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内 能(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如图所示是由微颗粒(直径为1~50 nm)制备得到的新型防菌纳米纸,在纳米纸的表面,细菌无法停留且油水不沾。下列与此现象有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纳米纸的分子是静止的
B.油水不沾的原因是两种分子间只有斥力
C.油分子与纳米纸分子间既有斥力,又有引力
D.油水不沾的原因是组成纳米纸的分子间没有间隙
2.水的比热容较大,人们往往利用它的这一特性为生活、生产服务。下列事例中与它的这一特性无关的是( D )
A.让流动的热水通过散热器供暖
B.汽车发动机用循环水冷却
C.夜晚向稻田里灌水以防冻坏秧苗
D.夏天洒水降温
3.下列情境中改变内能的方式与钻木取火相同的是( B )
A.吃饭时,金属勺放在热汤中会烫手
B.冬天,搓手可以使手暖和
C.发烧时,冷毛巾敷额头可以降温
D.夏天,喝冷饮使人感到凉爽
4.下列关于内能、温度、热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物体的温度越高,所含热量越多
B.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只要温度不变,物体的内能就一定不变
C.内能小的物体也可能将热量传给内能大的物体
D.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温度低的物体内能一定小
5.如图所示是某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t4时刻物体内能为零
B.t2、t3时刻物体内能相等
C.t2时刻物体内能比t3时刻小
D.t1时刻物体内能比t2时刻大
eq \o(\s\up7(),\s\do5(第5题图)) eq \o(\s\up7(),\s\do5(第6题图))
6.小明在家尝试做“拔丝红薯”这道菜品。刚出锅的拔丝红薯,夹起一块红薯时,会拉出很长的细丝(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 )
A.已加热的红薯有内能,未加热的红薯没有内能
B.夹起红薯时会拉出很长的细丝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C.会拉出很长的细丝是因为温度越低,分子运动越剧烈
D.红薯由生到熟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内能的
7.关于内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图甲中,覆盖火山的皑皑白雪温度很低,没有内能
B.图乙中,炙热的铁水将温度传递给了较冷的容器
C.图丙中,活塞向下运动时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的内能减小
D.图丁中,人从滑梯上滑下时臀部发热,这是通过做功方式改变物体内能
8.根据表中所提供的几种物质的比热容得出以下四个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D )
几种物质的比热容c/[J·(kg·℃)-1]
水 4.2×103 冰 2.1×103
酒精 2.4×103 沙石 约0.92×103
煤油 2.1×103 铝 0.88×103
水银 0.14×103 铜 0.39×103
A.煤油的比热容比酒精的大
B.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比热容相同
C.质量相等的铜块和沙石,吸收相等的热量,沙石的末温比铜块的末温高
D.质量相等的铜块和铝块都降低1 ℃,铝块放出的热量比铜块的多
9.甲、乙两种物质的初温分别是20 ℃和30 ℃,它们的比热容之比为2∶1,质量之比为3∶2,吸收了相同的热量,最终甲的温度是50 ℃,则乙的最终温度是( B )
A.90 ℃ B.120 ℃ C.10 ℃ D.40 ℃
10.如图是用相同的加热装置对质量相同的a、b、c三种物质加热时它们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对图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A )
A.b的比热容小于c的比热容
B.t1~t2 时间内物质a的温度不变,内能不变
C.温度从T1升高到T2时,a物质吸收的热量比b多
D.a的比热容大于c的比热容
二、填空题(本题共9小题,每空1分,共17分)
