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课件(共34张PPT+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课件(共34张PPT+视频)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23 20:09: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1.了解夏商周时期天文、历法、医学和文学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了解青铜器的功能、制作工艺及特点。
2.知道甲骨文的基本史实及汉字的演变,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关系,区分实物史料与文献史料。
3.认识到先秦时期科技与文化的成就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反映了夏商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明确中华民族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
学习目标
太阳神鸟金饰
这是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商周时期太阳神鸟金饰,通体圆形,采用镂空方式呈现出内外两层图案。内层图案是一个圆圈,周边均匀分布着12条旋转的齿状光芒,整体好像不停旋转的太阳。外层图案由四只相同的飞鸟组成,围绕在太阳的周围。
这件金饰制作精美,表达了古人对太阳的崇拜。夏商周时期,人们是如何看待日月星辰的 这一时期科技文化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

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生活之需——天文、历法和医学
一、天文、历法和医学
1、天文
(1)原始社会末期:
(2)商朝:
(3)《诗经》:
(4)《春秋》:
为从事农业生产,观察和记录、总结天文;
甲骨文里有日食、月食记载。
中记载了公元前613年一颗彗星扫过北斗,这是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最早的确切记载。
中记载了公元前776年9月6日发生日食,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
记载日食的商朝牛骨
2、历法:
(1)夏朝:
(2)商朝:
(3)战国:
相传夏朝时就有了历法;
历法逐渐完备,一年分为12个月,天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个月;
人们测定出一年二十四节气。
天文、历法和医学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2016年被联合国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3、医学:
(1)神农:
(2)扁鹃:(战国)
(3)战国:
传说中神农尝百草,认识了一些治病药物;
能用针刺,能用按摩、汤药治疗疾病;总结出来望、闻、问、切四种诊法;
总结当时的医学经验,讲述了人体内脏部位和血脉循行情况,介绍了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
扁鹊行医画像石拓片(局部):图中鸟身人首描绘的是局鹊,由于对也的紫拜,后人就把他神化了。
《黄帝内经》是一部古老的医学经典。它成书于先秦至汉,包含《素问》和《灵枢》两部分。该书以黄帝与岐伯等大臣的问答形式,系统阐述了中医基础理论,包括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等。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倡导养生、预防为主的理念,为中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至今仍被广泛研习和应用。
《黄帝内经》

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文明之光——甲骨文与青铜器
(1)概念:
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
刻有文字的龟腹甲和牛骨
商朝人认为,动物可以沟通人的世界和神的世界,于是运用占卜之术,依靠动物骨骼的助力,与祖先进行沟通。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殷商时期,国王在处理大小事务之前,都要用甲骨进行占卜,祈问鬼神,事后将所问之事刻于甲骨上。
二、甲骨文与青铜器
1、甲骨文:
甲骨文与青铜器

(2)发现:
1899年 清朝王懿荣发现
王懿荣像
(3)文字:
商朝有字甲骨约15万片,单字计4400个以上,已经识别的字在1500个以上。
(4)内容:
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制作方法
甲骨文与青铜器

《卜辞通纂·375片》
癸卯卜,今日雨?
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
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
甲骨拓片
丁亥卜,亘贞:子商妾娩,嘉。
商“日食”牛骨
癸酉贞日夕又食
甲骨文与青铜器

造字特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材料1: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毋庸置疑,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甲骨文与青铜纹样再利用的教学探索》
材料2:惟殷先人,有典有册。 ——《尚书》
材料3:世界已知的四大古文字体系中……只有以甲骨文所代表的中国最早的文字系统,历经数千年的演变而承续至今,并对周边国家(日本、韩国、朝鲜、越南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文字研究》
甲骨文的地位评价
①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便于了解汉字发展形态;
②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③对世界影响深远。
(1)概念:
由铜、锡、铅合金铸造的器具
青铜器,在古时被称为“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他化学元素锡、铅等的合金。刚刚铸造完成的青铜器是金色的,但出土的青铜因为时间流逝和化学变化产生锈蚀后变为青绿色,因此被称为青铜。
2、青铜器
(2)视频:青铜器的制作-模范建筑法
(3)代表:
四羊方尊、司母戊鼎、三星堆青铜面具等
商代司母戊鼎
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高133厘米重832.84公斤
商代四羊方尊
高58.3厘米,
边长52.4厘米
重34.5公斤
青铜纵目面具
宽1.38米,高0.645米。
西周“利簋”
高28厘米,
口径22厘米
重7.95公斤
三星堆金杖
三星堆(距今5000至3000年)六大国宝
青铜纵目面具,宽1.38米,高0.645米,具有“千里眼”、“顺风耳”之誉,造型雄奇,威严四仪,是世界上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的青铜面具。与文献记载古蜀王蚕丛"目纵"有关。
青铜大立人像
青铜树
玉边璋
玉牙璋
(4)特点:
①种类丰富,数量众多;
②规模宏大,分工细致,制作工艺高超;
司母戊鼎,重达833kg ,需要两三百人同时操作。
司母戊鼎制作想象图
③分布地区广泛,史料价值高。
商朝中晚期开始,钟、鼎等青铜器上铸刻有文字,被称为“金文”,或钟鼎文、铭文。
西周时期,青铜器上文字的数量明显增加。
金文内容丰富,涉及祭祀典礼、军事行动、法律诉讼等。
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利簋铭文
西周利簋
西周的毛公鼎,铸有文字497个(一说499个),是目前所见青铜器中铭文数量最多的一件。
毛公鼎
毛公鼎铭文
何尊及铭文拓片
何尊是西周周成王时的青铜器,铭文中有“宅兹中国”的记载。这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
(5)金文:
四羊方尊
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
青铜人像
1986年出土于四川广汉
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从东北到广东,从西藏到东海渔岛,都发现有青铜器。晋北、陕北及内蒙古河套地区的青铜器以羊首、马首、鹿首之类的动物头像为装饰,三星堆青铜器怪异的人头像则凸显出了古蜀国的风韵。
动物造型青铜杖首
出土于鄂尔多斯高原
多样性与民族性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这体现了青铜文化的什么特点?

