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程标准】
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学习重难点】
重点: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难点:正确认识中华文化在当今人类文明的作用。
【时空坐标】
【名词解释】
▲东亚文化圈:严格意义上,是指在古代以中国为主,包括了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地。其主要特征包括汉字表达的种种文化模式、以儒学为主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中国佛教和至唐朝臻于完善的律令制度。其中,汉字是东亚文明承载的工具,其他文化特征都是以汉字为基础、以汉文为传播媒介而形成的。
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形成了丰富多彩而又独具特色的文化,秦汉以后中华文化逐渐影响周边,中国成为东亚文化传播的中心。日本、越南、朝鲜与中国相邻而居,或一衣带水,或壤土相连,或山川相连,有着良好的地缘关系,这就为相互之间的交往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是东亚文化圈的形成时期;隋唐是东亚文化圈的兴盛时期;宋元明是东亚文化圈的发展期;清朝是东亚文化圈的瓦解时期。
▲谚文、假名和喃字:谚文指朝鲜语(或韩国语)的表音文字。谚文是一种参考借鉴汉字方体形态的方块拼音文字,与拉丁文、汉语拼音体系、日本假名(平假名和片假名)等一样是表音文字。假名,日语的表音文字。“假”即“借”,“名”即“字”。意即只借用汉字的音和形,而不用它的意义,所以叫假名,而称汉字为真名 。假名主要分为“平假名”和“片假名”两种。平假名源于汉字草书,正式使用约从公元九世纪起;片假名源于汉字楷书,正式使用约从公元十世纪起。 喃字,又称字喃,指的是越南主体民族京族曾经使用过的文字,是汉字型孳乳文字中的一种。越南在长期使用汉字的同时,假借汉字和仿效汉字结构原理和方法,依据京语的读音,创造了这种文字。6 世纪开始盛行。分为假借喃字、形声喃字和会意喃字。古代越南官方仅使用汉字,民间则有一种共同使用喃字与汉字标记越南语的方式,被称为汉喃文。
▲西学东渐(jiān):西学东渐,是指从明朝后期到近代的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标志是利玛窦来华,以西书七千部为代表。以来华西人、出洋华人、书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为媒介,以香港、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为重要窗口,西方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重大影响。
【知能结构】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学习聚焦: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在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
(一)佛教文化的传入与本土化
(1)传播历程:
两汉之际 古印度佛教传入中国
魏晋南北朝 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 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隋唐 佛教出现不同宗派, 成为主流,佛教 本土化
宋明 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 理论的宋明 形成,佛教融合为 的一部分。
(2)传播原因:(魏晋南北朝开始广为流传的原因)
①社会动荡,人民凄苦,满足人们精神慰藉的需求。
②佛教本身具有合理之处,弥补中华传统文化不足,容易被统治者利用。
③中国传统儒学思想具有包容性、融合性。
(3)传播影响:
①积极:
习俗 对中国人的 、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 、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艺术 中国传统的 、书法和绘画,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
建筑 建筑艺术受佛教影响(如: 、 、 )
②局限: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出世态度有悖于儒家伦理纲常;不利于军队和官府发展;不利于国家的赋税徭役;
寺庙奢侈,僧侣不检。)
(二)西方文化的传入——西学东渐
(1)明末清初西学的传播(帝国时代)
①明末,意大利人 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事。《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等人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
②17世纪,清政府任命来自欧洲的汤若望、 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
(2)清末民初的西学东渐(转型时代)
(1)背景
19世纪中叶,随着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发展
① 林则徐、魏源等 开明官员,主张学习西方,提出 。
②1856一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进行洋务运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创立京师同文馆,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等;
③1894一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传播西方科学理论以及社会改革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等。资产阶级革命派传播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理论,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等;
④1900一1901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蓬勃兴起,爆发辛亥革命。之后,先进知识分子发动新文化运动,主张吸收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⑤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 ,重新探索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中国爆发五四运动,大大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拓展延伸1】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
特点:①主题明确: ;
②呈渐进性: ;
③态度由被动到主动:前期的被动接受西方文化,后期的主动选择马克思主义。
【拓展延伸2】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与清末民初西学东渐的比较
【拓展延伸3】如何对待外来文化?