11.“黄河故道芳菲天,大套梨花来相见”,满园梨花香扑鼻而来,这是__扩散__现象,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__做无规则运动__。
12.秋风起,菊花开,闻蟹来,为了让远方的好友能吃到鲜活的螃蟹,邮寄时会把冰袋和螃蟹一起装入泡沫箱。加入冰袋是为了通过__热传递__(选填“做功”或“热传递”)方式降低泡沫箱内的内能,保持低温,便于保鲜。
13.航天员在太空中交流除了用无线电设备外,还可以用钢笔书写,但墨水不会自动往下流,写出的字断断续续。科技人员为此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太空圆珠笔”,使用时利用压缩的氮气推动活塞使墨水由笔尖流出。笔迹能留在纸上是因为分子间存在__引力__(选填“引力”或“斥力”)。
14.寒冷的冬天,我们可以坐在电火箱内取暖,也可以跳绳使身体发热。前者是通过__热传递__的方式改变人体的内能,后者是通过__做功__的方式改变人体的内能。(均选填“做功”或“热传递”)
15.大货车在行驶过程中,长时间踩刹车,这是通过__做功__的方式导致刹车片的温度升高。这时需要将车停在服务区内,给刹车片泼水降温,用水来降温是利用了水具有__比热容__较大的性质。
16.如图所示,两个容积相同的保温杯,同时装满温度相同的热水,过了一会儿,甲杯的外壁比乙杯热,由此可判断__乙__杯保温性能较好,杯壁变热是通过__热传递__的方式改变了它的内能。
17.如图所示是一款新型无叶电风扇,该电风扇工作时,底座上的电动机将空气从进风口吸入,经压缩后再从圆环空腔上的细缝中高速吹出。用温度计测量后发现,吹出的空气温度比室温要低,原因是释放出来的压缩空气对外做功,内能__减少__(选填“增加”“减少”或“不变”),温度__降低__(选填“降低”“升高”或“不变”)。
18.甲、乙两物体质量之比是4∶1,用两个相同的酒精灯分别给它们加热,假设酒精灯放出的热量都被它们吸收,甲、乙两物体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则经过4 min,甲、乙升高的温度之比是__1∶2__;若甲的比热容是0.4×103 J/(kg·℃),则乙的比热容是__0.8×103__J/(kg·℃)。
eq \o(\s\up7(),\s\do5(第18题图)) eq \o(\s\up7(),\s\do5(第19题图))
19.市场上曾热销一种“55度杯”,称“能很快将开水变成适饮的温水,而后又能将凉水变成适饮的温水”。为破解此中秘密,某学校物理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模型,设此模型杯内胆中封存着300 g水,室温为20 ℃,现向杯中倒入200 g、100 ℃开水,摇一摇,热平衡后杯内水温迅速降至t1=__52__℃,热水放出的热量为__4.032×104__J。然后将杯内水倒掉,迅速将200 g室温某液态物质倒入该杯,摇一摇,这种液态物质的温度可升至44 ℃,则这种液态物质的比热容为__2.1×103__J/(kg·℃)。[c水=4.2×103 J/(kg·℃),忽略整个过程中内胆及空间的热损失]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共2小题,第20小题16分,第21小题14分,共30分)
20.为了比较水和煤油的吸热能力,小明用两个相同的装置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物质 质量/g 初温/℃ 末温/℃ 加热时间/min 吸收的热量
水 200 20 27 1 Q
煤油 200 20 35 1 Q
(1)取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放入两个相同的容器里,用同样的两个酒精灯对它们加热(如图所示)。加热时使用搅拌器,这是为了__使水和煤油受热均匀__。
(2)实验中加热时间相同,水和煤油吸收的热量__相同__(选填“相同”或“不相同”)。加热1 min后,煤油的温度比水的温度__高__(选填“高”或“低”)。
(3)在此实验中,如果要使水和煤油的最后温度相同,要给__水__(选填“水”或“煤油”)加热更长时间,此时水吸收的热量__大于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煤油吸收的热量。
(4)实验表明,__水__(选填“水”或“煤油”)的吸热能力更强。为了描述物质吸热本领大小,引入了一个物理量,它就是__比热容__。
(5)春城昆明之所以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一个原因是高原明珠“滇池”对气温起到了调节作用,因为水的__比热容__较大,当水吸收或放出相同的热量,温度变化较小。
21.如图1是探究“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的实验装置。
