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件(2课时打包) 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件(2课时打包) 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23 21:24:15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和国家关系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第一课时 秦汉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
——习近平《2019年民族团结大会的讲话》
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历史是如何形成的?
1.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
2.认识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1.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秦汉至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史实。
2.从史料实证角度了解汉、唐两朝和周边民族及邻近各国的关系,认识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开放时期,以及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汉唐时期得到巩固和发展的情况。
3.从家国情怀角度了解秦汉、隋唐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发展作出的贡献。
体会课堂探究的乐趣,
汲取新知识的营养,
让我们一起 吧!




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1.秦
(1)秦朝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
(2)秦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设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
2.汉
(1)汉朝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2)汉初,对北方的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大败匈奴。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两部。89年,窦宪出击北匈奴,取胜。
(3)西汉在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
(4)在东北,西汉设护乌桓校尉。
(5)边疆推行屯戍政策,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昭君墓(青冢)
霍去病
【情境探究】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民族观的主要观点。
(史料实证)
史料 西周时期,夏商周三族融为一体,形成一个民族雏形——夏。西周后期,改称为“华夏”,意为“大而华丽”,以区别夷狄的“野蛮”,“夷夏之辨”由此出现。到春秋中晚期,孔子作《春秋》以礼乐文化作为判别夷夏的最高标准。孔子还主张对周边民族采取怀柔政策,他的弟子就有来自夷狄地区的子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民族观成为中国传统民族观的基本主张。
——摘编自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夷夏之辨(以华夏为中心,华尊夷卑;
华夷有别,以礼乐文化区别华夷);
以包容的态度对待周边民族。
(1)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有利于民族融合。
(2)统治政权的有关政策,加速了民族融合。
(3)各民族政权之间的和好相处,推进了民族融合。
(4)各民族人民共同的反压迫剥削的斗争,发展了民族融合。
(5)民族之间杂居通婚,巩固了民族融合。
(6)民族之间的战争和分裂时期的人口迁移,加速了民族融合。
(7)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交往,物质文化交流是促进民族融合的主要因素。
【拓展提升】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主要途径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1.管理机构:隋唐时期,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
(1)礼部:礼部司负责朝聘及册封各民族首领的礼仪,主客司负责各族朝见事宜。
(2)鸿胪寺:负责宾客接待礼仪。
2.隋朝
(1)隋朝结束了统一国家长期分裂的局面,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
(2)加强对岭南地区各族的统治。589年,百越女首领冼夫人被册封为谯国夫人。
(3)加强了与流求的接触,三次派人抵达流求。
3.唐朝
(1)唐朝政府与边疆地区保持着密切联系,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2)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
(3)南诏王曾多次被唐朝加封并遣子弟入唐学习。
(4)西北设安西、北庭都护府,北方设安北、单于都护府,东北设安东都护府,南方设安南都护府。
4.宋朝:先后与辽、西夏、金并立,各族间交往交流交融未中断过。
【情境探究】根据史料,概括唐代民族政策的特点。 (史料实证)
贞观三年,太宗派兵十万征讨东突厥,擒拿颉利可汗,东突厥十万余口尽数投降唐室,唐室将降部安置在东起幽州(今北京)、西至灵州(今宁夏灵武)的边塞地区,设置州县并任命原东突厥贵族突利、阿史那思摩两人为都督以统理之。此外,东突厥诸酋长“皆拜将军、中郎将,步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太宗说:“诸部落悉归化,我略其旧过,嘉其从善,并授官爵,同我百僚,所有部落,爱之如子,与我百姓不异。”
——摘编自王义康《唐代册封与授受四夷官爵试探》
以军事征服为基础;给少数民族首领授予官职、纳入官僚系统;给予少数民族地区较高的自治权;设置州县加强对民族地区管理;重视民族的平等与融合。
