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古代的村落、
集镇和城市
新课导入
新石器时期人类生活景象图
清朝《武昌汉口鸟瞰图》
北宋《清明上河图》
结合图片谈谈中国与世界的居住形式经历了什么演变历程?
仓廪
地窖
村落
集镇
城市
集镇的出现
村落的产生
世界各地的居民
城市的产生
巩固练习
目录
集镇的出现
1
村落的产生
1.人类居住形式的演变
从穴居、巢居、半穴居到地面筑屋的演变。
史料阅读(第56页)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周易·系辞下》
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
——《墨子·辞过》
1.人类居住形式的演变
筑屋定居,形成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聚居点——村落。
▲穴居
▲巢居
材料 采集和渔猎时期,人类居住在山地、丘陵的洞穴中或树上;“刀耕火种”时期,人类年年迁移,但始终不能远离山林地区。进入“锄耕”和“犁耕”时期以后,人类生产活动逐渐转向平原地区,开始时在田野附近临时搭建的野营窝棚就逐渐演变为长期居住的建筑。
——翟虎渠《农业概论》
2.村落
“华夏第一村”——内蒙古赤峰兴隆洼遗址
①村落的特点?
血缘纽带、聚族而居
村落形成的原因?
时 期 距今8000年、母系氏族社会时期
地 点 辽河流域、400-700米的山坡上
村落外围 环绕椭圆形壕沟
出土文物 石器、陶器、磨光玉
房 屋 170余座半穴居成排分布
储 藏 窖穴400余座
墓 葬 墓葬30余座
储藏区
墓葬区
居住区
防卫区
生活用品
村落:人类开始筑屋定居,形成了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聚居点。
功能:定居、繁衍、防卫、集体活动;凝聚宗族、管理教化、农业生产
“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劳动,要求人们较长时间居住在同一地方……人类过上了定居生活,产生了原始的农业村落。” —杨林《中外经济史》
村落形成的影响?
农业出现
2.村落
临潼姜寨遗址
同期房址近70座,分5组呈环形分布,每组中有方形“大房子”、方形中型房址、圆形或方形小型房址共10多座组成,门都朝向中央广场,形成围绕中心的分组环列式布局。小型房址面积多在10平方米左右,大型房址面积多在50平方米以上,最大一座达128平方米。与半坡遗址单一中心的布局不同的是,姜寨遗址呈多中心布局。
——方拥《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
◎姜寨遗址复原图
特点:
影响:
村落建有住宅、仓廪、地窖和公共活动场所等。
为人们的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也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
使人们进一步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
提高了生活质量;
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促进文明的发展;
承担一定的社会管理和教化功能。
2
集镇的出现
1.出现原因及过程
原因:
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兴起
(根本原因)
过程:
生产力的发展使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便于手工业品与农产品交换的农村聚落逐步发展成为了集市……
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使商业成为与手工业和农业并列的独立经济部门,适应手工业生产相对集中的需要和商人务商的便利,集市就演化成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共同定居的具有多种功能的集镇。
——据张虎林《农村经济学》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根本)
手工业、农业分离
商业发展、商人出现
手工业者聚集
古代集镇雏形形成
地域经济中心出现
筑垒设防,形成集镇
2.中国古代集镇
结合教材梳理古代中国集镇的形成与发展历程,并归纳总体趋势。
时期 发展过程 具体表现
原始社会末期 雏形
宋以前 形成
两宋 发展
元朝
明清 进一步 发展
①出现工商业者经营和定居的集镇
②有些集镇成为一级行政机构所在地
集镇进一步发展,出现专业分工
漕运和海运发达,运河沿岸兴起工商业集镇
手工业者在便于交换的地方集聚
主要为军事目的而设置集镇
军事功能
经济功能
专业分工
2.中国古代集镇
经济:商业手工业繁荣
军事:保护财产,防范外敌
政治:政府设置机构管理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特点
我国古代农村集镇的基本特征,大致可以做如下概括,即在经济上以商业和手工业为主体,在政治上以保护封建主财产为目的,是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农村的依托。集镇的市场是官方根据“礼法”设置的。他们设置官吏管辖市场,实行“抑商”政策。
——魏世恩《区域发展的探索与思考》
明清时期全国四大名镇
2.中国古代集镇
河南朱仙镇(版画、年画)
江西景德镇(瓷器)
湖北汉口镇(商业中心)
广东佛山镇(手工业)
明清四大名镇:
汉口镇商业发展的特点?
