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同步课课练(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一、选择题
1.(2024七上·剑阁期末)西晋后期,数以十万计的中原人迁往江南。形成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与这一现象有直接关系的是( )
A.统治阶级的昏庸腐朽 B.八王之乱
C.魏、蜀、吴的连年战争 D.游牧民族内迁
【答案】B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据题干“西晋后期,数以十万计的中原人迁往江南。形成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结合所学可知,西晋时期出现“八王之乱”,这场内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为躲避战乱,广大中原人南迁,形成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故选B项。
西晋统治阶级昏庸腐朽直接导致了八王之乱的出现,并不是中原人南迁的直接原因,排除A项。
材料描述的是西晋后期的社会状况,而不是三国(魏、蜀、吴)时期,排除C项。
游牧民族内迁从东汉时期就开始了,主要迁往黄河流域,不符合题意,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八王之乱,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八王之乱的相关史实。
2.(2024七上·内黄期末)“只过了十多年的安定日子,就出现了全面的危机。内部爆发‘八王之乱’的同时,各少数民族部落也纷纷起兵……西晋王朝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终被匈奴贵族刘渊父子的铁马强弓所摧垮。”这反映了西晋王朝的特征是( )
A.纷争不断,短暂而亡 B.统治集团,奢侈腐化
C.内迁各族,起兵反晋 D.民族交融,大权旁落
【答案】A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3.历史课程理念中强调:“以中外历史进程及其规律为基本线索,突出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B.孕育统一和民族交融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答案】B
【知识点】三国鼎立;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依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多数时间处在分裂割据状态,或三国鼎立,或南北对峙。战乱、北方民族内迁、统治者的改革等多种因素推动了民族的交往、交流和交融。因而最能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历史特点的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B项正确;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指的是秦汉时期,排除A项;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指的是明清时期,排除C项;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指的是隋唐时期,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两晋南北朝的更替的知识。考查了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
4.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东端形成多元并存的局面,武威、平城、洛阳、长安都曾担负起丝路起点的重任。这表明当时( )
A.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空前 B.北方经济得以恢复发展
C.丝路沿线大量城市兴起 D.政治格局变动较为频繁
【答案】D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政治
【解析】【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呈现多元化的特点,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处于分裂状态,政权更替频繁,多个民族政权并存,即政治格局变动较为频繁,因此出现材料现象,故D项正确;
选项ABC与题意表述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征和这一时期丝绸之路发展的特点,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5.西晋时期,陕西关中地区出现了“百万余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的局面。这种局面的出现是因为( )
A.北方游牧民族内迁 B.中原人口大规模南迁
C.西晋大封同姓诸王 D.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政策
【答案】A
【知识点】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晋书》中记载的“关中(主要是今陕西一带)之人,百余万口,率其户口,戎狄居半。”的原因是魏晋时期我国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北方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羯、氐、羌迁往中原地区,中原人口迁往江南,所以关中“戎狄居半”的主要原因是北方游牧民族内迁,排除BCD,A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魏晋时期人口南迁的掌握情况,进而考查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6.晋武帝为了拱卫皇室,大封同姓诸王。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这说明“八王之乱”发生的原因是( )
A.连年不断混战局面 B.西晋采取分封制
C.晋惠帝昏庸无能 D.北方各族的内迁
【答案】B
【知识点】八王之乱
【解析】【分析】晋武帝为了拱卫皇室,大封同姓诸王,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魏晋以来积蓄,扫地无疑。”这说明“八王之乱”发生的原因是西晋采取分封制弊端。西晋初年,晋武帝认为,曹魏削弱所封诸王的势力,导致孤立而亡,于是大封同姓诸王。后来,晋武帝又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这些出镇的宗室诸王,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选项B正确;
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西晋的建立及八王之乱,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2024七上·期末)朱绍侯在《中国古代史》中写道:“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以上材料说明( )
A.汉族在民族交融中占居主导 B.民族交融方式多样
C.斗争是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式 D.胡汉之别观念淡化
【答案】B
【知识点】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可以得出,友好交往、统治者的主动政策、民族斗争说明民族交融方式多样,B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提到汉族的主导地位,排除A项;
材料只是列出“友好交往、统治者的主动政策、民族斗争”等方式,没有体现斗争是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式,排除C项;
