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同步课课练(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一、选择题
1.(2024七上·清远期末)尼雅遗址是西域“丝绸之路”上的一处交通要塞,在此发现了中原的丝绸,中亚、南亚和东南亚的毛织品、珊瑚、壁画……罗马的料珠,古印度的简牍文书等。这说明(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中外交流极大促进了思想进步
C.西域成为了多元文化的交汇点 D.汉政府对西域进行了有效管理
2.2023年是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古老的丝绸之路焕发勃勃生机。西汉时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的起点是( )
A.洛阳 B.长安 C.开封 D.大都
3.(2024七上·内黄期末)“丝绸之路从亚洲腹地、黄河文明的古老土地上起步,汇集了北方草原骑马民族、江河流域定居农业民族两大不同类型的文化,又辐射向外,将世界几大古老文化圈……等联系了起来……搭起一个历史演进的大舞台。”丝绸之路“起步”的标志性事件是( )
A.张骞通西域 B.盐铁专卖
C.北击匈奴 D.班超经营西域
4. 有人说,它的设立表明早在2 000 多年前,汉朝就对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进行有效管辖和治理,极大地促进了这一地区经济的发展。“它”指的是( )
A.西域都护府 B.刺史 C.御史大夫 D.盐铁官
5.《汉书》记载,疏勒国有“市列”。所谓市列,就是市场中的店铺,其按种类将商品陈列出来营销。市列中的瓷器、茶叶、丝绸等琳琅满目。这些物品大量出现在西域是因为( )
A.诸侯国势力削弱 B.百家争鸣的出现
C.丝绸之路的开通 D.海外贸易的兴盛
6.两汉时期,张骞“凿空”的勇气,班超“投笔从戎”的追求,脍炙人口,广为流传。这反映了当时( )
A.中外的交流日益密切 B.民族矛盾日益尖锐
C.昂扬进取的时代精神 D.武力安天下的情怀
7.“踏着串串悠长的铃声,一支支驼队驮着中原丝织品、服饰、铜器、瓷器、茶叶去了;穿过大漠茫茫的风沙,一支支驼队驮着皮毛、琥珀、苜蓿、蚕豆、石榴来了。”材料说明丝绸之路是( )
A.统一之路 B.扩张之路 C.文化之路 D.商贸之路
8.“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唐朝诗人张籍在《凉州词》中,采用以声传影的艺术手法,描述了一支商队经由河西走廊前往西域的画面。这一画面反映的是( )
A.蒙恬北击匈奴 B.张骞出使西域
C.丝绸之路贸易 D.甘英出使大秦
9.(2024七上·昆明期末)西域纳入汉朝版图,成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标志是
A.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 B.西汉政府设立使者校尉
C.设置伊犁将军 D.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的设立
10.(2023七上·吴中期中)很多古籍文献中都有张骞引入“胡种”的记录,如《西京杂记》载:“苜蓿原出大宛,汉使张骞带归中国。”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描述胡瓜时也讲到:“张骞使西域得种,故名‘胡瓜’。”从材料可以看出张骞出使西域( )
A.建立了汉对西域的有效管辖 B.丰富了中原人物质生活
C.密切了汉与西域各民族关系 D.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形成
11.张华的《博物志》记载:“张骞使西域,得大蒜、胡荽。”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 )
A.加强了边疆管理 B.促进了西域发展
C.推动了物种交流 D.完成了最初使命
12.(2023七上·承德期末)“丝绸之路”开通后,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传入中原。这反映出丝绸之路的开通( )
A.导致了物资匮乏 B.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
C.加剧了民族矛盾 D.瓦解了匈奴势力
13.(2024七上·淮北期末)核桃,又名“胡桃”,从西域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原。核桃最早传入中国是在( )
A.夏朝 B.秦朝 C.西汉 D.东汉
14.(2024七上·期末)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为家”的壮志,张骞“凿空”西域的勇气,脍炙人口,广为流传。这反映出两汉时期( )
A.儒学尊崇地位确立 B.中外的交流日益密切
C.民族矛盾日益尖锐 D.责任与担当意识凸显
15.(2023七上·揭阳期末) 《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讲到: “中国汉代,一支从长安出发的和平使团,开始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完成了‘凿空之旅’。”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张骞通西域 B.班超经营西域
C.甘英出使大秦 D.班勇出使西域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丝绸之路图
材料二 通过丝绸之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材料三 汉武帝还大力开辟海上交通。最重要的一条航线是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今天的斯里兰卡。中国的丝绸等物品经过这条航线再转运到欧洲地区,因此这条航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 根据材料一,将下面的示意图补充完整。
→河西走廊→ →中亚、西亚→ 。
(2)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汉代丝绸之路交流的特点及影响。
(3)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给我们留下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其申遗的优势。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尼雅遗址是西域‘丝绸之路’上的一处交通要塞,在此发现了中原的丝绸,中亚、南亚和东南亚的毛织品、珊瑚、壁画……罗马的料珠,古印度的简牍文书等”可知,发现了中原、中亚、南亚、东南亚、罗马的物品。说明西域成为了多元文化的交汇点,C项符合题意;
A: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中外交流极大促进了思想进步,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D: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对西域进行了有效管理,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丝绸之路,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古老的丝绸之路焕发勃勃生机。西汉时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可知,材料主要强调丝绸之路。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等货物,从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B项正确;
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不是洛阳,排除A项;
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不是开封,排除C项;
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不是大都,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丝绸之路的相关史实。
3.【答案】A
【知识点】张骞的历史贡献
4.【答案】A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A项正确;
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排除B项;
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排除C项;
