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测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测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24 09:59: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右图是中国文化区域分布示意图。从图中
可以获取的正确信息是
①文化起源广泛但不均衡
②遗址都集中在黄河流域
③大部分属于旧石器时代
④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2.《尚书·酒诰》云: “人无于水监(照看自己的形象) ,当于民监。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天人合一 B.兼爱尚贤     
C.以民为本      D. 天下为公
3.《易传·系辞上》说,圣人行事的准则,是“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平昼夜之道而知”。材料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主要是
A.道法自然 B.崇德尚贤
C.民本思想 D.和而不同
4.以下思想体现的文化内涵与孟子的“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思想一致的是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C.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5.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
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C.对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D.推动了儒家世界观的新突破
以下是一位同学制作的中华文化发展历程年代尺,下列对隋唐时期文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中国古代社会的礼制形成,青铜文明日臻成熟
B.儒佛道中外文化交流融通,中华文化呈现繁荣
C.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理论,科技艺术达到顶峰
D.专制思想禁锢了文化发展,中华文化近代转型
7.下列语句中都提到“天子”。按所涉及的人物、事件演进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②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③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④天下为主,君为客……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以为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①②④ D.③②①④
8.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
A.主张国家至上 B.批判封建伦理
C.反对西方民主 D.传播马克思主义
9.阅读下表,其中①②处分别应是
史料 内涵
“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①  
“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 崇德尚贤
“制天命而用之” 顺应自然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②  
A. ①仁爱孝悌;②民本思想 B. ①以民为本;②和而不同
C. ①天下为公;②止于至善 D. ①革故鼎新;②厚德载物
10.1923年,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公开征集校歌,汪鸾翔先生撰写的歌词被公认为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精神、体现清华教育宗旨。其中一句歌词是:“立德立言,无问西东。”它体现了
A.古今贯通的治学理念 B.救亡图存的时代呼声
C.开放包容的文化精神 D.经世致用的教育思想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帝国为什么经历分裂后能恢复而罗马帝国却不能,一个原因可能是中国王朝比拜占庭帝国更充分地保留了帝国的传统。如果皇帝依靠的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力,那他就会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中国的文字也比西方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有着更大的文化上的连续性。
——摘编自[美]费正清、[美]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
(1)概括材料一中有利于中国稳定和统一的因素。
材料二 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2)据材料二,指出理学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概述中华文明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基本特质。
第1课 参考答案
1.D  2.C  3.A  4.D   5.B  6.B  7.A  8.B  9.B  10.C
答案要点
(1)因素:充分保留传统;合理选官;实行德政;汉字文化延续功能强。
(2)作用:引导人们关注现实;有利于培养道德品质。
原因:儒学受到佛道思想的挑战;复兴儒学的需要,宋明理学家的学术创新。
(3)特质:延绵不断;兼收并蓄,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