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5: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知识精讲
三 峡
一、重点词语解释
1、至于夏水襄陵(襄:漫上) 2、或王命急宣(或:有时)
3、则素湍绿潭(素:白色)(湍:急流的水) 4、良多趣味(良:很)
5、属引凄异(属:连接) 6、不见曦月(曦:阳光或日光)
二、重点语句翻译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轻风,不认为快。
2、回清倒影 *回旋的清波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3、绝巘多生怪柏 *极高的山峰上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很多趣味。
5、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峡谷的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
6、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重叠的山岩和屏障似的山峰遮住了天日。
7、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是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三、课文内容理解
1、本文写春冬之景,用素、绿、清、影四字突出其特点。写秋季景色,用寒、肃、凄、哀四字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出来。
2、文末以渔歌作结有什么作用? *进一步突出三峡秋天的凄异。
4、本文的中心是:描写三峡的雄伟山势和四季景色。
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表达了祖国山水风光的热爱,寄予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6、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个理由。
理由一:水流急 原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理由二:落差大 原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陋室铭
一、重点词语解释
1、谈笑有鸿儒 鸿:大
2、无案牍这劳形 形:形体、身体 案牍:官府公文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调:调弄,这里指弹。
5、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灵:灵验,神奇
6、斯是陋室 斯:指示代词,此,这
7、往来无白丁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8、阅金经 金经:佛经
9、无丝竹之乱耳 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10、有仙则名 名: 有名(出名、闻名)
11、无丝竹之乱耳 乱:干扰(扰乱、使……乱)
二、理解性默写
1、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5、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6、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三、课文内容理解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2分)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表现了作者希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出了环境的清幽雅致。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写出了作者生活情趣的高雅。
D、文章举诸葛庐、子云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陋室”不陋的道理。
2、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爱莲说
一、重点词语解释
1、 可爱者甚蕃 蕃:多,“蕃”在中文的近义词是众,反义词是鲜(独)。
2、香远益清 益: 副词,更。
3、亭亭净植 植:树立。
4、陶后鲜有闻 鲜:少。
5、濯清涟而不妖 濯:洗涤。妖:妖媚。
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而:却 亵:亲近而不庄重。
7、宜乎众矣 宜:应当
8、晋陶渊明独爱菊 独:只,仅
二、朗读节奏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三、理解性默写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3、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4、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
5、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6、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7、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四、重点语句翻译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对于)莲花的爱好,同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出于污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中洗净后却不妖冶。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芬芳远播。(就)更显清香,高高地洁净地直立在那里。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它。
5、噫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唉!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
6、莲,花之君子者也。*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牡丹的人,当然是很多了。
五、课文内容理解
1、文中的莲花比喻君子(道德高尚的人),写“菊花”和“牡丹”的作用是突出君子的高尚气节。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求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 的世风的鄙弃。
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1) 牡丹---“ 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 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3) 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思想感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小石潭记
一、重点词语解释
1、清洌:清凉
2、可百许兴:大约有一百来条。可,约。许,表示对数量的估计。
3、佁然不动:呆呆的一动不动。佁然,愣住的样子。
4、俶尔远逝:忽然。
5、斗折蛇行:斗折,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6、悄怆: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 7、邃:深
8、寂寥:寂静寥落。
9、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坻:水中高地 屿:小岛 嵁:不平的岩石
10、明灭可见 明灭:或现或隐 11、以其境过清 清:凄清,冷清清
二、重点语句翻译
1、皆若空游无所依: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凭借也没有。
2、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
3、斗折蛇行:(泉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5、其岸势犬牙差互 *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
6、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缀着,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7、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流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中为之一乐。
8、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向潭的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三、课文内容理解
1、本文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抑郁忧伤之情。
2、作者描写潭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记承天寺夜游
一、重点词语解释
1、念无与为乐者 念:考虑,想到 2、怀民未寝 寝:睡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4、相与步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 步:散步(或:漫步 走 行走)。
5、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形容水的清澈透明。6、月色入户 户:窗户
7、欣然起行 欣然:高兴的样子。行:走。 8、解衣欲睡 解:脱、 脱下
9、水(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 。
二、理解性默写
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三、重点语句翻译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水草)。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4、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屋外。
四、课文内容理解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一、词类活用
1、必先苦其心志, 苦:使 ……痛苦 2、劳其筋骨, 劳:,使 ……劳累
3、饿其体肤, 饿:使 ……受饥饿 4、空乏其身, 空乏:,使 ……受到贫困之苦 5、行拂乱其所为 乱:使 ……颠倒错乱
二、重点词语解释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任:责任,担子
2、行拂乱其所为 拂:违背,逆,不顺
3、而后作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4、征于色 征:征验
5、而后喻 喻:明白,了解
6、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在里面,指国内 法家:有法度的世臣 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
7、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在外面,指国外
8、国恒亡 恒:常
9、生于忧患 生:生存发展。
三、重点语句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句义: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体肤饿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颜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颜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如果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时时都有灭亡的危险。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坚强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6、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四、课文内容理解
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曹 刿 论 战
一、古今异义词
1、小大之狱 狱:古义:官司、案件 今义:监狱
2、牺牲玉帛 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 今义: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
3、齐师伐我 伐:古义:讨伐,攻打 今义:砍伐
4、又何间焉 间:古义:参与 今义:中间,隔开,不连接,空间,时间
5、肉食者鄙 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
6、弗敢加也 加:古义:虚夸,以少报多 今义:增加
7、虽不能察 虽: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8、再而衰 再:古义:第二次 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
9、必以信 信:古义:信实、诚实 今义:书信
10、忠之属也 忠: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今义:忠诚
11、神弗福也 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
12、一鼓作气 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三、重点词语解释
1、既克,公问其故(克:战胜) 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间:参与
3、可以一战 可以:可凭借 4、肉食者鄙 鄙:浅陋,
5、望其旗靡 靡:倒下 6、公将驰之 驰:(驱车)追赶
7、弗敢专也 专:独自享有, 8、小信未孚 孚:为人所信服,信服
四、重点语句翻译
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大国是很难估测的,担心他们会设下埋伏。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这只是小信用,不能为神所信服,神灵是不会赐福(保佑)你的。
3、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根据实情慎重处理。
5、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6、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7、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掌权的人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去参与呢?