汉武帝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西域都护府的相关内容。
5.【答案】C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A、材料当中并未反映诸侯国的势力削弱,A错误;
B、材料当中的现象和百家争鸣没有关系,B错误;
C、疏勒国属于西方国家, 瓷器、茶叶、丝绸这些产品是来自中原地区,可以大量出现在西域是因为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沿线地区的经贸联系,C正确,
D、材料当中反映的现象和海外贸易没有关系,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丝绸之路的意义,主要加强对材料的把握。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6.【答案】C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A、材料当中主要传达的是张骞和班超的时代精神,A错误;
B、材料当中没有体现民族矛盾尖锐,B错误;
C、从材料当中张骞“凿空”的勇气,班超“投笔从戎”的追求,体现出这两位古人的不畏艰难、昂扬进取的时代精神,C正确,
D、张骞开创了丝绸之路,和武力没有关系,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张骞和班超的事迹。西汉建元二年(前139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由长安出发,率领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军功封其为博望侯。班超为人有大志,不甘于为官府抄写文书,投笔从戎,随窦固出击北匈奴,而后率领三十六人出使西域, 在汉明帝末年收服了西域部分国家。
7.【答案】D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当中“ 一支支驼队驮着中原丝织品、服饰、铜器、瓷器、茶叶去了 , 一支支驼队驮着皮毛、琥珀、苜蓿、蚕豆、石榴来了 ”可以得知丝绸之路促进了沿线地区的商贸交流,D正确,材料当中没有体现丝绸之路是统一之路、扩张之路和文化之路,AB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丝绸之路的意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8.【答案】C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A、蒙恬北击匈奴是在秦朝,和画面反映的内容没有关系,A错误;
B、 商队经由河西走廊前往西域是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后发生的,B错误;
C、诗句描述的是商队经由河西走廊前往西域的画面,可以得知该诗句反映的是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原地区和西域的商贸交流,C正确;
D、甘英出使大秦是在东汉时期,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陆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运输商品为 中国的丝绸、漆器等物品,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入西域,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极大的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9.【答案】D
【知识点】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这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从此新疆成为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A项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是为了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不符合题意;
B项西汉政府设立使者校尉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纳入汉朝版图,中央政权开始在西域行使主权,不符合题意;
C项伊犁将军的设置标志着清朝对新疆地区的行政管理得到了加强,不符合题意;
D项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的设立,标志着西域纳入汉朝版图,成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西域都护的设置,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0.【答案】B
【知识点】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很多古籍文献中都有张骞引入‘胡种’的记录”“苜蓿原出大宛,汉使张骞带归中国”“张骞使西域得种,故名‘胡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汉武帝时期,张骞通西域后,西域的葡萄、核桃、苜蓿、石榴、胡萝卜和良马、地毯等传入内地,汉族的铸铁、凿井等技术和丝织品、金属工具等,传到了西域,促进了西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生活,故B项正确;
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西域都护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
结合所学可知,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和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往来,材料没有体现张骞出使西域密切了汉与西域各民族关系,排除C项;
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乃至通往欧洲的陆路交通,从此正式开启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欧洲以丝绸为主要商品的贸易往来。材料体现不出张骞出使西域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形成,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张骞通西域的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1.【答案】C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张骞使西域,得大蒜、胡荽”,可知大蒜是张骞出使西域时从西域带回来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张骞出使西域推动了物种交流,C项正确;
边疆管理,与题干信息“张骞使西域,得大蒜、胡荽”不符,排除A项;
促进了西域发展,与题干信息“张骞使西域,得大蒜、胡荽”没有联系,排除B项;
完成了最初使命,与题干信息“张骞使西域,得大蒜、胡荽”没有联系,且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张骞出使西域,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2.【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导致了物资匮乏,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丝绸之路’开通后,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传入中原。”可知,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B项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加剧了民族矛盾,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瓦解了匈奴势力,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丝绸之路,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掌握丝绸之路开通的时间和影响。
13.【答案】C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14.【答案】D
