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和国家关系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里,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
我国为何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这一制度有何积极影响?
了解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
1.运用近现代民族区域自治的相关史料,从“史料实证”角度分析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的基本历程及原因
2.从“时空观念”角度,梳理现代中国在不同时期的民族政策,并从中认识现代民族政策的伟大意义
体会课堂探究的乐趣,
汲取新知识的营养,
让我们一起 吧!
进
走
课
堂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背景
历史渊源 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逐渐形成多元一体格局
近代现状 许多少数民族长期遭受统治阶级的压迫和歧视,加之地处边陲,交通闭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党的政策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情境探究】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区的原因及实施前提。 (历史解释)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写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频繁迁徙,逐渐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的人口分布状况决定了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为基础,建立不同类型和不同行政级别的民族自治地方。”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
原因:近代各民族为民族独立和解放团结斗争;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新中国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政策。
前提:坚持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的领导。
2.过程
(1)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2)1945年,中共中央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
实行区域自治。”1947年5月1日,成立内蒙古自治区。
(3)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
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
(4)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自治机关都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依法行使规定的自治权。
3.建立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先后成立。此外,还成立了一批自治州、自治县(旗)。
4.地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1)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各民族自治机关都是中央政府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都必须服从中央统一领导。
(2)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只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结合。
【拓展提升】从“历史解释”角度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
2.表现
(1)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以基本法律的形式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固定下来,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此被纳入法制轨道。
(2)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自治地方进行了有关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制定工作。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1.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全面恢复和落实党的民族政策。
(3)1990年,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
(4)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5)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
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3.作用
(1)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
(2)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
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3)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情境探究】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当今中国国家结构形式的特色。
(史料实证)
新中国的国家结构形式,具有其他单一制国家那种中央集权的一般特征。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行政管理活动,均须依据中央人民政府的政令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从1949年至今都实行着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制度,但是,这种单一制具有中国特色,《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等法律对当代中国结构形式进行了规定。
——摘编自浦兴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
特色:依法构建国家结构的相关制度;在单一制国家结构下,中央集权制与民族区域自治、特别行政区等制度相结合。
(1)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化取得重要进展,以《宪法》为根本,以《民族区域自治法》为主干的法律体系基本形成。
(2)民族区域自治执行的体制机制逐步完善,中央领导与决策机制加强、自治机关能力提升、上级国家机关依法履职等协调配合,彰显了制度优势。
(3)制度运行的监督机制受到重视,党的监督、权力机关监督、专门机构监督、社会监督等相互补充,共同发力。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促进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民族关系的形成与巩固。
【拓展提升】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取得的重大成就
三、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1.民族工作主题: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2.目的: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3.措施
(1)中共十九大: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2)赋予民族工作新内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
少数民族人大代表
敦煌至格尔木铁路
4.目标:党和国家努力创造各族人民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让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目标。
5.新要求:中共二十大对未来五年民族工作提出新要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情境探究】依据史料,分析我国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意义。 (历史解释)
2001年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修改案。……对于一贯积极主张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少数民族利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来说,能够在基本法中鲜明地提出民族自治区域要对内实行各族居民在政治权利上的平等、对外加入全国统一的经济体系和市场,并且提出促使少数民族吸收国家主流文化的主张,不啻为一个革命性的变化。 ——王柯《国民国家与民族问题》
经济上有利于形成全国统一市场,加速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政治上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文化上有利于加强对多元一体文化的认同。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发展表现
作用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实行原因
建立过程
建立、地位
中共十八大以来
中共十九大以来
中共二十大以来
1.习近平主席曾经指出,“民族区域自治,既包含了民族因素,又包含了区域因素,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某个民族独享的自治,民族自治地方更不是某个民族独有的地方。”由此可见,他意在强调民族区域自治( )
A.确保了少数民族的高度自治 B.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C.加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D.推动了民族地区快速发展
C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国家的一级地方权力机关和一级地方国家行政机关。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行使宪法规定的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同时依照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其他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这说明民族区域自治( )
A.是中央领导下的地方自治 B.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C.强调地方权利和义务的统 D.使地方享有高度自治权
A
3.“在一九五八年,少数民族的经济和文化,也有了巨大的跃进。据统计,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等地,一九五八年工业总产值比一九五七年增长百分之八十八,粮食产量也增长了百分之八十三。”这一现象直接得益于(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政治协商制度 D.“一国两制”
A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于1984年5月31日修订通过,自1984年10月1日起施行。它的实施标志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 )
A.开始成为一项行政区划制度
B.在全国开始全面推行
C.提高了少数民族的政治地位
D.进入法制化建设轨道
D
5.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国务院有关部委制定了贯彻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22个配套性文件或规章,四川、海南、重庆等省市出台了 13个有关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制定了 137个自治条例、510个单行条例、75个变通和补充规定。这体现了( )
A.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逐步实现
B.国家法律的社会主义原则
C.各级政府重视落实民族自治政策
D.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逐步建立
C
自觉心是进步之母,自贱心是堕落之源,故自觉心不可无,自贱心不可有。
—— 邹韬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