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本课知识结构
一
二
三
课程标准
重难点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了解中国古代科举制和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重点:近代中国的公务员制度
难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
国家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
1898年
科举变化
科举
废除
学堂选官
留学生选官
文官考试
制度确立
公务员制度
建立
公务员制度
开始推行
1905年
1912年
1913年
1933年
1949年
1993年
2005年
民国时期
晚清时期
新中国时期
除旧·立新
借鉴·探索
国情·创新
时空坐标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一)科举制度的变化:
1、原因:
鸦片战争
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师夷长技
洋务运动
急需
人才
材料1:自洋务新政以来,为了适应形式的需要,洋务派引进了大量的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培养了一大批精通洋务的各种新式人才。这实际上已对只培植官僚的传统教育目标造成冲击。
《晚清科举革废进程中政学关系的变化》
材料2:今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然则变将何先?曰:莫亟于废八股。夫八股非自能害国也,害在使天下无人才……固知处今而谈,不独破坏人才之八股宜除,与凡宋学汉学,词章小道,皆宜且束高阁也,然而西学格致,则其道与是适相反—严复《救亡决论》
政治:维新变法运动和清末新政的推动 经济:洋务运动的开展
思想:西学的传播 制度:科举制度日趋保守,不能适应时代发展
割地赔款
主权沦丧
2、表现
1898
1901
1905
①清政府增加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
经济特科六事——据《严修遵议开设经济科折》整理 内政 凡考求方舆险要、郡国利病、民情风俗诸学者隶之 经武 凡考求行军布阵、驾驶测量诸学隶之
外交 凡考求各国政事、条约公法、律例章程诸学者隶之 格物 凡考求中西算术、声光化电诸学者隶之
理财 凡考求税则、矿产、农工、商务诸学者隶之 考工 凡考求名物象数、制造工程诸学者隶之
变法失败
所有考试
悉照旧制
实行新政
①省:大学堂 ②府、州、县:中小学堂
③蒙养学堂(小学)设各级学堂
材料:科举一日不废,即学校一日不能大兴。
——袁世凯《请递减科举中额专注学校折》
1905年,光绪帝诏准袁世凯、张之洞等人的立停科举之奏,1906废除科举制
②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
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我不虞之诡谋,所关甚宏,收效甚巨。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1905年)
换取列强信任;
可使留学生为求功名而潜修所学,不受蛊惑;
设立学堂可以培养人才,开启民智,促进教育发展;
总之,可维护清王朝统治。
阅读材料,指出袁世凯主张废除科举制的原因是什么?(p40)
时间
科举制的发展
隋
唐
宋
明
1906
创立
发展
完善
鼎盛
废除
科举制度的废除,代表着中国已与过去一刀两断,其意义大致相当于1861年沙俄废除农奴制和1868年明治维新后的废藩。
——[美]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
①促进新式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实用的新式人才;
②推动选官制度的改革→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
③动摇清王朝的统治基础→推动中国近代化,间接加速清的灭亡;
④推动新文化的传播→为新文化运动奠定了社会与思想基础。
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之废封建、开阡陌。
——严复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一)科举制度的变化:
思考:废除科举制的进步性
(二)晚清官制改革:
①伴随着科举制度的变化,清政府进行选官制度改革
②新政开始后,改革传统选官制度成为共识。
(1)背景:
(2)内容:
1、传统官制改革
学部的设立,标志着中国的选官制度进入一个新阶段
①裁减冗署冗官
②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③设立新部门:设农工商部、巡警部、学部等部门
影响:瓦解了传统的六部建制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设总理大臣一名,会办大臣及会办大臣兼尚书各一人,内设各司分别执外交、通商、路矿、关税、邮政、海防等事务……这一改革的除适应改革的需要调整旧机构、增设新机构以外,清政府还裁撤了詹事府、通政使司等旧机构,裁撤了东河河道总督缺和督抚并设共处一城的云南、湖北、广东巡抚缺。整顿吏治,裁汰了政府各机关的胥吏差役。
——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代史》
2、学堂选官:
①1901 实行新政:
省:大学堂
府、州、县:中小学堂
蒙养学堂(小学)设各级学堂
凡学堂考试合格毕业者,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出身,对成绩优秀者进行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
②1904初《奏定学堂章程》
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
癸卯学制
①自高等小学以上,毕业考试结果分五等;
②中等以上者获奖励出身,授以官职或升学;
③分为翰林、进士、举人、贡生、生员五级。
两江师范学堂校训(南京大学)
—中国近代最早设的师范学校之一
北洋大学堂校训“实事求是”
——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
3、留学毕业生选官:
1872年赴美留学幼童
材料:(留学生)如果学成得有优等凭照回华,准照派出洋学生一体考验奖励,均候置分别赏给进士、举人各项出身,已被任用,而资鼓舞。
——1901年上谕
每年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
考试结果分三等
赐出身 分配官职
注:废除科举制度,设立学堂选官制度和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是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1905年废除科举制后
学堂选官制度
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一).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1-1912.4)
1、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材料:中国历代考试制度不但合乎平民政治,且超过现代之民主政治……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用。 ——孙中山
①以考试制度为主,在“五权宪法”的框架之中,国家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
②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
2、意义: 进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
3、局限:未能实施
国民大会
选举
罢免
创制
复决
国民政府
考试院
行政院
立法院
司法院
监察院
(二)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
1、考试选官:
①文官考试制度建立标志:1913年初《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
②内容:
报考资格 民国男子年满21岁者(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
负责机构 政事堂铨叙局
考试类型 文官高等考试、文官普通考试、司法官考试、知事试验、留学毕业生甄拔考试等
文官高等考试科目 甄录试 ①国文 ②历史 ③地理 ④笔算
初试 ①国法学 ②刑法 ③民法 ④国际公法
⑤行政法 ⑥经济学 ⑦财政学
大试 ①现行法令解释 ②设案之判断 ③草拟文牍
北洋政府文官考试优等证书
2、甄别选官:
①目标: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
②标准: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
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
③作用: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二)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
材料1:文官甄别制度,即文官保荐制度,是文官考试制度的补充……并非所有文官都有保荐权,只有特任文官、各特别行政区的行政长官和依《文官任职令》规定得呈请荐任文职的简任长官,才有权保荐,而且每次只能保荐2名。
—尹全海《北洋政府文官考试制度述评》
材料:事实上,凡是参加文官考试的人,都是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很差的中下层知识分子。正是因为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较差,才想通过考试这个途径改变自身现状和自身地位,把文官考试作为工具。然而文官参加文官考试被录取的知识分子得不到任用,而无须参加考试却有社会关系的人,通过各种途径同样可以入仕为宦,官运亨通。尤其是1915年以后推行甄别、甄用制度,更是为上层人士提供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口
—尹全海《北洋政府文官书试制度述评》
背景 内容
人事制度
公务员制度
考试法规
重新设计颁布,"官吏"称谓逐渐被“公务员”代替。
1929年国民政府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1933年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建立。
公务员选任由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负责。1929年颁布第一部《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①1927年形式上统一全国;②选拔人才,巩固统治;
国民政府考试院旧址
戴季陶1928-1948任考试院院长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年--1949年)
注:以考试方式选拔官员,是民国时期官员选拔制度的主体
文官考试从其考试科目之内容来看,封建科举的气息少,很大程度上有似欧美、日本的文官考试,所考的多系专业知识、专门技能,与科举时代所取类皆文艺词章之末,有所不同。这种文官考试,更多的是注重实务、注重才能。
——汪振国:《国民党时期的文官考试与文官制度》
本来以考试的方法来为国求才,实在是颠扑不破的道理,只可惜现状之下,引荐的力量实在太大了,政治上升官的黑幕总是不绝的演出来。
——《现公务员之考绩与淘汰》1934年11月15日天津《大公报》社评
思考:如何认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
(1)积极:法律、制度规定严密,考试内容趋于现代化,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2)局限:实施过程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始终无法禁绝
三、新中国的干部制度与公务员制度
(一)干部制度:
历史纵横(p43) 干部
新中国成立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和解放区,“干部”指在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军队及革命团体中担负一定领导责任的人员,以及在共产党领导的苏维埃政府、边区政府、工农民主政府中担任一定公职的人员。新中国成立后,“干部”一词的含义变化不大,主要指中国共产党组织、国家机关、群众团体的工作人员,以及国营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山东淄博博山县北崮山村人,原兰考县委书记,干部楷模,中国共产党革命烈士。带头查风口,探流沙,趟洪水察看洪水流势。他所开创的水利工程,经后来引黄淤灌,最终让二十多万亩盐碱地变为良田
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一)干部制度:——发展历程
①沿用旧制
沿用民主革命时期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
③改革与完善
改革开放后,干部制度进入改革和进一步完善阶段,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离休、退休、培训、工资、回避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⑤规范成熟
中共十八大以来,干部队伍建设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严格依法依规办事,特别是在干部的廉政建设方面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和规定,取得很大成绩。
②建立新制
沿用,并建立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
④特色管理制度
在坚持贯彻中国共产党管理干部的根本原则下,我国逐步实现了干部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特别是在干部管理制度上不断加强法制建设,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
(二)公务员制度——发展历程
1993
初步形成
2005
正式形成
2006
发展完善
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随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得到全方位的推进和改善,考试录用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
阅读材料,对照课文相关内容,分析其中的变化(意义)
第二十一条 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以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05年)
第二十三条 录用担任一级主任科员以下以及其他相当职级层次的公务员,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18年修订)
①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
②考录工作正式法制化,增加职级晋升通道;拓宽公务员的职业发展空间;有助于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③有利于营造更加公平公正的用人机制;适应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西方 中国
法定范围
选用标准
性质划分
政治原则
服务对象
【小结】
多数国家公务员仅指中央一级,不包含地方政府公职人员
包含中央和地方各级公职人员
注重通才或专才,基本把业务知识和工作能力作为主要条件
德才兼备,并贯穿公务员的考试、录用、管理、晋升、奖惩等各环节
西方分政务官和事务官,政务官随政党竞选成败而进退,事务官保持稳定,两者之间不能专任
没有政务官和事务官划分,各级各类公务员根据需要可以相互转任(不搞“两官分途”)
政治中立,不受党派干预,不得参加党派政治活动,公务活动中不带有党派政治倾向
不搞政治中立,党管干部,公务员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政府,受雇于政府,服从政府需要,维护政府利益
人民,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