①商业分工细密、专业化程度高;
②商业行业众多,经营商品种类丰富,工商业繁荣
③带有政治、经济、军事因素。
④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2.中国古代集镇
职能:①为了军事目的而设立;
②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
③成为一级行政机构所在地。
◎明代九边: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宁夏、甘肃、蓟州、山西、固原
军事职能
经济职能
政治职能
◎北魏六镇:怀荒,柔玄,抚冥,武川,怀朔,沃野。
3
城市的出现
1.城市概况
军事防御
商品交换
“城”是会意字。金文左边中间的圆圈表示城围,上下两端表示两座城楼对峙;右边是像戈一样的武器,表示用武器保卫城池。
“市”是形声字。段注本《说文》“市,买卖所之也。”
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
—杜牧:《上李太尉论江贼书》
结合材料,归纳城市产生的原因。
(1)产生原因
居住人口的增多
安全保障、行政管理、交通枢纽、土地状况、农耕技术、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等等,都是古代城市起源的动因。
1.城市概况
(2)两河流域:
①约BC3500-BC3100,苏美尔人的地区形成居民中心,结成城市。
②功能: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
▲两河流域城市平面图
▲乌尔城复原图
城郭
居民区
宫殿
神庙
▲乌尔城想象图
2.中国古代城市
布局 发展
宫殿区、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居民区
城市初具规模,统治者的宫殿
和宗庙位于城市的中心
营建城市形成制度;
周朝城邑大致分为三等。
商朝
周
朝
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史记·五帝本纪》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考工记》
市场
宫城
太庙
社稷坛
◎《考工记》中城市规划宫城示意图
体现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以奴隶制的宗法等级制度为基础
布局特点:中正有序 (讲究次序分明,错落有致,形成平面布置的方整对称形制)
2.中国古代城市
战国时期主要分布在政治中心
隋唐以后主要分布在交通发达货物集散地
汉代丝绸之路沿线城市兴起
唐宋以后沿海港口城市的兴起
明清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
3.西方古代城市
发展
城市的道路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成为后来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
城市功能全面(行政、防御、宗教、商业等)
古典城市
古希腊
古罗马的道路重要的路段都是用石头铺的,还有的夹杂着一些金属材料。道路的中间部分通常会高出行人的道路,以方便排水。道路的两侧,不但有行人道,还有马道和排水沟。所以罗马的道路本身就能反映当时先进的建筑技术。
古罗马
新型城市
欧洲中古时期出现以手工业者和商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镇。
◎威尼斯城
古代西欧城市 古代中国城市
不同点 经济、生活、娱乐功能更突出 政治功能更突出,兼具其他功能
布局较为随意 整齐对称、体现王权、礼制、等级
城市规模小,人口少 城市规模大、人口多
以“市”为主 以“城”为主
建立在商品经济基础上 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
金钱赎买或武装斗争争取自治权 处于中央集权管理之下
相同点 都有城墙,有军事防御功能;都是政治中心;都有经济功能 中西方城市有哪些异同?
