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氓 》课件(共7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1 《氓 》课件(共7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8.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24 09:27: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1张PPT)
《氓》前置作业
1.《诗经》中的很多诗,原本是没有题目的。后世学者为方便研究,往往取前几个字作题目。请你结合意象及情感为这首诗歌重拟一个题目。
2.请用凝练的语言以“一□□□ 的□□”为格式,概括六组(或以上)你从本诗中读到的情绪或画面,其中 “一□□□”可以是四字成语或词语。
3.这首不足 500字的古诗,让我们看到了一场爱情的开始和结束。千年前的文字,留给我们最鲜活的印象也就是这位不知姓名的卫国女子了。对以下两种观点,你支持哪一种 请说说你的理由。
鲍鹏山:在《诗经》中最完美的女性,我以为便是那位卫国女子。
钱钟书:盖以私许始,以被弃终。初不自重,卒被人轻,旁观其事,诚足齿冷。
4.用文字对“氓”进行模拟画像(身份、经济状况、心理等),你觉得“氓”属于哪种类型的渣男?为什么?(选做)
卫风








































































古今女子婚恋启示录
上篇:情起一念痴恋,情终无限深思
学习提示
《氓》以一个女子的口吻讲述自己从恋爱、结婚到被抛弃的过程,展示了她从情意绵绵到悲伤无助,再到激愤决绝的心路历程,将叙事与抒情巧妙地结合起来。诵读时,要仔细体会女主人公心理的前后变化,感受诗歌“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抒情特征。
学习任务
任务一:循径探纬·情之所起 情之所终
任务二:披文入情·恋爱似火 一念情深
任务三:亦琢亦磨·婚姻如冰 无限沉思
黄舒骏的《恋爱症候群》歌中唱道——
恋爱不但是一种病态 / 它还可能是一种变态 / 一般发病后的初期反应 / 会开始改变一些生活习性……
有人每天站在阳台对路人傻笑 / 有人突然疯疯癫癫突然很安静
经过一段轰轰烈烈热恋时期/不久就会开始渐渐痊愈 / 两人开始互相厌倦互相攻击对方缺点 / 所有甜蜜都随风而去 ……
然后开始从错觉和误解中清醒/惊讶自己为何如此不聪明/为了爱情不管一切/不顾父母朋友姐妹兄弟/开始感到后悔不已……
然后是精神不济瞳孔放大脾气暴躁四肢麻痹 / 终于受不了要分离……
情境导入
【热恋相爱】
【怨恨指责】
【后悔自叹】
【决绝分离】
循径探纬·情之所起 情之所终
梳理叙事内容及情感变化,感悟时间荒野里的情绪
(一)诵读诗歌,请你用四字词语概括诗歌每小节的叙事内容。并用一个字概括每小节女主人公的情感表现。
情之所起 情之所终
叙事内容



相识允婚
相思成婚
沉溺情网
怨指负心
忆苦自伤
情断义绝



情感表现
婚变
决绝
恋爱
(二)自由朗读《氓》,请用凝练的语言以
“一□□□ 的□□”为格式概括你在这首古诗中读到的情绪或画面,其中 “一□□□”可以是四字成语或词语。
情之所起 情之所终
参考示例
一见倾心的相遇 一日三秋的等待 一帆风顺的新程 一厢情愿的坚守 一言难尽的苦楚 一塌糊涂的婚姻 一去不返的离开
一见倾心的怦然 一送再送的缱绻 一意孤行的约定 一日三秋的耽溺 一心一意的付出 一肚心酸的怨恨 一刀两断的决绝
一见钟情的相遇 一日三秋的思念 一往情深的相伴 一贫如洗的生活 一如既往的操劳 一厢情愿的厮守 一刀两断的情感
披文入情·恋爱似火 一腔情深
通过直陈其事的方式,感受诗歌的抒情特点,初识男女主人公印象
细读“恋爱”情节文本,揣摩人物情思,说说你对男女主人公的初印象.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将氓拆开,即“亡民”,“亡民”即是“流民”。居无定所,跑来跑去,没有田地的流亡的平民、百姓,或者说是做点小买卖的商人。
氓 之蚩蚩,抱布贸丝。
唐孔颖达《毛诗注疏》说:“氓,民之一个。犹懵。懵,无知貌。”
朱熹《诗集传》说:“盖男子不知其谁何之称也。”
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亦谓:“氓为盲昧无知之称。”以氓称男子,是一种中性而略带贬义的称呼,大概相当于今之口语“那个家伙”。