材料没有提到胡汉之别观念淡化,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民族交融方式的认识。
8.(2023七上·期末)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继春秋战国后我国历史上又一个大分裂的时期,其间曾经短暂统一过全国的政权是 ( )
A.曹魏 B.西晋 C.东晋 D.北魏
【答案】B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继春秋战国后我国历史上又一个大分裂的时期,其间西晋曾在280年统一全国,但是316年就灭亡了,故选项B符合题意;
A.曹魏,没有统一全国,不符合题意;
C.东晋,没有统一全国,不符合题意;
D.北魏,没有统一全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求学生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没有什么技巧。
9.(2017-2018学年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北迁 同步测试)西晋的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王恺用丝绸做成长40里的步障,石崇就用织锦花缎做出50里的步障。这充分说明了( )
A.统治阶级的腐朽 B.社会经济的繁荣
C.制糖技术的发达 D.丝织技术的高超
【答案】A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芽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的大地主非常奢侈腐化、统治阶级的腐朽。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0.(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了解历史发展的时序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与下图中序号相对应的朝代依次是( )
A.东汉、吴、蜀、南朝 B.东汉、蜀、吴、东晋
C.西汉、吴、蜀、南朝 D.西汉、蜀、吴、东晋
【答案】B
【知识点】三国鼎立;西晋的兴衰
11.(2024七上·宁明期末)以下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某单元的知识结构示意图,其中空格处应为( )
A.人口迁徙 B.八王之乱
C.水利的兴修 D.经济重心的南移
【答案】A
【知识点】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三国两晋时期,北方战乱,大量人口南迁,促进了民族交融,也促进了江南的开发,A项正确;
八王之乱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开发,排除B项;
水利兴修与民族交融并没有太大的关系,排除C项;
西晋时期经济重心并没有南移,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12.(2024七上·潮南期末)从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和西北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在内迁的少数民族中灭掉西晋的是( )
A.氐族 B.匈奴 C.鲜卑族 D.羌族
【答案】B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A:氐族建立前秦,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所学可知,西晋末年,匈奴人起兵反晋,灭掉西晋,建立政权,B项符合题意;
C:鲜卑族建立北魏,统一黄河流域,C项不符合题意;
D:羌族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简单,考查学生对匈奴灭西晋相关知识的掌握。
13.(2024七上·潮南期末)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结束三国时期,实现南北统一的标志是( )
A.魏灭蜀 B.定都洛阳 C.西晋灭吴 D.西晋迁都
【答案】C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A:263年魏灭蜀,A项不符合题意;
B:定都洛阳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公元280年,西晋灭吴,结束了三国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C项符合题意;
D:西晋迁都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考查西晋统一全国,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学生要识记与灵活掌握相关知识。
14.(2022七上·南海期末)西晋末年以来,北方人口大量南移,广泛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各地区,并在各地形成新聚落。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 )
A.八王之乱 B.经济重心南移
C.农民起义 D.自然灾害频繁
【答案】A
【知识点】八王之乱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他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八王之乱造成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的即数以十万计,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A项正确;
题干材料强调的是人口南迁的原因,经济重心南移不是人口南迁的原因,排除B项;
题干材料强调的是人口南迁的原因,农民起义不是人口南迁的原因,排除C项;
题干材料强调的是人口南迁的原因,自然灾害频繁不是人口南迁的原因,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八王之乱,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西晋末年以来,北方人口大量南移的原因是八王之乱。
15.(2018七上·宜宾期末)匈奴左贤王刘宣等私议:“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矣。” 材料中“司马氏骨肉相残”是指( )
A.八王之乱 B.七国之乱 C.牧野之战 D.国人暴动
【答案】A
【知识点】八王之乱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司马氏骨肉相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是由司马氏建立的,晋武帝时期,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司马氏骨肉相残:指的是八王之乱;因此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八王之乱的知识。学生要掌握八王之乱的原因和影响。本题难度适中。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昏庸统治]
材料一:
①西晋初年,晋武帝封二十七个同姓王,以郡建国。之后不断扩大宗室诸王的权力。诸王可自行选用国中文武官员,收取封国的租税。
②左贤王刘宣等私议曰:“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矣。”
——《晋书·刘元海载记》
[民族迁徙]
材料二:
[相关链接]:各族内迁以后,与汉人杂处,西晋统治者向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各少数民族对西晋统治者“怨恨之气,毒于骨髓”。
(1)材料一①反映了西晋哪一历史事实?以前还有哪些朝代采取过类似的措施。
(2)材料一②中的“司马氏骨肉相残”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其危害。
(3)材料二图片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4世纪后期曾经统一黄河流域的是哪一少数民族?