8、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小恩小惠惠遍及百姓,百姓不会听从您的。
9、彼竭我盈,故克之。 *敌方的士气已经消失了,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能够战胜他们。
10、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土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时勇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已 经消失了。
1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够深谋远虑。
12、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
*已经战胜了,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的。”
1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帛一类的东西,我不敢虚报数目,必定做到诚实可信。
14、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这是)尽了本职一类(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着去。
三、课文内容理解
1、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 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 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鲁庄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少数人的支持和神灵的保佑上。曹刿认为取信于民是获胜的保证。
2、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答:(1)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2)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
3、谈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全文中的作用。 文写庄公作铺垫②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醉 翁 亭 记
一、重点词语解释
1、环滁:环绕着滁洲城。 2、林霏开:树林里的雾气散了。霏,雾气。
3、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4、临于泉上者:靠近。
5、泉香而酒冽:冽,清。 6、山肴野蔌:野味野菜。蔌,菜蔬。
7、杂然而前陈者。 杂然,错落的样子。 陈,陈列、摆开。
8、觥筹光错:觥,酒杯。筹,酒筹。 9、阴翳:指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10、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的意思。 11、醉翁之意 意:情趣。
12、深秀者:秀丽。 13、宴酣之乐,非丝非竹:酣,尽兴地喝酒。
14、野芳发而幽香: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芳,香花。发,开放。
15、伛偻提携:老人和小孩子。 16、云归而岩穴暝: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昏暗了。 暝,昏暗。
17、辄:就 18、弈:下棋
二、理解性默写
1、第二段中哪个句子把山水之乐具体化了?答: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2、概括本文的主旨。 与民同乐(文中原句“醉能同其乐”)(醉乐统一的句子)
3、领起全文的句子是:环滁皆山也。 4、文章中微露主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5、体现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为后人传诵最多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6、 文中作者描绘琅琊山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7、 文中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三、重点语句翻译
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译: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座山峰中间飞淌下来,这就是酿泉。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象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酿泉上面,这就是醉翁亭。(临,靠近)。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译: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上,而在乎山水之间啊。
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并寄托于酒。
5、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早上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6、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译: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
7、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苍老的容颜,雪白的头发,醉醺醺地坐在人们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8、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译:树林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呀!
9、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游人们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呀。
10、翻译描写四时之景的句子: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
1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五、课文内容理解
1、“醉能同其乐”这句话把“醉”与“乐”联系起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把“醉”与“乐”联系起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与民同乐。
2、第三段文字一共描绘了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核心又是什么?
答:四幅。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中核心是太守醉。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4、“太守醉”中的“醉”有两层意思,一层是“喝酒醉了”,另一层意思是陶醉于山水之中了,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醉心山水的政治理想。
鱼 我 所 欲 也
一、重点词语解释
1、一豆羹 (古代盛食品的器具) 2、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天性,天良”
3、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祸患,灾难 4、一箪食, 箪:竹筐
5、一豆羹 豆:碗 6、蹴尔而与之 蹴:用脚践踏
7、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好处 8、所恶有甚于死者 恶:厌恶。
9、贤者能勿丧耳 贤者:有道德的人。勿丧:不丢掉,不遗失。丧:遗失
10、万钟:万钟的俸禄,形容位高禄厚。钟:古代的一种量器。
11、得兼:能够同时得到。 13、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苟且取得,苟且偷生。
14、妻妾之奉 奉:侍奉。 15、呼尔而与之 呼尔:没礼貌的吆喝。
16: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穷乏:贫穷。“得”通“德”感激
17、有是心也 心:本性
二、理解性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4、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三、重点语句翻译
1、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万钟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3、是亦不可以已乎? *这样的行为不也应该停止了吗?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本性,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5、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以前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7、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8、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如果没有礼貌的吆喝着给别人食物,即使走路的人也不接受。
9、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四、课文内容理解
1、从论证方法的角度看,本文除了“举例论证”外,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有力地证明了舍生取义(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一中心论点。
2、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3、人的本心是什么?舍生取义
4、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 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5、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 鱼和熊掌对举 生与死(义)对举 向与今比较等
6、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心”指什么?
在生和义不能兼得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
送东阳马生序
一、重点词语解释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借 ) 2、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跑)
3、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援、提出 ) 4、俟其欣悦,则又请焉(等候)
5、余幼时即嗜学:喜欢,爱好。 6、致书:买书。致,取得、得到。
7、弗(不)之怠:懈怠,。“之”指“笔录”这件事。
8、既加冠:已经加了冠,到了成年。
9、患,担心,忧虑。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硕,大。
10、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尝,曾经。趋:奔向。先达:学术界的前辈。
11、执经叩问:求教。叩,问。
12、德隆望尊:道德高,声望重。
13、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14、或遇其叱咄:或,有时。叱咄:训斥,。
15、(礼愈)至:周到。 16、(不敢出一言以)复:这里指辩解。
17、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 18、穷冬:严冬。
19、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 20、(至)舍:学舍,书舍。
21、僵劲:僵硬。 22、(持)汤沃灌:热水。沃灌,浇洗。
23、以衾(拥覆):以,用。衾,被子。 24、寓逆旅:住在旅店里。
25、(主人)日再食:每天提供两顿饭。再,两次。食,提供伙食。
26、腰(白玉之环):腰,挂在腰间。 27、(右备)容臭:容臭,香袋。
28、 烨然(若神人):烨然,光彩耀眼的样子。
29、緼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緼,旧絮。敝,破。
30、略无慕艳意:毫无羡慕之心。慕、艳,羡慕。
31、(无冻)馁之(患矣):馁,饥饿。。
32、假诸人(而后见也):假之于人,向人借书。诸,之于。
33、非天质之卑:天资,人的智力。卑,低下。 38、流辈:同辈的人。
34、撰长书以为贽。贽,初见面时为表敬意送的礼物。
35、言和而色夷:夷,平和。 36谒,拜见
4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43、(父母岁有)裘葛之遗:裘葛,冬夏的衣服。裘,皮衣。葛,夏布,指夏天穿的衣服。遗,赠送。
二、重点语句翻译
1、 俯身倾耳以请 *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现尊敬而专心)请教。
2、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但他并没有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
4、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三、课文内容理解
1、文章从几个方面表现了作者的求学之苦和用心之专
*幼年得书之难,借书抄录,读书的艰难;成年从师的艰难;求学生活条件的艰难表现作者求学之勤苦;求师艰难,毕恭毕敬,表明作者求知的渴望和决心。
2、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
答:学习条件不好,仍然能学习好,像宋濂那样;学习条件好,却不一定序、学得好,像某些“太学生”那样。学习条件好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学习成功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坚”专心致志,这是宋濂起身体会,也是古今学有所成的人的共同体会。
3、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强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4、为什么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羡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5、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
我的感悟:学习要勤奋,求师应诚心,求学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
6、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
我的看法:(1)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2)可取。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子。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出 师 表
一、文章内容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依、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穆,优劣得所也。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复之言,则责攸之、依、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一、古今异义词
1、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身份低微,出身鄙野。今指品质低劣、下流。
2、由是感激 感激: 感动振奋。今意指激动感谢。
3、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痛恨:痛心遗憾。今指十分憎恨。
4、诚宜开张圣听 开张:扩大。今指商店开始营业。
二、词类活用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秋:时,时期 (时候,时刻)。
2、恢弘志士之气 恢弘:这里指动词,意思是发扬扩大。
3、猥自枉屈 猥 这里指:降低身份
4、此皆良实 良实:这里指善良、诚实的人。
5、庶竭驽钝 驽(劣马)钝(刀锋不锋利)比喻才能平庸,是诸葛亮自谦的话。
三、重点词语解释
1、遂许先帝以驱驰 (奔走效劳) 2、当奖帅三军(激励)
3、臣本布衣:平民 。 4、躬耕于南阳 躬:亲自。
5、后值倾覆 值:遇,遇到。(恰逢,适逢,碰到) 倾覆:兵败。 6、以光先帝遗德 光:发扬光大。
7、恢弘志士之气 恢弘:发扬扩大。 8、引喻失义 义:适当,恰当。
9、宫中府中 宫中:皇宫中。 府中:朝廷中。 10、陟(奖)罚(惩罚) 臧(善)否(恶)。
11、论其刑赏 刑:罚。 1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遗:给予。
14、夙夜忧叹 夙夜:早晚。 14、庶竭驽钝 驽钝:比喻才能平庸。
15、攘除奸凶 攘除:排除、铲除。 16、以彰其咎 彰:表明。
17、则责攸之、依、允等之慢 慢:怠慢、疏忽。 18、以咨诹善道 咨诹:询问
19、察纳雅言 雅言:正言 20、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理:治。
四、朗读节奏
1、躬耕/于南阳 2、先帝/创业末半/而中道崩殂。
五、理解性默写
1、写出文中与“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一词相呼应的语句。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2、作者认为可以出师北伐的条件是什么? *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3、作者在《出师表》中写到了自己所受到的“先帝之殊遇”,把相关的文字默写出来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临崩寄臣怪大事”
4、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5、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
6、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7、《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一致。
8、《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9、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0、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11、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①开张圣听;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亲贤臣,远小人。(或:广开言路,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
12、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或:亲贤远佞)。
13、在中国男子足球队冲击世界杯屡遭失败的情况下,米卢出任了国家队主教练,这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4、《出师表》中说明蜀国当时所处的政治形势的句子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15、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6、作者受命以后,为什么“夙夜忧叹”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九、重点语句翻译
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
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这真是形势危急,决定存亡的关键时刻啊
3、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们益州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形势万分危急、决定存亡的关头。
4、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犯科及为忠善者,
*宫里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因在宫中或府中而异。
5、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衰败的原因。
6、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7、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动,遂许先帝以驱驰。
*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先帝不介意我身份低微,出身鄙野,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动,从而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力。
8、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
9、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先帝知道我谨慎小心,所以在先帝临死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10、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
*希望陛下把讨伐*贼、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效就给我判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
1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不应该随意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啊!
