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往事依依》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往事依依》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6.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24 08:33: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当圆圆的太阳爬上了山坡
当夏日的风缓缓吹来
当我们睁开了惺忪的睡眼
发现我们已经长大了
那童年就显得越发地美丽
请大家想一想:你的童年有哪些难忘的或者对你影响较大的事情。
课前导入
是呀,童年令人难忘,童年的事有可能还会影响我们的一生。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于漪老师的依依往事,从她深情追溯的往事中去探寻她成长的源头。
课前导入
往事依依
—— 于漪 ——
1.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朗读感受本文优美的语言,体会文章蕴含的丰富的情感。
3.理解阅读文学作品对人的成长的意义,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感情。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于漪 ,江苏镇江人。 1951 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是我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
主要著作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学海探珠》、《教你学作文》、《语文教学谈艺录》等。
作者简介
于漪老师是全国著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应河南《中学生阅读》(初中版)编辑部一再邀请,她撰写了《往事依依》一文,刊登在《中学生阅读》(初中版)1999年第7期的《追忆黄金时光》栏目上。
本文选自《于漪全集》第20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略有改动。
写作背景
徜 徉 浩 渺 雕 镂 搜索枯肠 历历在目
记忆犹新 险 峻 水 泊 狼 狈 逃 窜
婵 娟 绚丽 眼花缭乱 心旷神怡 慷 慨
角 色 鸦雀无声 镌 刻
与水相关,故“渺”为“氵”旁。
miǎo
lòu
jùn

bèi
cuàn
kānɡ
chán
liáo
与“鹊”区别开。
chánɡ
kǎi
yánɡ
jué
juān
注意读第一声。
字词清单
十分清楚地出现在眼前。历历,(物体或景象)一个一个清清楚楚的。
搜索枯肠:
指所做的事情很有乐趣。多形容自得其乐。
身历其境:
指某种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历历在目:
亲身到了那个境地。也作“身临其境”。
油然而生:
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
乐在其中:
形容竭力思索。
津津有味:
形容兴味特别浓厚。津津,兴趣浓厚的样子。
气象万千:
字词清单
题目中的依依应是第二个意思,这里指萦绕胸怀,十分留恋,表明本文是对往事的回忆。
与此同时,也表明作者对往事充满着深深的留恋之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往事依依
①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如杨柳依依。
②形容留恋,不忍分离,如依依不舍。
解 题
文中能说明作者对往事“依依”之情的句子 。
①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②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
整体感知
划分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1):点题,简述对往事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引出下文对几件往事的回忆。
第二部分(2—7):文章的主体部分,深情回忆求学生涯中促成自己心智发展的、难以忘怀的一些人和事。
第三部分(8):结尾由事入理,回忆美好往事对“我”的激励作用,并呼应开头,再次点题。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读完说说作者在课文中回忆了哪些依依往事?这些往事分别带给作者怎样的感受和影响?用笔在文中画出来,填写表格。
段落 时间 事件 感受和影响

