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同步课课练(第16课 三国鼎立)
一、选择题
1.(2024七上·剑阁期末)东汉末年,地方割据势力长期混战,其中为魏、蜀、吴三国鼎立奠定基础的战争是( )
A.牧野之战 B.长平之战 C.赤壁之战 D.马陵之战
2.(2024七上·清远期末)三国中蜀的地方最小,只有今四川一省,其云南、贵州,全是未开发之地。由此可见,蜀国谋求经济发展可( )
A.发展海外贸易 B.改善与魏关系
C.开发西南地区 D.积极联系台湾
3.(2024七上·清远期末)《三国史话》中记载,某战役中“黄盖又进火攻之计……把曹兵打得大败”。此战役为( )
A.桂陵之战 B.涿鹿之战 C.淝水之战 D.赤壁之战
4.(2024七上·黄埔期末)李白有诗云:“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诗中所指战役( )
A.推翻了东汉政权 B.有利于曹操统一北方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为三国鼎立局面奠基
5.(2024七上·内黄期末)学完了本册书,你对中国古代史有了基本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特点是( )
A.封建制度建立和初步发展 B.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C.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D.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6.下图是据《三国志》整理的景元元年(260年) 蜀、魏、吴三国的人口数量统计状况。这一状况( )
A.主要缘于南方政局动荡不安 B.有利于曹操完成北方的统一
C.奠定了国家重新统一的基础 D.大大加速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7.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分别是( )
A.曹操、刘备、孙权 B.曹操、诸葛亮、孙策
C.曹丕、刘备、孙权 D.曹丕、诸葛亮、孙权
8.有学者评价曹操是被两场战役框定的军事家,这两场战役先后决定了他能够统一北方但统一不了中国的局面。这两场战役是( )
A.巨鹿之战、赤壁之战 B.巨鹿之战、淝水之战
C.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D.官渡之战、淝水之战
9.(2016七上·福州期末)小明同学为某单元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示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单元的主题是( )
A.中国境内的人类活动 B.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10.历史解释是在史事的叙述和理解的基础上,对历史事物进行的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公元前3世纪初,秦国军队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B.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C.200年,曹操获得官渡之战的胜利,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D.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
11.(2024七上·期末)《后汉书·汉献帝本纪》记载:“曹操以舟师伐孙权,权将周瑜败之于乌林、赤壁。”该战役( )
A.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B.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
C.使北方地区重新陷入了分裂 D.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12.(2022七上·南海期末)关于刘备在赤壁之战中的作用,不同史书有不同的记载。《三国志》认为刘备声望高促进了刘孙联合;《江表传》认为刘备兵力少,作用甚微。据此可知( )
A.研究历史需要多重证据 B.历史真实无从考证
C.文献史料记载不容置疑 D.历史解释殊途同归
13.(河北省石家庄市长安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中国人口史》一书认为,东汉末年人口数量的谷底大致在2224万—2361万之间,而到 三国末期达到3000万人。这说明三国时期( )
A.经济有所恢复 B.魏蜀吴形成对峙
C.魏国实力最强 D.东吴造船业发达
14.(2023七上·潮南月考)下图所示的《三国政权形势图》中,a国所示政权的都城在( )
A.成都 B.长安 C.洛阳 D.建业
15.(2023七上·潮南月考)三国时期,吴国孙权派大将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该地区的联系。“夷洲”指的是今天的( )
A.杭州 B.台湾 C.福建 D.广州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摘编自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主题曲
材料二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三国时期,英雄辈出,你最喜欢的英雄是哪位?请用一两句话说明原因。
(2)材料二中这首词所描述的是历史上哪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这次战役对当时的局势有什么影响?