12、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大概是(因为)追念先帝的特别厚待,想报答给陛下啊。
文言文阅读题型精练
一(2024·湖北武汉·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耿弇字伯昭,扶风茂陵人也。少好学,习父业。常见郡尉试骑士,建旗鼓,肄驰射,由是好将帅之事。光武即位,拜为建威大将军。
上诏弇进讨张步。张步闻之,乃使其大将军费邑军历下,又分兵屯祝阿,别于泰山、钟城列营数十以待之。弇渡河,先击祝阿。自旦攻城,日未中而拔之。故开围一角,令其众得奔归钟城。钟城人闻祝阿已溃大恐惧遂空壁亡去。费邑分遣弟敢守巨里。弇进兵先胁巨里,使多伐树木,扬言以填塞坑堑。数日,有降者言邑闻弇欲攻巨里,谋来救之。弇乃严令军中趣修攻具,宣敕诸部,后三日当悉力攻巨里城。阴缓生口,令得亡归,归者以弇期告邑,邑至日,果自将精兵三万余人来救之。弇喜,谓诸将曰:“吾所以修攻具者,欲诱致邑耳。今来,适其所求也。”即分三千人守巨里,自引精兵上冈阪,乘高合战,大破之,临陈斩邑。
十三年,上大将军印绶,罢,以列侯奉朝请。每有四方异议,辄召入问筹策。年五十六,永平元年卒,谥为愍侯。
(节选自《后汉书·耿弇列传》)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习父业 习:继承
B.日未中而拔之 拔:攻克
C.故开围一角 故:故意
D.上大将军印绶 上:获赐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钟城人闻祝阿已溃大恐惧遂空壁亡去。
A.钟城人闻祝/阿已溃大恐/惧遂空壁亡去。
B.钟城人闻/祝阿已溃大恐惧/遂空壁亡去。
C.钟城人闻祝阿已溃大恐/惧遂空壁/亡去。
D.钟城人闻祝阿已溃/大恐惧/遂空壁亡去。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耿弇在光武帝即位之初就被任命为建威大将军,升职为愍侯后常常参与朝会。
B.耿弇讨伐张步时,以极快的速度攻下了祝阿,又让祝阿的人逃去钟城报告消息。
C.耿弇暗自放松对俘虏的看守,故意让他们逃回去告知费邑攻打巨里的具体时间。
D.光武帝非常信任耿弇,每次遇上无法决断的事情,都会宣召耿弇入宫征求意见。
4.请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所以修攻具者,欲诱致邑耳。今来,适其所求也。
二(2024·湖北十堰·一模)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A)。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B)?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①,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至,便至荒芜(C)。然人有坎壤②,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③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④亦为愚耳。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
注:①理:练习,温习。②坎壤[lǎn]:困顿,不得志。③荀卿:与后面的“公孙弘”“朱云”“皇甫谧”皆为人名。④面墙:比喻不学而识见浅薄。
5.为了加深理解,下面以表格的形式对材料中重点词句进行了梳理,请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文言词句 学习方法 加点字释义
持汤沃灌 课内积累法 ①
同舍生皆被绮绣 课内迁移法: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②
老而弥笃 课内迁移法:博学而笃志(《论语》) ③
可以无大过矣 词性推断法:“朝服衣冠”中的“服”是动词,解释为“穿戴”(《邹忌讽齐王纳谏》) ④
6.请将“此”“乎”“矣”还原到文中括号内。
A.( ) B.( ) C.( )
7.请为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用“/”标示,限三处。)
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
8.请用现代汉语解释划横线句子的意思。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9.阅读后,小深从两篇古文归纳出两种论证方法,请你合作完成读书笔记卡。
读书笔记卡
篇目 摘抄句 论证方法 感悟批注
(甲)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对比论证 强调了学业的是否成就主要在于主观是否努力,不在于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的道理。
(乙) 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 ① ②
10.读了两篇选文,你获得了哪些关于治学的有益启示?