小时候
看山水画、读《水浒传》
身历其境,津津有味

学生时代
品《千家诗》
编织童年美丽生活花环

初中读书时
听国文老师讲课
深受影响,开阔眼界,心与时代更加贴近

学生时代
听老师关于读书的教导
铭刻在心,一生受用
整体感知
作者是怎样把这几件事串联起来的?
题目“往事依依”是贯穿全文的纽带,开头有感而发,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接着追忆看山水画、读《水浒传》、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等往事,最后由事入理,抒发感悟。
整体感知
结合全文来思考,为什么作者对这几件事“仍历历在目”?
这些往事都与“读书”有关,不仅在当时带给“我”很多乐趣,而且对于“我“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读书,不仅启发了“我”的形象思维,也给“我”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还使“我”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品读语言
作者在第2段写了看图画,从艺术形象中受到了最初的文学熏陶。作者看了哪些景色?请同学们找出相关语句进行朗读,并赏析。
梁山雄伟险峻,水泊烟波浩渺,水面有无边无际的芦苇,山上有一排排大房子……
“雄伟险峻”“烟波浩渺”形象地写出了梁山的雄伟和水泊的广阔,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画。
整体感知
品读语言
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运用比喻的修辞,把读书给自己带来的快乐比作“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把读书的益智作用,形象地描绘成“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表达了作者对书的喜爱之情。
祖国的大地山川气象万千,家乡的山山水水也美丽非凡。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晴雨雪,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真是美不胜收。
作者用优美的语句把变化多端的自然景观概括地描写出来,交代了孕育了《千家诗》中那些美妙的咏物诗的源头活水,赞美了祖国和家乡的自然美,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和热爱自然的感情。
品读语言
作者运用的四字短语典雅凝练,引人遐想。作者又是怎样通过画中之景进行联想的呢?找出相关语句,并体会。
这一切,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好像就是家乡长江边焦山一带。那时读《水浒传》,会不知不觉……犹如身历其境,真是津津有味。
作者将《水浒传》中的图景与家乡焦山一带进行联想,使自己如临其境。“好像就是”“不知不觉”“犹如身历其境”等语句形象地描绘出“我”借助眼前的景物解读梁山泊背景的读书趣事。
品读语言
看山水画、读《千家诗》、听国文老师讲课,删去一部分行不行?颠倒次序可以吗
不能删去。这三件事分别从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角度来写,各有侧重。这三件事之所以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说明它们在作者成长的道路上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去掉,文章就显得单薄了。这三件事的内涵是逐步丰富的。
品读语言
第4段引用了许多诗句,这些诗句的顺序能否调换 为什么
“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平章”……
不能调换。因为它们是按春、夏、秋、冬的时序来编排的,同前文相照应。如果随意调换,会使文章条理不清,显得杂乱。
品读语言
在《往事依依》中,作者的两位国文老师有何不同?
两位国文老师的不同 人物 国文老师 代国文老师
授课内容 教古文 教白话文
授课方式 喜欢大声朗诵 喜欢深情朗诵
描写方法 动作描写,“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突出老师的慷慨。 神态描写,突出老师读现代诗进入角色的深情
影响 激起了“我们”的爱国情怀 引发了“我”对新文学的兴趣和对时代的关注
品读语言
文章结尾“金色的回忆”一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①“金色的回忆”一语包含着“我”对这些往事深深的留恋之情;
②这些往事对“我”的成长意义重大,也将在今后不断催“我”奋进,是“我”十分珍贵的记忆,因而,“金色的回忆”一语也包含着“我”对这些往事的珍视之情。
品读语言
①老师深情的朗诵使这几句诗令“我”深受感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②老师对这几句诗的深情朗诵,触发了“我”对新文学的兴趣,开阔了“我”的眼界,使“我”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
为什么下面“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至今难以忘怀
模糊的村庄迎在面前,
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
依稀还辨得出五年前的园柳,
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
品读语言
本文通过对童年及初中求学生涯中一些常萦绕胸怀而十分留恋的往事的回忆,抒写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主旨探究
《往事依依》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两篇文章在写作手法上有一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1. 回忆性叙事:两篇文章都是通过回忆过去的经历来展开叙述,展现了作者对童年或学生时代的怀念之情。
2. 景物描写:两文都运用了生动的景物描写来烘托氛围,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作者所描绘的场景。
3. 情感表达:都表达了作者对生活、自然和知识的热爱,以及对成长过程的思考。
对比阅读
不同点:
1. 写作风格:《往事依依》的语言较为优美、抒情,注重情感的抒发;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语言则更加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2. 结构安排:《往事依依》以回忆的内容为线索,通过不同的往事片段展现主题;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则按照空间顺序,先写百草园的生活,再写三味书屋的学习,结构较为清晰。
3. 主题侧重点:《往事依依》主要强调读书对作者的影响,以及对美好回忆的珍惜;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则更多地关注儿童的天性和成长,以及对教育制度的思考。
《往事依依》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两篇文章在写作手法上有一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对比阅读
往事依依
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
理:多读书,读好书
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引出回忆(总)
看图画、读诗歌
听讲课、聆教诲
回忆往事(分)
金色回忆,催“我”奋进
总结往事(总)
板书设计
“燃灯”校长用生命撑起山里的免费女高。
在中国有千千万万的人为女童和妇女教育事业默默耕耘,其中有一位名叫张桂梅的女教师。为了坚守“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的诺言,她扎根云南贫困山区40多年,推动创建了中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2008年建校以来已帮助1600多位女孩圆梦大学校园,从此改变了她们命运。张桂梅一直用自己生命在帮助这些孩子,即使自己遭受病痛折磨手上都贴满了膏药,忍着痛也要坚持下去一生无儿无女却被千百个孩子叫做“妈妈”用自己瘦弱的身躯诠释了,命运置你于危崖,你馈人间以芬芳的高洁品性。她像一束希望之光,照亮孩子们踞固的追梦人生。
课外拓展
支月英,一位非常值得尊敬的教育工作者。
19岁的支月英远离家乡,不顾家人反对,只身一人前往离家数百公里的边远山区进行支教,一干就是40多年坚守在偏远的山村讲台,从“姐姐”到“支妈”教育了大山深处的两代人。从肩挑手提教学工具步行20里山路、再到一个人骑坏6辆摩托车她已记不清多少次浑身泥泞、雨中翻车但为了孩子们,她无怨无悔。她用40余年的坚守和付出,让无数孩子走出大山,见识更广阔的世界。她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她用真诚和关爱对待每一个孩子,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希望。她的故事不仅让孩子们受益终身,成为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学习的榜样,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于教育事业,为孩子们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课外拓展
写一篇关于自己往事的短文,要求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注意用词准确,不超过100字。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