【知识点】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分析】A: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确立儒学尊崇地位,A项不符合题意;
B:中外的交流日益密切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民族矛盾日益尖锐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为家’的壮志,张骞‘凿空’西域的勇气,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可知,反映了两汉时期责任与担当意识凸显,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霍去病北击匈奴、张骞通西域的相关知识。
15.【答案】A
【知识点】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张骞通西域是汉武帝派遣张骞从长安出发,探访西域各国的历史事件,它打通了内地与西域乃至地中海的联系,历史上称之为“凿空”。由材料“中国汉代,一支从长安出发的和平使团,开始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凿空之旅”,可知指张骞通西域,A项正确;
班超经营西域、甘英出使大秦和班勇出使西域发生在东汉,晚于张骞通西域,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张骞通西域的认识。
16.【答案】(1)长安;西域;欧洲(大秦)
(2)特点:双向交流;交流涉及内容广泛;既有经济交流,也有文化交流。影响: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促进了物种交流;丰富了中华文化;等等。
(3)历史悠久,涉及范围广,推动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等。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丝绸之路示意图”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等货物,从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又把西域的财产和奇珍异宝应到中原。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2)根据材料二“通过丝绸之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可得出中国和西方双向交流,汉朝传到西域的比西域传入中原的技术含量更高;根据材料二“通过丝绸之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可得出交流涉及内容广泛,既有经济交流,也有文化交流;影响: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汉代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促进了物种交流;丰富了中华文化;等等。
(3)根据材料三“汉武帝还大力开辟海上交通”可得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悠久;根据材料三“更重要的一条航线是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可得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涉及范围广;根据材料三“中国的丝绸等物品经过这条航线再转运到欧洲地区”可得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经济交流。因此,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给我们留下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其申遗的优势在于历史悠久,涉及范围广,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经济交流。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交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 / 1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同步课课练(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一、选择题
1.(2024七上·清远期末)尼雅遗址是西域“丝绸之路”上的一处交通要塞,在此发现了中原的丝绸,中亚、南亚和东南亚的毛织品、珊瑚、壁画……罗马的料珠,古印度的简牍文书等。这说明(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中外交流极大促进了思想进步
C.西域成为了多元文化的交汇点 D.汉政府对西域进行了有效管理
【答案】C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尼雅遗址是西域‘丝绸之路’上的一处交通要塞,在此发现了中原的丝绸,中亚、南亚和东南亚的毛织品、珊瑚、壁画……罗马的料珠,古印度的简牍文书等”可知,发现了中原、中亚、南亚、东南亚、罗马的物品。说明西域成为了多元文化的交汇点,C项符合题意;
A: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中外交流极大促进了思想进步,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D: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对西域进行了有效管理,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丝绸之路,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2023年是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古老的丝绸之路焕发勃勃生机。西汉时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的起点是( )
A.洛阳 B.长安 C.开封 D.大都
【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古老的丝绸之路焕发勃勃生机。西汉时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可知,材料主要强调丝绸之路。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等货物,从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B项正确;
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不是洛阳,排除A项;
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不是开封,排除C项;
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不是大都,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丝绸之路的相关史实。
3.(2024七上·内黄期末)“丝绸之路从亚洲腹地、黄河文明的古老土地上起步,汇集了北方草原骑马民族、江河流域定居农业民族两大不同类型的文化,又辐射向外,将世界几大古老文化圈……等联系了起来……搭起一个历史演进的大舞台。”丝绸之路“起步”的标志性事件是( )
A.张骞通西域 B.盐铁专卖
C.北击匈奴 D.班超经营西域
【答案】A
【知识点】张骞的历史贡献
4. 有人说,它的设立表明早在2 000 多年前,汉朝就对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进行有效管辖和治理,极大地促进了这一地区经济的发展。“它”指的是( )
A.西域都护府 B.刺史 C.御史大夫 D.盐铁官
【答案】A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A项正确;
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排除B项;
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排除C项;
汉武帝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西域都护府的相关内容。
5.《汉书》记载,疏勒国有“市列”。所谓市列,就是市场中的店铺,其按种类将商品陈列出来营销。市列中的瓷器、茶叶、丝绸等琳琅满目。这些物品大量出现在西域是因为( )
A.诸侯国势力削弱 B.百家争鸣的出现