(1)实验中应量取__质量__相等的甲、乙两种液体,为了完成该实验,除了图1中所示的器材外,还需要增加的测量工具有天平和__秒表__。
(2)甲、乙液体吸收热量的多少可以通过__加热时间__(选填“温度计示数”或“加热时间”)来反映。
(3)为了比较甲、乙液体的吸热本领,小明提出两种比较方案:①让两者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加热时间;②让两者加热相同时间比较升高的温度。在两种液体都不沸腾的前提下,你认为可行的方案是__①和②__(选填“①”“②”或“①和②”)。
(4)从图2中可以看出,__甲__液体的温度升高得较快,__乙__液体的比热容较大。(均选填“甲”或“乙”)
(5)若乙液体的比热容为4.2×103 J/(kg·℃),则甲液体的比热容为__2.1×103__J/(kg·℃)。
四、综合应用题(本题共2小题,第22小题8分,第23小题15分,共23分)
22.早上,小明妈妈用热水给小明热牛奶喝。袋装牛奶的标签上标明牛奶质量为420 g,温度从25 ℃加热至75 ℃,所用热水初温为95 ℃。[水的比热容为4.2×103 J/(kg·℃),牛奶的比热容为2.5×103 J/(kg·℃)]求:
(1)牛奶吸收的热量。
(2)所需热水的最小质量。
解:(1)牛奶的质量m1=420 g=0.42 kg,牛奶升温时吸收的热量Q吸=c1m1(t-t01)=2.5×103 J/(kg·℃)×0.42 kg×(75 ℃-25 ℃)=5.25×104 J
(2)水放出的热量全部被牛奶吸收时,需要热水的质量最少,热水放出的热量Q放=Q吸=5.25×104 J,由Q放=c2m2(t02-t)得至少需要热水的质量m2===0.625 kg
23.如图1所示,A、B是两个底部装有完全相同的加热器的容器,加热器产生的热量90%可以被容器中的液体吸收,已知加热器每秒钟放出热量为1000 J。现将甲、乙(油)两种液体分别倒入A、B杯中,其中甲液体的质量为0.2 kg,加热过程中甲、乙两种液体温度随加热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求:
(1)加热2 min时,乙液体吸收的热量。
(2)甲液体的比热容。
(3)油的质量。[c油=1.8×103 J/(kg·℃)]
解:(1)已知加热器每秒钟放出热量1000 J,则加热2 min时,加热器放出热量Q放=1000 J/s×2×60 s=1.2×105 J,根据题意可知,乙液体吸收的热量Q乙吸=Q放×90%=1.2×105 J×90%=1.08×105 J (2)甲液体的质量m甲=0.2 kg,由图2可知,加热20 s时,甲液体的温度从10 ℃升高到40 ℃,由题意可知,甲液体在20 s内吸收的热量Q甲吸=Q放′×90%=1000 J/s×20 s×90%=1.8×104 J;根据Q吸=cm(t-t0)可得,甲液体的比热容c甲===3×103 J/(kg·℃) (3)由图2可知,加热60 s时,乙液体的温度从10 ℃升高到60 ℃,Q乙吸′=Q放″×90%=1000 J/s×60 s×90%=5.4×104 J;根据Q吸=cm(t-t0)可得,乙液体(油)的质量m油===0.6 kg第十三章 内 能(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如图所示是由微颗粒(直径为1~50 nm)制备得到的新型防菌纳米纸,在纳米纸的表面,细菌无法停留且油水不沾。下列与此现象有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纳米纸的分子是静止的
B.油水不沾的原因是两种分子间只有斥力
C.油分子与纳米纸分子间既有斥力,又有引力
D.油水不沾的原因是组成纳米纸的分子间没有间隙
2.水的比热容较大,人们往往利用它的这一特性为生活、生产服务。下列事例中与它的这一特性无关的是( )
A.让流动的热水通过散热器供暖
B.汽车发动机用循环水冷却
C.夜晚向稻田里灌水以防冻坏秧苗
D.夏天洒水降温
3.下列情境中改变内能的方式与钻木取火相同的是( )
A.吃饭时,金属勺放在热汤中会烫手
B.冬天,搓手可以使手暖和
C.发烧时,冷毛巾敷额头可以降温
D.夏天,喝冷饮使人感到凉爽
4.下列关于内能、温度、热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的温度越高,所含热量越多
B.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只要温度不变,物体的内能就一定不变
C.内能小的物体也可能将热量传给内能大的物体
D.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温度低的物体内能一定小
5.如图所示是某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4时刻物体内能为零
