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共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语文上册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共3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23 19:41:58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38张PPT)
从百草园
到三味书屋
鲁迅
学习目标
1. 积累“确凿、轻捷、臃肿、人迹罕至”等词语,理解其含义并能正确运用。
2. 学习文章写景状物的方法,体会语言的准确、生动性,能进行简单的仿写。
3. 掌握按空间顺序记叙事件的方法,明确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4. 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 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之情。
学习重难点
1. 学习重点
- 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体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 理解并学习按空间顺序记叙事件的方法,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2. 学习难点
- 体会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中的不同情感,理解文章的主题。
情景导入
童年,那片充满欢声笑语的时光,是每个人心中最柔软的记忆。然而,时光荏苒,我们终将挥别那段无忧无虑的日子,步入成人的世界。当一个成年人回望自己的童年,他的内心会涌现出怎样的情感呢?今天,我们将一同探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经典之作,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作者对童年时光的怀念与思考。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的记忆,感受那份纯真与美好。
作者介绍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更名为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浙江绍兴,1936年10月19日离世。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和民主战士。作为新文化运动的积极推动者,鲁迅在五四运动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版图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
毛泽东曾给予鲁迅极高的评价,称其为“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1918年5月,鲁迅以笔名“鲁迅”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这部作品不仅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也展现了鲁迅深邃的文学才华和对时代精神的敏锐把握。
创作背景
在1926年的一个秋日,鲁迅先生在厦门大学的讲堂上挥洒着智慧的汗水。就在这个月的18号,他提笔创作了一篇充满怀旧情怀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作品最初在《莽原》杂志的第十九期上与读者见面,作为“旧事重提”系列的第六篇,它后来被收录进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
《朝花夕拾》是鲁迅在动荡不安、心灵备受煎熬的岁月里,为了寻找一丝宁静,用笔触勾勒出的一系列回忆。这些散文,如同他在纷扰世界中寻找的一片净土,用以抚慰他那不平静的心。可以说,这部作品是他青春岁月的一曲深情的颂歌。文章中提到的百草园,是鲁迅童年时家中后院的一片乐园,那里充满了他儿时的欢声笑语。而三味书屋,则是鲁迅少年时期(大约12至17岁)求学的地方,它坐落在他家附近,见证了他成长的脚步和求知的渴望。
字词学习
确凿( ) 菜畦( ) 皂荚( )
桑椹( ) 云霄( ) 油蛉( )
斑蝥( ) 鉴赏( ) 秕谷( )
人迹罕至( ) 人声鼎沸( )
záo

shèn
xiāo
líng
máo
jiàn

hǎn
dǐng
jiá
字词学习
儒(rú)宿儒
濡(rú)濡湿
孺(rú)孺子
霄(xiāo)云霄
宵(xiāo)元宵
蜕(tuì)蝉蜕
锐(ruì)尖锐
悦(yuè )悦耳
髓(suǐ)脑髓
随(suí)跟随
字词学习
确凿:确切无疑。
轻捷:动作迅速而灵巧。
倜傥:风度翩翩,自由自在。
人迹罕至:足迹稀少,鲜有人至。
高枕而卧:安心地睡大觉,比喻放松警惕。
人声鼎沸:人群喧哗,声音嘈杂如沸水。
百草园
第一部分
初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读音和词义问题。
确凿:请回忆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确定无疑的事情,从而理解“确凿”的意思
轻捷:想象小鸟轻盈跳跃或小猫迅速奔跑的场景,体会“轻捷”的含义。
臃肿:回忆在日常生活中看到或体验到的臃肿情形,比如穿得太多而行动不便,或者看到某人因肥胖而行动缓慢,以此来加深对“臃肿”一词的理解。
人迹罕至:想象一些偏远地区或者人烟稀少的地方,如深山老林、荒凉的沙漠等,来理解“人迹罕至”表示的“很少有人去的地方”。
初读课文
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 本文主要写了哪两个地方的生活?
- 这两个地方的生活有什么不同?
初读课文
1. 本文主要写了哪两个地方的生活?