城市的产生对人类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①城市产生,人口大量聚居在一个地方,从事多种多样的职业;
②人口、手工业生产、商品交换以及财富的集中,促进工商业发展;
③古代城市一般都有城墙,增强了安全防御,对政治局势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④城市的防御性设施、水利工程、道路等设施的修建,有利于人类居住,庇护了各种各样的非农业专业人士(包括文化精英),促进了技术、文化的发展;
⑤城市为人们参与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宗教、体育和艺术等方面的群体生活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文化思想交汇,有利于推动文明的进步。
4
世界各地的居民
1.概况
◎黄土高原窑洞
◎印第安人锥形帐篷
◎北欧传统民居
◎非洲的茅草屋
◎草原的蒙古包
受居住地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习俗、国家制度和政策等等多方面因素制约;
民居建造既体现了居住地的自然环境,且反映了当地的社会经济水平与文化习俗。
◎湖南湘西吊脚楼
2.两河流域
(1)自然环境:雨水稀少,没有森林,缺乏木材。
(2)特点:①材料:用黏土和芦苇制成的砖块建造房屋(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②结构:几户人家的房屋墙壁相贴,结构相同:前庭、前室、主室。
前庭
前室
主室
3.古埃及
特点: ①材料:大多数房屋用泥和木材修建,具有防晒保温功能;
②结构:庭院是家庭活动的场所,院落的周围有柱廊。
建筑材料:大多数房屋用泥和木材修建;用木桩搭建框架,用树枝和混合麻纤维的黏土筑墙壁;在上面搭上屋梁;用椰子叶铺成屋顶。
4.古代中国
(1)最早类型:巢居和穴居
(2)先秦以来特点:
①理念: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
②布局:住宅的布局讲求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
③结构:民居最普遍采用的是木构抬梁结构。
(3)明朝以后
①结构: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逐渐普及;
②类型:现存的明清民居类型有北方窑洞、四合院,南方徽派民居、福建土楼。
◎土楼
◎四合院
◎窑洞
5.古代希腊罗马
(1)核心:
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是民居的核心
(2)材料:
以木、石、砖为主要材料,后来混凝土逐渐得到普及。
◎拱券建筑的集大成之作——罗马万神殿
(3)特点:
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成为古罗马建筑最主要的特征。
◎古罗马斯达比阿住宅的中庭
5.古代希腊罗马
◎上海外滩建筑群
◎比萨主教堂
◎罗马复合式公寓
①原因:缓解人口剧增造成的住房紧缺
②表现:3世纪古罗马出现了集体住宅;4世纪时,出现复合式公寓;以契约形式租住。
③影响:对后世的建筑影响深远。
(4)发展:
科林斯式
爱奥尼亚式
多利亚式
6.美洲
(1)北美大平原的印第安人:过着游猎生活,住宅圆锥形的帐篷中。
(2)亚马孙雨林中的印第安人:
①处于刀耕火种阶段,从事耕种,两三年后迁徙到别处
②住在圆形的公共居所中,屋内不分隔间;每个家庭有自己的区域
◎北美印第安人帐篷
◎秘鲁马丘比丘印加遗址
5
巩固练习
1.中国古代北方传统村落在形成过程中,由于经常面临干旱、洪涝、降雪等多元且频发的灾害,治理中总结出“排蓄一体,以蓄为主”的治理目标,并创建出以井、窖等非生态型为主的设施,区别于南方“排蓄一体,以排为主”和以水系、基塘等生态型为主的治理模式。这说明( )
A.自然环境决定村落形成发展 B.北方的经济水平明显高于南方
C.村落建设体现劳动人民智慧 D.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征
解析:根据题干中国古代北方传统村落咋形成过程中经常出现各种灾害,所以在治理中总结出了相应的治理目标,而且与南方的治理模式有很大的不同,这体现出村落的建设过程中结合了不同的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发展出不同的治理模式,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C项正确;自然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治理目标和措施,但不能决定村落的形成和发展,决定性因素为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排除A项;南北方因地制宜发展处不同的治理模式,不能体现南北方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南方和北方的不同,不能说明多元一体的特征,排除D项。故选C项。
C
2.据《汪氏宗谱》记载:“是自元而明,渐成村墟,今则烟火千家,栋宇鳞次,森然一大都会矣。其间南湖、月沼、雷岗、西溪胜景凡八,堪供行吟,致足乐也。”有关此“都会”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依山傍水,布局方正,中轴对称
B.“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
C.“宛自天成”的古典园林建筑博物馆
