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戊戌变法 课件(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戊戌变法 课件(3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24 06:49: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甲午战争的失败给中国带来了空前辱国的《马关条约》……但是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它促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认识的亟变……而痛苦的升华与认识的深化常常同步。所以由失败带来的警悟是理性思维的结果,它可以称为“变”的起点。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部编版八上 第二单元 第6课
戊戌
变法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材料一: “如照此签约(马关条约),后果必然是‘法人窥粵,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四夷入侵,各示所欲’。”
——康有为
『 昨接京电悉,公车孝廉(指参加会试的举人)千余人,上书二万言,力拒议和,叩求都察院代奏。 』
——《申报》1895年5月10日载
背景: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严重
具呈举人康祖诒等,为安危大计,乞下明诏,行大赏罚,
迁都练兵,变通新法,以塞和款而拒外夷,保疆土而延国命……
—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
迁都、练兵
变法
拒和
公车上书中提出了哪些主张 ?
材料:梁启超提出变法之本“在变官制”的政治主张。这里所谓“变官制”,就是要变封建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制。
器物
制度
地主阶级洋务派
资产阶级维新派
遍传都下,士气愤涌……都察院,却不收。
——《康南海自编年谱》
这些时报虽然没有送到光绪皇帝手里,但因为内容痛切,在北京的一些官员和士大夫辗转传抄,天津、上海的报纸公开刊载,因此流传颇广,影响颇大。
——李侃《中国近代史1840—1919》第248页
是否意味着公车上书毫无意义?
影响: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的序幕
维新人士开始把目光投向宣传思想
名称 地点
强学会 北京
上海强学会 上海
南学会 长沙
农学会 广州
兴儒会 瑞安
励学斋 西安
蜀学会 成都
维新运动期间各地重要主要报纸
维新运动期间各地重要学会
从1895至1898的大约三年中,一共报道过76个学会……重要的是,这些出色的学会并非全部都集中在少数沿海大城市。它们分设在10个省和31个不同的城市,其中25个在内地。
——《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上述学会和报刊主要宣传什么观点?产生了什么影响?
“物各争存,宜者自立。且由是而立强者,强者昌;不立者弱,弱乃灭亡。”
——严复《天演论》
印度,大地最古之国也,守旧不变,夷为英藩矣......今夫日本......受俄、德、美大创,国几不国,自明治维新,改弦更张,不三十年,而夺我琉球,割我台湾也。
变法图强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
——《变法通议》
二、百日维新
我皇上赫然发愤,排众议,冒疑难,以实行变法自强之策,实失胶州、旅顺、大连湾、威海卫以后始也。”
——谭嗣同
1897年11月13日
三艘德国军舰突然驶进往日平静的胶州湾
在不到24小时的时间里
舰上官兵竟顺利登陆,并占领了青岛
何事使光绪帝排众议,冒疑难,决心变法?
背景:德国强占胶州湾,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并提出建议:采法俄、日以定国是,大集群臣而谋变法等。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太后若仍不给我事权,我远退让此位,不甘做亡国之君。”
开始标志:1898年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政治
经济
教育
军事
裁撤冗官冗员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撤销詹事府(主管皇后、太子家事)、通政司(主管内外章奏)等六个衙门,各省也要做相应精减
“中外时事,均许据实昌言,不必意存忌讳”
利于资产阶级参政
政治
经济
教育
军事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
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利于思想文化传播
利于增强军事实力
政治
经济
教育
军事
计陆军应练战兵十万人,前后分作两队,军制悉照德国良法,一统帅主之。……募兵选将,招请洋军师、教习、购备枪炮军械三事,刻不容缓。兵丁随招随练,洋军师、教习一时招之不及,可就各军将领之曾习西法者及本国现有之洋员,暂为选用。
——汉纳根《条陈节略》
裁减绿营,
训练新式军队
材料一:全国的读书人都觉得前功尽弃。他们费了多少心血,想从之乎也者里面升官发财。一旦废八股,他们绝望了,难怪他们要骂康有为为洋奴汉奸。
――蒋廷黻著《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戊戌政变,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
——陈變龙《梦蕉亭杂记》
材料三:命八旗人下,如愿出京谋生计者,任其自由。于是满族诸人大 哗,谣谤起。
——黄鸿寺《清史纪事本末》
变法触动了哪些人的利益?
旧读书人
旧官僚
八旗兵
结合材料,说说帝后两党对待变法的态度有何不同?