三(2024·湖北武汉·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张行信,字信甫。登大定二十八年进士第,累官铜山令。明昌元年,以廉擢授监察御史。泰和四年四月,召见于泰和殿,行信因言二事:一依旧移转吏目以除民害。一徐、邳①地下宜麦,税粟许纳麦以便民。上是其言,令尚书省议行之。
崇庆二年,为左谏议大夫。时胡沙虎已除名为民,赂遗权贵,将复进用。举朝无敢言者,行信乃上章曰:“胡沙虎跋扈强梁②,媚结近习,以图称誉。自其废黜,士庶莫不忻悦。今若复用,惟恐为害更甚前日。”书再上,不报。及胡沙虎弑逆,人甚危之,行信坦然不顾也。胡沙虎诛,上封事言正刑赏。
权元帅右都监讹可③率兵五千护粮通州,遇兵辄溃,行信上章曰:“御兵之道,无过赏罚,使其临敌有所慕而乐于进,有所畏而不敢退,然后将士用命而功可成。若讹可败衄④宜明正其罪朝廷宽容一切不问臣恐御兵之道未尽也。”诏报曰:“卿意具悉,讹可等已下狱矣。”
(选自《金史·张行信传》,有删改)
【注释】①徐、邳:地名。②强梁:强暴、强横。③讹可:指完颜讹可,人名,金朝宗室大臣。④衄(nǜ):挫折;挫伤;失败。
1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税粟许纳麦以便民 许:允许
B.时胡沙虎已除名为民 除:任命
C.以图称誉 图:图谋
D.使其临敌有所慕而乐于进 慕:贪慕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若讹可败衄/宜明正其罪朝廷/宽容一切不问臣/恐御兵之道/未尽也
B.若讹可败衄/宜明正其罪/朝廷宽容一切/不问臣/恐御兵之道/未尽也
C.若讹可败衄/宜明正其罪/朝廷宽容/一切不问/臣恐御兵之道未尽也
D.若讹可败衄/宜明正/其罪朝廷宽容/一切不问臣/恐御兵之道未尽也
1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行信向皇帝进言,提出的两条建议表明了他兴利除弊,心系百姓。
B.面对胡沙虎的贿赂,张行信不为所动,直言进谏反对再任用胡沙虎。
C.张行信认为胡沙虎跋扈强横,是奸佞之臣,若被任用会有更大危害。
D.张行信认为治军应当赏罚分明,以此激励士兵们英勇作战取得胜利。
14.请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及胡沙虎弑逆,人甚危之,行信坦然不顾也。
四(2024·湖北武汉·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李愬谋袭蔡州。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由是贼中险易远近虚实尽知之。李祐言于李愬曰:“蔡之精兵皆在洄曲及四境距守,守州城者皆羸老之卒,可以乘虚直抵其城。”愬然之。命李祐、李忠义帅突将三千为前驱,自将三千人为中军,命李进诚将三千人殿其后。行六十里,夜至张柴村,尽杀其戍卒,据其栅。命士少休。食千糒(bèi),整羁靮(dí),留五百人镇之,以断洄曲及诸道桥梁。复夜引兵出门,诸将请所之,愬曰:“入蔡州取吴元济。”诸将皆失色。
②时大风雪,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天阴黑,自张柴村以东道路皆官军所未尝行,人人自以为必死,然畏愬,莫敢违。夜半,雪愈甚,行七十里,至州城。近城有鹅鸭池,愬令击之以混军声。四鼓,愬至城下,无一人知者。李祐、李忠义 (jué)其城为坎以先登,壮士从之。守城卒方熟寐尽杀之而留击柝者使击柝如故。遂开门纳众。及里城,亦然,城中皆不之觉。鸡鸣雪止,愬入居元济外宅。或告元济曰:“官军至矣!”元济尚寝,笑曰:“俘囚为盗耳!晓当尽戮之。”又有告者曰:“城陷矣!”元济曰:“此必洄曲子弟就吾求寒衣也。”起,听于廷,闻愬军号令,应者近万人,始惧,帅左右登牙城拒战。晡时,门坏,元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愬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
1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可以乘虚直抵其城 乘:趁着
B.命士少休 少:同“稍”,稍微
C.城陷矣 陷:被攻下
D.愬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 诣:报告
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守城卒方熟寐尽杀之而留击柝者使击柝如故
A.守城卒方熟寐/尽杀之/而留击柝者/使击柝如故
B.守城卒方熟寐/尽杀之而留击柝者/使击柝/如故
C.守城卒方熟寐尽/杀之而留击柝者/使击柝如故
D.守城卒方熟寐尽杀之/而留击柝者使击柝/如故
17.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愬通过投降的士兵,将蔡州城中的各方面情况了解得非常清楚
B.李愬听从手下将领的建议,立即安排三路兵马夜晚分头突袭蔡州。
C.李愬率领的将士们严守军令,顶风冒雪夜行军,悄然抵达蔡州城。
D.李愬的军队经过一番战斗,迫吴元济城头投降,后占领了蔡州城。
18.请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遂开门纳众。及里城,亦然,城中皆不之觉。
五(2024·湖北武汉·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俄而突厥寇边,太子①荐元吉北讨,欲因其兵作乱。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等劝秦王先图之。王乃密奏建成等与后宫乱,因曰:“臣无负兄弟,今乃欲杀臣,是为世充、建德复仇。使臣死,虽地下,愧见诸贼。”帝大惊,报曰:“旦日当穷治,而必早参。”张婕妤驰语建成,乃召元吉谋,曰:“请勒宫甲,托疾不朝。”建成曰:“善,然不共入朝,事何繇知 ”迟明,乘马至玄武门,秦王先至,以勇士九人自卫。时帝已召裴寂、萧璃、陈叔达、封德彝、宇文士及、窦诞、颜师古等入。建成、元吉至临湖殿,觉变遽反走秦王随呼之元吉引弓欲射不能彀者三。秦王射建成即死,元吉中矢走,敬德追杀之。俄而东宫、齐府兵三千攻玄武门,闭不得入。接战久之,矢及殿屋。王左右数百骑至,合击之,众遂溃。帝谓裴寂等曰:“事今奈何 ”萧瑀、陈叔达曰:“臣闻内外无限,父子不亲,失而弗断,反蒙其乱。建成、元吉自草昧以来,未始与谋,既立,又无功德,疑贰相济,为萧墙忧。秦王功盖天下,内外归心,立为太子,付军国大务,陛下释重负矣。”帝曰:“此吾志也!”乃召秦王至,尉抚之曰:“朕几有投杼之惑②。”秦王号泣不能止。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卷四》)
【注】①太子:李建成。②投杼:比喻因为流言蜚语而动摇了对最亲近者的信任。
1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欲因其兵作乱 因:因为
B.劝秦王先图之 图:谋取
C.矢及殿屋 及:达到
D.众遂溃 溃:溃散
2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觉变遽反走秦王随呼之元吉引弓欲射不能彀者三
A.觉变/遽反走/秦王随呼之元吉/引弓欲射/不能彀者三
B.觉变遽反/走秦王随呼之/元吉引弓/欲射不能彀者三
C.觉变遽反/走秦王/随呼之元吉/引弓欲射不能/彀者三
D.觉变/遽反走/秦王随呼之/元吉引弓欲射/不能彀者三
21.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众人的建议下,秦王密奏皇上,表明自己处境危险,皇上十分吃惊。
B.建成决定去朝见皇上,他担心不去的话无法得知事情的变化。
C.秦王认为建成在草创之时没立下功劳,又常怀二心,不应该继承大业。
D.若让功盖天下、深得人心的秦王当太子,托付大事,皇上也如释重负。
2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张婕好驰语建成,乃召元吉谋,曰:“请勒宫甲,托疾不朝。”
六(2024·湖北襄阳·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
(选自《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诸葛厷①年少不肯学问,始与王夷甫谈,便已超诣②。王叹曰:“卿天才卓出若复小加研寻一无所愧。”厷后看《庄》《老》,更与王语,便足相抗衡。
(选自《世说新语·王夷甫劝学》)
【丙】
伏伽③曰:“臣闻‘性相近,习相远’。今皇太子诸王左右执事,不可不择。大抵不义无赖及驰骋射猎歌舞声色慢游之人,止可悦耳目,备驱驰。至拾遗补缺,决不能也。泛观前世,子姓④不克孝,兄弟不克友,莫不由左右乱之。愿选贤才,澄僚友⑤之选。”高祖大悦,即诏。
(节选自《新唐书·孙伏伽进谏三策》)
【注释】①诸葛厷:西晋大臣。②超诣:造诣高深。③伏伽:孙伏伽,唐初大臣,历史可拷的第一位状元。④子姓:子孙。⑤僚友:职位相同的人。
23.请根据“方法点拨”,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词。
文言词语 方法点拨 字词解释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迁移课内字词: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更与王语 联系常见成语: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今皇太子诸王左右执事 查阅字典:①持、握;②掌管;③捉拿;④施行;⑤朋友。
澄僚友之选 结合字形推测
24.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限断2处)
卿天才卓出若复小加研寻一无所愧。
25.用现代汉语翻译【丙】文中的划线句子。
泛观前世,子姓不克孝,兄弟不克友,莫不由左右乱之。
26.请完成表格,梳理劝说技巧。
劝说案例 劝说之语 劝说技巧
《邹忌讽齐王纳谏》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现身说法 设喻说理
《王夷甫劝学》 ① 正面激励 心理认同
《孙伏伽进谏三策》 “泛观前世,子姓不克孝,兄弟不克友,莫不由左右乱之。” ②
27.同学发现文题中暗含劝说方式,请在横线上填写相应释义的序号。
《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 《王夷甫劝学》 劝: 《孙伏伽进谏三策》 谏:③ ①劝勉、鼓励。 ②告诫、警示。 ③直言规劝。 ④婉言规劝。
28.你认为哪位的劝说效果最显著?请结合原文说明。
七(2024·湖北随州·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
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 )。”
