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3:现代文阅读(说明文)-2024-2025学年中考专题复习汇编(湖北专用)(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3:现代文阅读(说明文)-2024-2025学年中考专题复习汇编(湖北专用)(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23 20:52: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3:现代文阅读(说明文)
说明文知识精讲
什么是说明文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
说明文与其它文章的区别
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说明文的分类
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把握说明对象
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
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以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介绍科学道理。
分析说明对象特征
看题目、首括句、尾结句或提问式语句。事物说明文事物特征即对象特征,事理说明文该事理即是对象特征。
说明文的顺序
三大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A、先总说后分说(总—分;分—总;总—分—总)
B、先主要后次要 C、先原因后结果D、由现象到本质
E、由性能到功用 F、由一般到特殊 G、由整体到局部
7.说明方法判断及作用
举例子 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
分类别 条理清晰地说明了…。
打比方 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的…特点,增强文章趣味性。
列数字 科学准确具体地说明了……的……特点。
作比较 通过…和…的比较,突出了…的…特点。
下定义 完整、科学、准确地说明…本质,使之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
作诠释 准确、有侧重地说明了…… 的……(性质、特点、功用、原因)
列图表 具体、直观、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的特征(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使读者一目了然。
摹状貌 具体、生动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
作引用 引用具体事例,具体的说明了……,体现说明文准确性。
引用名言,更有说服力的说明了……,增添文章文采,体现说明文准确性。
说明文语言的基本特征:
准确性、简洁性、科学性、严密性、条理性、逻辑性、趣味性。
考题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答:准确严密(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考题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答:(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xx xx xx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xx xx xx
(4)换了后意思改变了,不符合实际,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了。
考题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大约”“可能”“左 右” 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考题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考题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开放性试题
(1)对说明内容进行创新性的表述。
(2)对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
(3)结合实际对某个问题谈自己的认识。
(4)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性的推断和大胆想象。
(5)由文章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中相关现象进行解释。
(6)对人类关注的环境问题等提出解决的方法,拟写警示性标语、建议、广告等。
开放性试题,虽然没有规定唯一的答案,可以各抒己见。但在答题时要从三个角度:
就材料回答问题。不一定按标准答案作答,意思答对就给满分;
阅读材料后受到的启示、感想。这样的答案也是具有个性化的;
从材料出发,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或扩散联想到其它方面。
解题思路归纳
在题目上设题
1、语言简洁的点明说明对象
2、运用什么修辞,形象生动、引起读者的兴趣
在开头设题(以故事或名言开头)
1、引出说明对象(概括说明内容)
2、引起读者兴趣(增强文章趣味性)
三、在说明方法上设题
1、举例子:具体真实的说明了
2、列数字:准确科学的说明了
3、作比较:突出说明了
4、分类别:条理清楚的说明了
5、打比方:生动形象的说明了
6、下定义:科学准确的说明了
7、作诠释:丰富说明了
四、在说明顺序上设题
1、说明顺序:时间、空间、逻辑顺序
2、逻辑顺序及作用:
概括---具体 主要---次要 原因---结果 现象---本质
一般---个别 特点---用途
作用:有利于说明事物的特征,易于读者掌握。
五、在语言风格上设题——准确
这个词说明了什么
表示估计、限制作用或表时间范围,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六、在说明对象上设题
1、筛选文章说明的对象或说明中心
2、概括说明说明对象的特征
七、引用歌谣、熟语或故事的作用(说明文中的记叙与描写的作用)
1、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
2、增强语言的生动性或文章的趣味性
说明文阅读题型精练
一(2024·湖北武汉·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各题。
正确“打开”情绪价值
①不知从何时起,“情绪价值”这个词火了。从婚恋场到职场再到交友,人们似乎越来越依赖它:恋爱中的人需要伴侣的情绪价值,“打工人”渴望同事的情绪价值,心情低落时期待朋友的情绪价值……这看似神秘的情绪价值到底是什么?
②“情绪价值”一词,最初源于经济学和营销学中的概念——“顾客感知价值”。比如,当我们为一个商品买单时,不仅在意它的实用价值,更在意购买过程中的精神愉悦。后来,心理学家们将“情绪价值”一词引入研究范畴,用于衡量一个人影响他人情绪的能力。我们熟悉的直播行业,很多时候主播输出的就是情绪价值。比如,有人将董宇辉的带货成功归结为知识的力量,其实他赋予观众的情绪价值也很重要。当他将仲夏夜桃林的美妙、儿时吃玉米的场景绘声绘色娓娓道来时,徜徉在美好回忆中的观众就在不知不觉下了单。
③现代社会的人们越来越离不开情绪价值,其实是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使然,包括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等。对于情绪价值的追求本身没有问题,善于提供情绪价值也是十分宝贵的能力。然而,一些理解误区的出现,却让这个词走了样、变了味。有人过度拔高“情绪价值”的重要性,其实,情绪价值只是人际交往的“催化剂”,并不能“包治百病”,更不是安身立命的基础。还有部分机构或个人为一己之利,宣扬“高情绪价值就是会说话”,专门研究出一套套的话术课程进行售卖。事实上,公式化、套路化的话术输出,自以为能为对方提供情绪价值,实则容易落入“不走心”的窠臼,既可能令对方感到不适,也未必有利于感情的交流与互动。
④那么,我们该如何避免陷入“迷信”情绪价值的泥沼,正确打开情绪价值呢?
⑤首先我们自身要拥有“富足”的情绪价值。只有自身的情绪稳定,才能在社交中让人如沐春风。当然,情绪稳定不代表不能有情绪。事实上,每个人的人生都会经历高低起伏,如果在低谷时能自洽、高峰时不忘释放善意,为自己的情绪找到合适的安放之处,这些都是高情绪价值的表现。拥有同理心也是情绪价值“富足”的前提,善于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就更能理解别人的行为,也就会对世界少了很多怨怼,从而用宽容给周围人提供较高的情绪价值。
⑥输出情绪价值的核心在于真诚。与其费尽心机去学习所谓的话术,不如敞开心扉、坦荡真实地做自己。比起演出来的完美人设,人们更愿意去结交一个有缺点却真实立体的人。“好好说话”也是情绪管理的必修课,温和的沟通、正面的交流才是高情绪价值的展现,否则,不管学了多少话术、多少套路都将是徒劳。
1.下列关于“情绪价值”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的人们都渴望被理解、关注,所以才努力让自己产生“情绪价值”。
B.顾客购买商品时感受到的精神愉悦就是销售员提供的受众“情绪价值”。
C.一个人影响他人情绪的能力越强,说明他能够提供的情绪价值就越高。
D.董宇辉直播时提供的情绪价值就是用生动的描述勾起观众的美好回忆。
2.下列不属于对“情绪价值”的理解“走了样、变了味”的一项是( )
A.盲目夸大情绪价值的作用,并执着于提升自己的情绪价值。
B.认为提供情绪价值能让人际交往变得简单,解决所有问题。
C.通过夸大情绪价值的重要性售卖话术课程,其目的是盈利。
D.认为精通话术可能会令对方感到不适,并不利于交流互动。
3.作者认为该如何正确“打开”情绪价值?请依据④-⑥段简要概括。
二(2024·湖北武汉·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断亲现象背后,年轻人反感的究竟是什么?
①“一旦涉及成绩怎么样、工资有多少,买没买房、有没有对象,感觉天就聊死了”“年轻人需要指点,但不是一年到头见不了几面的亲戚指指点点”……又是一年年关将至,回老家走亲戚,已经成了让不少年轻人压力倍增的事情。
②疏于与非直系亲属发生过多交往,这一现象称为“断亲”。似乎当代年轻群体已不再重视“血缘关系”,甚至有网友开始担心传统亲缘关系的维系已经面临瓦解的危机。
③由于生长环境、接触的事物不一样,如今的年轻人与老一辈家庭成员之间,思维处事方式已有了很大不同。在你看来没什么的,其实会深深刺痛我;你觉得很重要的,在我看来其实很没意思。“人与人的悲欢并不相通”“话不投机半句多”,尤其是关系没那么亲近的,也就没必要忍了。
④“我父母那一代,小时候和亲戚一起在村里,隔三岔五见面串门。但我没见过上一代亲戚多少面,和我这一代的人也都五湖四海的,又能有多少亲情?”华东师范大学学生王伊灵说。“本来就不熟”很可能成为年轻人选择“断亲”的前提。
⑤与此同时,当今青年群体的日常生活高度依赖互联网,围绕互联网构建其生活方式,长辈所坚持的传统亲缘关系、情感纽带等社会体系,在当代年轻人看来未必不可替代。
⑥现在的年轻人真的“六亲不认”了吗?造成“断亲”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正如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王德峰所说,所谓“断亲”的根源是社会转型,是基于现代契约精神的交往规则,与传统宗族伦理基础上建立的亲缘关系之间的碰撞。
⑦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2年间超3亿人从农村搬进了城镇,大量人离开了世代生活的农村开始各奔东西,传统的家庭结构逐渐被打散,年轻人不再像父辈那样生活在同一村落或社区。在城里长大的年轻人,回到乡村去“逛一逛”,感觉不适应而保持距离,被社会理解成了“断亲”。也不是真断了,伯伯还是伯伯、婶婶还是婶婶,只是不轻易承认在这种亲属关系中的权威,以及在此基础上必须承担的伦理责任。
⑧不可否认,当代年轻人面临着巨大的社会竞争压力,自己都顾不过来,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去与七大姑八大姨们深入交流。同时,年轻人对社交生活的边界感更为敏感,传统的走亲戚、聊家常成为一种负担,甚至产生并不愉悦的社交体验。
⑨“明明没见过几次面,没聊过几次天,一上来就要你把个人隐私全都交代清楚”“表面上关心,实际上拿自己的孩子和你疯狂作对比,各种语言打压你”网友们认为,但凡有这些行为的亲戚,都可纳入“没必要往来”的行列。
⑩也就是说,反感的不是亲缘关系本身,而是伪装的善意。反感的是以“为了你好”为名义颐指气使,说刻薄的话、行凉薄的事。很多事情,本就是尽人事听天命,或者心有余而力不足,亲戚们又何苦还要“围观看戏”“往伤口上撒盐”?