(4)各少数民族对西晋统治者“怨恨之气,毒于骨髓”导致了怎样的结果?
(5)通过以上材料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答案】(1)大封同姓诸王。西周、东周、西汉。
(2)八王之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人民饱受痛苦,西晋从此衰落。
(3)北方游牧民族内迁。氐族。
(4)激起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一些少数民族首领乘机起兵反晋。
(5)统治者要处理好民族关系,要维护社会稳定等。(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八王之乱;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解析】【分析】(1)历史事实:根据材料一中“西晋初年,晋武帝封二十七个同姓王,以郡建国”,据此可知,材料一①反映了西晋建立后,大封同姓诸王。
朝代:根据所学可知,西周、东周、西汉都采取过分封诸侯王的措施。
(2)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二“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矣”,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②中的“司马氏骨肉相残”指的是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
危害:根据所学可知,八王之乱对社会造成巨大,人民饱受痛苦,西晋从此衰落。
(3)历史事件:根据材料地图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二图片是“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反映了,东汉魏晋以来,北方游牧民族内迁。
民族:根据所学可知,4世纪后期曾经统一黄河流域的是低族。
(4)结果:根据材料二文字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内迁各族人不堪忍受西晋的暴政,激起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一些少数民族首领乘机起兵反晋。
(5)启示: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此题应综合上述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结合社会实际分析阐述,言之有理即可。比如:统治者要处理好民族关系,要维护社会稳定,实现民族团结、民族平等与繁荣等。(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1)大封同姓诸王。西周、东周、西汉。
(2)八王之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人民饱受痛苦,西晋从此衰落。
(3)北方游牧民族内迁。氐族。
(4)激起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一些少数民族首领乘机起兵反晋。
(5)统治者要处理好民族关系,要维护社会稳定等。(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西晋分封制度。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分封制度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西晋八王之乱。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八王之乱的相关历史知识。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北方游牧民族内迁。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少数民族内迁的相关史实。
(4)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西晋的民族压迫政策。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少数民族内迁的相关史实。
(5)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此题应综合上述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结合社会实际分析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1 / 1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同步课课练(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一、选择题
1.(2024七上·剑阁期末)西晋后期,数以十万计的中原人迁往江南。形成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与这一现象有直接关系的是( )
A.统治阶级的昏庸腐朽 B.八王之乱
C.魏、蜀、吴的连年战争 D.游牧民族内迁
2.(2024七上·内黄期末)“只过了十多年的安定日子,就出现了全面的危机。内部爆发‘八王之乱’的同时,各少数民族部落也纷纷起兵……西晋王朝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终被匈奴贵族刘渊父子的铁马强弓所摧垮。”这反映了西晋王朝的特征是( )
A.纷争不断,短暂而亡 B.统治集团,奢侈腐化
C.内迁各族,起兵反晋 D.民族交融,大权旁落
3.历史课程理念中强调:“以中外历史进程及其规律为基本线索,突出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B.孕育统一和民族交融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4.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东端形成多元并存的局面,武威、平城、洛阳、长安都曾担负起丝路起点的重任。这表明当时( )
A.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空前 B.北方经济得以恢复发展
C.丝路沿线大量城市兴起 D.政治格局变动较为频繁
5.西晋时期,陕西关中地区出现了“百万余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的局面。这种局面的出现是因为( )
A.北方游牧民族内迁 B.中原人口大规模南迁
C.西晋大封同姓诸王 D.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政策
6.晋武帝为了拱卫皇室,大封同姓诸王。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这说明“八王之乱”发生的原因是( )
A.连年不断混战局面 B.西晋采取分封制
C.晋惠帝昏庸无能 D.北方各族的内迁
7.(2024七上·期末)朱绍侯在《中国古代史》中写道:“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以上材料说明( )
A.汉族在民族交融中占居主导 B.民族交融方式多样
C.斗争是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式 D.胡汉之别观念淡化
8.(2023七上·期末)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继春秋战国后我国历史上又一个大分裂的时期,其间曾经短暂统一过全国的政权是 ( )
A.曹魏 B.西晋 C.东晋 D.北魏
9.(2017-2018学年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北迁 同步测试)西晋的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王恺用丝绸做成长40里的步障,石崇就用织锦花缎做出50里的步障。这充分说明了( )
A.统治阶级的腐朽 B.社会经济的繁荣
C.制糖技术的发达 D.丝织技术的高超
10.(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了解历史发展的时序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与下图中序号相对应的朝代依次是( )
A.东汉、吴、蜀、南朝 B.东汉、蜀、吴、东晋
C.西汉、吴、蜀、南朝 D.西汉、蜀、吴、东晋
11.(2024七上·宁明期末)以下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某单元的知识结构示意图,其中空格处应为( )
