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二课时 中国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
缔造者毛主席像
天安门城楼
2019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
中国近代革命的先驱
孙中山像
两大伟人,一段曲折的共和之路
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共和制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
1.了解新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从“唯物史观”角度论证社会主义共和制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
2.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从“家国情怀”角度体会新中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增强制度自信。
体会课堂探究的乐趣,
汲取新知识的营养,
让我们一起 吧!
进
走
课
堂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基础:1949年9月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2)确立: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3)性质:是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和主要内容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4)作用:保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这一组织形式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
(5)挫折:1957年后,反右斗争扩大化和“左”倾指导思想的影响,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破坏。
(6)完善: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取得许多重要进展。
③人民政协是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人士组成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其基本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2)内容:
①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
②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相互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3)发展: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共中央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
(4)完善
①进一步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和优点。
②提出了一整套关于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理论与政策。
③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被写入宪法,使得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走上了制度化轨道。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1)确定目标: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2)发展与完善: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系统总结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巨大成就和显著优势,深刻阐述了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等制度体系,突出强调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3)特点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
②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借鉴了古今中外制度建设的有益成果,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4)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势性,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情境探究】分析史料,论证说明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全权性”
“党的领导”与“代表性”的特点。 (史料实证)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全权性:人民代表大会在国家政权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具有全权性。
党的领导: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代表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真正的人民性和广泛的代表性。
南京临时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
抗日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华人民共和
国的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北洋政府时期
土地革命时期
1.右图是杨之光在1954年创作的中国画《一辈子第一回》,该画描绘了一位老妇人有生之年第一回拿到选民证时的激动心情。该作品旨在说明当时( )
C
A.广大妇女获得根本解放 B.社会主义制度最终建立C.人民主权得以真正实现 D.首部社会主义宪法颁布
2.美国史学家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所谓民主党派也被吸收进了统一战线和政协”,“在24名新政府部长中,有11人是这些小党的代表或无党派民主人士”。这一记述在客观上体现出( )
A.新中国由各政党共同执政
B.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C.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互相监督
D.民主人士拥有政治特权
C
3.2019年,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大会从制度层面集中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十三个显著优势,其中最大的显著优势是( )
A.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B.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C.坚持民主集中制度 D.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新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村民选举制度
A
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
——习近平(共21张PPT)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一课时 中国近代政治制度
《走向共和》
1912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
共和政体符合时代潮流,辛亥革命的失败不能说明共和政体的失败。
那么,我国的政体确立经过了怎样了历程?
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
1.了解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初建共和、北洋军阀时期的政党政治和国民党的《训政纲领》,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在中国近代的尝试。
2.了解中国共产党建立的中华苏维埃政权、抗战时期“三三制”政权,从“唯物史观”角度论证社会主义共和制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
体会课堂探究的乐趣,
汲取新知识的营养,
让我们一起 吧!
进
走
课
堂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1)中华民国建立
①时间:1912年1月1日。
②标志: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
③意义: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中华民国采用五色旗为国旗,改用阳历,以中华民国纪年。
五色旗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目的:为防止袁世凯独裁。
②概况:孙中山颁布,临时参议院制定。
③内容:a.以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为原则。
b.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
c.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
(3)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情境探究】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总结《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局限性。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在总统之外复设总理,是为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的标志。但规定的责任内阁制并不完备,其要害在于改制之后,未能确定总统府与国务院孰为最高行政中枢。由于总统府和国务院都被赋予了相当的行政权,而《临时约法》又“并未说明内阁是对总统或是对议会承担责任”,于是导致了一国之内同时具有两个行政中枢的二元化政体格局。……从民初政治的实践上看,斯时真可谓政争不断。
——杨天宏《论<临时约法>对民国政体的设计规划》
局限性:局限性:存在“因人设法”的局限;职权不明,未能真正限制袁世凯权力;导致政争不断、政局动荡。
2.北洋政府时期的政党政治
(1)开始:辛亥革命后。
(2)转折:1913年春“宋教仁案”发生和二次革命被镇压。
(3)失败:袁世凯窃取大总统职位,先后下令解散国民党和国会。此后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4)影响:袁世凯走上帝制之路,但不久被迫取消帝制。中国陷入军阀混战、军阀割据的局面。
宋教仁
袁世凯
3.国民政府的“训政”时期
(1)开始:1928年。
(2)表现
①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
把政权托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②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托付给国民党政府总揽执行。
③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
(3)实质:一党专政。
(4)结束:1948年,国民党召开“国民大会”,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
【史料思考】根据材料,概括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的原因。
①两半社会下,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制。
②中国的封建势力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史料1 “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反对中国独立,反对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就是中国的近代史。历来中国革命的失败,都是被帝国主义绞杀的,无数革命的先烈,为此而抱终天之恨。”
——《毛泽东选集》第2卷
史料2 中国民族资本在它积累的最高峰的时候,不过是七十多亿元(1936年币值),合二一十多亿美元,而当时帝国主义在中国的资本估计达四十二亿八千万美元,比民族资本大一倍以上。稍后,官僚资产阶级所积累的财产达一百到二百亿美元,比民族资本大四倍至九倍。”
——据于素云、张俊华《中国近代经济史》等整理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1.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政权
(1)背景: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了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2)建立: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
(3)性质: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大众。
(4)作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2.全面抗战爆发后
(1)建立边区政府
①目的: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②措施:在各抗日根据地,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
政府;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
(2)实行“三三制”
①目的:在敌后抗战的严重困难时期,为巩固抗日根据地。
②内容: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在各级政权机关的工作
人员组成上,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
③意义: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情境探究】根据材料,思考:如何评价“三三制”原则?
(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1941年5月1日)
①巩固了抗日根据地,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主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②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还为此后政协制度的形成积累了丰富经验。
【拓展提升】 比较革命根据地与抗日根据地
比较项 革命根据地 抗日根据地
不同点 指导思想
斗争对象
分布地区
政权性质
最终结果
相同点
工农武装割据
全面抗战路线
国民党反动派
日本侵略者、顽固派、伪军
主要在江南地区
主要在华北地区
人民革命政权
抗日民主政权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根据地丧失
抗击大部分日寇,根据地发展
都采取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政策,着眼于发动和依靠群众壮大力量,都通过发展生产、政权建设、武装民众等方式巩固和建设根据地
启示:只有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更好地巩固、发展和建设根据地。
3.解放战争时期
(1)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
①内容: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
②意义:巩固新兴的人民政权,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2)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
①内容: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已经破产,要“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②意义: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南京临时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
抗日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中国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北洋政府时期
土地革命时期
1.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
A.因人设法 B.行政服从于司法
C.从人治走向法治 D.民主政体臻于完善
A
2.1940年3月6日,中共中央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指示中,提出在各级参议会和政府人员组成上实行“三三制”,即中国共产党党员、党外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据此可知,“三三制”的实行( )
A.促进了各抗日阶层的政治合作
B.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C.反映了中共对参议会制的改造
D.使各级行政长官经议会选举产生
A
3.1937年9月,毛泽东指出:在现阶段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是基本上没有冲突的”,他呼吁国民党“放弃个人和小集团的私见,立即实行符合于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毛泽东的主张( )
A.体现两党对三民主义认识一致
B.标志新民主主义理论形成
C.维护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抵制了国民党的反共高潮
C
4.下表为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权建设。据此可知,各时期的政权建设( )
A.体现了社会主义政权的性质 B.削弱了国民政府统治的阶级基础
C.反映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D.奠定了革命统一战线的政治前提
C
失败的人只有一种,就是在抵达成功之前放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