疾趋,度石罅,瀑见。石青削①,不容寸肤②,三面皆郛③立。瀑行青壁间,撼山掉④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⑤如虹,忽卷掣折⑥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游人坐欹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
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恍惚牛鬼蛇神⑦,不知作何等语。
(节选自《观第五泄⑧记》)
【注】①青削:颜色青绿,陡峭如刀削。②不容寸肤:指没有泥土。③郛:此处指像城墙环绕一样。④掉:摇动。⑤怒石横激:突兀的岩石横拦瀑布,激起水花。⑥掣折:转折。⑦牛鬼蛇神:比喻各种怪诞的形象。⑧第五泄:第五级瀑布。
29.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词语 方法提示 解释
斗折蛇行 语境推断法 ①
心悸 成语印证法:心有余悸 ②
水态愈伟 以今推古法 ③
山行之极观也 课内迁移法: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④
30.请为乙文画波浪线句子断句。(用“/”标示,限两处)
以 面 受 沫 乍 若 披 丝 虚 空 皆 纬
31.请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32.根据上下文推断,“也”“哉”“欤”三个语气词,填入乙文画横线的句子末尾,最恰当一个是( )。
山僧曰:“此瀑声( )。”
33.请从甲、乙两文中各找出一个表现水的特点的字① 、② 。
34.请阅读两篇选文,体会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填写下表。
选文 句子 思想感情
《小石潭记》 似与游者相乐 快乐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①
《观第五泄记》 山行之极观也 赞叹
而犹不忍去 ②
八(2024·湖北十堰·模拟预测)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乙】
江水又东,迳①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 )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
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②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崿③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④,( )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⑤习弥佳,流连信宿⑥,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郦道元《水经注·江水》)
注释:①迳,同“经”,经过。②践跻:登临。③崿:山崖。④蔚蔚(yùyù):茂盛。⑤弥:更加,越发。⑥信宿:两夜。
35.字词积累有方法。根据提示解释加点字词。
方法提示 加点词语 解释
语境逻辑推理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参考词语位置 林寒涧肃
关联古诗名句 离离蔚蔚
课内字词迁移 固难以辞叙
36.请将“乃”“故”“而”还原到文中括号内。
A( ) B( ) C( )
37.请为乙文划线句断句(用“/”标示,限两处)。
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38.请翻译甲文的划线句。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9.两文同写猿声,前者“属引凄异”,后者“猿鸣至清”,一“凄”一“清”,心境完全不同,请从乙文摘录一个语句,说明猿声“清”的原因。
40.明代文学家张岱说“古人记山水手,太上郦道元”,他认为郦道元最擅长描写山水景物。请结合甲文或乙文,简析郦道元描写山水景物的妙处。
九(2024·湖北武汉·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 完成下面小题。
赵抃,字阅道,衢州西安人也。少孤贫,举进士,以母丧庐于墓三年,不宿于家。终丧,起知海陵、江原二县。翰林学士曾公亮未之识,荐为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幸,声称凛然,京师号“铁面御史”。
知益州。蜀地远,民弱,吏肆为不法。抃以身帅之,蜀风为变。穷城小邑民或生而不识使者抃行部无不至父老喜相慰奸吏竦服。
知虔州。虔素难治,抃召戒诸县令,使人自为治。令皆喜,争尽力,狱以屡空。岭外仕者死,多无以为归,抃造舟百艘,移告诸郡曰:“仕宦之家,有不能归者,皆于我乎出。”于是至者相继,悉授以舟,并给其道里费。
乞归越州。吴越大饥疫,死者过半。抃尽救荒之术,疗病,埋死,而生者以全。下令修城,使得食其力。抃长厚清修,人不见其喜愠。日所为事,入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不可告,则不敢为也。其为政,善因俗施设,猛宽不同,为世所称道。
4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吏肆为不法 肆:放肆
B.狱以屡空 狱:案件
C.抃以身帅之 帅:率领
D.人不见其喜愠 愠:恼怒
4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穷城小邑民或生而不识使者抃行部无不至父老喜相慰奸吏竦服
A.穷城小邑民/或生而不识/使者抃行部/无不至/父老喜相慰奸吏竦服
B.穷城小邑/民或生而不识使者/抃行部无不至/父老喜相慰/奸吏竦服
C.穷城小邑民/或生而不识/使者抃行部无不至/父老喜相慰/奸吏竦服
D.穷城小邑/民或生而不识/使者抃行部/无不至父老喜/相慰奸吏竦服
4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抃出身贫寒,为人忠孝,做御史时他敢于直言刚正不阿,不畏权贵。
B.赵抃亲自造了很多船只,让在外做官没有旅费无法回乡的人能够回家。
C.吴越之地发生大饥荒,死了很多人,赵抃竭心尽力地去救助照顾百姓。
D.赵抃为人恭谨宽厚,清正有修养,心中怀有敬畏,不做违背天良的事。
44.请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为政,善因俗施设,猛宽不同,为世所称道。
十(2024·湖北武汉·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初,梁王以河北诸镇皆服,惟幽、沧未下,故大举伐之,欲以坚诸镇之心。既而潞州内叛王烧营而还威望大沮恐中外因此离心欲速受禅以镇之。丁亥,王入馆于魏,有疾,卧府中。魏博节度使罗绍威恐王袭之,入见王曰:“今四方称兵为王患者,皆以翼戴唐室为名,王不如早灭唐以绝人望。”王虽不许而心德之,乃亟归。壬寅,至大梁。
甲辰,唐昭宣帝遣御史大夫薛贻矩至大梁劳王,贻矩请以臣礼见,王揖之升阶,贻矩曰:“殿下功德在人,三灵改卜,皇帝方行舜禹之事,臣安敢违!”乃北面拜舞于庭。王侧身避之。贻矩还,言于帝曰:“元帅有受禅之意矣!”帝乃下诏,以二月禅位于梁。又遣宰相以书谕王,王辞。
二月,唐大臣共奏请昭宣帝逊位。诏宰相帅百官诣元帅府劝进,王遣使却之,于是朝臣、藩镇乃至湖南、岭南上笺功进者相继。三月,唐昭宣帝降御札禅位于梁。摄侍中杨涉为押传国宝使,帅百官备法驾请大梁。杨涉子直史馆凝式言于涉曰:“大人为唐宰相,而国家至此,不可谓之无过。况手持天子玺绶与人,虽保富贵,奈千载何!盍辞之!”涉大骇:“汝灭吾族!”神色为之不宁者数日。
庚戌,梁王始御金祥殿,受百官称臣,下书称教令,自称曰寡人。
(节选自《资治通鉴·梁纪一》)
4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罗绍威恐王袭之 恐:担心
B.皇帝方行舜禹之事 方:正要
C.王遣使却之 却:击退
D.盍辞之 盍:何不
4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既而潞州内叛王烧营而还威望大沮恐中外因此离心欲速受禅以镇之
A.既而潞州内叛王烧营而还/威望大/沮恐中外因此离心/欲速受禅以镇之
B.既而潞州内叛/王烧营而还/威望大沮/恐中外因此离心/欲速受禅以镇之
C.既而潞州内叛王/烧营而还/威望大/沮恐中外因此离心/欲速受禅以镇之
D.既而潞州内叛王/烧营而还/威望大沮恐/中外因此离心/欲速受禅以镇之
47.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初梁王因黄河以北各藩镇全都归服了他,唯有幽州、沧州没有攻下,故而大举讨伐,想要借此坚定其他藩镇的归服之心。
B.梁王虽未应允罗绍威灭唐以断绝众望的建议,但心存感激;回大梁后唐昭宣帝派薛贻矩慰劳朱全忠,薛贻矩施以臣子见君之礼。
C.梁王对于唐昭宣帝的禅让,内心无意接受而多次推脱,直到昭宣帝再三下诏并派百官将天子车驾仪仗送来,他最终才答应继位。
D.杨凝式告诫杨涉,身为唐朝宰相,却把传国玉玺亲手送人,会招后世非议,应该辞掉这个差事;杨涉为这番话担惊受怕多日。
48.请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王虽不许而心德之,乃亟归。
十一(2024·湖北武汉·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始皇问李信:“吾欲取荆,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翦因谢病归频阳。荆人大破李信军,秦军败走。始皇闻之,自驰如频阳,见谢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荆兵日进而西,将军独忍弃寡人乎!”翦谢曰:“大王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诺。”
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翦请美田宅园池为子孙业。始皇大笑。翦既至关使使还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翦曰:“不然。夫秦王粗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荆闻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翦至坚壁而守之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于是翦曰:“士卒可用矣。”荆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