(1)应在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下,积极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对待外来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在外来文化面前,既要保持本民族文化的自信,也切忌盲目自大,固步自封合作探究1:美国州际高速公路得以发展的原因?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学习聚焦:中华文化的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1.东亚文化圈:对朝鲜、日本和东南亚的影响
(1)文化的传播
文字 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已传入 、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各国又在 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
儒学 3—5世纪,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 成为官学
佛教 大约在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 、 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
(2)社会制度与生活
朝鲜 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
日本 7世纪,日本实行 ,制度以 为蓝本
越南 教育体制移植于中国, 跟中国的基本一样
社会生活 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也深受 影响
(3)移民
14世纪末 中国人进入 ,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
15世纪 大批华侨移居东 ,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 的壮举,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2.对欧洲的影响
(1)古代科技:四大发明对欧洲的影响
造纸术 8世纪以后,中国的造纸术传入 、 及 。纸的出现,对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火药 13世纪经 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骑士阶层日渐衰落,殖民扩张,推动封建制度瓦解。
指南针 促进了 ,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印刷术 大大推动了 运动和 ,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2)思想文化:16-18世纪,儒家思想为代表的 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
(3)生活文化:中国的茶、 、瓷器、园林和建筑在欧洲成为时尚。
【拓展延伸4】中华文化对人类发展的影响还表现在哪些方面?
长期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促使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在世界范围内流行。
科举制度西传与西方的文官制度的确立
思考:联系社会生活,举例说明中华文化在当今人类文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
科技方面:青蒿素、杂交水稻;
国际关系方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中华文化作为世界主要文化之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过数千年的连续发展,中华文化不仅在过去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当今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着自己的贡献。
【本课结构】
分层作业
【基础巩固】
1.(2022秋·重庆璧山·高二重庆市璧山来凤中学校校考阶段练习)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出家,还要尊敬父母,忠于国君,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所以中国的寺院有的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对材料推断最合理的是
A.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逐渐趋同B.佛教被统治者改造成精神统治工具
C.中国佛教与儒家争夺正统地位D.佛教深受中国文化浸润利于其传播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中国佛教……僧人出家,还要尊敬父母,忠于国君,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所以中国的寺院有的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并结合所学可知,佛教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也提倡忠君爱国。这体现了佛教主动融合儒家精神,深受中国文化浸润,D项正确;“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逐渐趋同”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佛教成为统治工具,排除B项;“中国佛教与儒家争夺正统地位”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2022秋·河北张家口·高二统考期末)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文明形成以后,经历夏、商、西周三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到秦汉时期形成大一统的格局,一个强大而稳固的文明中心确立并且不断地向外辐射,在唐宋时期达到了高潮。中国的稻谷、丝绸、茶叶、陶瓷、漆器、医药等源源不断地输往东南亚等地。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 )
