汉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改革中的移风易俗的措施对于促进鲜卑族的汉化以及鲜卑族和汉族的交流,这与当时的民族交流融合的趋势是相符合的,故选B项。
材料描述了迁都与汉化措施,并未体现对士族门阀势力的打击,排除A项。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并未统一中国,排除C项。
材料描述了迁都与汉化措施,并没有涉及到军事改革,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史实。
2.【答案】B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牧业民族在占据农业区后,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农业民族的文化,逐渐改变它们的生活习惯和政治制度”和结合所学可知,题干反映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B项符合题意;
A:文景之治是汉初的盛世,A项不符合题意;
C: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的改革,C项不符合题意;
D:西汉初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答案】D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天子”是中原王朝最高统治者的称呼,“可汗”是少数民族政权最高统治者的称呼,所以“天子”与“可汗”并用体现了文学创作受民族交融影响,D符合题意;
题干材料不能说明民族交融的趋势开始出现,排除A;
北方女性具有男子汉气概,不是题干强调的重点,排除B;
儒家思想观念已深入人心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4.【答案】B
【知识点】三国鼎立;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5.【答案】B
【知识点】三国鼎立;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依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多数时间处在分裂割据状态,或三国鼎立,或南北对峙。战乱、北方民族内迁、统治者的改革等多种因素推动了民族的交往、交流和交融。因而最能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历史特点的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B项正确;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指的是秦汉时期,排除A项;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指的是明清时期,排除C项;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指的是隋唐时期,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两晋南北朝的更替的知识。考查了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
6.【答案】D
【知识点】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从其飞天身上飘扬的丝带、清瘦飘逸的风貌和超凡脱俗的神韵中,可窥探到中原汉文化的诸多影响”可知,北魏迁都洛阳后,进一步推行汉化改革,其飞天服饰、道具、形象等都有中原汉风,这是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反映,D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南方政权,不能体现南北政权对峙,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未涉及江南经济开发,排除B项;
材料反映飞天形象的变化,未涉及书法艺术,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北方民族大融合,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和阅读史料、历史解释能力。
7.【答案】A
【知识点】淝水之战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383年,苻坚不顾一致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拼凑了步兵60余万、骑兵27万,浩浩荡荡南下,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出师前,苻坚自恃兵多势强,号称自己的百万大军,“投鞭于江,足断其流”。投鞭断流与淝水之战有关,A项符合题意;
B:退避三舍与城濮之战有关,B项不符合题意;
C:围魏救赵与桂陵之战有关,C项不符合题意;
D:纸上谈兵与长平之战有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淝水之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很容易作答。
8.【答案】A
【知识点】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通过现象分析本质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B、C、D三项是原因之一,根本原因是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点评】注意根本原因和其它原因的区别。
9.【答案】D
【知识点】三国鼎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根据示意图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除了西晋有过短暂的统一中国的历程,其余时间都是政权分立的局面。这一时期的社会动荡加速了不同民族的迁徙,各民族人民生活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更是加快了北方的民族融合。由此可以判断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特点。
10.【答案】D
【知识点】淝水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如‘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这场战役后,北方很快土崩瓦解,陷入分裂和混乱的状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之相关的是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后,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割据状态,D正确;
巨鹿之战相关的成语是“破釜沉舟”,结果是项羽大败秦军主力,为推翻秦朝统治奠定基础,排除A;官渡之战相关的成语有“倒履相迎”,结果是曹操大败袁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排除B;
赤壁之战有关的成语有“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草船借箭”,结果是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
11.【答案】D
【知识点】淝水之战
【解析】【分析】A:消灭了六国残余势力,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激化了南北方之间的矛盾,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奠定了楚汉之争的结局,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可知,公元383年,东晋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战胜前秦。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东晋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淝水之战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难度中等。
12.【答案】B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礼仪盛富,人物殷阜”和所学可知,孝文帝改革前社会制度落后,生产生活方式落后,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孝文帝改革后民族交融,文化繁荣,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北魏实力增强等,B项正确;
题干强调的是改革的成效,并未说明人口迁移问题,排除A项;
民族隔阂完全消除,并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北魏孝文帝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但并未使分裂割据局面结束,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认识。
13.【答案】C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国家实现男女平等,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地主阶级受到打压,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公元485年,拓跋宏采纳汉人大臣的建议,规定凡15岁以上,不分男女,都可以得到国家授予的土地,同时还限制土豪劣绅兼并土地,使农业迅速发展起来。”可知,改革促进经济发展,C项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北方各族融为一体,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史实。