怎样才能让年轻人不反感传统亲属关系呢?正如家族企业发展要适应市场竞争的规则进行调整一样,延续家族命脉也需要适应年轻人的需求而调整。长辈要认识到社会的变革和转型,不能用原来那套传统价值观念来评价现在的年轻人。
尤其值得长辈亲戚反思的是,长辈们的沟通方式也许存在很大问题。对于年轻人本身已感到压力山大的事情,比如就业、婚恋等,“单刀直入”的关心、“居高临下”的评价,以及“过来人”的教训和建议,如果太过直接的输出,往往让年轻人反感至极。可以试试先从看似无意义的闲聊,从年轻人感兴趣的话题开始,“融入”而不是“介入”年轻人的生活,这样才能有效沟通。
4.下列对“断亲”现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断亲”让人们开始担心传统亲缘关系的维系面临瓦解的危机。
B.“断亲”是当代年轻人疏于与非直系亲属发生过多交往的现象。
C.“断亲”是由于家庭成员之间思维处事方式不同导致关系疏远。
D.“断亲”反应了高度依赖互联网的生活方式可能替代传统体系。
5.关于造成“断亲”现象的原因,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会转型之后,现代交往规则和传统亲缘关系之间产生碰撞。
B.城市年轻人不轻易承认乡村亲属关系中的权威以及相应责任。
C.社会竞争压力让走亲戚成为年轻人的负担,甚至感觉不快乐。
D.年轻人非常反感“围观看戏”、“往伤口撒盐”等伪装的善意。
6.纵观全文,怎样才能让年轻人不反感传统的亲属关系呢?
三(2024·湖北武汉·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用智慧“欺骗”大脑
①你是否觉得学习很枯燥,但却能从玩游戏、打球这些活动中获得快乐 你是不是无法理解那些在学习中也能获得快乐的人 秘密很简单,你要知道,大脑是会被“欺骗”的。
②人类的大脑很奇妙。当我们做事的时候,大脑会根据我们的表现给予反馈,这些反馈则会让我们感到快乐或痛苦:如果我们做得好,大脑就会给我们一些正面的反馈,释放一些让我们感到快乐、满足的化学物质,比如多巴胺等;如果我们做得不好,大脑就会给我们一些负面的反馈,释放一些让我们感到痛苦、焦虑的化学物质,比如皮质醇等。
③那么,大脑怎么判断我们表现得好不好呢 其实,大脑是根据我们的期望和结果的差距来判断的。如果结果超过了我们的期望,大脑就认为我们做得好,会给我们正面的反馈;如果结果低于我们的期望,大脑会认为我们做得不好,就给我们负面的反馈。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完成了一个困难的任务,我们会感到快乐;而当我们没能完成一个简单的任务,我们就会感到痛苦。
④那么,大脑被“欺骗”又是怎么回事呢
⑤其实,就是当我们做一些事的时候,期望和结果的差距实际上很小,但大脑却认为差距很大,从而给予正面反馈。这往往来源于一些简单的底层设计,比如规则、目标、反馈等。举个例子,当我们玩王者的时候,我们的规则就是打准,躲好,我们的目标就是赢得比赛,我们的反馈就是得分、排名等。这些都是非常简单的底层设计,只要我们花足够的时间,达到足够熟练的地步,就能够在游戏中达到或超过预期。当我们做到了这些,大脑就会认为我们做得好,给我们正面的反馈,让我们感到快乐。但其实,我们并没有做什么了不起的事情,我们的大脑被“骗”了。而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很难获得大脑被“骗”的快乐,是因为学习的底层设计很复杂,会不断面对新的问题,需要不断寻找新的答案,这当然很难让我们达到或超过预期。这就是为什么只有极少数的孩子可以从学习中获得快乐的原因。
⑥那么他们又是怎么做到的呢 学霸们发现,其实学习是有共性的。什么是学习的共性呢 比如,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学习的过程是从问题到答案的探索,学习的结果是对问题的理解和应用。这些都是学习的共性。当我们从学习中发现共性,我们就会发现学习的底层逻辑是一样的。由此我们就可以设计一些适合自己的目标、规则,比如用自己独创的方法快速背下一篇文章、自制思维导图理解一个概念、通过给同学讲题熟悉一种解题思路等;在完成任务后还应及时反馈,比如奖励自己听一首歌、看5分钟漫画等。这样,就可以享受学习的过程,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其实,我们的大脑也被“骗”了,但是这次是被我们自己“骗”,是被我们的智慧所“骗”。
⑦如果我们能够遵循这些原则,就能够让我们的学习更有趣、更有挑战、更有价值。这种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有意义的快乐、有价值的快乐。
7.阅读②③段,下列对人类大脑的“奇妙”之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大脑会根据我们的预期和结果的差距评价结果好坏。
B.大脑反馈的方式是释放化学物质,从而影响人的情绪。
C.大脑认为做事的结果超出事前期望越多,表现就越好。
D.完不成困难的任务比完不成简单的任务更加让人痛苦。
8.阅读第⑤段,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
A.打游戏需要足够时间达到熟练,而大脑却认为这很容易。
B.打游戏时规则简单、目标单一、反馈及时,实际期望和结果的差距很小。
C.打游戏时大脑被“欺骗”,是因为底层设计简单,导致预期很容易达成。
D.学习与打游戏相比,底层设计要复杂得多,很难让我们达到或超过预期。
9.阅读第⑥段,说说学霸们是如何从学习中获得快乐的?
四(2024·湖北十堰·模拟预测)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穿越时空的指纹何以动人
张铁
①在陕西西安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总有参观者拿着望远镜,隔得远远地仔细端详。“想看到兵马俑上古人留下的指纹”,有人这么说。
②兵马俑上,的确留有制作者的指纹。在秦陵百戏俑坑的28号仰卧俑腹部彩绘表面,考古工作者发现了3枚指纹痕迹。不仅仅是兵马俑,河南渑池一处仰韶文化遗址中,一块距今约5000年的陶缸残片上,也曾发现清晰的指纹。A也不仅仅是指纹,不少汉唐砖上,还有砖匠用以“签字画押”的掌印。给兵马俑拍“证件照”的摄影师赵震,曾如此描述他见到一尊兵马俑唇边指纹时的震撼:“看到这种景象的时候,时间已经消失了。”
③穿越时空的指纹,何以打动人心?工匠制作时可能并未多想,而时间已于不经意间被陶土固定,留下千年不灭的密纹,在岁月深处回荡微声。瞬间与永恒,就这样在一个小小的指纹中交叠。如此微小脆弱,却也能跨越千年,纤小细节中更显人类创造的力量。当我们在光阴流转后与之相遇,似乎仍能感受到陶土的柔软与坚韧,感受到手指的力度与触感,也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生活、劳作的愉悦与艰辛。以指纹为中介,我们与更远的时间、更多的人相连。
④小小指纹引发的共鸣,也有着宏阔的历史背景。纵观人类文明史,唯一“亘古亘今、日新又新”的,就是中华文明。我们之所以心有戚戚,正是因为我们共同啜饮着这条文化水流、共同站立在这片文化大地,为共同的甘泉所滋养,也汇入同一条长河厚重深沉的潜流。从这个角度看,指纹不曾消失,留下指纹的先人,也从来未曾远离。
⑤让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不仅是语言文字、典章器物、文学艺术,也是生于兹、长于兹,劳作于兹、歌哭于兹的无数普通人。他们是受文化化育之人,也是创造文化之人。一代代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守护、传承、发展,构成了中华文明最深厚最广袤的地基。古文化遗址中的谷物、畜骨,边关将士书于竹简的家信、账簿,砖石上匠人的物勒工名,沉船中水手的锅碗碟壶……这些最日常、最普通的东西,折射无数人在漫长岁月中的日用常行,如点点星光构成了文明灿烂的星河。工匠无心留下指纹,后人却从中看到文明经久不息的脉动、民族瓜瓞绵绵的传承。
⑥在考古学中,有一种“微痕分析”:用显微镜细细观察器物被制造、使用时留下的痕迹。比如远古石器,若微痕多为纵向,则为砍凿之用;若是横纹为主,则是切割之用。可以说,文物作为器物,其密码远不止在外观。从这个角度看当前的博物馆热、文物热,那些“网红”展览、“明星”文物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或许是悉心体会时间深处、岁月远处的回响,对历史抱持一份“理解之同情”。有考古学者曾说,博物馆展品里的杯子从来不会盛茶,但研究那个杯子时一定要想到茶。B或许,我们普通人在欣赏文物时,同样可以把器物还原到它的历史语境中,学习更好地通过文物与历史、与文化对话。
⑦一枚指纹,穿越古今,留下历史的印痕,也留下文化的密码。这其中,有一种深沉而持久的力量,激励我们向着未来前行。筑牢共通的文化情感,守住共同的历史记忆,我们才能让古老的中华文明别开生面、辉光日新。
(《人民日报》2024-1-31)
10.第②段A处划线句,小语同学认为全文写的是指纹,本句写的却是掌印,与文章话题不一致,应删去。请谈谈你的看法。
11.请结合文章的内容,回答文章标题所提出的问题。(两点即可)
12.阅读第⑦段B处划线句,从历史课本里的两幅图片中选择一件器物写一段话,试将器物还原到历史语境中,说说其历史或文化意义。

唐三彩骑驼乐舞俑 泥活字版
五(2024·湖北武汉·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非正式学习激发学习内生力
①非正式学习是指学习者在非正式学习时间或者非正式学习场所中,通过非教学性社会交往来传递和渗透知识。它是一个自发性的、非强制性的教与学的过程,是人生发生最早、结束最晚的学习形式,覆盖了学校教育与培训没有涉及的人群和人生阶段,也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非正式学习是学习者主导的学习,也是最自然、最有活力的学习形式。它有如下特点:
③高度的自发性,实现了学为主体。非正式学习一般由学习者发起,学习者的兴趣、需求和欲望,决定了学习内容。当学习者有明确需求时,他会主动搜索和选择学习内容,弥补正式学习中的不足,如为鉴赏电影上网查找相关历史知识、背诵电影里的古诗词等。
④非正式学习没有界墙。非正式学习没有起始资格的限制,没有固定的同学或班级,没有考试与强制的学习任务和目标,也没有完成时间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日常学习更多与真实的社会生活相关联,在一定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学习。没有外部监督的压力,但学习者的亲身参与和体验有效提升了学习效果。
⑤非正式学习中学习者互为师生。在非正式教与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均没有资格、年龄等限制,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其他人的教师或者学生,打破了传统教育中知识单向流动的局面。
⑥然而,在实践中,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人们通常乐于接受学校的正式学习,却轻视非正式学习的价值,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新时代背景下学校开展非正式学习。事实上,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学校开展的“互联网+”视域下的非正式学习,极大延展了学校课堂的范围,增强了教师的课程意识,一切皆为教材。非正式学习并未脱离学习的本质,仍然以学生需求为根本,代表了学生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对多元化知识、资源及新的学习方式的强烈呼吁。
⑦随着“双减”的深入推进,学生逐渐从沉重的课业压力中解放出来,有更多时间进行非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的足迹应遍布学校生活的每一处空间。比如为了研究感兴趣的话题,不少学生会和同伴们交流,参加兴趣小组,行走在校园里,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有可能触发他们的灵感。因此,学校要创设非正式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创设的环境中拥有更多的选择权,有条件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深入探索,保证学生自由学习的权利。
⑧当下,教育与技术的融合正从以往只停留在表面的、片面的简单结合转变为内在的、全方位的真正融合,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更应注重教育和技能的深度融合。秉持着“体验是学习和发展的一切源泉”这一理念,为推动非正式学习,学校还要将学生的学习体验放在突出位置,让学习者深刻体会到学习体验中的丰富性、连贯性和持续性。
13.下列对“非正式学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正式学习是自发性的、非强制性的教与学的过程,是贯彻人类终身的学习形式。
B.非正式学习的学习者会主动探索和选择学习内容,所以能弥补正式学习中的不足。