A.以中国为中心的文化圈日益成熟 B.中国同东南亚等地交往以物质交流为主
C.东南亚等地发展越来越依赖中国 D.中外贸易缩小了不同国家间文化的差异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到秦汉时期形成大一统的格局,一个强大而稳固的文明中心确立并且不断地向外辐射”“在唐宋时期达到了高潮”“中国的稻谷、丝绸、茶叶、陶瓷、漆器、医药等源源不断地输往东南亚等地”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先秦到唐宋,以中国为中心的文化圈日益成熟,A项正确;B项表述中,“以物质交流为主”,单纯从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项;C项表述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D项表述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3.(2022秋·高二课时练习)下表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西周时期,周公将远古到殷商的原始礼仪加以整理、改造,形成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至深的“周礼” “周礼”源远流长,继往开来
B 3一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传承性和包容性
C 伏尔泰认为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言基督未曾说过,赞美孔子“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思想 儒家思想总体上符合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D 莱布尼茨在阅读中国的《易经》后,发现易经图可以用来解释二进制数表 《易经》推动了西方近代科学的产生
A.A B.B C.C D.D
【答案】A
【详解】西周时期,“周礼”由周公整理、改造远古到殷商礼仪而来,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至深的说法属实,与周礼源远流长,继往开来的结论对应正确,A项符合题意;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不能说明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传承性和包容性,排除B项;伏尔泰用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观点,否定教权主义和专制主义,是其反封建的手段,不能说明传统儒家思想符合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排除C项;莱布尼茨在阅读中国的《易经》后,发现易经图可以用来解释二进制数表,不能说明《易经》推动了西方近代科学的产生,排除D项。故选A项。
4.(2023秋·高二课时练习)民国三年,严复连续发表《说党》系列文章,阐释其对政党政治的看法。严复认为政党政治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疏通民意,保护民权的作用。但同时又说:“如果轻率地认为,只要中国有了政党制度,中国就会立即富强起来,这的确是浅人之见。”据此可知,严复
A.对近代政党政治有清醒的认识 B.认为中国实行政党政治利弊参半
C.对戊戌变法失败进行深刻反思 D.找到了一条正确的救亡图存道路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严复认为政党政治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疏通民意,保护民权的作用。但就中国的实际情况而言,严复又认为,如果轻率地认为,只要中国有了政党制度就会立即富强起来,那是肤浅的认识。这说明严复认为实行政党政治不能使中国立即富强,说明严复对民国建立后的政党政治有比较清醒的认识,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利弊参半”,排除B项;民国三年即1914年,而戊戌变法在1898年就已经失败,所以“对戊戌变法失败进行深刻反思”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对政党政治的看法,并没有指出中国应该走何种道路,且没有找到正确的救亡图存道路,排除D项。故选A项。
5.(2023秋·高二课时练习)中国唐朝著名僧人玄奘从长安到印度求法,曾途经巴米扬。巴米扬石窟是现存最大的佛教石窟群、巴米扬大佛是世界上最高的古代佛像(如下图)。据此可知( )
A.巴米扬石窟是玄奘学习佛法重地 B.巴米扬石窟的保存工作做得非常到位
C.巴米扬曾是佛教圣地 D.巴米扬是佛教发源地
【答案】C
【详解】从玄奘西行的路线及巴米扬石窟的地位来看,当时的巴米扬曾是佛教圣地,后受多种因素影响走向衰落,C项正确;玄奘学习佛法主要是在印度,排除A项;材料与巴米扬石窟的保存工作无关,排除B项;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排除D项。故选C项。
6.(2022秋·吉林四平·高二阶段练习)17、18世纪,一些西方传教士将儒家经典如《大学》、《礼记》、《中庸》、《论语》、《孟子》、《周易》、《书经》、《孝经》、《诗经》、《春秋》、《礼记》等翻译为西文出版。这些书籍的出版
A.推动了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 B.促进了儒学在西方的传播
C.使18世纪的欧洲成为“中国之欧洲” D.催生了大批的启蒙思想家
【答案】B
【详解】由材料可知,17、18世纪,一些西方传教士将儒家经典翻译为西文出版,这些书籍在西方起到传播儒学思想的作用,扩大了中华文化在西方的影响力,B项正确;17、18世纪时,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早已开展,儒家译本的出版没有起到推动欧洲宗教改革的作用,排除A项;使18世纪的欧洲成为“中国之欧洲”,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欧洲启蒙思想家从儒家经典中汲取合理成分,但不能说明儒家译本的出版催生了大批的启蒙思想家,排除D项。故选B项。
【能力提升】
1.(2023秋·高二课时练习)下图是汉代画像石中的“羽人”形象,蕴含着羽化升天的意思;右图是唐代莫高窟“散花飞天"形象。隋唐时披着佛教飞天的大巾、穿上长裙的无羽而飞的“飞天”普遍存在。这说明
A.宗教与宫廷画结合催生地域特色文化 B.三教合一促进文人画的形成发展