(3)小历同学认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是历史的进步,小史同学则认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是历史的倒退。你同意谁的观点?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为魏、蜀、吴三国鼎立奠定基础的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8年,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故选C项。
牧野之战,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排除A项。
长平之战是发生在公元前260年秦国和赵国之间的一场战争,排除B项。
马陵之战是战国时期,齐军在马陵伏击魏军的战役,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赤壁之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三国鼎立的相关史实。
2.【答案】C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三国中蜀的地方最小,只有今四川一省,其云南、贵州,全是未开发之地”可知,三国时期,蜀汉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有利于西南地区经济的开发,C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涉及发展海外贸易,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涉及蜀汉改善与魏关系,B项不符合题意;
D:三国时期吴国积极联系台湾,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蜀国开发西南地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答案】D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黄盖又进火攻之计……把曹兵打得大败”和结合所学可知,208年,周瑜指挥孙刘联军在赤壁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操,曹操带领少数人马逃回北方,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题干反映了赤壁之战,D项符合题意;
A:桂陵之战是战国时期一次著名截击战,A项不符合题意;
B:涿鹿之战是远古时期炎黄部落联合打败蚩尤部落的战役,B项不符合题意;
C:公元383年,东晋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战胜前秦。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赤壁之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答案】D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和材料“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可知,这体现的是208年赤壁之战,曹操战败,奠定三国官渡之战有利于曹操统一北方,D符合题意;
曹丕推翻了东汉政权,排除A;
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排除B;
五族内迁促进了民族交融,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官渡之战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官渡之战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5.【答案】B
【知识点】三国鼎立;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6.【答案】C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蜀、吴三个政权中,魏国人口数量最多,蜀国人口数量最少。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经济的发展主要还是依赖人口数量。曹魏在统一北方之后,黄河流域社会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人户数量远超南方的吴、蜀两国,这为西晋最终灭吴、蜀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故C项正确;
当时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
有利于曹操完成北方的统一的是赤壁之战,排除B项;
大大加速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是源于人口南移,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解答本题要把握三国时期地区经济的发展的相关内容,运用所学,分析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7.【答案】C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C符合题意;
曹操没有称帝,排除AB;
诸葛亮没有称帝,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鼎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答案】C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据“有学者评价曹操是被两场战役框定的军事家,这两场战役先后决定了他能够统一北方但统一不了中国的局面”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两场战役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公元200年,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奠定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208年,曹操为乘胜消灭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发动赤壁之战。刘备采用了诸葛亮的建议,联合江东的孙权,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赤壁之战后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故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这两场战役先后决定了曹操能够统一北方但统一不了中国的局面。C项正确;
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与秦军主力在巨鹿一带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此战与曹操无关,排除A项;
淝水之战是公元383年东晋和前秦之间发生在淝水一带的一场战争,此战与曹操无关,排除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9.【答案】D
【知识点】三国鼎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根据示意图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除了西晋有过短暂的统一中国的历程,其余时间都是政权分立的局面。这一时期的社会动荡加速了不同民族的迁徙,各民族人民生活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更是加快了北方的民族融合。由此可以判断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特点。
10.【答案】C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即“是什么”的问题。历史解释是在史事的叙述和理解的基础上,对历史事物进行的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即“有什么用”的问题。“200年,曹操获得官渡之战的胜利,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是对官渡之战的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属于历史解释,C项正确;
ABD都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叙述,属于历史史实,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什么是历史事实,什么是历史解释的相关史实。注意掌握区别历史事实和历史解释的方法。
11.【答案】D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A: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A项不符合题意;
B:巨鹿之战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B项不符合题意;
C: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使北方地区重新陷入了分裂,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曹操以舟师伐孙权,权将周瑜败之于乌林、赤壁。”和结合所学可知,208年,周瑜指挥孙刘联军在赤壁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操,曹操带领少数人马逃回北方,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赤壁之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
12.【答案】A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三国志》认为刘备声望高促进了刘孙联合;《江表传》认为刘备兵力少,作用甚微”可知,这说明研究历史需要多重证据,不能片面相信单一证据。A项正确;
历史真实无从考证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
文献史料记载不容置疑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历史解释殊途同归说法错误,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赤壁之战、历史文化常识,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研究历史需要多重证据。
13.【答案】A
【知识点】三国鼎立
14.【答案】A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21年,以益州为根据地的刘备自立为皇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定都成都,A项符合题意,排除BCD三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三国鼎立的认识。
15.【答案】B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夷洲,指今天的台湾。三国时期,吴国孙权派大将卫温率万人船队到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B符合题意,ACD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三国时期相关历史知识的掌握。
16.【答案】(1)我喜欢诸葛亮。
原因:他才智过人,辅佐刘备,取得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伟业。
(2)战役:赤壁之战。