C.非正式学习不受时空限制,与社会生活相关联,通过亲身体验有效提升学习效果。
D.非正式学习由学习者主导学习,学习过程中没有家长的监督,也没有老师的指导。
14.下列关于“学校开展非正式学习”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学校开展非正式学习让一切皆可成为教材,但仍未脱离学生学习的本质。
B.学校开展非正式学习的原因,是非正式学习相对于正式学习更加有价值。
C.学校开展的非正式学习能极大延展学校课堂范围,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
D.学校的非正式学习将学生的需求放在首位,是对新时代学习需求的呼应。
15.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学校应如何推动非正式学习。
六(2024·湖北恩施·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回答问题
四季星空为何不同(胡方浩)
①天文预报显示,木星合月、金星伴月、 中秋满月等天象将在9月 “扎堆”亮相。神秘的星空,静谧深邃又复杂多变——这其中,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雄浑开阔;亦有“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的柔美沉醉;还有“纤云弄巧, 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的情思期盼……
②看似“静止”的星空,为何如此“多变”?事实上, 虽看上去“繁星满天”,但我们能看到在夜空中闪耀的,绝大多数是恒星,少部分是地球所在的太阳系中的行星。如果再细细观察还会发现,这些星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自东向西发生“位移”,直至黎明时分,它们已渐渐落到了西边的地平线附近——若是用三脚架和相机来跟踪拍摄,还可以描绘出星星运行的轨迹。
③群星之所以看起来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除了自转,地球还在围绕着太阳进行公转,一年要走过约9.4亿公里的路程。这么长路程的跋涉,这样的时间流动,就好比从赤道前往两极,一路上的“风景” 当然会千变万化——这也是一年四季星空各不相同的原因。
④其实,夜空中的星星是否能被看到,取决于两个因素: 一是星星本身的亮度,亮度较暗的星星,即便离得近,也看不到;二是星星离地球有多远,离地球越远,越难被看到。因此,地球上能看到的星星都是那些距离不太远的星星。什么时候可以看到更多的星星呢?除了要看当天气象方面的因素,最关键的是要看当时晚上位于地平线上的亮星有哪些。
⑤我们所处的银河系,就像是一个巨大的“星盘”,太阳系和周围的星星都在这个“星盘”上,一起围绕着银河系的中心运动,太阳系周围的星星基本上是不变的。 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当太阳在天空中时,阳光会“遮盖”住其他的星光, 因此只有晚上才能看到星星。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每天晚上出现在天空中的星星略有差别,公转会导致地球上四季的变化,与星空变化相对应,便产生了四季星空的不同。
⑥春季星空有划过天空的“春季大弧线”和众多的深空天体。秋季星空有“秋季四边形”,还可以看到北半球唯一一个可以肉眼看到的河外星系——仙女星座。仙女星座非常明亮,即使远在距地球254万光年之外,在地球上的我们依然能仅凭肉眼就看到它灿烂的光辉。冬季星空亮星较多,有显著的“地标”———“冬季大三角”,以及辨识度很高的猎户座,因此冬季也是观赏星空的好时机。
⑦天空中除了众多亮星,还有非常炫目的银河。夏季星空的最大亮点,便是璀璨的银河高挂天空,银河系的“银心”正位于人马座方向,人马座在夏夜空中逗留的时间最长一一此时的星空, 正是“群星闪耀时”。
⑧四季星空,各美其美——你更喜欢哪一种?
(选自《人民日报》)
16.下列关于四季星空灿烂的原因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
A.四季星空不同的原因在于地球的自转,以及地球围绕太阳公转。
B.星空如此灿烂的原因还在于有许多星星本身的亮度和离地球的近距离。
C.星空灿烂与太阳关系不大,因为太阳在白天出现,而星空在晚上。
D.一年四季,星空各有特点,比如春有“春季大弧线”和深空天体,冬有“冬季大三角”及猎户座。
17.第①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8.第⑥段中加点的“唯一”能否删去?为什么?
七(2024·湖北十堰·模拟预测)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结,中有千千结
李自强
①一根红绳左缠右绕,被赋予生命;一种祝福编结而成,被给予时代内涵。
②中国结,又称盘长结,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手工编织工艺品。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当时的绳结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用具,还具有记载历史的重要功用。《易 系辞》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东汉郑玄在《周易注》中道:“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
③从最初的缝衣打结,推至礼仪记事,再演变成寓意深刻、造型别致的装饰工艺,在漫长的文化积淀中,中国结被不断赋予新的人文和情感内涵。“结”与“吉”谐音,一编一织中,蕴含着人们对吉祥美好的向往。《诗经》中有关结的诗句“亲结其缡①,九十其仪”,就是描写女子出嫁时,母亲为其编扎绳结,并嘱咐许多礼节的情景,这使“结缡”成为古代成婚的代名词。《楚辞 九章 哀郢》中则有“心经结而不解兮,思蹇产②而不释”,用来表达自己对祖国命运的忧虑和牵挂。
④作为装饰艺术的中国结,兴起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唐朝诗人孟郊所作《结爱》有云:“心心复心心,结爱务在深。一度欲离别,千回结衣襟。”人们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都被凝结在这小小的结上。明清时期,中国结广泛流行,每逢重大节日,红彤彤一片甚是喜人。
⑤中国结不仅是美的形式和巧的结构的展示,更是自然灵性与人文精神的表露。它有着复杂曼妙的曲线,却可以还原成最单纯的二维线条。中国结讲求一线到底,工艺多样,而且每一节都有名。很多商场和庙会里,都会看到制作中国结的师傅。在他们手中,一根红绳上下翻飞,绾、结、穿,绕、缠、编、抽,不多工夫,一个小巧精致的中国结就出现在眼前。
⑥今天的结艺,早已不是简单的传承,它更多地融入了现代人对生活的诠释。为了迎接国庆,北京天坛公园的“锦绣山河”花坛,便以传统的中国结为主景,运用花境的布置手法进行点缀衬托,整体利用飘带组成“山”“河”的轮廓,好似一幅美丽的画卷徐徐展开。中国结象征着团结美好、幸福平安,以此歌颂锦绣山河,表达对祖国的美好祝福。
⑦中国结所显示的情致与智慧,正是中华古老文明中的一个文化面。它代表着质朴的人生,也蕴含着天地的哲学;它是炎黄子孙心连心的象征,也表达着对全人类一起向未来的美好希望。在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91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伴随《欢乐颂》的旋律,在地屏呈现的彩色中国结里穿梭,与荧屏上借助AR技术呈现的空中巨型中国结交相呼应。中国结代表的美好祝福,联通世界各国人的心灵,更加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⑧“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中国结,让我们同祖先思绪相连;中国结,使我们与世界情意相通。
(选自《阅读时代》)
【注释】①缡:古代妇女的佩巾。②蹇产:指思绪郁结,不顺畅。
19.下面对文章内容写法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②段引用《易 系辞》中关于绳结的记载,说明了上古时期绳结只有记载历史的重要功用。
B.③段划线句子中“新的人文和情感内涵”是指绳结蕴含着人们对吉祥美好的向往。
C.中国结有着复杂曼妙的曲线,作为装饰艺术,兴起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D.中国结讲求一线到底,“绾、结、穿,绕、缠、编、抽”,工艺多样,而且每一结都有名。
20.中国结流传至今的原因很多,请你按照⑤⑥⑦三段三个方面向外国初中生做下介绍。每一方面不超过十一个字。
一是
二是
三是
21.中国结的名称都有寓意。比如:如意结寓意万事如意,还有双蝶结、寿字结等很多,请你画出你熟悉的中国结的简图(简笔画或示意图均可),并说出寓意。
八(2024·湖北十堰·模拟预测)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拿什么拯救“词穷”
①近日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超过半数的受访青年认为在过去几年中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有所下降,同时伴有词汇量不足、表达方式单调等问题出现。互联网时代,知识普及变得轻而易举,而“词穷”现象也相伴而生。
②在互联网世界,人们的交流方式日趋多元,随着互联网媒介的飞速发展,流行语和表情包等简洁直观的表达方式成为人们“直抒胸臆”的新宠。但这种浅白直接的沟通方法导致一些复杂且深刻的表达方式逐渐被遗忘。当需要离开网络环境,进行更为规范和正式的交流时,有人会发现自己只剩下了空洞的文字和笨拙的言辞,无法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③这种方式对富有逻辑性的规范化表达方式构成了挑战,进一步影响了语言表达背后的思维方式,在现实生活中往往让人感到不自在。受碎片化阅读习惯的影响,这种沟通方式更易导致人们忽视遣词造句的重要性,在需要表达时词不达意。
④一些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到社交压力,因此投入虚拟世界,将网络世界的社交往来当作与外界的主要联系。在各大网络社区和平台,“梗”作为一种社交语言,成为他们强化身份认同和表达自我的途径,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年轻人精神世界的深度和广度。从本质上看,语言的贫乏不失为一种精神的贫乏。
⑤沟通交流是人际互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是信息传递的桥梁,更是心灵相通的纽带。在语言和文字表达的背后,隐藏着人们的思维和认知。通过有效的沟通交流,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彼此的想法和感受,建立更加紧密和谐的人际关系。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语言承载着民族的文化基因,是维系文化凝聚力的基石。然而,文字的“词穷”现象对传统文化构成冲击,使个体表达方式变得粗劣,长此以往,带来的是对民族文化的沉重打击。
⑥“词穷”现象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与深刻反思。针对年轻群体所面临的这一困境,我们必须采取多元化的方法和途径进行引导。其中,提升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最佳途径便是广泛阅读、深入阅读。通过系统的学习和不断的实践,我们可以促进思维与语言表达能力的和谐共生,实现二者的相互促进。在信息时代,尽管快速浏览成为常态,但我们绝不能忽视深度阅读的价值。对于经典之作,唯有细细品味、反复琢磨,方能领悟其中的真谛,洞察书中的深刻哲理。阅读需要持之以恒,利用零碎时间进行阅读,积少成多,逐步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夯实语言文字基础。
⑦此外,我们还需减少对虚拟环境的依赖,增加线下社交活动。真实的互动交流和生活体验对于锻炼表达技巧、提升表达能力至关重要。作为年轻人,更应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多与家人、朋友进行面对面的沟通,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
22.根据文章内容,下列哪一项不是导致“词穷”现象的原因?( )
A.互联网媒介的飞速发展
B.碎片化阅读习惯的影响
C.对虚拟世界的过度依赖
D.缺乏面对面的沟通机会
2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词穷”带来的危害?( )
A.语言失去逻辑性和规范性
B.个体表达方式会变得粗劣
C.人际关系会变得更加紧张
D.民族文化的凝聚力被削弱
24.作者认为解决“词穷”现象的有效途径是什么?