C.浪漫主义风格始终是古代艺术的主流 D.多种文化交流融合推动艺术创新
【答案】D
【详解】根据汉代“羽人”发展到唐代“散花飞天”形象结合所学可知“飞天”是印度佛教的天人和中国道教的“羽人”融合西域飞天,在长期交流融合为一形成的,说明多种文化交流融合推动艺术创新,故选D;材料没有体现宫廷画,A错误;文人画是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的,材料没有体现文人画特点,B错误;浪漫主义不可能始终是古代艺术的主流,C错误。
2.(2022秋·黑龙江牡丹江·高二牡丹江市第三高级中学校考期中)从现有文献看,东晋十一位帝王中,明确与僧尼有交往的就有元帝、明帝等八位之多;东晋权力实际掌握者王导与高僧帛尸梨密多罗交往甚厚,琅琊王氏家族中有两名成员出家为僧,其一即为王导之弟释道宝。东晋僧人与统治阶层的交往
A.打破了儒学封建社会的正统地位 B.标志着佛教中国化进程基本完成
C.形成了外佛内儒的士族意识形态 D.扩大了佛教对世俗政治的影响力
【答案】D
【详解】东晋时期,僧尼与帝王、权臣的交往增多,甚至有名门大族成员出家为僧等,说明僧人与统治阶层的交往扩大了佛教对世俗政治的影响力,D项正确;东晋时期儒学依然占据正统地位,A项错误;东晋僧人与统治阶层的交往不能说明佛教中国化进程基本完成,B项错误;“外佛内儒的士族意识形态”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
3.(2023秋·高二课时练习)伏尔泰把《赵氏孤儿》中的儒家思想加以修改,使之为他的启蒙主义思想服务。亚当 斯密在其《国富论》中以司马迁“贫富之道,莫之夺予”“物盛则衰,时极而转”的思想,论述自由竞争与价格波动。这说明( )
A.文明需要互鉴,文化需要交流 B.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世界普适性
C.启蒙思想的源头是孔子的思想 D.借用中国学术成近代西方风潮
【答案】A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伏尔泰和。亚当 斯密二人均对中国文化进行借鉴,说明的是文明需要互鉴,文化需要交流,A项正确;B项错在“普适性”,排除;儒家思想起源要比启蒙思想早,排除C项;D项错在成为风潮,排除。故选A项。
4.(2023秋·高二单元测试)利玛窦来华后着儒服行儒礼,他带来的奇器和科学知识吸引了一大批士绅,平均每日来访者多达20余人,他在写给西方教会的信中说“派往中国的传教士应该具有才能,因为我们所要接触的都是智慧高强而学问渊博的人”。这反映了当时
A.西学传播遭到强烈抵制 B.西学东渐推动社会转型
C.东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D.东西文化的巨大差异性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由于中国有着特殊的儒家文化,与天主教教义有着天壤之别,来华传教的利玛窦采取适应中国文化的方式,着儒服行儒礼,以弥合东西文化的巨大差异性,达到传播天主教的目的,D项正确;“西学传播遭到强烈抵制”的说法过于夸张,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一度引起了部分上层士大夫的关注、学习,排除A项;当时西学东渐没有推动社会转型,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只是利玛窦在中国传教的情况,并未体现“东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排除C项。故选D项。
5.(2023秋·高二单元测试)从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欧洲传教士不仅在中国传教和介绍科技知识,而且将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用拉丁文翻译了"四书""五经"等著作,多位18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家也从儒家经书译本中汲取思想因素。这一时期的"中学西渐"
A.凸显了传统文化的巨大优势 B.受益于政府开放的对外政策
C.有助于近代西方的社会转型 D.得到士大夫阶层的普遍支持
【答案】C
【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在地理大发现和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背景下,明清之际许多耶稣会传教士纷纷来华。传教士在传播西方文明的同时也将中国的政治制度、哲学思想、科学技术、文化艺术、风土人情源源不断地传播到西方国家,并产生了的积极的影响,说明这一时期的“中学西渐”对近代西方的社会转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C项正确;明末清初的“中学西渐”是在明清时期保守的对外政策和因循守旧的社会风气下进行的,并没有凸显传统文化的巨大优势,排除A项、B项;由所学知识可知,“中学西渐”并没有得到士大夫阶层的普遍支持,排除D项。故选C项。
6.(2023秋·高二单元测试)在17-18世纪法国宫廷时尚文化的引导者和代言人,法国宫廷画家弗朗西斯—休伯特·德鲁埃为蓬帕杜尔夫人画的最后一张肖像中,她即身着一条缀满了东方自然主义风格花草纹样的"中国风"印花棉布长裙。这反映了当时
A.中国文化在法国上层社会的影响B.法国艺术家热衷于代言东方商品
C.中国纺织品已大规模进入法国市场D.学习中国文化成为法国社会的主流
【答案】A
【详解】材料“蓬帕杜尔夫人”“她即身着一条缀满了东方自然主义风格花草纹样的‘中国风’印花棉布长裙”体现的是当时中国文化对法国上层社会服装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与代言东方产品的说法无关,排除B项;C项错在“大规模”,仅流行于法国上层社会,排除;材料与学习中国文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程标准】
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学习重难点】
重点: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难点:正确认识中华文化在当今人类文明的作用。
【时空坐标】
【名词解释】
▲东亚文化圈:严格意义上,是指在古代以中国为主,包括了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地。其主要特征包括汉字表达的种种文化模式、以儒学为主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中国佛教和至唐朝臻于完善的律令制度。其中,汉字是东亚文明承载的工具,其他文化特征都是以汉字为基础、以汉文为传播媒介而形成的。