B.t2、t3时刻物体内能相等
C.t2时刻物体内能比t3时刻小
D.t1时刻物体内能比t2时刻大
eq \o(\s\up7(),\s\do5(第5题图)) eq \o(\s\up7(),\s\do5(第6题图))
6.小明在家尝试做“拔丝红薯”这道菜品。刚出锅的拔丝红薯,夹起一块红薯时,会拉出很长的细丝(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已加热的红薯有内能,未加热的红薯没有内能
B.夹起红薯时会拉出很长的细丝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C.会拉出很长的细丝是因为温度越低,分子运动越剧烈
D.红薯由生到熟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内能的
7.关于内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图甲中,覆盖火山的皑皑白雪温度很低,没有内能
B.图乙中,炙热的铁水将温度传递给了较冷的容器
C.图丙中,活塞向下运动时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的内能减小
D.图丁中,人从滑梯上滑下时臀部发热,这是通过做功方式改变物体内能
8.根据表中所提供的几种物质的比热容得出以下四个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几种物质的比热容c/[J·(kg·℃)-1]
水 4.2×103 冰 2.1×103
酒精 2.4×103 沙石 约0.92×103
煤油 2.1×103 铝 0.88×103
水银 0.14×103 铜 0.39×103
A.煤油的比热容比酒精的大
B.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比热容相同
C.质量相等的铜块和沙石,吸收相等的热量,沙石的末温比铜块的末温高
D.质量相等的铜块和铝块都降低1 ℃,铝块放出的热量比铜块的多
9.甲、乙两种物质的初温分别是20 ℃和30 ℃,它们的比热容之比为2∶1,质量之比为3∶2,吸收了相同的热量,最终甲的温度是50 ℃,则乙的最终温度是( )
A.90 ℃ B.120 ℃ C.10 ℃ D.40 ℃
10.如图是用相同的加热装置对质量相同的a、b、c三种物质加热时它们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对图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b的比热容小于c的比热容
B.t1~t2 时间内物质a的温度不变,内能不变
C.温度从T1升高到T2时,a物质吸收的热量比b多
D.a的比热容大于c的比热容
二、填空题(本题共9小题,每空1分,共17分)
11.“黄河故道芳菲天,大套梨花来相见”,满园梨花香扑鼻而来,这是__ __现象,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__ __。
12.秋风起,菊花开,闻蟹来,为了让远方的好友能吃到鲜活的螃蟹,邮寄时会把冰袋和螃蟹一起装入泡沫箱。加入冰袋是为了通过__ __(选填“做功”或“热传递”)方式降低泡沫箱内的内能,保持低温,便于保鲜。
13.航天员在太空中交流除了用无线电设备外,还可以用钢笔书写,但墨水不会自动往下流,写出的字断断续续。科技人员为此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太空圆珠笔”,使用时利用压缩的氮气推动活塞使墨水由笔尖流出。笔迹能留在纸上是因为分子间存在__ __(选填“引力”或“斥力”)。
14.寒冷的冬天,我们可以坐在电火箱内取暖,也可以跳绳使身体发热。前者是通过__ __的方式改变人体的内能,后者是通过__ __的方式改变人体的内能。(均选填“做功”或“热传递”)
15.大货车在行驶过程中,长时间踩刹车,这是通过__ __的方式导致刹车片的温度升高。这时需要将车停在服务区内,给刹车片泼水降温,用水来降温是利用了水具有__ __较大的性质。
16.如图所示,两个容积相同的保温杯,同时装满温度相同的热水,过了一会儿,甲杯的外壁比乙杯热,由此可判断__ __杯保温性能较好,杯壁变热是通过__ __的方式改变了它的内能。
17.如图所示是一款新型无叶电风扇,该电风扇工作时,底座上的电动机将空气从进风口吸入,经压缩后再从圆环空腔上的细缝中高速吹出。用温度计测量后发现,吹出的空气温度比室温要低,原因是释放出来的压缩空气对外做功,内能__ __(选填“增加”“减少”或“不变”),温度__ __(选填“降低”“升高”或“不变”)。