A.人口迁徙 B.八王之乱
C.水利的兴修 D.经济重心的南移
12.(2024七上·潮南期末)从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和西北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在内迁的少数民族中灭掉西晋的是( )
A.氐族 B.匈奴 C.鲜卑族 D.羌族
13.(2024七上·潮南期末)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结束三国时期,实现南北统一的标志是( )
A.魏灭蜀 B.定都洛阳 C.西晋灭吴 D.西晋迁都
14.(2022七上·南海期末)西晋末年以来,北方人口大量南移,广泛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各地区,并在各地形成新聚落。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 )
A.八王之乱 B.经济重心南移
C.农民起义 D.自然灾害频繁
15.(2018七上·宜宾期末)匈奴左贤王刘宣等私议:“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矣。” 材料中“司马氏骨肉相残”是指( )
A.八王之乱 B.七国之乱 C.牧野之战 D.国人暴动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昏庸统治]
材料一:
①西晋初年,晋武帝封二十七个同姓王,以郡建国。之后不断扩大宗室诸王的权力。诸王可自行选用国中文武官员,收取封国的租税。
②左贤王刘宣等私议曰:“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矣。”
——《晋书·刘元海载记》
[民族迁徙]
材料二:
[相关链接]:各族内迁以后,与汉人杂处,西晋统治者向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各少数民族对西晋统治者“怨恨之气,毒于骨髓”。
(1)材料一①反映了西晋哪一历史事实?以前还有哪些朝代采取过类似的措施。
(2)材料一②中的“司马氏骨肉相残”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其危害。
(3)材料二图片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4世纪后期曾经统一黄河流域的是哪一少数民族?
(4)各少数民族对西晋统治者“怨恨之气,毒于骨髓”导致了怎样的结果?
(5)通过以上材料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据题干“西晋后期,数以十万计的中原人迁往江南。形成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结合所学可知,西晋时期出现“八王之乱”,这场内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为躲避战乱,广大中原人南迁,形成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故选B项。
西晋统治阶级昏庸腐朽直接导致了八王之乱的出现,并不是中原人南迁的直接原因,排除A项。
材料描述的是西晋后期的社会状况,而不是三国(魏、蜀、吴)时期,排除C项。
游牧民族内迁从东汉时期就开始了,主要迁往黄河流域,不符合题意,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八王之乱,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八王之乱的相关史实。
2.【答案】A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3.【答案】B
【知识点】三国鼎立;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依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多数时间处在分裂割据状态,或三国鼎立,或南北对峙。战乱、北方民族内迁、统治者的改革等多种因素推动了民族的交往、交流和交融。因而最能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历史特点的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B项正确;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指的是秦汉时期,排除A项;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指的是明清时期,排除C项;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指的是隋唐时期,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两晋南北朝的更替的知识。考查了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
4.【答案】D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政治
【解析】【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呈现多元化的特点,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处于分裂状态,政权更替频繁,多个民族政权并存,即政治格局变动较为频繁,因此出现材料现象,故D项正确;
选项ABC与题意表述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征和这一时期丝绸之路发展的特点,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5.【答案】A
【知识点】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晋书》中记载的“关中(主要是今陕西一带)之人,百余万口,率其户口,戎狄居半。”的原因是魏晋时期我国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北方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羯、氐、羌迁往中原地区,中原人口迁往江南,所以关中“戎狄居半”的主要原因是北方游牧民族内迁,排除BCD,A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魏晋时期人口南迁的掌握情况,进而考查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6.【答案】B
【知识点】八王之乱
【解析】【分析】晋武帝为了拱卫皇室,大封同姓诸王,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魏晋以来积蓄,扫地无疑。”这说明“八王之乱”发生的原因是西晋采取分封制弊端。西晋初年,晋武帝认为,曹魏削弱所封诸王的势力,导致孤立而亡,于是大封同姓诸王。后来,晋武帝又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这些出镇的宗室诸王,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选项B正确;
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西晋的建立及八王之乱,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答案】B
【知识点】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可以得出,友好交往、统治者的主动政策、民族斗争说明民族交融方式多样,B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提到汉族的主导地位,排除A项;
材料只是列出“友好交往、统治者的主动政策、民族斗争”等方式,没有体现斗争是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式,排除C项;
材料没有提到胡汉之别观念淡化,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民族交融方式的认识。
8.【答案】B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继春秋战国后我国历史上又一个大分裂的时期,其间西晋曾在280年统一全国,但是316年就灭亡了,故选项B符合题意;
A.曹魏,没有统一全国,不符合题意;
C.东晋,没有统一全国,不符合题意;