“蚩蚩”,有三种解释:一为痴痴,见其敦厚;一为嗤嗤,见其嬉笑;一为美貌,《集疏》:“美民为氓,犹美士为彦,美女为媛也。憨厚、阳光、帅气,方才是真实的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朱熹《诗集传》所说:蚩蚩,笑嘻嘻,傻乎乎,想要搭讪而显得不自然的样子。(再加一个内向话少)
“抱布贸丝”以物易物的原始方式,则是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先秦时期的布主要是麻布和葛布,是贫贱之人日常的穿着。织布来换取日常生活用品是当时平民的生活方式,但是穷人家抱着粗布去换富人穿的丝织品就不寻常了,所以女主人公一眼看出这家伙醉翁之意不在酒,“来即我谋”,是来撩我的,打我的主意来的。
这么多的女孩子,为何偏偏每次都只是找我。这么多的村庄,为何每次都要跑到这里。这个女子其实心如明镜。每个女子,或许,每个年轻人的心底都渴望着浪漫,渴望着远方的爱情,因而才有了这诸多悲欣交集、爱恨情仇的故事——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诗经·国风·卫风·木瓜》
恋爱中的诺言,到后来常令我们难受,并不是因为它们当初就虚假。它们很真,只是过期了。
——蔡康永
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于千万人之中遇见她所要遇见的人…
——张爱玲《爱》
男子离开,女子不舍而送。这是第一层。
送了又送,直至淇水。这是第二层。
遇河蹚水而过,这是第三层。
上岸,依然再送至顿丘,这里有怎样的深情。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他说因为爱情,是纯粹,和世俗无关。而女子则固守着规则、传统,她要的是明媒正娶、八抬大轿、彩礼房子,是承诺。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孟子曰: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张爱玲
车是车路,马是马路,各有走法。大老若走的是车路,应当由大老爹爹作主,请了媒人来正正经经同我说。若走的是马路,应当自己作主,站在渡口对溪高崖上,为翠翠唱三年六个月的歌。
——沈从文《边城》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爱在春夏,婚于秋日。似乎是古老的习俗传统,又是爱情与婚姻在季节上的差别。
乘:《说文解字》里解释为“覆也”,在文中译为“登上”。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虽乘奔御风”《三峡》
“我欲乘风归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公与之乘”《曹刿论战》
“不知乘月几人归”《春江花月夜》
“因利乘便”《过秦论》
驾驭
骑,坐战车

“咎”,《说文解字》解释为“灾也”《氓》译为本义“灾祸”
此字可引申为“过失“责备”“憎恶”“大鼓”“姓氏”等释义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咎由自取”
“难辞其咎”
“既往不咎”
灾祸
过失
责备
“贿”叫货,财货、财产
女子倒贴嫁妆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赶快驾着你的马车过来,拖着我的嫁妆走,“我”要和你组建一个美满的家庭,早日过上幸福生活,语气热烈,情意炽热,大有迫不及待、立马嫁人之感,可见女子爱得如痴如醉、如火如荼。
《周易》云:“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夫妇之伦排在父子、君臣之仪前面,故男女结合之事被称为婚姻大事。
《礼记·昏义》说:“敬慎重正而后亲之,礼之大体…… 昏礼者,礼之本也。”强调面对婚礼当恭敬、慎重、庄严、正气。
《仪礼·士昏礼》记载了当时通行的婚俗“六礼“:
纳彩,男方聘媒人持雁到女方家提亲;
问名,媒人持雁作礼问女子姓名、生辰;
纳吉,男方在祢庙中对女名进行占卜,得吉兆,再遣媒人向女方告吉;
纳征,即男方遣人向女方送聘礼;
请期,即请女方确定婚期;
亲迎,即结婚当日男子迎娶女子回家。
子无良媒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
秋以为期
以我贿迁
总结“恋爱情节”,说说你对男女主人公的初印象.