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同意小历同学的观点。理由:三国时期,国家虽然处于分裂状态,但是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相比,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为以后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因此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知识点】三国鼎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1)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我喜欢曹操,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实力不断壮大,官渡之战大败袁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或我喜欢诸葛亮,他才智过人,辅佐刘备,取得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伟业。
(2)由材料二“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可知,材料二描述的是赤壁之战。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是曹军和孙刘联军。赤壁之战的影响是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首先回答同意小历同学的观点,然后回答理由。从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时期,这是历史的进步,三国时期,国家虽然处于分裂状态,但是与东汉末年军间割据混战局面相比,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促进了生产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为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因此是历史的一大进步。(答出局部统一、促进了生产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为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也可)
故答案为:
(1) 我喜欢诸葛亮。原因:他才智过人,辅佐刘备,取得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伟业。
(2) 战役:赤壁之战。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 同意小历同学的观点。理由:三国时期,国家虽然处于分裂状态,但是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相比,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为以后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因此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通过问题分析,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运用所学,具体分析作答。
1 / 1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同步课课练(第16课 三国鼎立)
一、选择题
1.(2024七上·剑阁期末)东汉末年,地方割据势力长期混战,其中为魏、蜀、吴三国鼎立奠定基础的战争是( )
A.牧野之战 B.长平之战 C.赤壁之战 D.马陵之战
【答案】C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为魏、蜀、吴三国鼎立奠定基础的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8年,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故选C项。
牧野之战,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排除A项。
长平之战是发生在公元前260年秦国和赵国之间的一场战争,排除B项。
马陵之战是战国时期,齐军在马陵伏击魏军的战役,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赤壁之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三国鼎立的相关史实。
2.(2024七上·清远期末)三国中蜀的地方最小,只有今四川一省,其云南、贵州,全是未开发之地。由此可见,蜀国谋求经济发展可( )
A.发展海外贸易 B.改善与魏关系
C.开发西南地区 D.积极联系台湾
【答案】C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三国中蜀的地方最小,只有今四川一省,其云南、贵州,全是未开发之地”可知,三国时期,蜀汉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有利于西南地区经济的开发,C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涉及发展海外贸易,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涉及蜀汉改善与魏关系,B项不符合题意;
D:三国时期吴国积极联系台湾,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蜀国开发西南地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2024七上·清远期末)《三国史话》中记载,某战役中“黄盖又进火攻之计……把曹兵打得大败”。此战役为( )
A.桂陵之战 B.涿鹿之战 C.淝水之战 D.赤壁之战
【答案】D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黄盖又进火攻之计……把曹兵打得大败”和结合所学可知,208年,周瑜指挥孙刘联军在赤壁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操,曹操带领少数人马逃回北方,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题干反映了赤壁之战,D项符合题意;
A:桂陵之战是战国时期一次著名截击战,A项不符合题意;
B:涿鹿之战是远古时期炎黄部落联合打败蚩尤部落的战役,B项不符合题意;
C:公元383年,东晋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战胜前秦。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赤壁之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2024七上·黄埔期末)李白有诗云:“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诗中所指战役( )
A.推翻了东汉政权 B.有利于曹操统一北方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为三国鼎立局面奠基
【答案】D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和材料“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可知,这体现的是208年赤壁之战,曹操战败,奠定三国官渡之战有利于曹操统一北方,D符合题意;
曹丕推翻了东汉政权,排除A;
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排除B;
五族内迁促进了民族交融,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官渡之战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官渡之战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5.(2024七上·内黄期末)学完了本册书,你对中国古代史有了基本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特点是( )
A.封建制度建立和初步发展 B.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C.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D.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答案】B
【知识点】三国鼎立;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6.下图是据《三国志》整理的景元元年(260年) 蜀、魏、吴三国的人口数量统计状况。这一状况( )
A.主要缘于南方政局动荡不安 B.有利于曹操完成北方的统一
C.奠定了国家重新统一的基础 D.大大加速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答案】C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蜀、吴三个政权中,魏国人口数量最多,蜀国人口数量最少。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经济的发展主要还是依赖人口数量。曹魏在统一北方之后,黄河流域社会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人户数量远超南方的吴、蜀两国,这为西晋最终灭吴、蜀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故C项正确;
当时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
有利于曹操完成北方的统一的是赤壁之战,排除B项;
大大加速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是源于人口南移,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解答本题要把握三国时期地区经济的发展的相关内容,运用所学,分析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7.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分别是( )
A.曹操、刘备、孙权 B.曹操、诸葛亮、孙策
C.曹丕、刘备、孙权 D.曹丕、诸葛亮、孙权
【答案】C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C符合题意;
曹操没有称帝,排除AB;
诸葛亮没有称帝,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鼎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有学者评价曹操是被两场战役框定的军事家,这两场战役先后决定了他能够统一北方但统一不了中国的局面。这两场战役是( )
A.巨鹿之战、赤壁之战 B.巨鹿之战、淝水之战
C.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D.官渡之战、淝水之战
【答案】C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据“有学者评价曹操是被两场战役框定的军事家,这两场战役先后决定了他能够统一北方但统一不了中国的局面”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两场战役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公元200年,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奠定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208年,曹操为乘胜消灭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发动赤壁之战。刘备采用了诸葛亮的建议,联合江东的孙权,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赤壁之战后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故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这两场战役先后决定了曹操能够统一北方但统一不了中国的局面。C项正确;