(1)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民族交融实质上是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2)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民族交融实质上是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的扩展。
(3)从经济形态的角度看,民族交融的实质是游牧向农耕的转化。
(4)从生活方式的角度看,民族交融实质上是少数民族的汉化。
【拓展提升】 从“唯物史观”角度看待民族交融的实质
隋唐至两宋时期
中国古代秦汉至两宋的民族关系
秦汉时期
秦朝:典客、典属国;筑长城;设郡县
汉朝:大鸿胪;和亲;“河西四郡”;屯戍政策
隋朝:册封谯国夫人;
与流求接触
唐朝:和亲;会盟
设管理机构
宋朝:先后与辽、西夏、金并立
1.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在汉军再次深入漠北出击匈奴后,“自朔方以西至令居,往往通渠,置田官,吏卒五六万人”。后来又将“关东贫民徒陇西、北地、西河、上郡、会稽凡七十二万五千口”。汉武帝推行这些举措旨在(  )
A.打通陆海对外交往通道 B.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
C.平定地方分裂割据势力 D.推广重农抑商的政策
B
2.位于广州市的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收藏了很多当时发掘出的稀世之宝,有代表中原文化、江南楚文化、西南巴蜀文化、北方草原地区的匈奴文化、海外文化、岭南文化等多种文化内涵的珍贵器物。这表明(  )
A.南越文化具有包容性
B.南越地区长期受到中原文化的入侵
C.南越文化具有多样性
D.南越地区与中原地区长期和睦相处
A
3.下图是某校高二学生在历史研究性学习中用到的主要参考书,据此推知,该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秦南征岭南的过程 B.隋对百越地区的治理
C.唐与吐蕃的和亲 D.唐与南诏的友好关系
B
4.唐代,各族人民聚居长安,包括突厥、回鹊、波斯等国的人,他们的身份各异,包括商人、使节、僧人、画师等。湖南省湘阴县出土的招手胡人俑与架鹰胡人俑,穿着均为唐代典型的冠服,还原了当时胡人在唐生活的生动场景。出现该现象的重要原因是(  )
A.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B.民族间交流交融加强
C.统治者开放包容的政策 D.中华文化的辐射作用
C
5.唐代的民族政策,除了朝贡、和亲外,在边区还设立羁縻都护府,任命当地部族领袖为都护府长官,都护府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唐代的这一“羁縻政策”(  )
A.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 B.导致“藩镇割据”局面出现
C.冲击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D.固化了“夷夏之辨”的观念
A
读书有时会使人突然明白生活的意义,使他找到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
——高尔基(共21张PPT)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和国家关系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第二课时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和中国的对外交往
王仁波先生在《隋唐时期的墓室壁画》中推测: 唐章怀太子墓墓道西壁《礼宾图》自左到右,依次为大食使节、吐蕃使节、高昌使节、三位鸿胪寺官员。东壁《礼宾图》自左到右分别是三位鸿胪寺官员、东罗马使节、高丽使节、东北少数民族的使节。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中人物的样貌、发型、服饰呈现出什么特点?这两幅壁画反映出什么?
←西壁《礼宾图》 东壁《礼宾图》→
1.了解元明清时期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
2.认识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1.梳理元明清时期的民族政策和边疆制度的演变,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元明清时期民族关系的史实。
2.从“家国情怀”角度了解元朝为我国统一以及多民族国家重建作出的贡献。
3.了解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基本史实,从“历史解释”角度探究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及影响
体会课堂探究的乐趣,
汲取新知识的营养,
让我们一起 吧!




三、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1.元
(1)元朝疆域辽阔,统治者一方面“行汉法”,另一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了明显的差别对待政策。
(2)元世祖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
(3)元朝还在东北、云南等地设行省,征发赋役。
忽必烈
2.明
(1)明朝有礼部、鸿胪寺管理民族事务,还有
负责培养各种民族文字翻译人才的四夷馆。
(2)修筑长城,并沿长城布置“九边”。
(3)在辽东、宣府、大同等地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开展贸易。
(4)在东北设都司、卫、所,对女真等族进行管理;在西北设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在西南设土司。
(5)明朝敕封西藏僧俗领袖为“王”“法王”,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构,对西藏地方进行管辖,并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
3.清
(1)清朝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
(2)清朝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
(3)通过军事斗争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土尔扈特部
回归祖国,巩固西北边疆。
(4)清政府分别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
(5)在西南,清政府沿袭土司制度,后来逐渐进行“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
自清朝以来,藏传佛教活佛达赖和班禅转世灵童需在中央代表监督下,经金瓶掣签认定。
