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一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乡土中国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对学术著作《乡土中国》的整本书阅读教学。
《乡土中国》是社会学大师费孝通的代表作,是根据费孝通20世纪40年代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授的“乡村社会学”课程内容整理而成,书中从传统农村入手研究中国基层生活,缘于作者对中国乡土社会的了解与情感,这是一种可贵的文化自觉。
《乡土中国》所写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是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同时兼具文学性,是必读的经典。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我们的国家和人民。
设计意图:
本教学方案是核心任务统领下的综合性设计,突出整本书知识体系的梳理和本单元人文主题,注重阅读迁移,落实教材单元学习任务中“把握知识体系”“学以致用”的教学要求。
本书为社科学术类著作,在此之前,学生已经通过初步阅读初识了整本书的知识体系。
本节课引导学生梳理思路、把握观点、联系现实等活动,通过阅读迁移和情境化的写作任务加深对作品内容和作者观点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考能力,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借鉴作者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学术研究方法与实践过程,发展思维和表达能力,引导学生联系社会生活,思考“乡村振兴”,对现代化的“农村问题”作出回应,有助于认识社会生活、文学现象以及表达思想观点。
最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农村发生的一些现象中任选一个展开实地调查,将调查成果集结,整理成一篇调查报告,最终实现“知识迁移”“学以致用”。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梳理全书内容,理解《乡土中国》的知识体系,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2、掌握整本阅读《乡土中国》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3、引导学生认识文学作品的解读的空间,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教学重难点:
1、通过交流分享,进一步明确作者的观点,把握全书的知识体系。
2、结合特定时代背景,审视作者观点,迁移运用,发展个性化评价阅读。
课前准备:
1、阅读《乡土中国》整本书,了解《乡土中国》的主要内容。
2、制作全书的思维导图,初步把握整本书的知识体系。
3、利用网络资料,了解乡村振兴战略内容,发现农村发生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解读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了解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根和魂。只有文化的根不断,家国的命运与人民的命运才能延续。而农村是中国的根和魂,为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主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
二、情境任务教学。
情境任务:读懂过去,关照现在,探索未来。
乡村振兴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田园梦想队的队员,请你到农村就其历史和现状展开实地调查,并进行工作汇报。
任务一:制作导图,把握知识体系。
梳理《乡土中国》大纲小目,抓住每章各学术概念之间的关联,绘制一张整本书的思维导图。
《乡土中国》主体部分14章,作为社科学术类著作,学生之前缺少类似书籍的相关阅读,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在初步阅读整本书后,通过对全书知识导图的制作,可以更加全面掌握整本书的知识体系。同时,通过该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制作思维导图的方法:首先,理解相关概念,厘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其次,条理清晰,选择合适的表现形式;再次,用关键词语或短语描述内容。如果能搭配上颜色,将会显得条理更加清楚和更有美感。
任务二:联系所学,初识乡土特点。
2.结合第一章《乡土本色》的内容讨论:“桃花源”体现了中国乡土社会的哪些特点?
依据:
(1)“土地平旷”,“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其中往来种作。”——以土地为生
(2)“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聚居
(3)“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熟人社会
(4)“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封闭
教师总结:通过分析,我们看到桃花源是一个典型的熟人社会,有着封闭的社会结构模型。正因为极具浓厚的乡土特征,使它由秦至汉再到魏晋,在如此漫长的岁月长河中,维系了社会高度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政治局面,成为古代士大夫向往的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
任务三:联读探讨,深挖人物命运。
3.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演进过程中,原本维系乡土社会稳定的制度,逐渐僵化、变质,甚至成为禁锢、压迫人性的枷锁。请你运用《乡土中国》中的乡土文化试着分析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教师总结:祥林嫂在两任丈夫和唯一的儿子死去后,从血缘上说,更是两个家族的外来人。如此一个外来人,在差序格局的作祟下,自然难以享受族人权利和道德待遇,便有了两次被家族排斥的经历:一次因为婆婆为小叔子换取结婚的彩礼,被绝情地卖给贺老六;一次因为大伯欲霸占丈夫的家产,被无情地赶走。再嫁,违背了礼治中的三从四德;丧夫,失子,更被视为不洁之物。祥林嫂也就自然不会被代表封建卫道士的鲁四老爷这个长老所容忍,终究被赶出鲁家,流落街头沦为乞丐,最终被作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之一—迷信,这根最后的稻草压死在除夕之夜。可怜这个没有春天的女人,终究成为旧中国僵化、变质的乡土制度的殉葬品。
导致旧中国的乡村破瓦颓垣、环堵萧然,百姓穷年累月、饥寒交迫,僵化、变质、守旧的旧文化难逃其责。
任务四:联系现实,分析乡村现象。
新中国成立后,在共产党解放思想、大力发展生产的带领下,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粮食五谷丰登,房屋错落有致,环境鸟语花香,百姓安居乐业。然而,在经济浪潮催涌下的时代迁移中,现在农村很多地方正在悄然发生着几大怪现象。
调查发现,乡村正在发生四大现象:
1、大量土地抛荒;
2、老龄化问题严重;
3、旅游经济盛行;
4、传统文化复兴。
请任选一条分析分析原因并提出建议。
教师总结:虽然《乡土中国》出版70余年,我们依然可以用作者的观点去解读农村发生的怪像,并能找到一些乡村振兴的出路。大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村民的自信心,加大产业扶持力度,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早日全面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3、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全面了解了《乡土中国》的知识体系,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的根基和文化传承;又试着运用作者的观点分析了乡土文学和乡村现象。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如何顺利实现乡村振兴?这就需要我们做到“学以致用”,珍视根源,重拾文化根基,让“乡土”的精髓引导我们,了解历史与现实,感受传统与风情。
读懂过去,关照现在,探索未来,是为了让以后的路走得更好。
四、布置作业:
阅读学术著作,要关注其中“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当今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传统与现代的交织和转换,乡村与城市的碰撞和融合,使社会发生着巨大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本书关于乡土社会的论述能给我们带来哪些思考
试以“乡村振兴”为话题,从以上乡村现象中任选一个,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调查,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报告。
板书设计:
乡土中国
典型的熟人社会 封闭的社会结构
维系社会稳定 禁锢压迫人性
关照现实 探索未来 学以致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