本文主要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两个地方的生活。
2. 这两个地方的生活有什么不同?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在环境、活动、氛围等方面有明显的不同:
环境差异:百草园是一个自然的环境,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有着各种植物和昆虫,是一个孩子们可以自由玩耍和探索的地方。而三味书屋则是一个典型的学习环境,是一个严肃的教室,有着严格的纪律和学习氛围。
活动差异:在百草园中,孩子们可以进行各种游戏和探险,如捉迷藏、观察昆虫等,这些活动充满了乐趣和自由。而在三味书屋,活动主要是读书、写字和听讲,这些活动更加注重学习和知识的积累。
初读课文
氛围差异:百草园的氛围是轻松和愉快的,孩子们在这里可以释放天性,享受童年的乐趣。三味书屋的氛围则相对严肃和正式,孩子们需要遵守规则,专心学习。
心理体验差异:在百草园,孩子们体验到的是自由和快乐,这是他们童年记忆中最宝贵的部分。而在三味书屋,孩子们可能会感受到学习的压力和责任,这是他们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挑战。
通过对比这两个地方的生活,文章展现了作者童年时期从自由玩耍到认真学习的转变,以及这种转变对作者成长的影响。
精读课文
在文章的开篇段落中,作者提到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样的表述是否自相矛盾?这段落在整个文章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文章的第1自然段起到了开篇点题的作用,它设定了全文的基调,并且引入了作者对童年乐园——百草园的深情回忆。这一段虽然表面上看似矛盾,实则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转折的修辞手法,以成人的视角和儿童的视角来看待同一个地方。
1. 成人视角:从成人的角度来看,“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句话表达了成人对于百草园的客观评价,即在成人眼中,百草园可能只是一个普通的、长满了野草的地方,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精读课文
在文章的开篇段落中,作者提到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样的表述是否自相矛盾?这段落在整个文章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2. 儿童视角:然而,紧接着的“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作者转换到了儿童的视角,表达了自己童年时对这个地方的特殊情感和美好记忆。在孩子的眼中,百草园充满了无限的乐趣和探索的可能性,是他们自由玩耍和想象的天堂。
这种表述不仅没有矛盾,反而通过对比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突出了童年视角的纯真和想象力,同时也反映了成人与儿童看待世界的不同方式。这样的开篇为读者揭示了文章的主题——对童年时光的怀念和对成长过程中失去的纯真世界的感慨。
精读课文
朗读课文第2段,思考:百草园有哪些景物?作者如何描写这些景物?
- 菜畦:碧绿、湿润松软,边缘整齐,有蚯蚓蠕动。
- 石井栏:有年头,布满斑驳痕迹,青灰色,泛着光泽,孩子们喜欢趴在上面看井底水。
- 皂荚树:高大如绿伞,树干粗壮笔直,树皮粗糙有裂缝,夏天有蝉鸣。
- 桑椹:紫红,挂满枝头,像小巧玲珑的宝石,味道甜美。
精读课文
朗读课文第2段,思考:百草园有哪些景物?作者如何描写这些景物?
- 菜畦:碧绿、湿润松软,边缘整齐,有蚯蚓蠕动。
- 石井栏:有年头,布满斑驳痕迹,青灰色,泛着光泽,孩子们喜欢趴在上面看井底水。
- 皂荚树:高大如绿伞,树干粗壮笔直,树皮粗糙有裂缝,夏天有蝉鸣。
- 桑椹:紫红,挂满枝头,像小巧玲珑的宝石,味道甜美。
精读课文
朗读课文第2段,思考:百草园有哪些景物?作者如何描写这些景物?
景物描写:从颜色(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形状(高大的皂荚树、小巧玲珑的桑椹)、味道(桑椹甜甜的味道)等方面描写。
拟人手法:“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精读课文
作者用了怎样的句式把景物描写连缀起来?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
在描绘景物时,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一种递进的句式结构:“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
这种句式不仅层次分明,而且有效地将不同的景物描写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画面。其中,“单是”之后的内容是作者刻意强调的重点,它不仅凸显了特定景物的独特之处,也反映了作者在回忆童年时的那份纯真的喜悦和对美好事物的深切感受。通过这样的句式,鲁迅先生巧妙地引导读者的注意力,使得某些特定的景物或细节更加突出,从而加深了读者的印象和感受。
精读课文
在第4段中提到的“美女蛇”的传说,是否为文章增添了不必要的内容?如果删除这一部分,会对文章的整体效果产生影响吗?
“美女蛇”的故事并不是闲笔,它为文章增添了神秘色彩和文化深度,丰富了百草园的形象,使读者对这个地方产生更深的兴趣和想象。删除这一部分可能会减少文章的趣味性和文化内涵,因此不建议删去。
精读课文
作者在描述百草园时,首先提到了冬天的萧条,随后又描绘了下雪时的乐趣,这种写作手法被称为什么?它在文章中起到了怎样的效果?
这种写作手法被称为“欲扬先抑”。首先通过描述冬天的“无味”来降低读者的期待,然后通过描写下雪时的乐趣来形成鲜明对比,从而突出了雪后百草园的乐趣和作者对童年美好记忆的怀念,增加了文章的吸引力和表现力。
精读课文
在第九段中,作者离开百草园时的心情是怎样的?请通过阅读相关段落来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作者离开百草园时的心情是复杂而矛盾的。他既有对即将进入三味书屋学习的期待,也有对离开充满乐趣和自由的百草园的不舍。这种心情体现了作者对童年乐园的依恋,以及对成长和学习新知识的渴望。
三味书屋
第二部分
精读课文
朗读课文第10至24段,思考:三味书屋是怎样的地方?作者在那里有哪些有趣的事情?