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形成了丰富多彩而又独具特色的文化,秦汉以后中华文化逐渐影响周边,中国成为东亚文化传播的中心。日本、越南、朝鲜与中国相邻而居,或一衣带水,或壤土相连,或山川相连,有着良好的地缘关系,这就为相互之间的交往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是东亚文化圈的形成时期;隋唐是东亚文化圈的兴盛时期;宋元明是东亚文化圈的发展期;清朝是东亚文化圈的瓦解时期。
▲谚文、假名和喃字:谚文指朝鲜语(或韩国语)的表音文字。谚文是一种参考借鉴汉字方体形态的方块拼音文字,与拉丁文、汉语拼音体系、日本假名(平假名和片假名)等一样是表音文字。假名,日语的表音文字。“假”即“借”,“名”即“字”。意即只借用汉字的音和形,而不用它的意义,所以叫假名,而称汉字为真名 。假名主要分为“平假名”和“片假名”两种。平假名源于汉字草书,正式使用约从公元九世纪起;片假名源于汉字楷书,正式使用约从公元十世纪起。 喃字,又称字喃,指的是越南主体民族京族曾经使用过的文字,是汉字型孳乳文字中的一种。越南在长期使用汉字的同时,假借汉字和仿效汉字结构原理和方法,依据京语的读音,创造了这种文字。6 世纪开始盛行。分为假借喃字、形声喃字和会意喃字。古代越南官方仅使用汉字,民间则有一种共同使用喃字与汉字标记越南语的方式,被称为汉喃文。
▲西学东渐(jiān):西学东渐,是指从明朝后期到近代的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标志是利玛窦来华,以西书七千部为代表。以来华西人、出洋华人、书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为媒介,以香港、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为重要窗口,西方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重大影响。
【知能结构】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学习聚焦: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在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
(一)佛教文化的传入与本土化
(1)传播历程:
两汉之际 古印度佛教传入中国
魏晋南北朝 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 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隋唐 佛教出现不同宗派, 成为主流,佛教 本土化
宋明 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 理论的宋明 形成,佛教融合为 的一部分。
(2)传播原因:(魏晋南北朝开始广为流传的原因)
①社会动荡,人民凄苦,满足人们精神慰藉的需求。
②佛教本身具有合理之处,弥补中华传统文化不足,容易被统治者利用。
③中国传统儒学思想具有包容性、融合性。
(3)传播影响:
①积极:
习俗 对中国人的 、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 、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艺术 中国传统的 、书法和绘画,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
建筑 建筑艺术受佛教影响(如: 、 、 )
②局限: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出世态度有悖于儒家伦理纲常;不利于军队和官府发展;不利于国家的赋税徭役;
寺庙奢侈,僧侣不检。)
(二)西方文化的传入——西学东渐
(1)明末清初西学的传播(帝国时代)
①明末,意大利人 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事。《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等人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
②17世纪,清政府任命来自欧洲的汤若望、 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
(2)清末民初的西学东渐(转型时代)
(1)背景
19世纪中叶,随着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发展
① 林则徐、魏源等 开明官员,主张学习西方,提出 。
②1856一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进行洋务运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创立京师同文馆,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等;
③1894一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传播西方科学理论以及社会改革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等。资产阶级革命派传播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理论,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等;
④1900一1901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蓬勃兴起,爆发辛亥革命。之后,先进知识分子发动新文化运动,主张吸收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⑤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 ,重新探索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中国爆发五四运动,大大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拓展延伸1】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
特点:①主题明确: ;
②呈渐进性: ;
③态度由被动到主动:前期的被动接受西方文化,后期的主动选择马克思主义。
【拓展延伸2】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与清末民初西学东渐的比较
【拓展延伸3】如何对待外来文化?