4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军度用几何人 度:估量
B.翦因谢病归频阳 谢:辞官
C.自驰如频阳 如:好像
D.将军独忍弃寡人乎 独:难道
5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翦至坚壁而守之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
A.翦至坚壁\而守之\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
B.翦至\坚壁而守之\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
C.翦至\坚壁而守之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
D.翦至坚壁\而守之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
51.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始皇通过询问李信和王翦攻打楚国需要的人数,选定了攻打楚国的将领。
B.秦始皇在军败后亲自去请王翦出山,王翦坚持认为一定需要六十万人才行。
C.秦始皇亲自送王翦的军队到灞上,并应许王翦提出的索要良田大宅的要求。
D.王翦善待士卒,等到士卒们自觉进行投石超距的训练时毅然出兵大败楚军。
52.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十二(2024·湖北武汉·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 完成下面小题。
初,表及妻爱少子琮,欲以为后,而蔡瑁、张允为之支党,乃出长子琦为江夏太守,众遂奉琮为嗣。琦与琮遂为雠隙①。越、嵩及东曹掾傅巽等说琮归太祖,琮曰:“今与诸君据全楚之地,守先君之业,以观天下,何为不可乎?”巽对曰:“逆顺有大体,强弱有定势。以人臣而拒人主逆也以新造之楚而御国家其势弗当也,以刘备而敌曹公,又弗当也。三者皆短,欲以抗王兵之锋,必亡之道也。将军自料何与刘备?”琮曰:“吾不若也。”巽曰:“诚以刘备不足御曹公乎,则虽保楚之地,不足以自存也。诚以刘备足御曹公乎,则备不为将军下也。愿将军勿疑。”太祖军到襄阳,琮举州降。备走奔夏口。
(选自《三国志·刘表传》)
【注释】①雠(chóu)隙:仇恨、怨恨。
53.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蔡瑁、张允为之支党 支:支开
B.众遂奉琮为嗣 奉:推举
C.以刘备而敌曹公 敌:抵抗
D.琮举州降 举:率领
5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以人臣而拒人主逆也以新造之楚而御国家其势弗当也
A.以人臣而拒人主/逆也/以新造之楚而御/国家其势弗当也
B.以人臣而拒/人主逆也/以新造之楚而御/国家其势弗当也
C.以人臣而拒人主/逆也/以新造之楚而御国家/其势弗当也
D.以人臣而拒/人主逆也/以新造之楚而御国家/其势弗当也
55.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表和他的妻子想让小儿子刘琮继位,便把大儿子刘琦派到江夏担任太守。
B.蒯越、傅巽等人劝说刘琮归顺太祖曹操,刘琮起初以守祖先基业为由拒绝。
C.傅巽劝刘琮不要怀疑刘备的能力与忠诚,一定要好好善用刘备来对抗曹操。
D.刘琮认为自己的确不如刘备,所以在曹操的军队到达襄阳时就果断投降了。
56.请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三者皆短,欲以抗王兵之锋,必亡之道也。
十三(2024·湖北恩施·模拟预测)比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
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于是纣乃重刑辟,有炮格①之法。而用费中为政。费中善谀,好利,殷人弗亲。纣又用恶来。恶来善毁谗,诸侯以此益疏。西伯②归乃阴修德行善诸侯多叛纣而往归西伯。西伯滋大,纣由是稍失权重。王子比干谏,弗听。商容③贤者,百姓爱之,纣废之。微子④数谏不听,乃与大师、少师谋,遂去。比干曰:“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乃强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箕子⑤惧,乃详⑥狂为奴,纣又囚之。周武王于是遂率诸侯伐纣。
(选自《史记·殷本纪》,有删减)
【注释】①炮格:一种酷刑。②西伯:本指西方诸侯之长。因商王任命周文王为西伯,后专指周文王。③④⑤商容、微子、箕子:都是人名。⑥详: 同“佯”,假装。
57.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1)委而去之 联系课文解释: 相委而去 (《陈太丘与友期行》) (1)
(2)乃强谏纣 根据语境推断: 这里读“qiǎng” (2)
(3)西伯滋大 查阅词典法: ①液汁②滋味③培植④益; 更加⑤浊。(摘自《文言文词典》) (3) (填序号)
(4)乃阴修德行善 根据成语推断法: 阳奉阴违 (4)
58.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9.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限划两处)
西 伯归 乃 阴 修 德 行 善 诸 侯 多 叛 纣 而 往 归 西 伯。
60.甲文中的“人和”在文中有什么含义?请你参考示例,再举一个生活事例。[示例]2003年, 我们万众一心, 战胜“非典”。
61.乙文末“周武王于是遂率诸侯伐纣”,你认为周武王会获胜吗?试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十四(2024·湖北十堰·模拟预测)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 ① 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 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
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①者,年年八月有浮槎②去来,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槎上,多赍③粮,乘槎而去。十余日中犹观星月日辰,自后茫茫忽忽亦不觉昼夜。去十余日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遥望宫中多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牵牛人乃惊问曰:“何由至此?”此人具说来意,并问:“此是何处?”答曰:“君还至蜀郡访严君平则知之。”竟不上岸,因还如期。后至蜀,问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时 ② 。
(节选自西晋张华《博物志》)
[注]①海渚:海岛。②槎:木筏。③赍:携带。
62.根据提示,解释下列加线词。
加线词 方法提示 词义
不失期 联系课文解释词义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1)失期:
阡陌交通 古今词义变化 (2)交通
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 查阅词典选择义项次:①等次。②次数。③近旁。(《汉语大词典》) (3)次:
便要还家 通假字 (4)要:
63.在①②空白处填入适当的虚词。
64.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去十余/日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
B.去十余日/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
C.去十余/日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
D.去十余日/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
6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66.【乙】划波浪线的句子与【甲】中的 意思相近。【乙】的思想内涵与【甲】有相通之处,请简要概括 。
67.结合课文及下面节引的桃花源诗中的诗句讨论世外桃源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作者借桃花源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
十五(2024·湖北随州·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A)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B)众矣。
【乙】
以芙蕖①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级绿波,及其劲叶既生,(C)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苔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莲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注释】①芙蕖:即荷花,又称芙蓉、藕花、莲花等。
68.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方法提示 词语 解释
利用语法知识推断:此字在句中充当谓语成分 不蔓不枝 ①
联系常见成语:寡廉鲜耻 陶后鲜有闻 ②
查字典法:然:①“燃”的本字。燃烧。②正确,对。③指示代 词。这样,那样。④词尾,用在形容词、副词之后,表示状态。 芙蕖则不然 ③
迁移课内字词:前人之述备矣 请备述之 ④
69.请从“则”“而”“乎”“于”中选取三个字分别填入文中括号内。
A( ) B( ) C( )
70.请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用“/”标示,限两处)
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
71.请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72.【乙】文从 可用四个方面来描述芙蕖的可人之处。
73.【甲】文托物言志,所言何志?【乙】文借物抒情,抒发了什么情?
