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课件(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课件(共3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24 08:23: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朝花夕拾
鲁迅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
鲁迅
一、书籍简介
二、主要人物
三、分篇介绍
四、艺术特色
五、佳句欣赏
书籍简介
鲁迅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
作者介绍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20世纪中国最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之一。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文学巨匠”和“思想解放者”。
文学成就:
鲁迅在文学上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小说、散文、杂文、诗歌、文学评论和翻译等多个领域。他的作品以深刻的社会批判和对人性的深入剖析著称,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者介绍
主要作品: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其中《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具有里程碑意义。
散文集:《朝花夕拾》,其中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著名散文。
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杂文尖锐、深刻,具有很强的批判性和思想性。
诗歌和文学评论:鲁迅也创作了一些诗歌和文学评论,对推动中国文学的现代化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写作背景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在1926年创作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后改为现名。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颇为复杂,与鲁迅个人的生活经历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紧密相关。
在1925年,鲁迅在北京担任大学讲师期间,因支持学生运动而受到当时所谓“正人君子”的流言攻击和排挤。1926年,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制造了“三·一八”惨案。鲁迅写下《纪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热情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控诉北洋军阀政府的残暴,结果遭到当局的通缉而不得不远走厦门避难。
写作背景
在厦门大学任教期间,鲁迅发现该校的环境与北京一样,充满了污浊的气氛,这让他感到失望。尽管如此,他依然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在繁忙的教学之余,鲁迅创作了《朝花夕拾》中的后五篇散文,与之前在北京创作的前五篇一起,构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内容。
《朝花夕拾》的创作不仅是鲁迅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批判。这部作品集中体现了鲁迅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现实的执着态度,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和对亲友师长的崇敬怀念之情。
主要人物
鲁迅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
主要人物
他是鲁迅的同乡,也是清末革命团体光复会的成员。在日本留学期间与鲁迅相识,起初两人因误会关系并不友好,后来误会解除,成为了朋友。范爱农是一个正直、倔强、爱国的知识分子,但由于他的性格和当时的社会环境,他的生活并不如意,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苦。辛亥革命后,他在绍兴师范学校担任监学,工作勤勉。但不久后因政治风波失业,生活陷入困境。1912年,范爱农不幸溺水身亡,鲁迅对他的去世感到非常悲痛,并在文章中表达了深切的同情和悼念。
范爱农
主要人物
藤野先生,全名藤野严九郎,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时的解剖学老师。他外貌黑瘦,留着八字须,戴着眼镜,教学风格严谨认真,对工作极其负责,没有民族歧视,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藤野先生对鲁迅非常关心,主动帮他订正讲义,直到教完他自己所担任的全部课程,这让鲁迅对他心存感激。他还指导鲁迅准确地画心血脑图,十分关心鲁迅的解剖学习。藤野先生的性格特征是严谨认真、正直善良、和蔼可亲。
藤野先生
主要人物
长妈妈是鲁迅儿时的保姆,浙江绍兴人。虽然她身材矮胖,却得名“长妈妈”。她性格质朴、善良,但同时也带有一些迷信思想。长妈妈对鲁迅的成长有着不小的影响,她曾给鲁迅讲述美女蛇的故事,还为他买来了渴望已久的《山海经》。尽管有时她的行为令鲁迅不悦,如睡觉时挤占床位,但她的善良和对鲁迅的关怀让他始终铭记在心。
长妈妈
主要人物
寿镜吾是一位私塾老师。他原名寿怀鉴,字镜吾,号菊叟,是清末的秀才,以方正、质朴、博学而闻名。寿镜吾先生在教学上认真严格,但并不严厉,他对学生既和蔼又严格,不常用体罚,更多的是通过瞪眼和提醒来教育学生。鲁迅对他非常尊敬,认为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是很慈祥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不仅教授经典,也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和侠义精神,他对鲁迅的文学天赋有着深刻的影响。
寿镜吾
分篇介绍
鲁迅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
分篇介绍
《狗·猫·鼠》:鲁迅通过对猫的描写来讽刺那些虚伪、狡猾的人,同时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养的一只小隐鼠被猫吃掉的往事。