九(2024·湖北咸宁·一模)阅读下面文章, 完成下面小题。
地理有多重要
①少年时代,在听苏联歌曲时,总感到纳闷:“怎么这些歌总有点忧郁气息 ”朋友回答:“那是由他们的地理位置决定的。你想啊,那里气候严寒,人烟稀少……能不忧郁嘛!”我听了哈哈大笑,觉得他这答案强词夺理——明明都是内心戏,怎么还扯上地理和天气了
②后来我离开北方,居于南方,遭遇了传说中的“回南天”。整整一个月,天天下雨,夜夜滴水。太阳不见踪影,地砖和墙壁上都是水渍,衣服也无法晾晒,只能用机器烘干。我天天被困在家里,望着外面的雨滴惆怅日增,最后一跺脚飞去了云南。尽管3月的云南仍很冷,但下飞机见到太阳的那一刻,多日的压抑还是得以释放。
③再后来我去了泰国。本以为这将是一场痛快的旅行,我会和宣传画上的那些人一样,玩得喜笑颜开、乐不思蜀。可一抵达泰国,我就被那里的高温给打败了。热。到处都热,只能蜗居酒店,一天到晚吹着空调。一想到这地方一年四季都这么热,我真是悲从中来,开始为他们国家的发展感到担心——在那么热的环境里,人是没有办法专心做事的。你能想象在那么高的温度里思考数学题吗
④以前我认为,人是可以适应环境的,特别是天生的环境。于是我曾在一个炎炎夏日请教一位菲律宾的英语老师:“你是怎么避暑的 ”她的答案让我大吃一惊,她说她前半夜实在热得睡不着,所以只能等到后半夜再睡。而且和我一样,身居热带的她,也受不了成天对着空调和风扇。从此我知道了,所谓“更适应”,实际上是一个相当狭小的范围内的微调,甚至可能只是没有办法的硬挨。只要属于“人”这个物种,那他最喜欢的适宜环境,就差不了太多。
⑤前一阵看希腊神话,发现万神之主宙斯,本职工作是个雷神。我有些疑惑:为什么雷神在我们的天庭里只是一个小神,而在希腊神话和北欧神话里,却厉害得不得了 找到的一个答案让我会心一笑。解释是:“欧洲地理纬度较高,特别是北欧地区,短短的夏季是北欧人民十分珍惜而又重要的时节。雷电预示着夏季的来临,所以雷电在欧洲人民看来十分重要……而中华民族主要生活在中原一带,纬度较低,冬夏交替的温差并没有令人们那么难以忍受,所以雷神就没有那么吃香,人们就转拜对粮食收成有助的土地公等神了。”
⑥英国阿尔斯特大学的名誉教授林恩在收集、研究了130个国家的智商测试数据后,出版了名为《种族智力差异:一种进化分析》的新书,总结出不同地区人种智商的差异排位及其原因,并据此绘制了智商世界地图。这张地图多少印证了地理决定论:温带人智商高的原因是,当地人祖祖辈辈都要经历四季更迭,要学会纺织、农耕、建屋等复杂劳动以适应自然,因而大脑进化较快;而热带人则享受热带雨林带来的丰厚食物,只要懂得采集和狩猎就行了,不用从事复杂劳动,所以大脑进化较慢。
⑦林恩的研究因为踩了“种族歧视”的雷而饱受争议。我也从来不认为智商是衡量人类发展的唯一标准,但无论如何,地理对人类方方面面的影响,比我当年以为的要重要得多。
25.下面说法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苏联歌曲中的忧郁气息是因为苏联人的内心戏较多,而无关气候与人口。
B.云南虽然地处南方,但因为没有“回南天”,所以到了3月仍然天气很冷。
C.泰国一年四季的高温天气,影响了国家的发展,甚至于数学还比较落后。
D.只要是人这个物种,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只在很小的范围内存在差异。
26.你的好朋友在学习方法上遇到了困难。文中作者探究地理对人类影响的过程给了你启发,请按照③④⑤段提示的探究方法,帮助你的好朋友总结一些学习经验。
经验一: 经验二: 经验三:
27.林恩教授的研究虽然引起了争议,但揭示了地理对人类智商的深刻影响。说一说,他的研究结论给你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哪些启示
十(2024·湖北武汉·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血脉觉醒
①一旦过了特定岁数,人就会发生“血脉觉醒”。
②一开始发现这件事的,是爱拍花、拍云的那一拨年轻人。看到盛放的月季,忍不住拉近镜头来几张特写;走在湖边看到荷花,立刻“咔咔咔”拍上几张。打开相册,不再是各种自拍,而是红月季、粉荷花。年轻人将之做头像,再适配上“云淡风轻”“静水流深”这样“老一辈”的昵称,取代自己的个性化ID。然后是爱穿彩色衣服的另一拨年轻人。年少时,他们永远穿着黑白灰,觉得自己酷得不行。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胭脂虫红、多巴胺粉、牛油果绿、长春花蓝,他们带着调色盘一般的气势走在路上,无法理解自己前几年为什么错过了全世界99%的色彩,觉得只有大妈才喜欢穿彩色!还有爱买黄金、爱钓鱼、爱园艺的年轻人,从前觉得这些事太无聊了,但后来不知怎么自己就“入坑”了,发出“真香”的感叹。“血脉觉醒”指某种原来不表现的特征、能力突然显现出来的情况,可难道世上真有血脉觉醒这种事吗?
③我们每个人都从父母那里各继承一半的基因,同时获得大概70个基因突变。这些DNA决定的东西,不止关乎我们的身高是1.6米还是1.7米,眼睛是单眼皮还是双眼皮。还有更多微妙复杂的特质,同样受到基因遗传的影响,比如,爱好。
④英国一个家族史网站做过一项调查,样本为2234个英国人,结果发现,其中差不多四分之一的人和他们的先祖有着同样的兴趣。许多人对航海、钓鱼、集邮、跳舞的热爱可能真属于“一脉相承”。你喜欢香菜吗?2012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关于人们对香菜的喜爱度,光是一个嗅觉受体基因OR6A2的微小变异就能对其产生重要影响。你喜欢锻炼吗? 2022年发表于《运动锻炼医学科学》的一篇论文中,科学家从超过15.7万人的基因数据里,找到了19个与是否热爱运动有关的变异位点。如果基因注定你喜欢挥洒汗水的感觉,你就更可能喜欢锻炼。如果你爸妈爱打球、爱游泳,你也喜欢在球场和泳池之间来回切换,那你对健身的热爱很可能不仅是耳濡目染,更是“血脉相传”。
⑤但为什么到了一定年纪,才会“血脉觉醒”呢?
⑥因为年轻时,我们通常更在意别人的看法,会在“同伴压力”下追赶潮流——穿潮牌,去网红打卡地,追最火的综艺节目。年轻人自己独特的部分,反而容易被流行的事物掩盖。但随着年纪增大,我们会越来越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于是,继承自先祖的基因开始活跃表达——别人怎么看我无所谓,让丝巾、钓鱼、粉色、荷花都来得更猛烈些吧!
⑦另外,年轻人受环境的影响更大。年轻人通常无法决定自己身处什么样的环境。基因就像种子,环境就像土壤,当土壤不合适时,种子就难以生根发芽。就算天才如爱因斯坦,要是生在中世纪,或许也只能违心地认同地心说,不太可能单枪匹马搞出相对论。而年纪大了,钱包鼓了,年轻时想玩玩不到的东西,现在都可以买回来玩了。这几年流行的“大人的玩具”“小朋友玩太幼稚,大人玩刚刚好”等说法,都是年幼时被压抑的基因,在长大后报复性反弹的表达。环境压力越大,基因能发挥的余地就越小。但倘若环境对我们“宽容自由”,基因能发挥的余地就越大。
⑧当然,一个爱好并不能准确地定位到某一条基因。爱好属于复杂特质,通常会受到多基因的共同影响。可以肯定的是,基因不是“命运”。基因更像一双手,轻轻推了我们一下,但我们未必会走向基因推动的方向。
28.对于“血脉觉醒”的理解,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部分年轻人一直喜爱拍花、拍云,手机相册里存着花、云的照片是血脉觉醒。
B.年轻人停止使用个性化ID,而是换用长辈们中更常见的昵称和头像是血脉觉醒。
C.以前常穿黑白灰衣服的年轻人现在爱上彩色衣服、大胆尝试各种色彩是血脉觉醒。
D.年轻人对买黄金、爱钓鱼、爱园艺等行为从不感兴趣到主动去做是血脉觉醒。
29.对于爱好与基因的理解,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个体的爱好受到父母双方基因和基因突变的影响。
B.与先祖有着同样的兴趣,可能是受到基因遗传的影响。
C.人对特定食物的喜爱是由嗅觉受体基因的异变决定的。
D.人类可以从基因数据里寻找到与运动爱好相关的变异位点。
30.在作者看来,人到了一定年纪才会“血脉觉醒”的原因是什么?