(1)应在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下,积极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对待外来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在外来文化面前,既要保持本民族文化的自信,也切忌盲目自大,固步自封合作探究1:美国州际高速公路得以发展的原因?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学习聚焦:中华文化的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1.东亚文化圈:对朝鲜、日本和东南亚的影响
(1)文化的传播
文字 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已传入 、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各国又在 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
儒学 3—5世纪,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 成为官学
佛教 大约在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 、 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
(2)社会制度与生活
朝鲜 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
日本 7世纪,日本实行 ,制度以 为蓝本
越南 教育体制移植于中国, 跟中国的基本一样
社会生活 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也深受 影响
(3)移民
14世纪末 中国人进入 ,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
15世纪 大批华侨移居东 ,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 的壮举,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2.对欧洲的影响
(1)古代科技:四大发明对欧洲的影响
造纸术 8世纪以后,中国的造纸术传入 、 及 。纸的出现,对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火药 13世纪经 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骑士阶层日渐衰落,殖民扩张,推动封建制度瓦解。
指南针 促进了 ,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印刷术 大大推动了 运动和 ,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2)思想文化:16-18世纪,儒家思想为代表的 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
(3)生活文化:中国的茶、 、瓷器、园林和建筑在欧洲成为时尚。
【拓展延伸4】中华文化对人类发展的影响还表现在哪些方面?
长期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促使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在世界范围内流行。
科举制度西传与西方的文官制度的确立
思考:联系社会生活,举例说明中华文化在当今人类文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
科技方面:青蒿素、杂交水稻;
国际关系方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中华文化作为世界主要文化之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过数千年的连续发展,中华文化不仅在过去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当今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着自己的贡献。
【本课结构】
分层作业
【基础巩固】
1.(2022秋·重庆璧山·高二重庆市璧山来凤中学校校考阶段练习)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出家,还要尊敬父母,忠于国君,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所以中国的寺院有的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对材料推断最合理的是
A.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逐渐趋同B.佛教被统治者改造成精神统治工具
C.中国佛教与儒家争夺正统地位D.佛教深受中国文化浸润利于其传播
2.(2022秋·河北张家口·高二统考期末)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文明形成以后,经历夏、商、西周三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到秦汉时期形成大一统的格局,一个强大而稳固的文明中心确立并且不断地向外辐射,在唐宋时期达到了高潮。中国的稻谷、丝绸、茶叶、陶瓷、漆器、医药等源源不断地输往东南亚等地。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 )