氓:求——怒——ト——娶
女子:送——劝——盼——嫁
行为卑琐,性情暴躁,缺乏坦荡光明之气,缺乏规则意识···
美丽聪慧、体贴温柔、率真痴情···
亦琢亦磨·婚姻如冰 无限沉思
鉴赏“比兴”,品味诗歌的抒情特征,体会人物心理变化
(一)钱穆说“《诗》三百者,实即写物抒情之小品”,“中国人的抒情方法是叙物、索物和触物”,“比物连类,也都是用这比兴的手法”。请从诗中找出所写之物(意象),探析这些物(意象)的潜在内涵和情感寄托。
婚姻如冰 无限沉思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丝”本义蚕丝,而养蚕必要采桑。从甲骨文和小篆的“桑”字来看,是很多手在树上,而采桑之事多是女子所为。
桑叶
溪边桑林成了众多爱情的发源地。为此,朱熹将 《诗经》中的爱情诗统称为 “桑间淮上之音”。“桑叶”在《氓》丰富而曲折的情节里被赋予了多重含义,既是时光流逝与季节变化的写照,又是女主人公容貌衰老与爱情完结的象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以桑比女子,以桑叶新鲜润泽比女子的青春年华、恋爱及新婚的甜美;以斑鸠比女子;以桑甚比爱情。
以兴起,引出自己得到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文学效果:“比”可以使诗歌更为生动、形象,“兴”可以引起联想,起到烘托作用。

以桑比女子;
以桑叶枯黄凋零比女子年长色衰、爱情消逝。

起兴,引出男子的变心,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法国著名女作家杜拉斯曾说过“迷恋是一种吞食”,迷恋一个人,就仿佛被一种怪兽所吞食,只感觉一点点地失去,很难自我解救。
桑叶从“沃若”到“黄陨”,不仅是人青春容颜的逝去,更写出了爱情在时光推移中所经历的考验与变化。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女子婚后经历了什么呢?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邓翔曰“六‘矣’字历落尽致。前四句二‘矣’字令人感叹,中二句二‘矣’字令人嗔怒,末四句二‘矣’字令人嗟戚,而末一‘矣’字,正一篇归结道理,故曰不可说。按元人卢以纬《助语辞》“也,矣,焉”条,曰此“是句意结绝处。‘也’意平,‘矣’意直,‘焉’意扬;发声不同,意亦自别”,无名氏《冠解》云:“徐曰:‘矣’者,直疾。今试曰‘矣’,则出气直而疾。(引自扬之水《论语别裁》)
淇水 一条见证爱情幻灭的河流——
洪水,在今天的河南省,原为黄河的支流部分,因靠近淇山而得名。《诗经》中男女追求情爱,表达情思,常在林涧溪旁,城隅河畔,因而恋于水不自觉的成了一种习俗。淇水可以说是送别之地,是引发情思的载体,也是浪漫爱情的见证场所。
文中有三处写到了“淇水”,请分析每处的情感内涵和女主形象。
“我”依依不舍,将心爱的人送过了淇水。淇水是“我”与氓美好爱情的见证,在与氓预订了婚事的相关事宜之后“我”怀着无比坚定的信念和依依不舍的情感,送心爱的人回家。
在一步一别,不忍别离中,足见“我”对氓的用情之真,一个真诚、美好、坚定的美丽女子形象展现在读者眼前。
“送子涉淇”
女子在经历了婚姻的不幸,毅然决然地乘车回娘家,经过淇水,那个曾经让“我”依依不舍的淇水,如今变得浩浩荡荡,打湿了车的帷慢,水打湿的不止是帷幔,还有“我”如淇水一般伤透的心。