十一(2024·湖北宜昌·模拟预测)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海棠春睡
①苏东坡有句诗写海棠花开在夜色中的清纯样态:“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一品花竟美到这地步,当它盛开,人们连睡眠都成了奢侈,小心翼翼到不知怎么对它才好。我十几岁初见海棠,它已是一棵小树的姿态,点点斑斑,盈盈坠坠,柔粉色的轻光在春风里晃荡。它像是带着淡淡的骄傲,俯视着一旁看花的人。从此彻底记住海棠。
②海棠在中国植根已久,《山海经》中已有它的名字:“岷山,其木多海棠”,“中皇之山,其下多蕙棠”。如今一些城市中海棠常被用作绿化植物,于是无需刻意,仲春时节,不知会在哪个角落里,人们的视线就会被它的一树柔光所摄。
③海棠是有故乡的,有人说它产自蜀地。宋代沈立的《海棠记》里面写道:“蜀花称美者,有海棠焉。”也有人说海棠的家乡其实更远,段成式《酉阳杂俎》中提到:“花名中之带海者,悉从海外来”,故认为它是舶来品,传说纷纭。
④海棠之美,从不孤独地存在,一树倾下的繁茂中,有枝柔,有叶茂,有花盛,星星点点地连在一起。海棠之色也难以描摹,宋人曾这样记载它浅绛深红的变化:“其红花五出,初极红,如胭脂点点然,及开则渐成缬晕,至落则如宿妆淡粉矣。”变化奇妙,言语难以详说。不过,世间总有美中不足,于海棠而言,其不足之处,便是无香。
⑤北宋音乐家彭几曾言及一生五恨:“一恨鲥鱼多骨,二恨金桔带酸,三恨莼菜性冷,四恨海棠无香,五恨曾子固不能诗。”后来民国才女张爱玲引其中的“鲥鱼多骨”与“海棠无香”进入她的“人生三恨”之中,渐渐广为人知。海棠无香,从此由一人之恨渐变为天下之恨。
⑥但不是所有的海棠都无香味。昌州海棠独香,其木合抱,每树或二十馀叶,号海棠香国。相传,彭几有一好友曾从昌州改任鄂州,他知道后非常不悦,专程前往责怪友人自作主张放弃佳郡。友人异之,自觉昌州并不比鄂州富庶安逸,彭几却说:“天下海棠皆无香,唯昌州海棠独香,不是难得的人间佳境吗?”读来令人莞尔,彭几真是个痴人。
⑦海棠自古以来便品类甚多,垂丝海棠、西府海棠、贴梗海棠、木瓜海棠,都是其中的佳品。《群芳谱》中分别详细地介绍了它们的形貌:海棠有四种,皆木本。贴梗海棠,丛生,单叶,花梗粗短,枝作花磬口深红,无香,不结子。垂丝海棠,树生,柔枝长蒂,花色浅红,花梗细长呈下垂状,其瓣丛密而色娇媚,重英向下有若小莲。西府海棠,枝梗略坚,花色稍红。木瓜海棠,生子如木瓜,可食。
⑧贴梗海棠火红色,热烈得堪比红梅,这抹火红后来与其盛状一起渐渐消退,直至零落。垂丝海棠,顾名思义,花朵形态亦如细柳低垂。垂丝海棠并非醒目的大红色,而是很柔和的轻粉,在融融的春色里十分悦目。它又名有肠花,象征游子离家思乡、柔肠百结,是我最喜欢的品种。娇柔处惹人怜惜,最适宜在春光大盛时看它,很有少女柔情万分的模样。西府海棠因生长于西府(今陕西省宝鸡市)而得名,它耐寒耐旱,在北方其他城市中也很常见到,是人们亲近的花木。木瓜海棠以果实得名,《长物志》中说:“木瓜花似海棠,故亦称木瓜海棠。但木瓜花在叶先,海棠花在叶后,为差别耳。”其花色繁华烂漫,也是花中名品。
(摘自晏藜《十花记》,有删改)
学校将组织开展“海棠寻香”研学活动,请你来参与。
31.研学前,老师请大家阅读《海棠春睡》,读罢全文,你了解到与海棠有关的哪些知识?
32.学校要选择“海棠寻香”研学活动的时间,你建议在哪个时节,去哪里最合适?(请摘录原文答题)。
33.研学中,同学们发现海棠品类甚多,请结合全文内容推断,第①段“我十几岁初见海棠”时应该是哪个品种?并说明理由。
34.研学实践环节,研学导师请大家参与城市绿化设计:西安市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准备在街道种植海棠,美化城市环境,你建议种植哪一个品种的海棠最适宜生长?请阐明原因。
十二(2024·湖北武汉·三模)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当数字生命照进现实
①“只要云端不关机,我女儿就在。”近段时间,在全球大模型浪潮下,“Al复活”产业悄悄萌芽。有人在视频里再次听见逝者的声音,有人通过虚拟影像与逝者“对话”……当数字生命照进现实,Al能否成为合适的寄托思念的工具
②从技术角度看,“Al复活”属于当前大热的生成式Al,本质上是利用图像、语音、视频、文字等多个领域中已经成熟的技术去生成个人形象、声音、知识库、思维方式、语言风格等,再逐步将这些不同内容“拼接”成一个完整的数字产品。根据需求,“Al复活”也衍生出多个细分领域。有的通过生成合成类Al技术再现相关人物的真实形象、声音,再由专业心理咨询导师“换上”这个形象与亲属进行沟通,实现心理疗愈;有的基于相关Al技术合成 数字照片,并生成简单动作和表情,模拟逝者声音与亲属进行实时交流和对话;在技术更为成熟的条件下,数字照片还能以3D全息舱呈现,以立体形象与亲属互动。
③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亲人的离世都是一件需要很长时间去慢慢接受的事情。“Al复活”的出现,以“音容宛在”的方式,让缅怀这件事,有了更为具象的途径。虽是生存在云端的数字生命,却让很多人减轻了伤痛,获得了实在的慰藉,其承载的感情远比一般的技术场景复杂多了。
④应当注意的是,“Al复活”的出现,并不是为了让人们沉湎于数字世界里的相聚而忽视现实生活。有心理学家认为,哀伤有相对固定的过程,其中对亲人已逝的“承认”是很重要的一步,“Al复活”的片段可能使亲属丧失现实感,无法完成哀悼,并造成心理上的二次创伤。
⑤今后,随着Al 技术的发展,人类是否会选择以数字生命的形态长存,仍是一个太过遥远的话题。不过,就目前来看,“Al 复活”这项技术已出现了不少叫人糟心的乱象。比如,Al技术在人文关怀领域的巨大前景,让一些商家唤到了商机。 一些人未经亲属同意,擅自“复活”公众人物,有消费逝者之嫌,更是在揭亲属伤疤,从而引发矛盾。除了道德和伦理方面的争议,技术进步所伴随的法律风险也无法回避——侵犯肖像权、隐私数据保护、Al诈骗,等等。
⑥当数宇生命照进现实,本质上当然是一种个体选择,但作为一种新的商业形式,还是要和传统的文化习俗相调适。因此这项技术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技术发展的快速性和风险的不确定性。很多监管部门基于自己的监管职能去出台部门规章,这样可能缺乏统筹协调的机制和视角。如何让监管也前进一步呢?这就需要让产业得到全面发展,比较稳妥可行的方法是始终划定技术发展的红线和底线,始终要求技术的发展不能突破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个人权益保护的底线。
⑦“Al复活”的更复杂之处在于伦理层面,这相当于一种对文化传统中生死观的技术逼视。“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数字技术再先进,照片和声音再逼真,但逝者已逝,这是现实世界中的人们必须接受的事实。
(基于命题需要有所删改)
35.下列对“AI复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AI复活”能利用影音、文字等技术生成新的内容,进而拼接成完整的数字产品。
B.“AI复活”可根据需求,由专业心理咨询师直接与亲属进行沟通,实现心理疗愈。
C.“AI复活”能利用AI技术合成数字照片,并模拟逝者的声音与亲属进行实时交流。
D.“AI复活”还可以借助成熟的技术以3D全息舱呈现,以立体形象与亲属进行互动。
36.“AI复活”在当前有哪些隐患和问题?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AI复活”以“音容宛在”的形式为家属缓解了伤痛。
B.“AI复活”会使亲属因丧失现实感导致创伤次数增加。
C.“AI复活”因商家图利而消费逝者,引起亲属的反感。
D.“AI复活”技术有可能侵犯逝者的肖像权或者隐私权。
37.“AI复活”作为一种新的商业形式如何才能与文化习俗相调适?请结合⑥⑦段内容简要概括。
十三(2024·湖北孝感·二模)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古人如何制食盐
①食盐,是人类饮食中不可缺少的调味料,被称为“百味之王”,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盐,小篆为鹽(yán),属于象形字:“臣”代表大臣,“人”代表制盐工人,“卤”代表制盐卤水,“皿”代表制盐的器皿。这个字的意思是,在大臣的监督下,工人在器皿中烧卤水制盐,这表明制盐过程是政府行为。
②我国的制盐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神农时代。传说黄帝手下一个叫夙沙氏的部落通过把海水煎煮成卤水再制成盐,发明了制盐之法,夙沙氏也因此被称为“盐圣”。
③我国从神农时代开始种植谷物。之前古人的饮食以兽类、禽类为主,动物体内的盐分已经足够补充人体所需,但主要饮食来源变成谷物后,就需要摄入盐分,制盐的方法也应运而生。从制盐方法来看,盐可分为海盐、池盐(湖盐)、井盐、岩盐等。
④海盐就是直接煮制海水成盐。唐宋之后,海盐制作逐步发展到在海滨开辟滩场,引海水浇洒,经日晒得到卤,然后煎煮得盐,这种方法称为淋卤煎盐。宋元之际实行淋卤晒盐,即将淋出的浓卤放入浅池中,日晒结晶成盐。
⑤池盐是中国最早发现并利用的自然盐,通过盐池卤水蒸发结晶而成盐。《史记》记载,黄帝曾战炎帝于阪泉,败蚩尤于涿鹿,而“炎黄血战,实为食盐而起”,为控制盐这一重要物资。后来的尧舜禹三帝先后在平阳(今山西临汾)、蒲坂(今山西永济)、安邑(今山西运城北)建城,侧面印证了这件事。
⑥湖盐,也叫池盐。史料记载,茶卡盐湖是中国最早开发的盐湖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当地的盐已在西北、中原地区享有盛誉。察尔汗盐湖是国内最大的盐湖,蕴含足够全球人口吃1000年的食盐矿藏。在30多个拥有湖盐资源的国家中,中国居首位,蕴藏量占世界总量一半以上。
⑦井盐,即通过凿井抽取地下卤水蒸发获得固体食盐。汉代四川即有井盐生产,自贡盐业在东汉章帝时期有所发展。北宋庆历年间,四川盐业在技术上有了新的发展,发明了冲击式顿钻凿井技术,凿出了一种新型的小口径盐井——卓筒井。这种盐井,在世界上率先使用钻头、竹制套管,并安装了单向阀门装置的汲卤筒。明清时期,四川井盐生产工艺突飞猛进,清道光十五年,世界第一口1001.42米的深井——燊海井凿成,目前它已被列为国家级文物。
⑧岩盐是地壳运动过程中沉积的盐,一般都是湖或海干涸之后形成的,也叫石盐、矿盐。因地层的不同所含的微量元素各异,从而出现赤、紫、青、黑、白等不同颜色,用类似采煤的技术,从地下或地面直接采出石盐。《史记·西域法》中记载高昌(今吐鲁番)出产味道非常鲜美的赤盐以及白盐,是岩盐的最早记载。
⑨盐的用途,远远不止食用一种,它还可以用来杀菌消毒、护齿、美容、清洁皮肤、去污、医疗等。盐卤中的钾是重要的化肥原料,可保障粮食与作物生长;盐卤中的硼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玻璃、仪器等离不开它。盐卤中还有多种微量元素,如新能源汽车中的核心部件——锂电池,一部分原料出自盐田;手机里的电池原料,也来自生产盐的副产品。