14.【答案】C
【知识点】淝水之战
15.【答案】A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据题干材料“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可知,这反映了魏晋时期内迁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生产技术和汉族学习游牧民族乐器、歌舞等,说明民族间的交融在不断增强,故选A项。
材料反映的是民族交融,与政治统一无关,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是民族交融,与经济发展无关,排除C项。
材料反映的是民族交融,与文化繁荣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魏晋时期的民族交融。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魏晋时期民族交融的相关史实。
16.【答案】(1)政权:蜀汉或蜀。战争:淝水之战。特征:政权并立。
(2)方向:由北向南。影响:给南方带去劳动力,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促进了民族交融。
(3)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迁入中原地区,北方地区出现民族交融现象;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出现民族交融共生的景象。
表现:在民族心理上,随着经济文化交流,民族认同感日益加强,民族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在文化上,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北方民族的乐器、歌舞等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在服饰、家具方面,汉族人民接受少数民族的服饰、用具等。
影响:这一时期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三国鼎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淝水之战;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1)根据图1示意图可知,三国鼎立指的是魏、蜀、吴三国鼎立;故①处的政权名称是蜀或蜀汉;②处的战争指的是东晋和前秦之间的战争;383年,苻坚率军浩浩荡荡南下,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东晋团结一致,从容应对,以8万精兵应战,在淝水与前秦军前锋隔岸对峙,最终东晋获胜。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根据图示可知,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政权并立。
(2)观察如图2可知,这一时期人口迁移的方向是由北向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口迁移带来的影响是北人南迁给南方带去劳动力,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促进了民族交融。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政权更替频繁,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迁入中原地区,我国历史上进入了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的时期,出现民族交融共生的繁盛景象。如当时北方出现“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现象,表现在饮食方面,汉人学习少数民族围坐吃烧烤,服饰方面,少数民族贵族穿汉族宽大飘逸的服装,家具方面,汉族由席地而坐开始使用高桌椅板凳等;在政治制度上,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沿袭中原地区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思想上,崇尚儒学的风气盛行;经济上,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农业技艺,而汉族人民向北方少数民族学习畜牧经验;文化上,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各民族之间还通过联姻等方式,在民族心理上打破民族隔阂等。总之,这一时期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谱写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民族交融、和谐共生的篇章。
故答案为:
(1)填充:①蜀汉或蜀。②淝水之战。特征:政权并立。
(2)方向:由北向南;影响:给南方带去劳动力,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促进了民族交融。
(3) 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迁入中原地区,北方地区出现民族交融现象;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出现民族交融共生的景象。表现:在民族心理上,随着经济文化交流,民族认同感日益加强,民族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在文化上,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北方民族的乐器、歌舞等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在服饰、家具方面,汉族人民接受少数民族的服饰、用具等。影响:这一时期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三国鼎立、淝水之战、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北人南迁以及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等知识。
1 / 1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同步课课练(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选择题
1.(2024七上·剑阁期末)北魏孝文帝在位期间将都城迁到洛阳,并要求族人改汉姓、穿汉服、说汉语、通汉婚。孝文帝此举
A.打击了门阀士族的势力 B.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
C.结束了分裂割据的状态 D.增强了北魏的军事实力
【答案】B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据题干“北魏孝文帝在位期间将都城迁到洛阳,并要求族人改汉姓、穿汉服、说汉语、通汉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改革中的移风易俗的措施对于促进鲜卑族的汉化以及鲜卑族和汉族的交流,这与当时的民族交流融合的趋势是相符合的,故选B项。
材料描述了迁都与汉化措施,并未体现对士族门阀势力的打击,排除A项。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并未统一中国,排除C项。
材料描述了迁都与汉化措施,并没有涉及到军事改革,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史实。
2.(2024七上·清远期末)有学者认为,“牧业民族在占据农业区后,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农业民族的文化,逐渐改变它们的生活习惯和政治制度。”下列可印证该观点的是( )
A.文景之治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商鞅变法 D.休养生息
【答案】B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牧业民族在占据农业区后,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农业民族的文化,逐渐改变它们的生活习惯和政治制度”和结合所学可知,题干反映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B项符合题意;
A:文景之治是汉初的盛世,A项不符合题意;
C: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的改革,C项不符合题意;
D:西汉初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2024七上·黄埔期末)脍炙人口的《木兰辞》是北朝民歌,也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从艺术形式上看,反映了北方妇女的特色;从文字来看,词兼胡汉,“天子”“可汗”并用。这反映了( )
A.民族交融的趋势开始出现 B.北方女性具有男子汉气概
C.儒家思想观念已深入人心 D.文学创作受民族交融影响
【答案】D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天子”是中原王朝最高统治者的称呼,“可汗”是少数民族政权最高统治者的称呼,所以“天子”与“可汗”并用体现了文学创作受民族交融影响,D符合题意;
题干材料不能说明民族交融的趋势开始出现,排除A;
北方女性具有男子汉气概,不是题干强调的重点,排除B;
儒家思想观念已深入人心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4.(2024七上·内黄期末)学完了本册书,你对中国古代史有了基本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特点是( )
A.封建制度建立和初步发展 B.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C.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D.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答案】B
