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24 10:02: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标分析
重点: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难点:正确认识中华文化在当今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
教材简析
教材内容不仅叙述了中华文化对不同地区的影响,还用较大篇幅叙述了中华文化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大致发展脉络。
基于课标和教材内容,本课将主题确定为“美人之美,美美与共”。这既符合中华文化在对外交流中不断发展的史实,也符合课标的重点要求,“美人之美”意在强调中华文化不断吸收不同国家的优秀文化,以促进自身的发展,“美美与共”则是强调中华文化不仅促进中华民族的发展,也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极大的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拓展资料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
导入
视频导入,通过放映俄罗斯将中文纳入外语考试的新闻,引出本课的主题:“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导语:俄罗斯将汉语纳入到外语考试当中,证明中华文化在俄罗斯怎么样(预设:得到了传播),而我们中国的高考体系,外语科目的考试,不仅有英语,也有俄语和日语,这体现了“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文化交流现状,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绝不是中华文化单向的向外输出,它是“美美与共”的存在。)
一、博采众长, 促文化繁荣
师:展示如下地图,梳理中外文化交流的大致时间线索,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师:放映如下表格,让学生自主梳理教材内容,即培养学生对传统题型(作用类题目)的作答能力,也落实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的培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导向。
师:放映如下地图和材料,设置题目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让学生思考并回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当材料不能直接为问题提供答案时,我们该怎么作答。
材料1
材料2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尔国王或误听尔臣下之言,任从夷商将货船驶至浙江、天津地方,欲求上岸交易,天朝法制森严,各处守土文武恪遵功令,尔国船只到彼……定当立时驱逐出洋。——《清高宗实录》卷1435乾隆五十八年八月己卯
师:放映如下材料,帮学生树立对待文化交流的正确立场。
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7卷
面向世界,助推人类文明的进步
师:放映如下两幅图,让学生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思考这两幅地图,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基于材料,对问题进行历史解释的能力。
师:放映如下表格,让学生自主梳理中华文化在不同国家的传播及其影响,重在让学生自主的学习,分清楚史实和结论,为观点评述类题目的讲解做铺垫。
师:放映如下材料,设置题目为:评述材料中的观点,在课堂上展示学生的作答情况,以培养学生作答开放性题目的能力。
材料
中国的发明曾为欧洲的文艺复兴铺平了道路。——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师:在课堂的最后,以党的二十大报告结束本课,让学生齐读一遍,涵养家国情怀。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摘编自党的二十大报告
板书
一、中外文化交流
由近及远、博采众长、文化繁荣
二、中华文化的外传
由近及远、领域广泛、推动文明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