3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大意的一项是( )
A.食盐被称为“百味之王”,它是人类饮食中不可缺少的调味料,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B.高昌出产的赤盐和白盐之所以呈现不同的颜色,是两种盐所处地层、所含微量元素不同。
C.唐宋之后,实行淋卤晒盐,在海滨开辟滩场,引海水浇洒,经日晒得到卤后,煎煮得盐。
D.四川的卓筒井,在世界上率先使用钻头、竹制套管,并安装了单向阀门装置的汲卤筒。
39.小文阅读完本文后,根据盐的分类对制盐方法进行了整理归纳,并制作了学习卡片,请你帮助她补充完整。
制盐方法 海盐:① 池盐(湖盐):通过盐池卤水蒸发结晶而成盐。 井盐:② 岩盐:③
40.小语认为本文不仅讲了“古人如何制食盐”,还讲了食盐的一些用途,因此将题目改为“食盐的制作与用途”更合适,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十四(2024·湖北武汉·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你怎么了?网聊抛梗不断,开会张嘴词穷
①“求助,该怎样描述这张图片的景色”“如何委婉地夸赞一个人”“表达惊叹的词句有哪些”……如今,类似的“求助帖”在网络平台并不少见。在这些“求助帖”背后,不少年轻人正在因词不达意、语言匮乏而感到困扰。
②日前,有媒体对1333名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超半数受访青年感觉近几年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下降。对于“词穷”产生的原因,阅读量少、表达能力弱化排在首位,获选率为54.0%;之后是过度依赖网络语言和表情包,缺乏创造力(53.0%);碎片化浏览信息,难以形成系统思维(52.1%);还包括线下面对面沟通交流变少、“短平快”表达方式盛行以及快节奏生活让人难以沉下心思考而不想表达。
③年轻人“词穷”吗?“5G冲浪都跟不上年轻人造梗的速度”,如今年轻人掌握的网络词汇量可不少!看看让受访青年感到“词穷”的具体情形:汇报工作发言时“脑子里有许多零碎的关键词,但连不成完整的句子”,想写点有“文化”的文字却“不知道从哪儿写起”,走亲访友不知该说什么等——当言说对象不是与自己高度同频的“冲浪达人”,或当部分场合需要严肃、成体系、连贯性的表达,依靠流行语、表情包浅白直接输出的表达方式不再适用,方显“词穷”。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年轻人所会的“歌”不多,走出了网络社交的小圈子,表达方式与场景不搭,这是“词穷”背后的深层次问题。
④“词穷”原因大多指向上述模板化、碎片化、“短平快”的东西,有一定道理。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把媒介视为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表达工具、媒介形式会影响使用者的表达方式甚至思维方式,“用进废退”。同时也要看到,这些东西不是原罪。语言表达的内涵与外延成反比,词义越是模糊,使用范围越大。“万物皆可使用”的流行语、表情包固然损失了语言的精准性,却胜在和不同场景适配度高。孰优孰劣,恐怕不能一概而论。而碎片化阅读可以是被动的“投喂”,也可以是主动的学习。再说如今短视频所受的指责更多集中在内容导向方面,这并非不可改善。导致年轻人表达方式、话语体系单一的,不是“梗”、表情包、短视频本身,而是对它们的过度使用。这就好比“偏食”,让人“营养不良”。
⑤无论是豆瓣“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小组中,数十万组员通过语言文字表达练习找回表达能力,还是“反连接”“数字排毒”等矫正行为受关注度越来越高,使用者对网络内容及工具的认知、对不良欲望的克制,是克服“词穷”的关键。如“嗑瓜子效应”揭示了即时反馈带给人的愉悦,避免短视频这盘“瓜子”让人上头,得学会延迟满足。
⑥在一种流行的、模糊的、“短平快”的表达方式之外,需要补充严肃的、精准的、“长深厚”等多种方式表达,以此应对多元场合。语言文字的境界可以达到“故其叙情怨,则郁伊而易感;述离居,则怆怏而难怀;论山水,则循声而得貌;言节候,则披文而见时”,当然,这需要细微的洞察力、丰富的词句储备、必要的思维和表达训练。事实上,很多词不达意的年轻人都清楚该如何缓解“词穷”,重要的是行动起来并且持之以恒。
(选自央视网公众号2024年2月29日文)
41.让当下年轻人感到“词穷”的具体情形,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从年轻人运用网络词汇“造梗”的速度来看,并不算“词穷”。
B.汇报工作时不会用完整的句子表达脑子里的许多零碎的关键词。
C.走亲访友时碰到与自己不高度同频的“冲浪达人”不知该说什么。
D.严肃场合需要成体系、连贯性的表达时,只会用流行语、表情包。
42.对造成当下年轻人“词穷”的原因分析,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超过一半的受访者是因为阅读量少、过度依赖网络语言、碎片化浏览信息。
B.部分人是因为线下面对面沟通交流少、生活节奏快导致缺少思考不想表达。
C.造成“词穷”的根本原因是网络时代的模板化、碎片化、“短平快”等。
D.对“梗”、表情包、短视频的过度使用导致年轻人表达方式、话语体系单一。
43.读第⑤⑥段,说说作者认为年轻人该如何缓解“词穷”?请简要概括。
十五(2024·湖北武汉·二模)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搭子文化”是对社交需求的诚实表达
①“搭子”再次火了。从传统的“饭搭子”“麻将搭子”,到“厕所搭子”“午觉搭子”“摸鱼搭子”,似乎很多年轻人现在做什么都需要寻“搭子”,并且对他们来说,“万物皆可搭”,“没有搭子都不想在公司上厕所、吃饭了”。
②网友戏称:“搭子”是“垂直细分领域的朋友”,比如“旅游搭子”“脱口秀搭子”“演唱会搭子”等等。但其实,“搭子”关系往往弱于朋友关系。美国斯坦福大学前任社会学系主任马克·格兰诺维特在社会网络领域做了几十年的研究,他在文章《弱关系的力量》中,用4个指标来衡量人际关系的强弱:时间长度、情感强度、亲密信任程度、互惠行为程度。
③不像朋友需要“日久见人心”,“搭子”们之间并不需要长时间的相处、高频率的互动。徒步途中打个招呼就可以加微信,成为“徒步搭子”;游戏群里招呼一声就能组一局队友,成为“游戏搭子”;入职新公司第一天和同事分享了零食,就可以在午饭时间成为“午饭搭子”。
④我们在各方面都会信任朋友,和他们有情感联结,而“搭子”们只在搭伴活动时亲密。想想如果“徒步搭子”在回家后,还和你倾诉失恋后自己对前任有多放不下,你可能会觉得“有点奇怪”吧;或者“游戏搭子”向你借钱,那八成是遇到了骗子。
⑤同样的,我们总会帮助朋友,但和“搭子”的互惠行为、一般也只发生在搭伴活动时,或者,在那些不用费太大力气的事上。比如帮朋友搬家、去家里吃饭,听上去都很正常;而帮“午饭搭子”找一下自己买过的零食链接也许还行,如果是过年期间帮忙照顾宠物,就有点“过界”了。
⑥“搭子文化”为什么流行呢 一般来说,亲情、爱情、友情是人类情感的三大支柱,人们在这些关系中获取情绪价值,感受爱、支持与包容。只是,在现代都市社会中,特别是对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而言,父母更多是止于来自远方的关怀,朋友间见面动不动要“跨越大半个城市”,而爱情更是可遇不可求的事。很多时候,年轻人就难免会有落单的时刻,需要独自去做一些事。
⑦可是,人毕竟是社会型动物,需要在社交中汲取能量、对抗孤独。这时候,“搭子”所自带的便利性和清爽感便体现出来了:发现附近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同伴,大家聚在一起,无压力地展开活动。就像是一两个人组不起“飞盘局”一样,比起独自行动,伙伴的聚集往往可以获得加倍的快乐。
⑧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面向,在与“饭搭子”“电影搭子”“旅游搭子”交往的过程中,年轻人其实是在打破固化的社交圈子,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拓展自己的社交半径。
⑨对于这种社交方式,有人也表示担忧:这样过度强调功能、停留于浅表层面的“快餐式社交”,是不是意味着社交情感的降级 对此,我们不必过于担心。拥有良好的亲密关系与生活中有无数个“搭子”并不矛盾。比起时时刻刻同伴侣、朋友腻在一起,深深浅浅、参差多态的社交网络反而能让人保持开放性,看到更大的世界。当社交关系质量越来越高、越来越多元和丰富,我们的幸福感和归属感也会随之提升。
44.下列关于“搭子”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最近,社交生活中寻“搭子”成为不少年轻人的社交新方式。
B.寻“搭子”是把生活中的种种需求、爱好分配给不同的对象。
C.“搭子”属于人际关系中的弱关系,“搭子”间没有情感联结。
D.寻“搭子”是种浅社交,“搭子”间往往没有深度互惠的行为。
45.下列对“搭子文化”流行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社会,强关系力量的表达往往会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
B.人是社会性动物,有通过社交获得力量、对抗孤独的需求。
C.“搭子”关系因其便利与无压力,成为强关系的有益补充。
D.年轻人借助“搭子文化”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拓展社交半径。
46.基于对“搭子文化”的认知,简要概括年轻人寻“搭子”的意义。
十六(2024·湖北咸宁·模拟预测)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大美汉字,美在大方--对称平衡彰显汉字之美
雷黎明 大美汉字,美在大方,美在对称平衡。
(一)汉字结体追求对称平衡之形
原始氏族社会陶器上的刻符多见对称性形体。如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陶符共见27个,作对称形者有15个;青海乐都马家窑文化陶符共见50个,作对称形者有36个。这表明,汉字在起源之初即已开启了对于对称平衡的简约追求。
甲骨文是最早而成体系的汉字。专家在对一千个常见甲骨文形体进行了十六字格编码统计后指出,“这些形体(甲骨文)所显示的图像都是按照平衡原则结构起来的,形成一种对称的平衡美”。
