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鲁迅
第二单元
了解《阿Q正传》
《阿Q正传》于1921年12月4日至1922年2月12日在《晨报副刊》上连载,署名为巴人。由鲁迅的学生、朋友孙伏园约稿,开始是发表在报纸的开心话专栏。 这个专栏用今天的说法就是搞笑专栏,而小说的前两章也的确比较搞笑。 但《阿Q正传》后面就不大搞笑了。孙伏园看后立刻明白了小说的分量,所以把小说转去了文艺版。今天回头看,这是报纸连载小说的特例。
后收入第一部小说集《呐喊》。《阿Q正传》出版后,深受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现已被译成几种文字,在世界上广泛流传。
小说共包括九章的内容,课文节选的是小说的第二章“优胜记略”和第三章“续优胜记略”。
阿Q——主人公名字
YOUR TITLE
我又不知道阿Q的名字是怎么写的。他活着的时候,人都叫他阿Quei,死了以后,便没有一个人再叫阿Quei了……我曾经仔细想:阿Quei,阿桂还是阿贵呢?……我也曾问过赵太爷的儿子茂才先生,谁料博雅如此公,竟也茫然,但……照英国流行的拼法写他为阿Quei,略作阿Q。
——鲁迅《阿Q正传》
正传:指章回体小说、评书等的正文,也指所要叙述的正题,这里引申为“本传”的意思。
姓名籍贯皆渺茫 闲话休题言正传
《阿Q正传》内容简介
1
序
自尊自负癞疮疤 即使挨打也优胜
2
优胜纪略
耸肩等候哭丧棒 欺软淫辱小尼姑
3
续优胜纪略
土谷祠里想孤孀 无处立足因吴妈
4
恋爱悲剧
生计无着恨小D 静修庵里偷萝卜
5
生计问题
风风光光回未庄 敬而远之一小偷
6
从中兴到末路
独自投身革命党 手执钢鞭将你打
7
革命
假洋鬼子真霸道 白盔白甲成碎片
8
不准革命
稀里糊涂成死囚 圆圈不圆也嚓嚓
9
大团圆
阿Q何许人也?
题目
走进阿Q—人物基本档案
姓名 阿Q 性别
年龄 籍贯
身份 婚姻状况
家庭成员 职业
爱好 住址
外貌特征
评价:他评--
自评--
真能做/自尊/自负 /完人
阔/第一个自轻自贱的人
男
30左右
不详
贫农
未婚
无
无固定职业,做短工
喝酒、押牌宝
未庄土谷祠
癞疮疤、黄辫子
阿Q何许人也?
题目
四无产品:无姓、无名、无籍贯、无简历
抽象概念一般是指的每一类事物,而不是某一个事物。
走进阿Q——人际关系图
闲人
小尼姑
假洋鬼子
王胡
阿Q
简要概括他们之间发生的事情
闲人 打阿Q
赌徒 打阿Q 赵老太爷 打阿Q
王胡 打阿Q
假洋鬼子 打阿Q
阿Q 打小尼姑
赵老太爷
赌徒
笑话癞疮疤
争论“畜生”“虫豸”
比捉虱子
姓赵
抢钱
咒骂
所谓晦气无理
如何优胜
阿Q是如何优胜,是什么方法治疗阿Q的创伤 ?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事件 心理、动作、语言、神态 胜利方法
被闲人嘲讽后 争论“畜生”“虫豸” 被打
参与赌钱被打
骗人说姓赵被赵太爷被打
和王胡较量被打
辱骂“假洋鬼子” 被打
无理打小尼姑
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
打虫豸,心满意足,天下第一
自己打自己嘴巴
现在的世界太不成话,儿子打老子……他又觉得赵太爷高人一等。
“他肯坐下去,简直还是抬举他。”“这毛虫!”“君子动口不动手!”
骂,等待挨打
伸手摸小尼姑新剃的头皮,在酒店人的起哄下再用力一拧才放手
自欺欺人
腹诽战术
自轻自贱
自我摧残
自欺欺人
欺软怕硬
畏强凌弱
麻木忘却
哗众取宠
欺软怕硬
学者林兴宅概括阿Q的十大性格特征
质朴愚昧 又 圆滑无赖 率真任性 又 正统卫道
自尊自大 又 自轻自贱 争强好胜 又 忍辱屈从
狭隘保守 又 盲目趋时 排斥异端 又 向往革命
憎恶权势 又 趋炎附势 蛮横霸道 又 懦弱卑怯
敏感禁忌 又 麻木健忘 不满现状 又 安于现状
阿Q是羊而同时又是狼,可怜可恨。“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
——《坟·灯下漫笔》
------即使显得凶兽相,也还是卑怯的国民。
用自己的话给阿Q的“精神胜利法”下一个定义?并说明原因。
下定义:
内容上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
形式上要把被定义的概念放在一个大的概念中,
再加上对其本质特征进行描述的限制(多个定语),
根源的确主要在于他不断遭遇的身体失败。
当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到“精神胜利法”上的时候,几乎忘却了鲁迅对于身体的关注,但“精神胜利法”对应的不正是身体的失败吗?阿Q的失败感首先来自打不过别人,甚至打不过他所瞧不起的王胡和小D,其次来源于他所身受的饥饿、寒冷和无法满足的性欲,最终来源于身体的死亡——“全身仿佛微尘似的迸散了。”换句话说,如果没有身体的视野,“精神胜利法”事实上是无从被诊断为病态的。——汪晖
因此
观点一:精神胜利法是一种弱者对于无法抗拒身体失败的救赎方式。
观点二:精神胜利法是一种弱者完全无视现实,只求精神获胜的愚昧方式。
观点三: 精神胜利法是一种主动的自我封闭和自我愚昧的方式。
……
阿Q的精神胜利法形成根源有哪些?
闭塞保守的地理环境:未庄是一个面积不大离城市较远的小村庄,这里的人长期生活在小国寡民、自给自足的环境中,稍有满足便夜郎自大,盲目排外;
01
愚昧麻木的社会环境:在未庄,赵太爷之流掌握了绝对的话语权,甚至可以决定人的姓氏,普通群众和下层穷苦百姓饱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满脑子封建节烈思想。饱受欺凌而又互相争斗。
02
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贫苦农民长期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精神上受毒害,人格上受侮辱。
03
,是阿Q性格和悲剧产生的土壤
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犀利的幽默和讽刺。小说运用杂文式的笔法,处处使用幽默、尖锐、诙谐的语言进行议论、讽刺、挖苦、调侃。
古词新用、庄词谐用:擎起右手、蒙赵太爷打他嘴巴、君子动口不动手、深恶而痛绝之
大词小用:怒目主义、大失体统、赏鉴家
褒词贬用(反语):勋业、武勇
仿词:十分得意、九分得意、深闺浅闺
鲁迅所讲的国民性:是指“国民劣根性”,某些国民的落后性,不是指的进步思想。《阿Q正传》是鲁迅对旧中国病态国民性的一次集中展示和系统的大清算。精神胜利法贯穿阿Q的一生。阿Q要被杀头了,也还在用精神胜利法使自己忘记杀头的苦楚。
用鲁迅的话解释精神胜利法:“中国人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地满足着,即一天一天地堕落着,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
鲁迅自述:创作本篇“实不以滑稽或哀矜为目的”,是想“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
喜剧的外套,悲剧的内核
中心思想
通过记叙阿Q的“精神胜利法”,讽刺了以阿Q为代表的旧中国下层人民的愚昧落后和麻木不仁,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礼教、封建道德对劳动人民的麻醉和毒害,从而表达了作者改良悲惨的人生唤醒沉睡的民众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