【知识点】三国鼎立;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5.历史课程理念中强调:“以中外历史进程及其规律为基本线索,突出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B.孕育统一和民族交融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答案】B
【知识点】三国鼎立;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依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多数时间处在分裂割据状态,或三国鼎立,或南北对峙。战乱、北方民族内迁、统治者的改革等多种因素推动了民族的交往、交流和交融。因而最能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历史特点的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B项正确;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指的是秦汉时期,排除A项;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指的是明清时期,排除C项;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指的是隋唐时期,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两晋南北朝的更替的知识。考查了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
6.从北魏孝文帝时开始营建的龙门石窟中的飞天身上飘扬的丝带、清瘦飘逸的风貌和超凡脱俗的神韵中,我们可窥探到中原汉文化的诸多影响。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南北政权对峙 B.江南经济开发
C.书法艺术成熟 D.北方民族交融
【答案】D
【知识点】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从其飞天身上飘扬的丝带、清瘦飘逸的风貌和超凡脱俗的神韵中,可窥探到中原汉文化的诸多影响”可知,北魏迁都洛阳后,进一步推行汉化改革,其飞天服饰、道具、形象等都有中原汉风,这是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反映,D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南方政权,不能体现南北政权对峙,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未涉及江南经济开发,排除B项;
材料反映飞天形象的变化,未涉及书法艺术,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北方民族大融合,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和阅读史料、历史解释能力。
7.(2023七上·期末)成语故事是历史的积淀。以下成语的来历与如图战役有关的是( )
A.投鞭断流 B.退避三舍 C.围魏救赵 D.纸上谈兵
【答案】A
【知识点】淝水之战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383年,苻坚不顾一致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拼凑了步兵60余万、骑兵27万,浩浩荡荡南下,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出师前,苻坚自恃兵多势强,号称自己的百万大军,“投鞭于江,足断其流”。投鞭断流与淝水之战有关,A项符合题意;
B:退避三舍与城濮之战有关,B项不符合题意;
C:围魏救赵与桂陵之战有关,C项不符合题意;
D:纸上谈兵与长平之战有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淝水之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很容易作答。
8.(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十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同步练习题)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均能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
A.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 B.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
C.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D.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
【答案】A
【知识点】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通过现象分析本质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B、C、D三项是原因之一,根本原因是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点评】注意根本原因和其它原因的区别。
9.(2016七上·福州期末)小明同学为某单元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示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单元的主题是( )
A.中国境内的人类活动 B.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答案】D
【知识点】三国鼎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根据示意图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除了西晋有过短暂的统一中国的历程,其余时间都是政权分立的局面。这一时期的社会动荡加速了不同民族的迁徙,各民族人民生活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更是加快了北方的民族融合。由此可以判断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特点。
10.(2020七上·二连浩特期末)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这场战役中出现了我们熟知的一些成语,如“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这场战役后,北方很快土崩瓦解,陷入分裂和混乱的状态。这场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答案】D
【知识点】淝水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如‘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这场战役后,北方很快土崩瓦解,陷入分裂和混乱的状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之相关的是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后,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割据状态,D正确;
巨鹿之战相关的成语是“破釜沉舟”,结果是项羽大败秦军主力,为推翻秦朝统治奠定基础,排除A;官渡之战相关的成语有“倒履相迎”,结果是曹操大败袁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排除B;
赤壁之战有关的成语有“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草船借箭”,结果是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
11.(2024七上·期末)公元383年,东晋的弱势军队出人意料地打败了前秦苻坚所率领的占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这次战役( )
A.消灭了六国残余势力 B.激化了南北方之间的矛盾
C.奠定了楚汉之争的结局 D.稳定了东晋在南方的统治
【答案】D
【知识点】淝水之战
【解析】【分析】A:消灭了六国残余势力,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激化了南北方之间的矛盾,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奠定了楚汉之争的结局,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可知,公元383年,东晋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战胜前秦。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东晋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淝水之战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难度中等。
12.北魏后期,一位到过北方的南朝大臣在目睹洛阳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后,感叹当时中原“礼仪盛富,人物殷阜”,表示不可轻视。这反映出( )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效
C.民族隔阂完全消除 D.分裂割据局面已经结束