秦代小篆字体整体圆劲均匀,笔画横平竖直,粗细基本一致,将汉字的对称平衡之态展现到了极致。据笔者统计,《说文解字》收录小篆字形共9831个,作左右对称(如“祘”“爨”等)、上下对称(如“巨”“匚”等)、“十”形对称(如“亚”“畺”等)的形体达807个;另外还有32对通过改变一个字形的方向,成就另外一个字形的对称字组。
(二)汉字载体构建对称平衡生态
殷商时代,字形呈现于甲骨,先要对甲骨进行锯削整治:对于龟壳腹甲,需削平外缘,锯去中脊凹凸不平之处,使其成平面鹅卵状;对于背甲,多从中脊对剖为二,锯去首尾两端,使其成近似椭圆形。
西周以来,青铜器具成了文字载体的不二选择。不论是用作食器的鼎、鬲、尊,还是用作乐器的钟、钲、铎,抑或是用作兵器的戈、戟、剑,都用种种样式提供了承载铭文的对称性物质依托。
时至战国,简牍、丝帛、石陶、玺玉、泉贝,材质各异,但不管何种材质,承载文字的平面空间多为或方或圆的对称形态。特别如货币圜钱,内方外圆的形体更是将先民“天圆地方”的意识作了对称性物化。
自东汉时期,纸张变成为新的文字载体。但不管是借雕版或活字字模把字形拓印于纸张;还是用笔墨直接书写于纸张,纸张多以方正的外形表征为汉字提供着成形生态。
(三)汉字艺术展现对称平衡审美
一些由汉字生发、塑造、展现的中华传统艺术,也展现着对称平衡之美。
书法艺术,极力追求对称平衡的美学特质。甲骨文时代,同一龟板上有数条卜辞者,讲求布局均衡;同板的两条卜辞,或相向,或相背,常沿中缝作左右对称排布。笔墨普及后,书法艺术精品,总会采用落款、钤印等方式在宾主、虚实、避就中维护整体章法的平衡稳定。
汉语的结构和一些艺术形式在汉字符号组构上也讲求平衡稳定。如汉语词汇以双音节为主,成语常见是四音节;对仗、排比等辞格也讲求平衡规整。对联,更为追求对称平衡:上下联词性相对、平仄相拗、句法相同;字符形式上,字数相等,左右对称,可读而更可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极尽深刻地展现出汉语、汉字的对称平衡之美。
崇尚对称平衡,是中华民族审美心理的一大特征。古语云:“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小大、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处处皆均衡对称,方为“美”。汉字的对称平衡美学体现着中华文化的典雅和精致,展示了民族品格,彰显了民族审美。
(选自《光明日报》,2024年1月21日,有删改)
47.以下是小东阅读本文的分享,他的分享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甲骨文“雨”字,水滴的形体左右对称、数量均等地排置,体现了汉字对称平衡之美。
B.对甲骨文形体编码统计后,专家认为汉字在起源之初即已开启了对对称平衡的简约追求。
C.春节对联“爆竹声声辞旧岁;红梅朵朵迎新春”尽显对称平衡之美,深受百姓喜爱。
D.无论是甲骨、青铜器,还是简牍、丝帛、泉贝、纸张等,这些载体均为汉字提供对称性依托。
48.小东将要举例分享汉字的对称平衡之美。他不知道以下材料能否使用,请你帮他判定并给出理由。
【材料】
汉字系统中还有一种重叠相同形体而成的所谓叠形字,有二叠、三叠、四叠几种。比如,“林、喆”等为左右二叠,“圭、炎”等为上下二叠,“回”等为内外二叠,“噩”等为特殊二叠;“晶、鑫"等为正三角三叠,“禁”等为倒三角三叠,“雠"等为横置三叠,“彡”等为竖置三叠;“燚”等为“田”字形四叠。
49.追求对称平衡之美是中华民族审美心理的一大特征,请你结合文章内容,从中国古代的骈体文、格律诗或传统吉祥图案“囍”中选取一例,加以说明。
十七(2024·湖北襄阳·模拟预测)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航天员如何安全返回地球?这个减速“神器”很关键
①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神舟十五号、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昨天(2日)进行了在轨交接仪式。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已完成全部既定任务,将于明天乘坐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东风着陆场。
②航天员从空间站返回地球,需要经分离、穿越大气层、着陆这几个过程。其中,再入大气层是比较凶险的过程,速度从每秒7.9公里的第一宇宙速度逐渐降低到每秒几百米。在距地面约10公里时,返回舱会打开降落伞,速度进一步下降到每秒几米。最终,返回舱将以每秒1~2米的速度着陆。
③返回舱的下降速度非常快,它的每一个动作都是为了减速,虽然进入大气层后已经从每秒几公里的速度降低到每秒几百米,但仍需要一件“神器”来帮它继续减速,这就是降落伞。
④返回舱的降落伞分为引导伞、减速伞和主伞。首先,返回舱大约在距地面10公里的高度自动打开伞舱盖,拉出引导伞,引导伞的主要作用就是拉出减速伞,这时返回舱速度大约为180米每秒。减速伞工作19秒钟后,与返回舱分离,同时拉出主伞,这时返回舱的下降速度逐渐由80米每秒减到40米每秒,然后再减至7~8米每秒。在整个过程中,为避免过载太大.减速伞和主伞并不能一下子全部打开,要先收口、再打开。
⑤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载人飞船系统副总设计师邵立民:收口状态就是这个伞没充满,但是它的面积已经相当大了。因为这时候速度很快,直接就是最大的阻力面积的话,一方面是对航天员的过载影响很大,过载是有要求的,因为就像踩刹车一样,还有一方面伞本身强度也是有限的。
⑥为了防止主伞出现故障,返回舱还配有备伞。在返回舱从6公里高度向5公里下降时,如果用时少于预定时间,系统会判断为主伞系统工作异常,从而自动启动备份伞,保证航天员的安全。
⑦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载人飞船系统副总设计师邵立民:我们从以往的经验和设计来讲,主伞打开了,后边的那些像座椅提升、着陆反推发动机,那只是进一步减小着陆的冲击,但是对整个船的安全性和任务完成已经是没有影响,就是那时候应该说是大局已定了。
——选自《人民网》
50.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这时返回舱的下降速度逐渐由80米每秒减到40米每秒,然后再减至7~8米每秒。
51.下面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在距地面约10公里时,返回舱会打开降落伞,速度进一步下降到每秒几米。最终,返回舱将以每秒1~2米的速度着陆。
52.下面对文章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航天员从空间站返回地球,需要经分离、穿越大气层、着陆这几个过程。
B.返回舱的下降速度非常快,它的每一个动作都是为了减速,进入大气层后已经从每秒几公里的速度降低到每秒几百米,然后就可以直接自主安全着陆。
C.从以往的经验和设计来讲,只要主伞打开了对整个船的安全性和任务完成已经是没有影响,应该说是成功大局已定了。
D.为避免过载太大,减速伞和主伞并不能一下子全部打开,要先收口、再打开。
53.请概括说明减速“神器”——降落伞是如何帮助返回舱安全返回地球的?
十八(2024·湖北武汉·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程序员会被AI取代吗?
①美国初创公司日前发布了首个AI程序员,目前虽尚未公测,但该公司表示,只需一句指令,AI程序员就可以端到端处理整个开发项目。这再度引发“人类程序员是否将被淘汰”的担忧。但IT行业的许多资深人士认为,从长远来看,AI时代对计算机专家和程序员的需求将更大。
②一方面,AI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势必给程序员的工作带来冲击:传统的编码方式将显著改变,水平一般的程序员被取代的趋势或不可避免。另一方面,尽管AI可以辅助程序员快速生成代码、提高开发效率,但并不能完全取代程序员的角色,尤其是技术理解深厚、能力强大的高水平程序员。对于未来的程序员而言,掌握AI技术并应用于自己的工作流程中,与AI协同工作从而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和编码质量,是与时俱进、适应市场的必然需求。所以,AI程序员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将淘汰人类程序员,而是用市场竞争的方式刺激他们“进化”。
③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认为:“一切科学技术都与人性有关,对人性的研究应是一切科学技术的基础。”编程工作实际上也是一门与人类思考、决策和行为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编程语言、算法等都是通过理解人类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实现计算机与人类的交互。那些充满人性化、个性化的软件和交互方式正是基于编程中对用户需求、行为模式和情感的理解,结合开发者的自身特色创造出来的。人性不仅存在于“开发者——用户”两个角色之间,也存在于编程团队中。对不同客户需求的理解、沟通中碰撞出的灵感火花、提升协作效率的经验,都是编程团队的宝贵财富。
④程序开发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人、机、环境系统相融合的工程。在一个程序中,人负责设计、开发和维护,机器则执行代码和数据处理。程序员通过编写代码来指挥机器完成特定的任务,人机协同为一。机器的智能体现在它能够根据预设的规则和算法自主决策和行动,程序员的任务就是运用恰当的算法和技术引导机器的智能行为,并不断对其进行优化。同时,机器也在与环境进行交互,它需要从外部环境接收数据,并将处理结果输出到环境中。这种交互是机器不断适应各种情境和需求,给出相应答复的基础框架。
⑤由此,未来一名好的程序员不应仅仅是一名技术人员,还需要成为“多面手”。为了编写高质量代码,他们可能要精通多种编程语言;为了能按需选用合适的技术方案,他们要能迅速适应新的技术和工具;为了面对复杂问题时能抓住原因并及时分析解决,他们必须保持与团队及客户的高效沟通协作,并不断积累知识、经验,同步紧跟行业技术前沿,针对具体问题设计出创新的解决方案,保障程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⑥知识本身并不是力量,能有效将知识应用于实践才是真正的力量。同样,大量的编程知识可能是有价值的,但若不会运用、不知变通,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它就很难产生任何实质性影响。能够有效使用程序,意味着智能体正具备将知识与学习应用转化的能力。这就需要程序员具备一些编程规则之外的能力,如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程序员之所以能够不被取代,底气正在于其能将所学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并作出正确决策,而不是像AI程序员那样的编程工具,为了编程而编程。