三味书屋:古老庄重,有陈旧的书桌椅子、字画、木质窗户。
有趣的事:折腊梅花,花瓣洁白如雪,香气扑鼻;寻蝉蜕,仔细寻找后兴奋地与小伙伴分享;捉苍蝇喂蚂蚁,观察蚂蚁忙碌搬运食物。
精读课文
通过阅读课文中关于寿镜吾先生的描述,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根据文中的描写来分析他的性格和教学特点。
“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
分析:从这些描写可以看出寿镜吾先生是一个和蔼可亲、宽容大度的人。戒尺和罚跪的规则虽有却不常用,说明他并非一味严厉,而是以较为温和的方式对待学生。“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 体现出他对学生学业的重视,希望学生通过读书来获取知识,同时也展现出他的淳朴和直爽。
精读课文
通过阅读课文中关于寿镜吾先生的描述,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根据文中的描写来分析他的性格和教学特点。
“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分析:这段描写进一步展现了寿镜吾先生的形象。他和蔼地答礼,表现出他的平易近人,没有架子。“高而瘦”“须发都花白了”“戴着大眼镜” 的外貌描写,给人一种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感觉。他的外在形象与他内在的品质相互呼应,让我们看到一位既有学者风范又和蔼可亲的老师。
精读课文
通过阅读课文中关于寿镜吾先生的描述,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根据文中的描写来分析他的性格和教学特点。
“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分析:这里体现出寿镜吾先生教学循序渐进。一开始严厉可能是为了让学生快速适应学习环境和规矩,后来逐渐根据学生的能力增加学习任务,说明他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是一位认真负责且有教学智慧的老师。
精读课文
作者在三味书屋中的生活与在百草园中有何不同?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的三味书屋生活与百草园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百草园是鲁迅童年的乐园,那里充满了自然的美丽和游戏的快乐,他可以自由地探索和享受童年的无忧无虑。
而在三味书屋,生活则转变为了以学习为中心,那里的环境更为严肃和规范,鲁迅的日常被读书、写字和听讲所填满,虽然偶尔也会有机会偷得片刻的闲适和顽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转变,不仅是从游戏到学习的转变,也是从童年的自由到学生的责任的过渡,反映了成长过程中的自然探索与社会教育之间的差异。
精读课文
在比较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时,它们的“乐趣”有何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相同:
无论是在百草园还是三味书屋,孩子们的乐趣都源自他们对新奇事物的天然好奇心,以及对周围自然美景和生物的敏锐感知。他们对那些看似有智慧和能力的人物,比如老和尚或私塾先生,抱有一种纯粹的敬仰之情。
同时,孩子们追求的是一种自由和快乐的生活状态,这体现在他们对离开充满乐趣的百草园的不舍,偷偷溜到书屋后花园玩耍,或是在上课时偷偷画画的小动作中。这些行为揭示了孩子们对自由欢乐的向往和追求。
精读课文
在比较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时,它们的“乐趣”有何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不同:
百草园代表着自然的活力与自由的乐趣,而三味书屋则是知识追求与学术严肃的象征。
在百草园,快乐是无限的,源于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在三味书屋,快乐则来自于学习的满足和偶尔的轻松时刻。
百草园展现了自然之美,三味书屋则在学术氛围中孕育出别样的情趣。
探究主旨
学生分组讨论:
- 作者为什么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生活?
-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大自然的热爱:百草园中自由自在与大自然接触,充满生机活力;三味书屋中也有有趣之事,使童年生活丰富多彩。
对封建教育制度的不满:封建教育注重死记硬背,压抑孩子天性,作者通过描写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表达不满和批判。
探究主旨
学生分组讨论:
- 作者为什么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生活?
-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大自然的热爱:百草园中自由自在与大自然接触,充满生机活力;三味书屋中也有有趣之事,使童年生活丰富多彩。
对封建教育制度的不满:封建教育注重死记硬背,压抑孩子天性,作者通过描写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表达不满和批判。
写作特色
1、结构明朗,脉络清晰
文章以时间顺序为线索,清晰地划分了作者从童年的百草园到学生时代的三味书屋的生活。例如,文章开头直接描述百草园的景象,随后自然过渡到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最后以作者对两种生活的感悟作为结尾,使得全文结构紧凑、逻辑清晰。
写作特色
2、写景状物,绘声绘色
鲁迅在描写百草园时,使用了如“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葚”等生动的语言,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园子里生机勃勃的景象。在描写三味书屋时,他通过“先生的戒尺”和“读书声”等细节,传达了书屋的严肃和学习的氛围。例如,他描述了百草园中的“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了自然景物以生命和情感,使得读者仿佛能听到昆虫的鸣叫声。
写作特色
3、景物描写,层次井然
在描写百草园时,鲁迅先从整体的园景入手,如“光滑的石井栏”、“碧绿的菜畦”,再到局部的“泥墙根一带”,最后聚焦到具体的动植物,如“鸣蝉”、“黄蜂”、“叫天子”,形成了由宏观到微观的描写层次。在三味书屋部分,他同样运用了层次分明的描写,从书屋的外部环境到内部的学习氛围,再到先生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活动,每一层次都为读者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感受。
课后扩展
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想象一个最难忘的地方或事情。
写一篇短文,描述童年中最难忘的地方或事情,包括地方的景色、自己的经历和当时的感受等。
课程结束
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