A.以中国为中心的文化圈日益成熟 B.中国同东南亚等地交往以物质交流为主
C.东南亚等地发展越来越依赖中国 D.中外贸易缩小了不同国家间文化的差异
3.(2022秋·高二课时练习)下表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西周时期,周公将远古到殷商的原始礼仪加以整理、改造,形成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至深的“周礼” “周礼”源远流长,继往开来
B 3一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传承性和包容性
C 伏尔泰认为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言基督未曾说过,赞美孔子“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思想 儒家思想总体上符合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D 莱布尼茨在阅读中国的《易经》后,发现易经图可以用来解释二进制数表 《易经》推动了西方近代科学的产生
A.A B.B C.C D.D
4.(2023秋·高二课时练习)民国三年,严复连续发表《说党》系列文章,阐释其对政党政治的看法。严复认为政党政治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疏通民意,保护民权的作用。但同时又说:“如果轻率地认为,只要中国有了政党制度,中国就会立即富强起来,这的确是浅人之见。”据此可知,严复
A.对近代政党政治有清醒的认识 B.认为中国实行政党政治利弊参半
C.对戊戌变法失败进行深刻反思 D.找到了一条正确的救亡图存道路
5.(2023秋·高二课时练习)中国唐朝著名僧人玄奘从长安到印度求法,曾途经巴米扬。巴米扬石窟是现存最大的佛教石窟群、巴米扬大佛是世界上最高的古代佛像(如下图)。据此可知( )
A.巴米扬石窟是玄奘学习佛法重地 B.巴米扬石窟的保存工作做得非常到位
C.巴米扬曾是佛教圣地 D.巴米扬是佛教发源地
6.(2022秋·吉林四平·高二阶段练习)17、18世纪,一些西方传教士将儒家经典如《大学》、《礼记》、《中庸》、《论语》、《孟子》、《周易》、《书经》、《孝经》、《诗经》、《春秋》、《礼记》等翻译为西文出版。这些书籍的出版
A.推动了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 B.促进了儒学在西方的传播
C.使18世纪的欧洲成为“中国之欧洲” D.催生了大批的启蒙思想家
【能力提升】
1.(2023秋·高二课时练习)下图是汉代画像石中的“羽人”形象,蕴含着羽化升天的意思;右图是唐代莫高窟“散花飞天"形象。隋唐时披着佛教飞天的大巾、穿上长裙的无羽而飞的“飞天”普遍存在。这说明
A.宗教与宫廷画结合催生地域特色文化 B.三教合一促进文人画的形成发展
C.浪漫主义风格始终是古代艺术的主流 D.多种文化交流融合推动艺术创新
2.(2022秋·黑龙江牡丹江·高二牡丹江市第三高级中学校考期中)从现有文献看,东晋十一位帝王中,明确与僧尼有交往的就有元帝、明帝等八位之多;东晋权力实际掌握者王导与高僧帛尸梨密多罗交往甚厚,琅琊王氏家族中有两名成员出家为僧,其一即为王导之弟释道宝。东晋僧人与统治阶层的交往
A.打破了儒学封建社会的正统地位 B.标志着佛教中国化进程基本完成
C.形成了外佛内儒的士族意识形态 D.扩大了佛教对世俗政治的影响力
3.(2023秋·高二课时练习)伏尔泰把《赵氏孤儿》中的儒家思想加以修改,使之为他的启蒙主义思想服务。亚当 斯密在其《国富论》中以司马迁“贫富之道,莫之夺予”“物盛则衰,时极而转”的思想,论述自由竞争与价格波动。这说明( )
A.文明需要互鉴,文化需要交流 B.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世界普适性
C.启蒙思想的源头是孔子的思想 D.借用中国学术成近代西方风潮
4.(2023秋·高二单元测试)利玛窦来华后着儒服行儒礼,他带来的奇器和科学知识吸引了一大批士绅,平均每日来访者多达20余人,他在写给西方教会的信中说“派往中国的传教士应该具有才能,因为我们所要接触的都是智慧高强而学问渊博的人”。这反映了当时
A.西学传播遭到强烈抵制 B.西学东渐推动社会转型
C.东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D.东西文化的巨大差异性
5.(2023秋·高二单元测试)从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欧洲传教士不仅在中国传教和介绍科技知识,而且将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用拉丁文翻译了"四书""五经"等著作,多位18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家也从儒家经书译本中汲取思想因素。这一时期的"中学西渐"
A.凸显了传统文化的巨大优势 B.受益于政府开放的对外政策
C.有助于近代西方的社会转型 D.得到士大夫阶层的普遍支持
6.(2023秋·高二单元测试)在17-18世纪法国宫廷时尚文化的引导者和代言人,法国宫廷画家弗朗西斯—休伯特·德鲁埃为蓬帕杜尔夫人画的最后一张肖像中,她即身着一条缀满了东方自然主义风格花草纹样的"中国风"印花棉布长裙。这反映了当时
A.中国文化在法国上层社会的影响B.法国艺术家热衷于代言东方商品
C.中国纺织品已大规模进入法国市场D.学习中国文化成为法国社会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