⑦总之,世界终究是一个多因、多果、多元、多维的复杂系统,认为人类程序员将被AI取代、沦为提要求的“边缘人”,为时尚早。
54.下列对“AI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程序员的影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AI技术的发展加大了对计算机专家和程序员的需求。
B.AI技术的发展势必改变人类程序员的传统编码方式。
C.人类程序员在与AI程序员的协同工作中效率得以提高。
D.AI程序员在与人类程序员的激烈竞争中技能得以进化。
55.下列对“人类程序员具有的程序开发优势”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程序员基于对人类思考决策和行为模式的理解来开发程序。
B.人类程序员基于对用户需求和情感的理解来设计人性化的程序。
C.人类程序员指挥机器设定算法规则并与外部环境进行数据交换。
D.人类程序员通过编写代码引导机器的智能行为并对其不断优化。
56.请依据⑤⑥两段的内容,说说怎样才能成为适应未来发展的程序员。
十九(2024·湖北黄冈·二模)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千里江山图
①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千里江山图》是北宋山水画的代表作之一,已入编“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宋画全集》第一卷。画卷恢宏典雅、用笔精当、施色手法多变,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②此图为绢本,设色,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比《清明上河图》还要大得多。出自北宋晚期著名画家王希孟之手,他以半年时间绘成,时年仅十八岁。
③画家王希孟在构图上充分利用传统的长卷形式所具有的多点透视之特点,在十余米的巨幅长卷中将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一一展现出来。当我们展开画卷,开首的小径将我们引入画中,村舍俨然,绿树丛生,渔农安闲,游人自得。作者的巧思置景,宛如动人的旋律,在大青绿色调中展开。中段由一组一组变化万千、蔚然高耸的山体组成,群峰险峻处高耸入云,气势巍峨。这也是画面的高超所在,奇巧处九曲盘旋,分合得当,寺观田舍,亭桥舟楫,一一具备。随后画面平缓下来,一片江渚,一带远山由近及远。末了再以耸峙的高峰收尾,好似琴键上的重音,结束这一动人的乐章。卷尾的跋文由蔡京所题,记录了这段作画传奇。
④《千里江山图》卷在用笔和设色上继承了传统的“青绿法”,即以石青、石绿等矿物质为主要颜料,敷色夸张,具有一定的装饰性,被称为“青绿山水”。此种表现方法是我国山水画技法中发展较早的一种,在隋唐时期如展子虔、李思训、李昭道等许多画家均擅长青绿山水画。纵观宋代画坛,虽然也有一些画家用此法创作,但从目前存世作品看,尚无一件可以超越《千里江山图》卷。王希孟在继承前法的基础上,表现出更趋细腻的画风。此图用笔精当,一点一画均无败笔。人物虽细小如豆粒,却动态鲜明。微波水纹均一笔笔画出,渔舟游船荡曳其间,使画面平添动感。综观全幅,又不失雄阔的境界和恢宏的气势,远观近睹均令人折服。在用色上,画家于单调的蓝绿色中求变化,虽然以青绿为主色调,但在施色时注重手法的变化,色彩或浑厚,或轻盈,间以赭色为衬,使画面层次分明,色如宝石,光彩夺目。元代著名书法家溥光对此卷推崇备至,在卷后题跋中赞道:“在古今丹青小景中,自可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耳。”此论可谓公允之见。
⑤《千里江山图》画卷,不仅代表着青绿山水发展的里程,而且集北宋以来水墨山水之大成。18岁便英年早逝的王希孟如耀眼的流星,但他画卷中流淌的意气风发的少年心性和对中国壮美河山的浓丽抒写,将永远留在后人心中。
5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千里江山图》为说明对象,写了它恢宏典雅、用笔精当、施色手法多变等特点。
B.文章整体采用逻辑顺序,但也有空间顺序的运用,比如第③段对画卷构图的说明。
C.画卷开首展现了一组组变化万千、蔚然高耸的山体,高耸入云、气势巍峨,十分壮美。
D.文中引用元代著名书法家溥光的评价,更好地表达了作者对画作的欣赏与赞叹之情。
58.选文第②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59.请从说明文语言的角度品析第③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作者的巧思置景,宛如动人的旋律,在大青绿色调中展开。
二十(2024·湖北随州·一模)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牙齿:长在嘴里的“活宝石”
王欣
①每个人的口腔中有28~32颗牙齿,它们坚硬而有光泽,如同珍珠、贝壳、玉石一样具有观赏价值。“蝽首蛾眉,齿如编贝”说的是洁白整齐的静态美,“回眸一笑百媚生”则是与五官相映生辉的动态美。牙齿对主人容貌的加持不亚于任何饰品。从实用性上看,牙齿不仅可以咀嚼食物,还可以辅助发音和说话,对于主人身心健康的意义远比宝石深远。
②牙齿是“活着的宝石”,牙冠外层是光滑坚硬、乳白色的牙釉质,牙釉质里面是颜色泛黄、硬度较低的牙本质,再往里面就是布满了血管和神经的牙髓。牙髓的功能是形成牙本质,具有营养、感觉、防御的能力,如果坏死或被摘除,牙本质会逐渐变得干燥、酥脆、丧失光泽,颜色由淡黄色转为暗黑色。在承受较大咬合力时,牙齿可能发生崩解或折裂,医学上对这样的牙齿需要用烤瓷或全瓷牙冠加以保护。
③人的一生中有两套牙齿:幼儿时长出的是乳牙,六七个月时萌出,两岁左右长齐,一共有20颗;6岁左右,乳牙和恒牙开始交接班,乳牙逐渐脱离而恒牙次第萌出;大约在12岁时会长出28颗恒牙,而第三磨牙(智齿)是否萌出及萌出时间则因人而异。
④牙齿是消化食物的重要工具:前方的切牙像铲刀一样,负责切断蔬菜水果;两侧的犬牙像尖刀,负责撕碎坚韧的肉类等食物;后面的前磨牙凸凹不平,负责把食物嚼碎;更靠后的磨牙把前磨牙嚼碎的食物再次咀嚼,使其更加细碎。咀嚼是一种机械性消化,使食物变得细软,并且与唾液充分地混合,有利于唾液淀粉酶的水解,充分咀嚼可以减轻胃肠负担,减少胃炎等消化道疾病的发病率。营养学家建议每一口食物咀嚼30次。
⑤每一颗牙齿都很宝贵,需要用心呵护。一般而言,门牙和犬牙的寿命比较长,而磨牙比较短。牙齿如果脱落就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进而造成营养失衡、体质下降。如果用心呵护,每个人都有望在80岁时还保有20颗健康的牙齿。我国公民的牙齿健康状况不容乐观,65~74岁年龄段的平均失牙数量为10颗,中青年人群中龋齿和牙周炎的发病率较高。
⑥龋齿又叫蛀牙,是指牙体硬组织在细菌的影响下发生的进行性破坏性疾病。龋齿出现后,牙齿表面颜色变黑、组织缺损,食物嵌入龋洞内会让人感到疼痛,平时照镜子一旦发现牙齿上有黑点黑线、黑洞要及时进行治疗,防止牙齿进一步龋坏。医生去除龋洞内发黑、变软的牙体组织后,进行充填治疗,防止龋病扩展。牙周炎是一种主要由局部因素引起的牙周支持组织的慢性炎症,如果未能及时治疗,炎症可由牙龈向深层扩散到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骨质,必须通过治疗控制其发展,如果不加治疗会造成牙齿松动甚至脱落。
⑦人人都知道牙齿的宝贵,但是许多人并不注意牙齿的保健,毕竟它不能像宝石那样佩戴在显眼的地方,而是藏在口腔之中。为了健康和美丽,我们要格外注重口腔卫生,少吃甜食、好好刷牙,定期检查牙齿,通过洗牙来清除牙结石,让牙齿坚固、笑容甜美、用餐时心情愉悦。
60.下面说法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如果牙髓坏死或被摘除,牙齿在承受较大咬合力时就会崩解或折裂。
B.智齿即第三磨牙,是否萌出及萌出时间大致一样。
C.牙齿是人们消化食物的唯一工具,但不同部位的牙齿作用有所不同。
D.我国公民的牙齿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要格外注重口腔卫生,定期检查牙齿。
61.开篇首先将牙齿比作珍珠、贝壳、玉石等宝石,接着引用诗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62.牙齿很宝贵,为了健康和美丽,我们要注意牙齿的保健,你还知道哪些牙齿保健的方法?请写出三点。
二十一(2024·湖北黄石·模拟预测)
请阅读《为什么烟花是五颜六色的?》一文,回答各题。
①提到过年,大家一定会想到烟花。美丽的烟花点亮黑色的夜空,烘托出浓浓的年味。烟花是由什么组成?为什么会呈现各种各样的颜色?过量燃放烟花又会带来哪些危害?
②烟花是由什么组成的?一枚完整烟花的化学成分主要为氧化剂、可燃物、显色剂和增亮剂四大部分。氧化剂起到助燃、氧化放热的作用,主要有硝酸盐和氯酸盐类等;可燃物主要包括木炭粉、硫磺等,主要起到燃烧、提供能量的作用;显色剂主要由一些金属盐,如钠盐、铜盐、钡盐等组成,也是烟花五彩颜色的主要来源;增亮剂的作用是使得烟花更加明亮,绚丽,主要利用了镁粉和铝粉在燃烧时明亮的白光。
③烟花为什么有不同的颜色?烟花的颜色主要来自一些金属盐在燃烧时所产生的特殊火焰颜色。为什么它们燃烧的时候会产生各种颜色呢?这就是化学中的“焰色反应”。尽管焰色反应涉及金属盐的燃烧,但其实它本质上是一个物理变化。焰色反应的原理简而言之就是金属盐将燃烧时产生的能量,以光的形式放了出来。当部分金属盐燃烧时,金属原子核外的电子吸收了能量,从能级较低的轨道跃迁到了能级较高的轨道,而这一过程是不稳定且可逆的,当电子从高能级的轨道又回到原来轨道时,则会将多余的能量再次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而不同的金属盐可以释放出不同波长的光,反映到我们肉眼中就是不同颜色的光了。因此,向烟花中添加不同的金属盐,烟花在燃烧时就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红色的烟花中一般添加锶盐和钙盐;黄色的烟花中主要添加钠盐;紫红色的烟花中主要添加钾盐和锂盐;绿色的烟花中主要添加铜盐和钡盐。不同金属盐的焰色反应,再配合增亮剂铝粉、镁粉燃烧时绚丽的白光,使我们的烟花最终呈现出绚丽多彩的颜色。
④尽管烟花绚丽多彩,可以增添节日的气氛,但是近年来多个城市相继开始在不同的区域实施禁燃禁放,主要是由于过量地燃放烟花会对人体和环境产生很大的危害。烟花中由于含有大量的木炭、硫磺和金属氧化物粉末,燃烧爆炸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