四、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1.汉
(1)陆路:经河西走廊向中亚、西亚延伸。97年,甘英奉西域都护班超之命出使大秦,抵达波斯湾一带。
(2)海路:从合浦郡徐闻县出发,最远可以航行到印度南部。东汉时期,倭国派使臣来朝,光武帝刘秀赐给倭国国王“汉委(倭)奴国王”金印一枚。
2.隋唐至宋
(1)陆路:隋唐时期与西域商路畅通。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管理
通商事务。唐朝与大食国的接触,使造纸术传入阿拉伯地区。
(2)海路
①隋朝常骏从南海郡出航到达赤土国,国王也遣其子随常骏来到中国。
②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将唐朝文化带到日本。
③宋朝恢复了唐朝由广州出发经越南到阿拉伯的旧路,又开辟了由明州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
晁衡
3.元: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都很通畅。13世纪,马可·波罗抵达中国,17年后,由泉州经海路回到威尼斯,留下《马可·波罗行纪》。
4.明: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
5.清
(1)1689年,中俄就双方边界订立《尼布楚条约》。
(2)18世纪,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但清政
府关上了对英交往的大门。
【情境探究】依据史料分析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最终取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原因。 (历史解释)
除了沿途自然条件比较险恶,在唐代,由于唐与突厥、吐蕃的战争,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军事扩张,使陆上丝绸之路难以维系。陆上运输主要靠马匹、骆驼等,运载能力有限,费用高。安史之乱以后,大批北方人南迁,使江淮地区经济获得空前发展。陆上丝路只是向西部内陆方向发展,而海上丝路则相对要自由得多,辐射面要大得多。
——摘编自杜瑜《海上丝路史话》
受到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战乱的影响;运力低、运输成本高;江南地区的开发,外贸物品主要产于南方沿海地区;海上丝路能够连接更为广阔的贸易区域。
特点:以儒家价值为基础的区域性国际体系;具有君臣等级色彩;结构稳定,持续时间长;形成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多重制度性联系;崇尚睦邻友好。
【史料思考】根据史料概括朝贡体系的特点。 (历史解释)
史料 朝贡体系是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9世纪末,在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以儒家价值为基础而建构的国际关系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朝贡国接受中华帝国朝廷的诘问并作出陈奏说明,并派人质、侍从来中国,以此表示臣服;还要定期向中华帝国朝廷进献贡品,中国要对其进行封赏以体现皇恩浩荡、天朝恩典。通过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朝贡国从中原王朝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学习到先进的中原文化,获得中原王朝的安全保护。中原王朝的统治者通过“万邦来朝”的形式来彰显自身“德化来远”,以此证明自身统治的合法性。正是这种持续的相互需要,才使得朝贡体系能够维系千年之久。
——摘编自简佳星《浅谈朝贡体系》——摘编自杜瑜《海上丝路史话》
(1)对外政策:由开放走向闭关锁国。
(2)对外交通路线:由陆路为主转为海路为主。
(3)对外交往内容:有经济交流、文化交流和政治交往。
(4)对外关系的主流是和平。
(5)封建社会后期出现了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
【拓展提升】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特点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秦汉时期
隋唐至两宋
元明清时期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两汉时期
隋唐至两宋
元明清时期
八思巴:忽必烈继承汗位后,封为国师,即大元帝师,使统天下佛教徒。至元元年(1335年),使领总制院事,统辖藏区事务。
顺治帝接见五世达赖
郑和下西洋
利玛窦与徐光启
裴矩
1.秦将郡县制推行到边疆地区,汉王朝除设置郡县,还设立属国管理内徙边疆民族,唐朝实行开明的治边政策同时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元朝通过设立行省实现了对边疆地区广泛而直接的管理,清王朝中外一体(内地与边疆为一个整体)积极治理边疆各民族。这反映出(  )
A.民族交融程度日益加深 B.民族之间隔阂得以消除
C.现代中国疆域基本奠定 D.边疆治理模式不断完善
D
2.《元史·地理志》总结道:“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表明元朝(  )
A.行政效率不断提升 B.赋役制度发生重大变革
C.民族平等意识增强 D.边疆管理与内地一体化
D
3.整饬边备兵部尚书王复说:“今天下一统,诸种番夷虽或出没,不足深虑;惟北虏动辄长驱深入,最为边患。”所以明朝统治者才会有“当今四夷,北虏为急”感叹。为此明朝(  )
A.设置土司 B.设置“九边”
C.设置行都指挥使司 D.设立办事大臣
B
4.唐朝高僧玄奘在贞观初年西行前往天竺取经,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授佛法。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以上史实描述的是(  )
A.政治制度的创新 B.经济的迅速发展
C.文学艺术的繁荣 D.中外文化的交流
D
5.乾隆、嘉庆时,英国先后派使团来华,希望扩大贸易、增开通商口岸。乾隆在写给英国国王的敕谕中说“天朝物产丰盈”“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只因所产茶叶等是西方各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这反映出当时(  )
A.盛世之下蕴藏危机 B.专制统治日益僵化
C.政府严管对外贸易 D.工业经济高度发展
A
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
—— 魏 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