十六(2024·湖北荆州·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
记雪月之观
沈周①
是夜月出,月与雪争烂,坐纸窗下,觉明彻异常。(A)添衣起,登溪西小楼。楼临水,下皆虚澄,又四囿于雪,若涂银,若泼汞,腾光照人,骨肉相莹。月映清波间,树影滉弄②,又若镜中见疏发,离离然③可爱。寒浃肌肤,清人肺腑。
因凭栏楯上,仰而茫然,俯而恍然;呀而莫禁,眄而莫收④;神与物融,人观两奇,(B)天将致我于太素之乡,殆不可以笔画追状文字敷说⑤以传信于不能从者,顾所得不亦多(C)!
【注】①沈周:明代画家,与文征明、唐寅、仇英并称“吴门四大家”,其中文征明、唐寅都曾跟随他学画。②滉(huàng)弄:浮动摇荡。③离离然:分明的样子。④呀(xiā)而莫禁,眄(miǎn)而莫收:张口惊叹而无法控制,环视四周而无法停止。⑤敷说:陈说。
74.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方法提示 词语 解释
语境推断法 ①余拏一小舟
组词解释法 ②月与雪争烂
以形析义法 ③又四囿于雪
互文见义法 ④因凭栏楯上
75.请将“矣”“遂”“盖”还原到文中括号内。
A( ) B( ) C( )
76.请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用“/”标示,限两处)。
殆不可以笔画追状文字敷说以传信于不能从者。
77.请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78.沈周写景透露出作为杰出画家的独特感受,请从乙文中举一例说明。
79.古人对夜游的环境是有要求的,雪与月至少要占一个:张岱夜游湖心亭,有 无 ;苏轼夜游承天寺,有 无 ;沈周能赶上雪月交辉,可谓幸矣!
十七(2024·湖北十堰·模拟预测)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武侯问曰:兵何以为胜?起对曰:以治为胜。又问曰:不在众(A)?起对曰:若法令不明,赏罚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进,虽有百万,何益于用?
武侯召吴起而谓曰:“子前日之教行(B)。”起对曰:“臣闻人有短长,气有盛衰。君试发无功者五万人,臣请率以当之。今使一死贼伏于旷野千人追之莫不枭视狼顾。何者?恐其暴起而害己也。是以一人投命,足惧千夫。今臣以五万之众,而为一死贼,率以讨,固难敌矣。”于是武侯从之,兼车五百乘,骑三千匹,而破秦五十万众,此励士之功(C)。
先战一日,吴起令三军曰:“诸吏士当从受敌①,车骑与徒②,若车不得车,骑不得骑,徒不得徒,虽破军皆无功。”故战之日,其令不烦,而威震天下。
【注释】①当从受敌:应当听从命令去与敌战斗。②车骑与徒:车兵、骑兵和步兵。
80.请根据对甲文中词语的理解,推测乙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甲文 乙文 解释
何以战 兵何以为胜
公将鼓之 鼓之不进
一鼓作气 气有盛衰
故逐之 故战之日
81.请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用“/”标示,限两处)。
今使一死贼伏于旷野千人追之莫不枭视狼顾
82.请将“矣”“乎”“也”还原到文中括号内。
A( ) B.( ) C.( )
83.请翻译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是以一人投命,足惧千夫。
84.曹刿和吴起采用的战术同中有异,请依据语段内容,说说他们所用战术的不同之处。
85.请概括曹刿与吴起共同的品性特点。
十八(2024·湖北武汉·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汉景帝时,吴、楚七国反,以周亚夫为太尉,东击吴、楚七国。因自请于上曰:“楚兵剽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绝其食道,乃可制也。”上许之。亚夫至,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急,请救于亚夫。亚夫率兵东北走昌邑,坚壁而守。梁王使使请亚夫,亚夫守便宜,不往救。梁上书于景帝,帝诏亚夫救梁。亚夫不奉诏,坚壁不出,而使弓高侯等将轻骑,绝吴、楚兵后食道。吴楚兵乏粮饥欲退数挑战终不出。夜,亚夫军中惊乱,自相攻击至于帐下。亚夫坚卧不起,顷之,自定。吴奔壁东南陬①,亚夫使备西北。已而,吴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吴、楚兵饥,乃引兵退。亚夫出精兵追击,大破之。吴王濞弃其军,与壮士数千人亡走,保于江南丹徒。汉兵因乘胜追击,尽获之,降其郡县。亚夫下令曰:“有得吴王者,赏千金。”月余,越人斩首以告。凡相攻守三月,而吴、楚悉平。
凡战,所谓守者,知己者也。知己未有可胜之理,则我且固守,待敌可破之时,则出兵以攻之,无有不胜。法曰:“知不可胜,则守。”
(选自《百战奇略》第四卷)
注:①陬:zōu,角落。
8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愿以梁委之 委:委托
B.绝吴、楚兵后食道 绝:断绝
C.吴奔壁东南陬 壁:驻扎
D.而吴、楚悉平 悉:全都
8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吴楚兵乏粮饥欲退数挑战终不出
A.吴楚兵乏/粮饥欲退/数挑战终/不出
B.吴楚兵乏粮/饥/欲退/数挑战/终不出
C.吴楚兵乏/粮饥/欲退/数挑战/终不出
D.吴楚兵乏粮/饥欲/退数/挑战终/不出
88.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七诸侯国发动叛乱,周亚夫认为叛军凶悍轻捷,一时难以与之正面交锋。
B.周亚夫到荥阳时,吴国军队进攻梁国,周亚夫却不理睬,率军进驻昌邑。
C.面对军营中突然惊乱攻扰的情况,周亚夫始终静卧不起,等待变乱平息。
D.吴王刘濞带领数千名亲兵逃走,汉军乘胜追击,在丹徒将他们全部抓获。
89.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梁王使使请亚夫,亚夫守便宜,不往救。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2.D 3.A 4.我修造攻城器具的原因,就是想要引诱费邑来救援。如今费邑来了,恰好是我所希求的。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
D.句意为:耿交回大将军印绶。“上”:“上缴”“交回”,不是“获赐”;
故选D。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
“钟城人闻祝阿已溃大恐惧遂空壁亡去”意思是:钟城人听说祝阿已溃败,极度恐惧,于是丢下军营逃走了。由句意可知,“钟城人闻祝阿已溃”写“钟城人听说祝阿已溃败”的消息,“大恐惧”和“遂空壁亡去”写“钟城人听说祝阿已溃败”消息后的心理态度和行为。因此可断句为:钟城人闻祝阿已溃/大恐惧/遂空壁亡去;
故选D。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由“十三年,上大将军印绶,罢,以列侯奉朝请”可知,耿弇是在十三年的时候交还了大将军的印绶,之后以列侯的身份参加朝会,并非在升职为愍侯后才开始参与朝会。另外,文中提到“谥为愍侯”,这是在他去世后追赠的谥号,而非升职成为愍侯;
故选A。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基本原则是“留、替、调、补、删”。翻译句子时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省略句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语有:攻具:攻城器具;欲:想要;诱:引诱;适:恰好;求:希求,希望。
【点睛】参考译文:
耿弇字伯昭,是扶风茂陵人。耿弇从小爱好学习,继承了父业。经常观看郡尉考察骑士,建立旗鼓,演练跑马射箭,所以喜欢上了调兵遣将的事情。光武帝即位,授予耿弇建威大将军之职。