此时冰凉的淇水,浸湿的帷幔淇水,浸湿的帷慢,营造了一种悲凉的气氛,一个悲伤、无助、痛苦的女子形象跃然纸上。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饱受婚姻打击的女子归家之后,,非但没有得到家人的支持和关心,反而受到了嘲笑和讥讽,本已经身心饱受折磨的“我”,更觉苦不堪言,痛上加痛“我”的心情由悲伤转为怨恨。“我”情不自禁地感慨,淇水即使再宽也有岸边,可是自己的苦楚却是无边无际,淇水的有边与自己幽怨的无边际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和反差。
此时卫女已在“躬自悼矣”的反思中开始觉醒,并发出了要与往事就此终结的慰勉,正如“淇则有岸”这句诗描述淇水滔滔不绝终有尽头那般,寓意着她所经历的不幸也终将会消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淇水其实是时间之河。淇水的这一边,是女子的年轻可爱,是女子对爱情和婚姻的向往和期待;淇水的另一边,是生活的贫苦,婚姻的不幸。而时间如淇水,女子再次度过淇水,却回不到曾经的美好,只带回了残破。
(二)《诗经》中的很多诗,原本是没有题目的。后世学者为方便研究,往往取前几个字作题目。请你运用诗中的意象为这首诗歌重拟一个题目
婚姻如冰 无限沉思
卫风








































































下篇:溯源悲剧,探寻诗意
单元导语
学习本单元,要围绕“诗意的探寻”展开研习,品味诗歌之美,感受古人的哀乐悲欢,把握诗歌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认识古典诗歌的当代价值。
学习任务
任务一:探究自由恋爱的理性规约
任务二:探寻弃妇逐臣的文化现象
任务三:探析古典诗歌的当代价值
探究自由恋爱的理性规约
这首不足 500字的古诗,让我们看到了一场爱情的开始和结束。千年前的文字,留给我们最鲜活的印象也就是这位不知姓名的卫国女子了,所处时代不同,我们对人物的评价有所不同,立场不同,我们看待问题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对这两种观点,你支持哪一种 请说说你的理由。鲍鹏山:在《诗经》中最完美的女性,我以为便是那位卫国女子。钱钟书:盖以私许始,以被弃终。初不自重,卒被人轻,旁观其事,诚足齿冷。
问题导入
《氓》中的女子尽管遭受了婚变的折磨,但从她对“氓”的钟情与痴情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敢于追求爱情的真实的形象。
作为恋人:热情真挚,温柔多情
作为妻子:勤劳忠贞,爱无反顾
作为遭背叛的女性:自尊自爱,清醒决绝
赞成鲍鹏山观点
女子不仅有爱之深的表现,也有恨之切的伤痛,在爱情的诀别之中,爱与痛都在缠绕和纠结着,从浪漫的相爱到残酷的婚变再到冷静的结束,这是一个敢于爱、敢于恨、敢于离别的真女子的形象,这才是鲜活而富有人的特性的表现。这个拥有爱的能力和离别的勇气的女子,在上古时代,在注重礼教的中庸之道的中国社会显得弥足珍贵。
赞成鲍鹏山观点
郑风·遵大路
遵大路兮,掺shǎn执子之祛qū兮,无我恶兮,不寁jié故也!
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无我魗chǒu兮,不寁好也!
沿着大路走啊,拉着你的袖啊。莫要嫌我把气怄啊,不念旧情轻分手呀!
沿着大路走啊,抓紧你的手啊。莫要嫌弃把我丢啊,抛却恩爱不肯留呀!
此篇无首无尾,诗人只是选择男子离家出走,女子拽着男子衣袖,拉紧他的手,苦苦哀求他留下的一个小镜头。
《邶风 谷风》(节选)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
黾勉同心,不宜有怒。
采葑采菲,无以下体?
德音莫违,及尔同死。
山谷来风迅又猛,阴云密布大雨倾。
夫妻共勉结同心,不该动怒不相容。
采摘萝卜和蔓青,难道要叶不要根?