D.被誉为“科学与诗意最完美结合”的古村落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是对宏村布局的描述,被誉为“科学与诗意最完美结合”的古村落,D项正确;“布局方正,中轴对称”是对平遥古城的描述,体现传统礼制,方正端庄,中轴对称,排除A项;“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是对清代商业都会汉口的描述,排除B项;“宛自天成”的古典园林建筑的博物馆指的是北京颐和园,排除C项。
D
3.“镇”最初是县城之外军事要塞的专称。宋代以后,一些镇的工商业逐渐发展起来,朝廷在那里“设官以镇防”的同时,还兼管“火禁,或兼酒税事”。到明代中叶,市与镇的分野消失,市镇成为县城以下乡村地区工商业集镇的统称。由此可知,宋代以后镇的发展( )
A.表明中央放松了对地方的军事控制 B.巩固了传统的乡村社会秩序
C.体现了政府对商业活动监管的松弛 D.便利了农村居民的物品交换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的镇在宋代以前,以军事功能为主,宋代以后,镇的经济功能日益凸显,到明代中叶,“市与镇的分野消失,市镇成为县城以下乡村地区工业商业集镇的统称”,镇的这种变化促进了乡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便利了农村居民的物品交换,D项正确;古代中央政府一直都重视对地方的军事控制,并没有放松对地方的军事控制,排除A项;镇在县城以下乡村地区的发展,引起了乡村社会结构的变化,推动了传统的乡村社会秩序的改变,排除B项;镇的发展并不意味着政府对商业活动监管的松弛,排除C项。故选D项。
D
4.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草市,经过唐、五代的发展,到了宋代,成为新的固定的贸易场所,其户口不再编制在乡村中,而是编制在城镇中。此外,由一系列的城市、镇市、墟市(草市)组合而生的区域性市场在宋代也由小而大地发展起来。这可以用来佐证宋代( )
A.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否定 B.商品经济发展助推了城市格局的变化
C.新兴经济因素开始萌芽 D.政府政策调整壮大了市民阶层的队伍
解析:根据材料“一系列的城市、镇市、城市(草市)组合而生的区域性市场在宋代也由小而大地发展起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品经济发展助推了城市格局的变化,B项正确;题干未体现出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新兴经济因素的萌芽是在明中叶以后,排除C;题干未提及市民阶层壮大,排除D。
B
5.集镇与城不同,作为商业中心,集镇联系的对象是四周的乡民。明朝前期,农民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江南地区在原有集镇的基础上,出现了一批新兴集镇,但集镇的分布不能过于稠密,否则就会出现被迫衰退者。这说明明朝前期( )
A.政府对集镇分布进行了合理规划 B.江南的商帮具有明显的排他性
C.重农抑商政策导致原有集镇衰退 D.农业对集镇发展具有双重作用
解析:根据材料“农民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江南地区在原有集镇的基础上,出现了一批新兴集镇”可知,农业的发展对集镇的兴起有促进作用;根据材料“但集镇的分布不能过于稠密,否则就会出现被迫衰退者”可知,农业的现状对集镇又有一定的制约作用,D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政府在集镇发展中的作用,排除A项;商帮的排他性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D
6.镇本为在边境驻兵戍守的地方。到北宋时期,政府专门设监镇官对镇进行管理。这些官员往往带财税衔,如“监进贤镇盐酒税”“和州东关镇监税”,此外,还监有酒业专卖之权。这说明了北宋( )
A.镇的经济功能凸显 B.营商环境较宽松
C.推行崇文抑武政策 D.坊市界限被打破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镇本为在边境驻兵戍守的地方”,具有军事功能,但是宋政府专门设监镇官员带财税衔,说明镇里有税收,监镇官俸禄提升则反映出镇的税收比较重要,体现了宋代镇的经济功能凸显,A项正确;税收多不等于营商环境宽松,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崇文抑武的政策,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坊市界限以前主要存在城市中,且材料也看不出坊市界限被打破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A
7.明代中叶以后,江南市镇的分布十分密集,以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为例,东南至新杭市五里,东至王江泾镇六里,北至平望镇十五里,西南至新城镇三十里,至濮院镇五十里,西至震泽镇三十里,至南浔镇五十里。这些密集的市镇网络( )
A.体现了长途贩运贸易发展 B.反映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C.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交流 D.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中叶以后,江南地区的市镇增多,形成了分布密集的市镇网络,其交通便利,生产的分工和专业化加强,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交流,C项正确;仅江南地区市镇密集、形成网络不能说明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排除A项;资本主义的萌芽的表现并非市镇分布密集,排除B项;市镇的发展带动而非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C