主题思想:同情弱小,憎恨暴虐。
分篇介绍
《阿长与〈山海经〉》:描述了鲁迅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表达了对她的怀念和感激,特别是她为鲁迅买来了他渴望已久的《山海经》。
主题思想:批判迷信,颂扬善良。
分篇介绍
《二十四孝图》:鲁迅批评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通过回忆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露了封建道德的荒谬。
主题思想:反对封建孝道,追求人性解放。
分篇介绍
《五猖会》:描述了儿时对迎神赛会的热切期待与父亲的阻挠之间的冲突,批判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
主题思想:反抗封建礼教,追求自由。
分篇介绍
《无常》:通过无常这个鬼而人的形象,讽刺了现实社会的不公和黑暗,表达了对公正的渴望
主题思想:揭露社会不公,追求正义。
分篇介绍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回忆了自己在百草园的欢乐时光和在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展现了儿童的天真烂漫与教育的束缚。
主题思想:向往自由,批判教育束缚。
分篇介绍
《父亲的病》:回忆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揭露了所谓“名医”的欺骗行为和社会的冷漠。
主题思想:揭露庸医害人,批判社会冷漠。
分篇介绍
《琐记》:鲁迅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经历,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弊端。
主题思想:追求新知,批判旧教育。
分篇介绍
《藤野先生》:记录了鲁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特别是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表达了对这位老师的深切怀念。
主题思想:尊师重道,怀念师恩。
分篇介绍
《范爱农》:叙述了鲁迅与范爱农的交往,展现了范爱农的爱国情怀和不幸遭遇,以及鲁迅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
主题思想:同情爱国者,失望于旧革命。
艺术特色
鲁迅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
艺术特色
人物与事件的交织:书中的散文或聚焦于人物肖像,或围绕事件展开,抑或是将叙事与评论巧妙融合。
叙事与批判的融合:鲁迅以简洁而舒缓的笔调回忆往事,同时穿插着幽默的评论和尖锐的批评。例如,在《藤野先生》中,通过讲述“讲义事件”和“看电影事件”,他不仅揭示了日本某些“爱国青年”的可鄙行为,也表达了自己放弃医学、投身文学的原因。
艺术特色
个人生活与社会风貌:虽然《朝花夕拾》主要描述个人经历,但同时也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和风气,如家庭教育方式、儿童读物、旧式私塾和新式学堂等。
反讽手法的运用:在批评和讽刺封建旧制度和旧道德时,鲁迅经常采用反讽手法,即在表面上冷静叙述,实则暗含讽刺。在《藤野先生》中,他用“标致”一词来讽刺那些“清国留学生”的丑态,用“精通时事”来讽刺他们所关注的其实是些无关紧要的小事。
艺术特色
对比手法的运用:在散文中,鲁迅经常使用对比手法来强化效果。例如,在《五猖会》中,通过对比“我”在不同时间的心情,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反感;在《狗·猫·鼠》中,他对小隐鼠的喜爱与对猫的厌恶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阅读指导
在阅读《朝花夕拾》时,可以从了解鲁迅的生平和作品背景入手,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书中的深层含义。
阅读过程中,可以先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联系自己的童年经历,寻找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接着,细致分析文章情节,探讨主要人物的性格和作品反映的社会问题,比如《五猖会》中揭示的家庭教育问题,思考这些问题在当今社会的体现形式。
在阅读时,也可以探索鲁迅创造的词汇在其他文化产品中的运用,比如流行音乐,以理解语言的创新和多样性。同时,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不仅接受作者观点,还要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阅读指导
此外,可以尝试将课内外知识相结合,进行跨学科学习,比如将语文与历史、美术等学科相联系。
阅读后,可以进行创意写作,模仿《朝花夕拾》的风格表达个人经历和感悟。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能够听到不同的观点,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最后,总结每篇文章的主题和个人感受,反思作者观点与现代社会的关系,以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思考能力。
佳句欣赏
鲁迅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
佳句欣赏
1. "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 ——《小引》
2. "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得到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 ——《狗·猫·鼠》
3. "虽生之日,犹死之年。" ——《二十四孝图》
4.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佳句欣赏
6. "虽有夏水轩,却无福消受,只能听听水声。" ——《琐记》
7.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藤野先生》
8.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阿长与《山海经》》
9. "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得到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 ——《狗·猫·鼠》
课程结束
鲁迅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