往日良言休抛弃:到死与你不离分。
此诗描写弃妇诉苦,反映妇女悲惨遭遇,是中国古代弃妇诗,凸现丈夫的无情和弃妇被弃的凄凉,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美狄亚,是古往今来最著名的复仇女性,也是所有受背叛、嫉妒所苦的女性的守护神。爱上寻找金羊毛的伊阿宋,为他抛却公主地位、窃走国宝金羊毛、杀死弟弟,甘愿随夫远走他乡、漂泊失所。然而她的勇敢爱情和伟大牺牲最终却变成一则笑话:丈夫决定另娶柯林斯公主,换取稳定名位。美狄亚走投无路之下,展开恐怖报复:先是献毒衣焚杀丈夫的新欢,继而手刃两个小孩(亲生的),乘太阳神的华车逃离伊阿宋,留下一无所有的负心丈夫。
美狄亚弑子
婚前失察,过于沉溺
赞成钱钟书观点
《卫风·氓》的一开头便言“氓之蚩蚩,抱布贸丝”,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忠厚老实的男子形象。诗歌接着写道“匪我愆期,子无良媒。”这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古代社会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合理要求,然而男子却“怒”了,这间接写出了男子任性急躁的性格缺点,并为后文“言既遂矣,至于暴矣”的悲剧埋下了伏笔,婚前的任性急躁最终发展成为婚后的家暴和抛弃。一桩婚姻就在没有礼法保障的情况下草草敲定,这无疑是二人婚恋悲剧的祸根之一。
婚前失察,过于沉溺
赞成钱钟书观点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等都足以见出女子的用情至深,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以至于失去了最起码的判断力和辨别力,进而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初会蚩蚩,假老实
言笑晏晏,假温情
信誓旦旦,假忠诚
婚前失察,过于沉溺
赞成钱钟书观点
在用情时不能迷失自我、迷失理性,过于沉溺。林徽因与徐志摩的恋爱为人津津乐道,但林在选择与梁思成结婚时却说道:“徐志摩喜欢的不是真正的我,而是想象中的我。”
独立思考、理性分析是任何时代女性都应保持的秉性。
婚姻迁就,过于忍让
赞成钱钟书观点
男子家生活清苦而女子却能吃苦耐劳,不以为累,但男子情感却逐步走向不专一,以至于没有了最起码的准则和底限,“士也罔极”,这当然批评了“氓”的始乱终弃和见异思迁,也间接写出了女子对婚姻不幸和男子不轨的多年迁就容忍。男子多年的不负责任使他从最初的“氓之蚩蚩”发展到现在的“士也罔极,二三其德”,此过程的逐渐转变女子不可能不知情,但她选择了迁就容忍。
婚姻迁就,过于忍让
赞成钱钟书观点
从年轻美丽走向人老珠黄,女子将自己的婚姻不幸归因于年老色衰, 而不是其他方面的“女也不爽”,她觉得在其他方面自己并没有什么过错。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这实在是一种肤浅的认识,婚姻的幸福与否与两人的情感经营和品行道德直接相关,容貌变化并非决定因素, 女子在婚姻生活中的过度迁就容忍使本就男尊女卑的家庭结构更加严重,最终丧失了人身独立性,完全成为男子的附庸,婚变的悲剧也就不可避免。
行事偏执,至亲反目
赞成钱钟书观点
《氓》中最耐人寻味的诗句是“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女子直言“兄弟不知”,可见其绝没有向兄弟倾诉。其次,女子“静言思之,躬自悼矣”,遇到婚变只能独自哀伤,就连最亲的父母都没法向他们倾诉。
既不向兄弟倾吐,也不向父母求助,可以想见氓妇和至亲骨肉的关系是何等不堪。不难推断,女子是和父母兄弟决裂后和男子私奔的。
司马迁说:“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行事偏执,至亲反目
赞成钱钟书观点
她婚前的表现过于执拗,氓私自“来即我谋”,女子未经父母兄弟同意便许诺婚期,这一点就连开放的现代人都“弗如远甚”。可以想见,她自作主张后父母兄弟一定极力反对并劝阻,但女子仍一意孤行,终于在婚变中落得个“躬自悼矣”。
女子孤立无援,也是当初一意孤行埋下的祸根。处理至亲关系尚且如此,处理婆媳、姑嫂、叔嫂、邻里等关系也不会乐观,凭她偏执任性的性格,一定会在诸多人际关系中碰壁,进一步促发婚姻悲剧。
这里分析的《氓》中女子在婚姻中的过失与责任更多是从现代的眼光和角度来看的,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是对她的一种苛责。之所以要作这样的分析,一是我们今人在读这首诗歌时,应有更全面、更立体、更现代的认识和收获,使旧作品焕发新的时代意义,从而展现出新的生命力;
二是有助于我们养成更健康的婚恋观,在婚恋中,无论男女都应保持独立的人格和真诚的态度,切实负起各自的责任,都应保持对婚姻的尊重和对错误的决绝。
问题思考:有文字记录以来,中国社会直都是男权社会,文字知识多半掌握在男子手中,那么这一类站在女主人公的角度倾诉苦衷诟病男子的诗歌为什么能流传千古呢