皇帝诏令耿弇进攻讨伐张步。张步听说了这件事,就派他的大将军费邑驻军历下,又分兵屯驻祝阿,另外又在泰山钟城列营数十座,以待耿弇来攻。耿弇渡河先攻祝阿,从清晨攻城,不到中午就攻下来了,耿弇故意撤开一角的围兵,让城中敌军得以逃往钟城。钟城人听说祝阿已溃败,极度恐惧,于是丢下军营逃走了。费邑又派遣他的弟弟费敢驻守巨里。耿先率军胁迫巨里,命令士兵大量砍伐树木,声称将以树枝填塞城外沟壑。几天后,有投降的人说费邑听说耿弇要攻打巨里,谋划来救援。耿弇于是严令军中立即修造攻城器具,传令各部,三天后当全力攻打巨里城。又暗中放松对俘虏的看守,使他们得以逃回去。逃回去的人把耿的进攻日期报告费邑,费邑到期果然亲自率领三万多精兵来救援。耿很高兴,对诸将领说:“我修造攻城器具的原因,就是想要引诱费邑来救援。如今费邑来了,恰好是我所希求的。”随即分三千人围守巨里,亲自率领精兵登上山坡,居高临下合击费邑的军队,大败费邑,临阵斩杀费邑。
十三年(公元37年),耿交回大将军印绶,免去大将军一职,以列侯身份参加朝会。光武帝每遇各处有不同意见,总是召耿弇进宫咨询策略。年五十六,永平元年去世,谥号为愍侯。
5. 热水 同“披”,穿 坚定 过错 6. 示例:此 乎 矣 7.示例: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 8.示例: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 9. 示例:举例论证 举了魏武、袁遗,论证了青壮年时失去了求学的机会,不可自暴自弃的观点。 10.示例: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珍惜学习机会,不畏困难,脚踏实地,勤奋学习。
【解析】5.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①根据课内积累法,成语“赴汤蹈火”意为:形容不畏艰险,奋不顾身。汤:热水。“持汤沃灌”意为:拿着热水为我洗浴。汤:热水。
②根据课内迁移法,“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将军您亲自穿着坚固的铠甲,拿着锐利的武器,讨伐无道的昏君,消灭残暴的秦朝。被:同“披”,穿。“同舍生皆被绮绣”意为:同客舍的人都穿着华丽的衣服。被:同“披”,穿。
③根据课内迁移法,“博学而笃志”意为:广博地学习并且坚定自己的志向。笃:坚定。“老而弥笃”意为:人越老对读书的感情越发坚定。笃:坚定。
④根据词性推断法,“朝服衣冠”中的“服”是动词,解释为“穿戴”。“可以无大过矣”意为:我便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过:名词,过错。
6.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用法。“此”通常用作指示代词,可指代前面所说的情况;“乎”常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感叹;“矣”常表示陈述语气,有“了”的意思。
A.“盖余之勤且艰若(此)”,“此”指代前文作者求学的勤奋艰苦的情况;
B.“况才之过于余者(乎)”,“乎”表疑问,意思是“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C.“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矣”表陈述,意思是“就荒废了”。
7.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句意:到五十岁学习《易》,我便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魏武和袁遗越老越对学习越加深厚坚定,这都是少年时学习到了老年也不厌倦。
“五十以学易”是说五十岁开始学习《易经》,主谓宾结构完整,与“可以无大过矣”为承接关系;“魏武袁遗老而弥笃”句意完整,“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
故断句: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
8.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以:因为;足乐:值得快乐;口体之奉:吃的穿的;若:如。
9.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
句意:魏武、袁遗,越老越对学习越加深厚坚定,这都是少年时学习到了老年也不厌倦。曾参七十岁才学,而名闻天下。这两句话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通过列举魏武、袁遗到老了学习更加专心,以及曾子七十岁才开始学习却名闻天下的事例,有力地证明了无论年少还是年老,只要学习就会有所成就,且学习不应因年龄而停止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0.本题考查感悟启示。
甲文中“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裂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体现了作者宋濂在求学时的勤奋和坚持,不惧艰难环境坚持学习。乙文中“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等例子都表明了即使年龄大了依然坚持学习最终有所成,体现了坚持的重要性。
甲文中宋濂面临恶劣的环境和艰苦的条件,但“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展现了他在逆境中的坚定信念。乙文中“然人有坎壤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也体现了在逆境或错过好时机时仍要坚定学习信念。
甲文整体体现了宋濂一生学习的经历和态度。乙文中“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曾子七十乃学”“荀卿五十,始来游学”“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朱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谥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等众多例子都表明了无论年龄大小都要不断学习,树立了终身学习的理念。
【点睛】参考译文:
(甲)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雪有好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回到客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服侍的人拿着热水为我洗浴,用被子裹着我,很久才暖和起来。寄居在旅店里,旅店老板每天供应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客舍的人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囊,光彩鲜明,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处于他们之间,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我求学的辛勤和艰苦就是像这个样子。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乙)人在小的时候,精神专一而敏锐,长大之后,思想分散,所以需要及早教育,不要失去学习的机会。我七岁的时候,诵读《灵光殿赋》,到了现在,十年梳理(温习)一次,还没有遗忘。二十岁以后,所诵读的经书,废弃放置了一个月,就到了荒废(的地步),然而人困难坎坷,壮年时期失去了(学习的机会),还应当在晚年学,不可以自暴自弃。孔子就说过:“到五十岁学习《易》,我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