8.明朝北京城的大街大部分是丁字街,南边的城门与北边的城门不相对,东西城门相对,但是道路也不直通。除此以外,城内还有许多袋状路(即死胡同)。明朝北京城街道设计( )
A.彰显了天人合一思想 B.体现出强烈的礼制规定
C.缘于军事防卫的需要 D.表明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解析:明朝北京城的大街大部分是丁字街,南北城门不相对,东西道路不直通,还有很多死胡同,这样的设计目的显然不是方便通行,而是军事防卫的需要,北京接近蒙古,城防极为关键,C项正确;天人合一思想突出人类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强烈的礼制规定,没有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排除B项;这种设计显然不是为了经济发展服务的,排除D项。故选C项。
C
9.北宋都城东京位于豫东平原,大内、内城、外城依次嵌套,基本呈正方形。南宋都城临安城的宫城位于城市的一隅,经济中心区位于城市中央,内城依随山势水体呈不等边六边形。这说明,两宋的都城都( )
A.遵循了传统的礼制文化 B.体现因地制宜的现实主义风格
C.受到了理学思想的影响 D.表明坊市分区制度的逐渐瓦解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河南开封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势平坦无山,是典型的平原地貌,能够较标准地实践中国古代传统的城市规划,故城市规划体现礼制文化,南宋都城临安城是典型的丘陵地形,地形起伏复杂,中心地区因受交通干线和地形的制约而显出位置的偏离,两宋都城都受地理因素影响,表现出因地制宜的现实主义风格,B项正确;据所学可知,传统礼制下都城建设一般位于城市中心,材料中南宋都城位于城市一隅,可见南宋都城临安城突破了传统的礼制特征,排除A项;理学思想产生于北宋中期,与北宋都城的修建无关,排除C项;坊市分区是指住宅区、商业区分开,材料与坊市分区制度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B
10.《易经》记载:“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韩非子·难二》记载,景公过晏子,曰:“子宫小,近市,请徙子家豫章之圈。”而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尔雅音义》言:“秦汉以来惟王者所居称宫焉。”“宫”字含义的演变体现了( )
A.居住方式的多样化 B.居住条件的舒适化
C.房屋格局的时代化 D.房屋建筑的等级化
解析:根据《易经》的记载,上古时候,人们居住在洞穴,生活在荒野,后世的圣人建筑房屋,改变了这种居住方式,上有屋顶,下有四壁,以躲避风雨;据《韩非子·难二》记载,齐景公走访晏子,说:“您的住宅太小,又靠近集市,请把您家搬到豫章的园地去”,可见这两个“宫”字的含义是房屋或者住宅但是由“秦汉以来惟王者所居称宫焉”可知,这里的“宫”字指的是王者居住的宫殿,由此可以看出,“宫”字含义的演变体现出房屋建筑逐步等级化,故选D项;题干显示的是房屋建筑的名称具有了等级色彩,与居住方式是否多样,居住条件是否舒适、房屋格局是否因时而变无关,排除A、B、C三项。
D
11.四合院是中国古代民居的典型代表。“正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是四合院典型的安排方式:北面为正房,东西为厢房,南面为倒座,东西南北四面均为房子,中间为天井,整体由廊子贯通。这种以中轴线为中心,向南北方向延伸,并向东西方向对齐并列的庭院建筑布局和居住方式是其典型特征。这折射出中国古代民居( )
A.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礼乐制度 B.按方位、主次规划不同的功能区
C.因地理环境不同而各具民族特色 D.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
解析:根据材料“正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可知古代民居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礼乐制度,A项正确;材料与房屋功能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地理环境无关,排除C项;材料与人们的集体活动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A
12.四合院全宅的平面构图是按家长作为全家核心的原则布置的,一切房屋皆簇拥着正房,而且在开间尺寸、高矮、装饰等各方面皆低于正房。此种设计出现的原因是( )
A.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制度 B.宗法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
C.布局对称,主次分明有序 D.使用材料和木构抬梁结构
解析:“家长作为全家核心”体现了宗法制的影响,“皆低于正房”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等级尊卑,故B项正确;A、C两项是对“家长作为全家核心的原则布置的,一切房屋皆簇拥着正房,而且在开间尺寸、高矮、装饰等各方面皆低于正房”的总结而非原因,故均排除;D项是关于使用材料和设计结构的说明,与原因无关,故排除。
B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