探寻弃妇逐臣的文化现象
在中国传统伦理中,女人和士人有太多相似之处,如“士为知已者死,女为悦已者容”。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可以借助女性心理表现情感,用弃妇、美人抒发逐臣、文人之悲。
比较氓妇和屈原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
联系《屈原列传》、《离骚》等文章
比较氓妇和屈原之间在命运和情感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氓妇被抛弃
屈原被放逐
被抛弃的命运相似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謇朝谇而夕替
《氓》中有“总角之宴,言笑晏晏”的幸福时光
《屈原列传》里有“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的君臣蜜月。
被抛弃之前都有过一段美好的时光
被抛弃后,女子“老使我怨”,生出哀怨。
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被抛弃之后的哀怨情感相似
弃妇和逐臣的心理同构
联系《琵琶行》
琵琶女虽然不是被丈夫抛弃,但是她曾经在京城红极一时,备受追捧,后来“暮去朝来颜色故”,“老大嫁作商人妇”,受到冷落。
而白居易也“谪居卧病浔阳城”,听罢琵琶女的倾诉,他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喟。
在古代君主集权的政治生活中大臣“处于绝对地服从地位”。妻子与丈夫、大臣与君主“实际存在着一种内在的相同相通”,可称为“异体同构”。因此,弃妇也就成为失意文人的一面明镜,文人从中看到了自己仕途的压抑与不顺。文人大多有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希望自己的才华能够得以充分施展;但现实却往往难以如愿,这就决定了相当多的文人都会在怀才不遇中抑郁一生。
弃妇和逐臣的异体同构
男性与女性在封建社会都可能会是被弃对象,女子在“夫为妻纲”的伦理中被弃,而男子在“君为臣纲”的伦理中被弃,其得幸与见弃全被操纵于高高在上的夫与君的手中。
——叶嘉莹
探析古典诗歌的当代价值
傅斯年所言:“《诗经》里的哀怨之词,虽然出在劳夫怨妇的口里,却含有许多哲义。”对《氓》的解读,由此也可以走向多义化。不仅仅就是表达弃妇之悲与思,也可以表达一种对生活境遇的情感与思考。谈谈你的看法。
探析古典诗歌的当代价值
《氓》中女子爱情的破灭折射出了人类从上古时代到今天的一个共同的困惑:为什么美好的东西总是容易消逝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人类战胜了很多的困难,但是却战胜不了时间,随着时间的流逝,诸多美好的情感和美好的事物也付之东流,最终走向消亡,芸芸众生所期待的美好,往往抵挡不住时间的侵袭。虽然明明知道美好不是永恒,可是人类对美好的追求却从来没有停止过。
婚变的原因
客观:
主观:
1.氓非良人,二三其德,态度暴戾
2.没有子嗣(夫家人可能不待见)
6.为外表所迷惑,几乎是闪婚
7.无父母之命,无媒妁之言(朱熹:刺淫奔。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3.门不当户不对,贫贱夫妻百事哀
氓是穷困潦倒的, 这是家庭破裂的一个因素。虽“抱布贸丝”,生活仍无着落,女到其家之后,竟至于“三岁食贫”。 其次,从女主人公的家庭出身来看,她家的附近有商业市场,她的居地有高墙环绕,到她家还须经郊关,自然她是一位“城市小姐”了。她的家庭无疑是“国人”阶级的。在周代,“国人”与“野人”虽同为自由民,而他们却是隶属于两个不同阶级的。“野人”是受压迫阶级,而“国人”则属于统治阶级。
4.士农工商,从商变士,地位变化,不能同甘,
《孟子·滕文公》下: “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贼之。”
8.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Man's love is of man's life a thing apart, 'Tis woman's whole existence.(Don Juan;拜伦《唐璜》)
5.男权社会,女子依附于男子
透过失败的爱情,反思人类的困顿。这是超越文本之外的思考和解读。这世界没有什么是永恒不朽的,没有什么是亘古不变的,造成女子婚变的因素是诸多方面的,无论男子是不是负心汉,无论女子盲目追求爱情是否得到世俗的认可,其实都逃脱不掉“人”的因素。
在可怜同情女子,甚至是在批判男子的同时,后世读者最应该在这段爱情里面拷问的是人性,最应该思考的是社会,只有当我们更多地面对人性的弱点,推进社会的发展,才有可能距离美好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