D.北魏,没有统一全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求学生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没有什么技巧。
9.【答案】A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芽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的大地主非常奢侈腐化、统治阶级的腐朽。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0.【答案】B
【知识点】三国鼎立;西晋的兴衰
11.【答案】A
【知识点】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三国两晋时期,北方战乱,大量人口南迁,促进了民族交融,也促进了江南的开发,A项正确;
八王之乱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开发,排除B项;
水利兴修与民族交融并没有太大的关系,排除C项;
西晋时期经济重心并没有南移,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12.【答案】B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A:氐族建立前秦,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所学可知,西晋末年,匈奴人起兵反晋,灭掉西晋,建立政权,B项符合题意;
C:鲜卑族建立北魏,统一黄河流域,C项不符合题意;
D:羌族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简单,考查学生对匈奴灭西晋相关知识的掌握。
13.【答案】C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A:263年魏灭蜀,A项不符合题意;
B:定都洛阳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公元280年,西晋灭吴,结束了三国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C项符合题意;
D:西晋迁都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考查西晋统一全国,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学生要识记与灵活掌握相关知识。
14.【答案】A
【知识点】八王之乱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他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八王之乱造成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的即数以十万计,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A项正确;
题干材料强调的是人口南迁的原因,经济重心南移不是人口南迁的原因,排除B项;
题干材料强调的是人口南迁的原因,农民起义不是人口南迁的原因,排除C项;
题干材料强调的是人口南迁的原因,自然灾害频繁不是人口南迁的原因,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八王之乱,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西晋末年以来,北方人口大量南移的原因是八王之乱。
15.【答案】A
【知识点】八王之乱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司马氏骨肉相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是由司马氏建立的,晋武帝时期,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司马氏骨肉相残:指的是八王之乱;因此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八王之乱的知识。学生要掌握八王之乱的原因和影响。本题难度适中。
16.【答案】(1)大封同姓诸王。西周、东周、西汉。
(2)八王之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人民饱受痛苦,西晋从此衰落。
(3)北方游牧民族内迁。氐族。
(4)激起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一些少数民族首领乘机起兵反晋。
(5)统治者要处理好民族关系,要维护社会稳定等。(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八王之乱;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解析】【分析】(1)历史事实:根据材料一中“西晋初年,晋武帝封二十七个同姓王,以郡建国”,据此可知,材料一①反映了西晋建立后,大封同姓诸王。
朝代:根据所学可知,西周、东周、西汉都采取过分封诸侯王的措施。
(2)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二“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矣”,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②中的“司马氏骨肉相残”指的是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
危害:根据所学可知,八王之乱对社会造成巨大,人民饱受痛苦,西晋从此衰落。
(3)历史事件:根据材料地图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二图片是“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反映了,东汉魏晋以来,北方游牧民族内迁。
民族:根据所学可知,4世纪后期曾经统一黄河流域的是低族。
(4)结果:根据材料二文字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内迁各族人不堪忍受西晋的暴政,激起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一些少数民族首领乘机起兵反晋。
(5)启示: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此题应综合上述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结合社会实际分析阐述,言之有理即可。比如:统治者要处理好民族关系,要维护社会稳定,实现民族团结、民族平等与繁荣等。(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1)大封同姓诸王。西周、东周、西汉。
(2)八王之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人民饱受痛苦,西晋从此衰落。
(3)北方游牧民族内迁。氐族。
(4)激起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一些少数民族首领乘机起兵反晋。
(5)统治者要处理好民族关系,要维护社会稳定等。(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西晋分封制度。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分封制度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西晋八王之乱。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八王之乱的相关历史知识。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北方游牧民族内迁。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少数民族内迁的相关史实。
(4)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西晋的民族压迫政策。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少数民族内迁的相关史实。
(5)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此题应综合上述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结合社会实际分析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