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文学之源——《诗经》与“楚辞”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诗经·秦风·无衣》
说说诗句反映的时代特征?
《诗经》共有305篇
诗歌,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 是各地民歌;“雅” 是正声雅乐;“颂” 是祭祀乐歌。反映民俗民情,歌颂美好爱情,赞扬劳动者勤劳勇敢,批判统治者剥削压迫《诗经》保存了丰富的先秦史料。
战乱不止的社会特征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三、《诗经》和“楚辞”
(1)概念:
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以及宋玉等人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用浓郁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创作出一种新体诗歌“楚辞”。
(2)代表:
屈原写了许多优秀诗篇,代表作《离骚》充分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是千古传诵的抒情长诗。
2、“楚辞”
学史崇德
屈原出身于楚国贵族,担任重要官职,后来因遭到排挤而被流放。流放期间,他忧国忧民的心志从未改变。公元前 278 年,楚国都城被秦军占领。屈原知道后无比悲愤,带着至死不离开楚国的决心,于五月初五投汨(mì)罗江自尽。屈原为国为民而死,人们用种种方式追思他。据说,每年的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屈子行吟图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楚辞·离骚》
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等人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用浓郁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创作出一种新体诗歌“楚辞”。
代表作
《离骚》
《离骚》以诗人自述身世、遭遇、心志为中心。前半篇反复倾诉诗人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表达要求革新政治的愿望,和坚持理想、虽逢灾厄也绝不与邪恶势力妥协的意志;后半篇通过神游天界、追求实现理想和失败后欲以身殉的陈述,反映出诗人热爱国家和人民的思想感情,是批判现实主义的优秀诗篇。
3、意义
《诗经》和“楚辞”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深远
现实主义文学源头
浪漫主义文学源头
课堂小结
天文、历法和医学
天人合一:天文(日食、哈雷慧星最早记载)
《诗经》和“楚辞”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天人相应:医学
祭祀上天:青铜器
感应上天甲骨文: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楚辞”:屈原创新体诗歌,代表作《离骚》
甲骨文和青铜器
天人合一:历法(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业
中医理论《黄帝内经》
扁鹊:四诊法沿用至今
成为权力象征,铸有“金文”
三星堆遗址
书写上天
随堂练习
1.(2024·宿迁)“在郭家庄发掘的160号商代墓中,出土青铜礼器40件……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兵器和900多枚铜镞。”对上述材料解读准确的是( )
A.青铜器种类单一 B.器表上文字是甲骨文
C.青铜器功能多样 D.商代人缺乏审美意识
2 . (2024·宁夏)据考古发现,西周时期,祭祀、宴享等活动都按等级使用鼎、簋(guǐ)等,王及王室墓葬出土的鼎、簋等数量比其他贵族的数量大得多,而且锡含量高。这体现出西周时期( )
A.中央集权制不断发展 B.青铜礼器与贵族权力地位相结合
C.贫富分化私有制产生 D.青铜器的制作工艺高超且数量多
3. 四川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中,青铜尊、青铜鼎的造型,与中原青铜器的同类器型非常相似;作为祭祀仪仗的玉璋、玉璧、玉琮,与二里头、殷墟出土玉器几乎如出一辙。这说明( )
A.三星堆文明源于中原文明 B.区域文明之间存在交流
C.蜀地文明的特色十分鲜明 D.早期国家注重祭祀仪式
C
B
B
4. 《夏小正》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科学文献之一,记载:“正月农纬厥耒,囿有见韭;三月摄桑,委扬,始蚕,祈麦实,越有小旱;四月囿有见杏;五月种黍、菽、糜时也。”这说明夏代历法( )
A.体系发展已趋于成熟 B.催生了农时观念
C.与农业生产联系紧密 D.适应了小农经济发展
5 . 编钟,作为西周王室王权的一种象征,是礼制最好的体现。按照西周王室对雅乐的正规要求,编钟必须具有宫、商、角、徵、羽这五个正声。可是,山西出土的春秋时期编钟却打破这传统,出现没有角音的乐器,而且这种乐器的音调正与当时山西地方的民族歌调相对应,为地方歌调的一种体现。这一变化( )
A.弱化了尊贵卑贱的等级差别 B.得益于国民艺术素养提升
C.体现了中央集权弱化的趋势 D.反映了礼器的世俗化倾向
6 . 妇好是商王的王后,一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战争,妇好自告奋勇,要求率兵前往,商王犹豫不决,占卜后才决定派妇好出兵,结果大胜。这个故事最早可能记载在( )
A.龟甲或兽骨上 B.竹简或木牍上
C.丝帛或麻布上 D.宣纸上
C
D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