【答案】B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礼仪盛富,人物殷阜”和所学可知,孝文帝改革前社会制度落后,生产生活方式落后,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孝文帝改革后民族交融,文化繁荣,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北魏实力增强等,B项正确;
题干强调的是改革的成效,并未说明人口迁移问题,排除A项;
民族隔阂完全消除,并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北魏孝文帝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但并未使分裂割据局面结束,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认识。
13.(2023七上·光明期末)公元485年,拓跋宏采纳汉人大臣的建议,规定凡15岁以上,不分男女,都可以得到国家授予的土地,同时还限制土豪劣绅兼并土地,使农业迅速发展起来。这体现了( )
A.国家实现男女平等 B.地主阶级受到打压
C.改革促进经济发展 D.北方各族融为一体
【答案】C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国家实现男女平等,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地主阶级受到打压,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公元485年,拓跋宏采纳汉人大臣的建议,规定凡15岁以上,不分男女,都可以得到国家授予的土地,同时还限制土豪劣绅兼并土地,使农业迅速发展起来。”可知,改革促进经济发展,C项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北方各族融为一体,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史实。
14.(河北省石家庄市长安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与下列哪一战役相关( )
A.八王之乱 B.官渡之战 C.淝水之战 D.赤壁之战
【答案】C
【知识点】淝水之战
15.(2024七上·寻甸期末)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上述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 )
A.民族交融 B.政治统一 C.经济发展 D.文化繁荣
【答案】A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据题干材料“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可知,这反映了魏晋时期内迁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生产技术和汉族学习游牧民族乐器、歌舞等,说明民族间的交融在不断增强,故选A项。
材料反映的是民族交融,与政治统一无关,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是民族交融,与经济发展无关,排除C项。
材料反映的是民族交融,与文化繁荣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魏晋时期的民族交融。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魏晋时期民族交融的相关史实。
二、材料分析题
1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民族交融的重要时期。李老师围绕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设计了如下单元学习任务单,请你完成学习任务。
任务一【观察历史图示——了解时代特征】
任务二【分析历史现象——感受时代风貌】
现象一 据《魏书》记载,北魏孝文帝自称鲜卑拓跋氏是黄帝的后裔,与中原华夏同源共祖。孝文帝改革之后,民族隔阂进一步减少。 现象二 西北地区的歌曲、音乐深受汉人喜爱,来自北方地区的方凳、胡床等家具也流行开来。当时的北方已经无法从服饰、发饰等外观来判定一个人的民族了。 现象三 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各民族间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朝臣中汉族的比例也越来越大。
(1)根据下面示意图,填写①处的政权名称和②处的战争名称,并据此概括该时期的阶段特征。
(2)观察下图,指出这一时期人口迁移的方向,并简述人口迁移带来的影响。
(3)根据下列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描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盛况。(提示:从背景、表现、影响等方面进行描述)
【答案】(1)政权:蜀汉或蜀。战争:淝水之战。特征:政权并立。
(2)方向:由北向南。影响:给南方带去劳动力,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促进了民族交融。
(3)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迁入中原地区,北方地区出现民族交融现象;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出现民族交融共生的景象。
表现:在民族心理上,随着经济文化交流,民族认同感日益加强,民族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在文化上,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北方民族的乐器、歌舞等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在服饰、家具方面,汉族人民接受少数民族的服饰、用具等。
影响:这一时期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三国鼎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淝水之战;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1)根据图1示意图可知,三国鼎立指的是魏、蜀、吴三国鼎立;故①处的政权名称是蜀或蜀汉;②处的战争指的是东晋和前秦之间的战争;383年,苻坚率军浩浩荡荡南下,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东晋团结一致,从容应对,以8万精兵应战,在淝水与前秦军前锋隔岸对峙,最终东晋获胜。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根据图示可知,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政权并立。
(2)观察如图2可知,这一时期人口迁移的方向是由北向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口迁移带来的影响是北人南迁给南方带去劳动力,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促进了民族交融。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政权更替频繁,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迁入中原地区,我国历史上进入了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的时期,出现民族交融共生的繁盛景象。如当时北方出现“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现象,表现在饮食方面,汉人学习少数民族围坐吃烧烤,服饰方面,少数民族贵族穿汉族宽大飘逸的服装,家具方面,汉族由席地而坐开始使用高桌椅板凳等;在政治制度上,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沿袭中原地区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思想上,崇尚儒学的风气盛行;经济上,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农业技艺,而汉族人民向北方少数民族学习畜牧经验;文化上,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各民族之间还通过联姻等方式,在民族心理上打破民族隔阂等。总之,这一时期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谱写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民族交融、和谐共生的篇章。
故答案为:
(1)填充:①蜀汉或蜀。②淝水之战。特征:政权并立。
(2)方向:由北向南;影响:给南方带去劳动力,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促进了民族交融。
(3) 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迁入中原地区,北方地区出现民族交融现象;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出现民族交融共生的景象。表现:在民族心理上,随着经济文化交流,民族认同感日益加强,民族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在文化上,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北方民族的乐器、歌舞等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在服饰、家具方面,汉族人民接受少数民族的服饰、用具等。影响:这一时期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三国鼎立、淝水之战、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北人南迁以及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等知识。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