慈禧太后认为这是在夺权乱政。帝后之争趋于白热化。
9月5日,擢升杨锐、刘光第、林旭、谭嗣同为军机处章京。负责草拟变法法令。
变法内容由于触及守旧势力的封建传统和切身利益,引起顽固派对变法的惊恐和敌视。出面阻挡历史车轮的,是掌握实权的慈禧太后。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回到紫禁城。废除变法诏令,下令拘捕变法领袖,并宣布再次垂帘听政。
1898年9月21日,光绪帝签发逮捕变法领袖的诏书。后被软禁于西苑瀛台,成为无枷之囚。
“百日维新”
戊戌六君子
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菜市口,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杀害。所有新政措施,除7月开办的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外,全部都被废止,戊戌变法失败。
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舍我其谁的牺牲精神
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你从中领悟到了谭嗣同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维新志士们大多是青年士人,为国家民族之救亡图存大业挺身而出,以天下为己任,但却未能走入民间获得众的支持和力量,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援。它是一场准备很不充分的政治运动。
——王先明《中国近代史》
急于求成,
措施过激。
脱离人民群众
(他们)缺乏工作经验,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9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3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英】赫德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这场改良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它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过于薄弱,远不是封建势力的对手。发动这场运动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刚刚形成或正在形成之中,而参与改良运动的又多限于它的知识分子,这就使得改良派的力量十分单薄。”
——陈振江《简明中国近代史》
顽固势力强大
维新力量弱小
慈禧在变法刚开始就迫使光绪帝连下了三道上谕“任命荣禄统率北洋三军...”控制了军政大权,严密监控变法。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光绪皇帝既无实权,又无军队,维新派谈起变法头头是道,而一遇武力威胁,就一筹莫展,在束手无策之中,便甘冒想拉拢掌握新建陆军的袁世凯来对付慈禧太后和荣禄的武力威胁。其实袁世凯早就收到荣禄的赏识,而且是一个狡诈多端的奸雄。
——李侃《中国近代史1840—1919》
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使他们缺乏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而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
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半封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是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运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地。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意义:1、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启蒙性)
当时“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蔚然成风……
---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
做变法维新的志士,对于习八股、考功名,便没有多大兴趣了。
——《吴玉章回忆录》
感悟变法
《天演论》出版后,不上几年,便风行全国,竟作了中学生读物……作文题目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试申其义”,……“天演”、“物竞”等术语渐渐成了爱国志士的“口头禅”。1910年7月,20岁的胡洪骍(xing)改名为“胡适”,字“适之”。
——摘编自胡适《四十自述》
当我读到康、梁的痛快淋漓的议论以后,我很快就成了他们的信徒,一心要
意义:2、开启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以建立近代式国家为指向的“国民”“国权”“国耻”等名词成为流行的政治概念,“立国自强”成为思想界的共识。
---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
2.据《清实录》记载,1898年5月光绪帝将维新派人士的部分著作刊印,让京官对其可行不可行提出意见,以此测验官员对变法的态度,其中在体现地方改革的一篇文章中,有252条意见,认为不可行的有189条,认为可行的只有63条。这表明(  )
A.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B.维新变法阻力很大
C.近代民用工业出现 D.“实业救国”成为共识
1.以下可以作为研究戊戌变法的一手(直接)史料是( )
A 学者所著《戊戌变法史事考》 B.历史教科书中的相关内容
C.影视作品中“公车上书”的片段 D.维新派创办的《时务报》
3.从历史的连续性来看,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政治体制转型长剧中的一首序曲,具有伟大的、深远的意义。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解释正确的是(  )
A.它是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一场改良运动
B.它结束的标志为“明定国是”诏书的颁布
C.它得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上层集团的支持
D.它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4.他放弃了逃生的机会,愿以自己的流血牺牲来唤醒民族觉醒,他在刑场上悲愤地朗诵了自己的绝命诗,慷慨就义,他是(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光绪帝 D、谭嗣同
5.徐中约在其《中国近代史》中写道:“1894年的那场‘成中国之巨祸’的大败,让学者、官员甚至是皇帝和皇太后,都认为需要一场更彻底的变革。”这说明,“1894年的那场大败”(  )
A.唤醒国人挽救国家危亡的意识 B.引起中国社会风俗发生新的变化
C.冲击中国传统的旧式官僚体制 D.推动社会文化的革新和思想解放
6.1898年,严复翻译赫胥黎的《进化与伦理》,结合中国的时政分析,出版了《天演论》。该书宣传“物竞天择”的生物进化理论,将进化论的范围扩展到社会演变。严复旨在(  )
A.阐述技术革新的迫切性 B.论证维新变法的合理性
C.鼓吹民主共和的必要性 D.强调民主科学的进步性
8.梁启超批评李鸿章“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由此可见,梁启超提倡要(  )
A.发展对外交流 B.改善人民生活
C.改革政治制度 D.引进科学技术
7.“公车上书”里提出要“变法”,这里的“变法”是指要建立(  )
A.资产阶级的君主专制政体 B.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度
C.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政体 D.资产阶级的三权分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