C.丝绸之路的开通 D.海外贸易的兴盛
【答案】C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A、材料当中并未反映诸侯国的势力削弱,A错误;
B、材料当中的现象和百家争鸣没有关系,B错误;
C、疏勒国属于西方国家, 瓷器、茶叶、丝绸这些产品是来自中原地区,可以大量出现在西域是因为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沿线地区的经贸联系,C正确,
D、材料当中反映的现象和海外贸易没有关系,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丝绸之路的意义,主要加强对材料的把握。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6.两汉时期,张骞“凿空”的勇气,班超“投笔从戎”的追求,脍炙人口,广为流传。这反映了当时( )
A.中外的交流日益密切 B.民族矛盾日益尖锐
C.昂扬进取的时代精神 D.武力安天下的情怀
【答案】C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A、材料当中主要传达的是张骞和班超的时代精神,A错误;
B、材料当中没有体现民族矛盾尖锐,B错误;
C、从材料当中张骞“凿空”的勇气,班超“投笔从戎”的追求,体现出这两位古人的不畏艰难、昂扬进取的时代精神,C正确,
D、张骞开创了丝绸之路,和武力没有关系,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张骞和班超的事迹。西汉建元二年(前139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由长安出发,率领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军功封其为博望侯。班超为人有大志,不甘于为官府抄写文书,投笔从戎,随窦固出击北匈奴,而后率领三十六人出使西域, 在汉明帝末年收服了西域部分国家。
7.“踏着串串悠长的铃声,一支支驼队驮着中原丝织品、服饰、铜器、瓷器、茶叶去了;穿过大漠茫茫的风沙,一支支驼队驮着皮毛、琥珀、苜蓿、蚕豆、石榴来了。”材料说明丝绸之路是( )
A.统一之路 B.扩张之路 C.文化之路 D.商贸之路
【答案】D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当中“ 一支支驼队驮着中原丝织品、服饰、铜器、瓷器、茶叶去了 , 一支支驼队驮着皮毛、琥珀、苜蓿、蚕豆、石榴来了 ”可以得知丝绸之路促进了沿线地区的商贸交流,D正确,材料当中没有体现丝绸之路是统一之路、扩张之路和文化之路,AB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丝绸之路的意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8.“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唐朝诗人张籍在《凉州词》中,采用以声传影的艺术手法,描述了一支商队经由河西走廊前往西域的画面。这一画面反映的是( )
A.蒙恬北击匈奴 B.张骞出使西域
C.丝绸之路贸易 D.甘英出使大秦
【答案】C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A、蒙恬北击匈奴是在秦朝,和画面反映的内容没有关系,A错误;
B、 商队经由河西走廊前往西域是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后发生的,B错误;
C、诗句描述的是商队经由河西走廊前往西域的画面,可以得知该诗句反映的是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原地区和西域的商贸交流,C正确;
D、甘英出使大秦是在东汉时期,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陆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运输商品为 中国的丝绸、漆器等物品,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入西域,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极大的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9.(2024七上·昆明期末)西域纳入汉朝版图,成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标志是
A.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 B.西汉政府设立使者校尉
C.设置伊犁将军 D.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的设立
【答案】D
【知识点】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这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从此新疆成为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A项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是为了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不符合题意;
B项西汉政府设立使者校尉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纳入汉朝版图,中央政权开始在西域行使主权,不符合题意;
C项伊犁将军的设置标志着清朝对新疆地区的行政管理得到了加强,不符合题意;
D项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的设立,标志着西域纳入汉朝版图,成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西域都护的设置,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0.(2023七上·吴中期中)很多古籍文献中都有张骞引入“胡种”的记录,如《西京杂记》载:“苜蓿原出大宛,汉使张骞带归中国。”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描述胡瓜时也讲到:“张骞使西域得种,故名‘胡瓜’。”从材料可以看出张骞出使西域( )
A.建立了汉对西域的有效管辖 B.丰富了中原人物质生活
C.密切了汉与西域各民族关系 D.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形成
【答案】B
【知识点】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很多古籍文献中都有张骞引入‘胡种’的记录”“苜蓿原出大宛,汉使张骞带归中国”“张骞使西域得种,故名‘胡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汉武帝时期,张骞通西域后,西域的葡萄、核桃、苜蓿、石榴、胡萝卜和良马、地毯等传入内地,汉族的铸铁、凿井等技术和丝织品、金属工具等,传到了西域,促进了西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生活,故B项正确;
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西域都护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
结合所学可知,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和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往来,材料没有体现张骞出使西域密切了汉与西域各民族关系,排除C项;
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乃至通往欧洲的陆路交通,从此正式开启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欧洲以丝绸为主要商品的贸易往来。材料体现不出张骞出使西域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形成,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张骞通西域的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1.张华的《博物志》记载:“张骞使西域,得大蒜、胡荽。”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 )
A.加强了边疆管理 B.促进了西域发展
C.推动了物种交流 D.完成了最初使命