18.甲、乙两物体质量之比是4∶1,用两个相同的酒精灯分别给它们加热,假设酒精灯放出的热量都被它们吸收,甲、乙两物体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则经过4 min,甲、乙升高的温度之比是__ __;若甲的比热容是0.4×103 J/(kg·℃),则乙的比热容是__ __J/(kg·℃)。
eq \o(\s\up7(),\s\do5(第18题图)) eq \o(\s\up7(),\s\do5(第19题图))
19.市场上曾热销一种“55度杯”,称“能很快将开水变成适饮的温水,而后又能将凉水变成适饮的温水”。为破解此中秘密,某学校物理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模型,设此模型杯内胆中封存着300 g水,室温为20 ℃,现向杯中倒入200 g、100 ℃开水,摇一摇,热平衡后杯内水温迅速降至t1=__ __℃,热水放出的热量为__ __J。然后将杯内水倒掉,迅速将200 g室温某液态物质倒入该杯,摇一摇,这种液态物质的温度可升至44 ℃,则这种液态物质的比热容为__ __J/(kg·℃)。[c水=4.2×103 J/(kg·℃),忽略整个过程中内胆及空间的热损失]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共2小题,第20小题16分,第21小题14分,共30分)
20.为了比较水和煤油的吸热能力,小明用两个相同的装置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物质 质量/g 初温/℃ 末温/℃ 加热时间/min 吸收的热量
水 200 20 27 1 Q
煤油 200 20 35 1 Q
(1)取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放入两个相同的容器里,用同样的两个酒精灯对它们加热(如图所示)。加热时使用搅拌器,这是为了__ __。
(2)实验中加热时间相同,水和煤油吸收的热量__ __(选填“相同”或“不相同”)。加热1 min后,煤油的温度比水的温度__ __(选填“高”或“低”)。
(3)在此实验中,如果要使水和煤油的最后温度相同,要给__ __(选填“水”或“煤油”)加热更长时间,此时水吸收的热量__ 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煤油吸收的热量。
(4)实验表明,__ __(选填“水”或“煤油”)的吸热能力更强。为了描述物质吸热本领大小,引入了一个物理量,它就是__ __。
(5)春城昆明之所以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一个原因是高原明珠“滇池”对气温起到了调节作用,因为水的__ __较大,当水吸收或放出相同的热量,温度变化较小。
21.如图1是探究“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的实验装置。
(1)实验中应量取__ __相等的甲、乙两种液体,为了完成该实验,除了图1中所示的器材外,还需要增加的测量工具有天平和__ __。
(2)甲、乙液体吸收热量的多少可以通过__ __(选填“温度计示数”或“加热时间”)来反映。
(3)为了比较甲、乙液体的吸热本领,小明提出两种比较方案:①让两者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加热时间;②让两者加热相同时间比较升高的温度。在两种液体都不沸腾的前提下,你认为可行的方案是__ __(选填“①”“②”或“①和②”)。
(4)从图2中可以看出,__ __液体的温度升高得较快,__ __液体的比热容较大。(均选填“甲”或“乙”)
(5)若乙液体的比热容为4.2×103 J/(kg·℃),则甲液体的比热容为__ __J/(kg·℃)。
四、综合应用题(本题共2小题,第22小题8分,第23小题15分,共23分)
22.早上,小明妈妈用热水给小明热牛奶喝。袋装牛奶的标签上标明牛奶质量为420 g,温度从25 ℃加热至75 ℃,所用热水初温为95 ℃。[水的比热容为4.2×103 J/(kg·℃),牛奶的比热容为2.5×103 J/(kg·℃)]求:
(1)牛奶吸收的热量。
(2)所需热水的最小质量。
23.如图1所示,A、B是两个底部装有完全相同的加热器的容器,加热器产生的热量90%可以被容器中的液体吸收,已知加热器每秒钟放出热量为1000 J。现将甲、乙(油)两种液体分别倒入A、B杯中,其中甲液体的质量为0.2 kg,加热过程中甲、乙两种液体温度随加热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求:
(1)加热2 min时,乙液体吸收的热量。
(2)甲液体的比热容。
(3)油的质量。[c油=1.8×103 J/(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