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与秦军主力在巨鹿一带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此战与曹操无关,排除A项;
淝水之战是公元383年东晋和前秦之间发生在淝水一带的一场战争,此战与曹操无关,排除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9.(2016七上·福州期末)小明同学为某单元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示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单元的主题是( )
A.中国境内的人类活动 B.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答案】D
【知识点】三国鼎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根据示意图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除了西晋有过短暂的统一中国的历程,其余时间都是政权分立的局面。这一时期的社会动荡加速了不同民族的迁徙,各民族人民生活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更是加快了北方的民族融合。由此可以判断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特点。
10.历史解释是在史事的叙述和理解的基础上,对历史事物进行的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公元前3世纪初,秦国军队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B.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C.200年,曹操获得官渡之战的胜利,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D.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
【答案】C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即“是什么”的问题。历史解释是在史事的叙述和理解的基础上,对历史事物进行的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即“有什么用”的问题。“200年,曹操获得官渡之战的胜利,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是对官渡之战的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属于历史解释,C项正确;
ABD都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叙述,属于历史史实,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什么是历史事实,什么是历史解释的相关史实。注意掌握区别历史事实和历史解释的方法。
11.(2024七上·期末)《后汉书·汉献帝本纪》记载:“曹操以舟师伐孙权,权将周瑜败之于乌林、赤壁。”该战役( )
A.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B.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
C.使北方地区重新陷入了分裂 D.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答案】D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A: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A项不符合题意;
B:巨鹿之战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B项不符合题意;
C: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使北方地区重新陷入了分裂,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曹操以舟师伐孙权,权将周瑜败之于乌林、赤壁。”和结合所学可知,208年,周瑜指挥孙刘联军在赤壁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操,曹操带领少数人马逃回北方,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赤壁之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
12.(2022七上·南海期末)关于刘备在赤壁之战中的作用,不同史书有不同的记载。《三国志》认为刘备声望高促进了刘孙联合;《江表传》认为刘备兵力少,作用甚微。据此可知( )
A.研究历史需要多重证据 B.历史真实无从考证
C.文献史料记载不容置疑 D.历史解释殊途同归
【答案】A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三国志》认为刘备声望高促进了刘孙联合;《江表传》认为刘备兵力少,作用甚微”可知,这说明研究历史需要多重证据,不能片面相信单一证据。A项正确;
历史真实无从考证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
文献史料记载不容置疑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历史解释殊途同归说法错误,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赤壁之战、历史文化常识,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研究历史需要多重证据。
13.(河北省石家庄市长安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中国人口史》一书认为,东汉末年人口数量的谷底大致在2224万—2361万之间,而到 三国末期达到3000万人。这说明三国时期( )
A.经济有所恢复 B.魏蜀吴形成对峙
C.魏国实力最强 D.东吴造船业发达
【答案】A
【知识点】三国鼎立
14.(2023七上·潮南月考)下图所示的《三国政权形势图》中,a国所示政权的都城在( )
A.成都 B.长安 C.洛阳 D.建业
【答案】A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21年,以益州为根据地的刘备自立为皇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定都成都,A项符合题意,排除BCD三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三国鼎立的认识。
15.(2023七上·潮南月考)三国时期,吴国孙权派大将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该地区的联系。“夷洲”指的是今天的( )
A.杭州 B.台湾 C.福建 D.广州
【答案】B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夷洲,指今天的台湾。三国时期,吴国孙权派大将卫温率万人船队到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B符合题意,ACD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三国时期相关历史知识的掌握。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摘编自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主题曲
材料二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三国时期,英雄辈出,你最喜欢的英雄是哪位?请用一两句话说明原因。
(2)材料二中这首词所描述的是历史上哪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这次战役对当时的局势有什么影响?
(3)小历同学认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是历史的进步,小史同学则认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是历史的倒退。你同意谁的观点?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我喜欢诸葛亮。
原因:他才智过人,辅佐刘备,取得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伟业。
(2)战役:赤壁之战。
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同意小历同学的观点。理由:三国时期,国家虽然处于分裂状态,但是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相比,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为以后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因此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知识点】三国鼎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1)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我喜欢曹操,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实力不断壮大,官渡之战大败袁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或我喜欢诸葛亮,他才智过人,辅佐刘备,取得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伟业。
(2)由材料二“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可知,材料二描述的是赤壁之战。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是曹军和孙刘联军。赤壁之战的影响是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首先回答同意小历同学的观点,然后回答理由。从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时期,这是历史的进步,三国时期,国家虽然处于分裂状态,但是与东汉末年军间割据混战局面相比,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促进了生产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为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因此是历史的一大进步。(答出局部统一、促进了生产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为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也可)
故答案为:
(1) 我喜欢诸葛亮。原因:他才智过人,辅佐刘备,取得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伟业。
(2) 战役:赤壁之战。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 同意小历同学的观点。理由:三国时期,国家虽然处于分裂状态,但是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相比,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为以后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因此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通过问题分析,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运用所学,具体分析作答。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