【答案】C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张骞使西域,得大蒜、胡荽”,可知大蒜是张骞出使西域时从西域带回来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张骞出使西域推动了物种交流,C项正确;
边疆管理,与题干信息“张骞使西域,得大蒜、胡荽”不符,排除A项;
促进了西域发展,与题干信息“张骞使西域,得大蒜、胡荽”没有联系,排除B项;
完成了最初使命,与题干信息“张骞使西域,得大蒜、胡荽”没有联系,且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张骞出使西域,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2.(2023七上·承德期末)“丝绸之路”开通后,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传入中原。这反映出丝绸之路的开通( )
A.导致了物资匮乏 B.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
C.加剧了民族矛盾 D.瓦解了匈奴势力
【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导致了物资匮乏,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丝绸之路’开通后,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传入中原。”可知,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B项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加剧了民族矛盾,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瓦解了匈奴势力,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丝绸之路,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掌握丝绸之路开通的时间和影响。
13.(2024七上·淮北期末)核桃,又名“胡桃”,从西域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原。核桃最早传入中国是在( )
A.夏朝 B.秦朝 C.西汉 D.东汉
【答案】C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14.(2024七上·期末)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为家”的壮志,张骞“凿空”西域的勇气,脍炙人口,广为流传。这反映出两汉时期( )
A.儒学尊崇地位确立 B.中外的交流日益密切
C.民族矛盾日益尖锐 D.责任与担当意识凸显
【答案】D
【知识点】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分析】A: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确立儒学尊崇地位,A项不符合题意;
B:中外的交流日益密切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民族矛盾日益尖锐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为家’的壮志,张骞‘凿空’西域的勇气,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可知,反映了两汉时期责任与担当意识凸显,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霍去病北击匈奴、张骞通西域的相关知识。
15.(2023七上·揭阳期末) 《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讲到: “中国汉代,一支从长安出发的和平使团,开始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完成了‘凿空之旅’。”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张骞通西域 B.班超经营西域
C.甘英出使大秦 D.班勇出使西域
【答案】A
【知识点】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张骞通西域是汉武帝派遣张骞从长安出发,探访西域各国的历史事件,它打通了内地与西域乃至地中海的联系,历史上称之为“凿空”。由材料“中国汉代,一支从长安出发的和平使团,开始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凿空之旅”,可知指张骞通西域,A项正确;
班超经营西域、甘英出使大秦和班勇出使西域发生在东汉,晚于张骞通西域,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张骞通西域的认识。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丝绸之路图
材料二 通过丝绸之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材料三 汉武帝还大力开辟海上交通。最重要的一条航线是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今天的斯里兰卡。中国的丝绸等物品经过这条航线再转运到欧洲地区,因此这条航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 根据材料一,将下面的示意图补充完整。
→河西走廊→ →中亚、西亚→ 。
(2)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汉代丝绸之路交流的特点及影响。
(3)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给我们留下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其申遗的优势。
【答案】(1)长安;西域;欧洲(大秦)
(2)特点:双向交流;交流涉及内容广泛;既有经济交流,也有文化交流。影响: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促进了物种交流;丰富了中华文化;等等。
(3)历史悠久,涉及范围广,推动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等。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丝绸之路示意图”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等货物,从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又把西域的财产和奇珍异宝应到中原。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2)根据材料二“通过丝绸之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可得出中国和西方双向交流,汉朝传到西域的比西域传入中原的技术含量更高;根据材料二“通过丝绸之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可得出交流涉及内容广泛,既有经济交流,也有文化交流;影响: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汉代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促进了物种交流;丰富了中华文化;等等。
(3)根据材料三“汉武帝还大力开辟海上交通”可得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悠久;根据材料三“更重要的一条航线是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可得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涉及范围广;根据材料三“中国的丝绸等物品经过这条航线再转运到欧洲地区”可得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经济交流。因此,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给我们留下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其申遗的优势在于历史悠久,涉及范围广,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经济交流。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交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