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24 10:04: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丝路贸易作用下的古代区域文化交流
【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丝绸之路的发展,深入理解丝绸之路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大概念及解读】
本课时“大概念”确定为:丝路贸易作用下的古代区域文化交流
广义的丝绸之路,包括亚欧非陆上和近海丝绸之路(陶瓷之路、草原丝路、西南丝路、香料之路),是新航路开辟之前中西方交往的重要商路。人们通过海陆交通商路开展经贸往来及文化交流。不同区域的商品蕴含着不同区域的特色文化,不同区域商品交换本身就承载着文化交流的使命。通过丝绸之路等欧亚商贸路线所开展的商品交换,同时带动了东西方之间人文、科学、技术、艺术、宗教等文化领域的交流与传播。
【教学目标】
1.通过时空定位和史料阅读,了解汉代丝绸之路开辟的史实。能够叙述丝绸之路发展的历程。(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2.借助史料,对比分析丝绸之路开辟前后的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变化,理解丝绸之路开辟的重要意义。通过史料阅读,阐释东西方文明交流发展的趋势。(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3.运用史料,分析理解在商贸活动推动下的古代东西文化,在交流中互相了解、互相借鉴,自我创新,以及和平友好的文化内涵,深刻认识文化在不断交流、借鉴中向前发展。(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基于丝路商贸活动的文化交流。
难点:概括古代丝路贸易的特点;理解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之间的关系。
【教学资源分析】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
(二)教学方法
坚持以情境教学法为主,配合使用史料教学法和合作探究法开展课堂教学。
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和生活情境,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通过每个环节问题解决达成对知识的掌握。让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采用史料教学,提供文字史料、图片史料,对史料进行细致分析,培养学生阅读和史料分析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史料的搜集与鉴别,考察史料的可信度和使用价值;教会学生运用相关史料形成新的问题视野,逐渐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教法、学法建议】
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主要讲古代中西方依托于商路贸易的文化交流,因此,文化交流是重点,不要将过多的重点放在商路上,否则容易讲成经济史。讲文化交流部分时,可以分为中国输出文化及外国文化输入中国两个角度。进入高中选择性必修3的学习,学生既有初中历史学习的相关基础,又有高一中外历史纲要的知识作为背景,所以可以提升教学的站位,从学科素养的角度设计一些问题。虽然本课的内容集中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但要拓宽历史的视界,实际上是通过中西方商路贸易反映文化交流现象。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商路贸易在世界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回应单元主题,同时,认识到人类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通过相互借鉴而充分发展的深刻立意。
【教学进程】
课程导入
采取趣味活动的导入方法,出示《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书中的部分目录,请学生对目录进行大致分类:
学生发言:主要对比左右两侧的目录名称,大致可以划分为和平与战争两类;也可以抽取其中部分名称,划分为物质和精神两类。
教师讲述:是的,丝绸之路不只是中国历史上同外界沟通的重要渠道,更是中国对外和平交往的历史文化符号。丝绸之路不仅是物质文化之路,还是精神文化之路。物质繁华和文化交流相呼应,在古代丝绸之路的商贸活动推动下,传统中国以和平交往的姿态向外部交流,在打开中国视野感受世界文化的同时,也让世界文化感受到了中国人热爱和平,和谐包容的中国风度。那么历史上丝绸之路呈现怎样的时空特点呢?我们来看看同学们的预习汇报。
环节一 图说历史:和平视域下古代丝绸之路的时空特征
请结合教材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图和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写,并推举一名小组成员进行讲解。
图1 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图
丝绸之路 路 线 主 要商 品 事 例 (不限于唐朝)
陆上丝绸之路 起点:长安 终点:欧洲(大秦) 丝绸 张骞通西域
海上丝绸之路
草原丝绸之路
西南丝绸之路
你的结论 (1-3句话)
教师邀请两个小组代表进行展示并进行点评,对两组成果的优缺点进行客观的点评。通过学生提出的结论,引导学生归纳古代丝绸之路以和平交流为主的特征,意识到传统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意义。
设计意图:结合历史地图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回到历史的时空特点,透过对丝绸之路相关时空史实的归纳和整理,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素养。
环节二 史料实证:包容视域下唐朝人眼中的丝绸之路
教师讲述:丝绸之路是一种精神之路,丝绸之路发展过程中展现出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气质。丝绸之路成为一个和平交流的文化符号,在丝绸之路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人向茫茫戈壁发起了挑战,凿空沟通了东方和西方的陆上丝绸之路;中国向大海发起了挑战,越过瀚海波涛与外部进行沟通,建立了海上丝绸之路。此外,勤劳勇敢的中国人还向北方的茫茫草原和西南的崇山峻岭发起了挑战,开拓出了西南丝绸之路和草原丝绸之路。古代先辈开拓丝绸之路体现出的勇敢无畏和开拓进取一直在激励着中华民族的成长。接下来让我们透过四块唐碑来走近丝绸之路,感受丝绸之路的历史和风华。
图2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图3 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
碑刻1相关材料: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中的“大秦”是古代中国对罗马帝国的称谓,而景教则是早期基督教的一个派别——聂斯托利派传入中国后的称谓。碑刻中记载公元635年,当主教阿罗本来唐时,太宗皇帝派遣宰相房玄龄,带领臣仆们到西郊欢迎,迎宾入宫,并邀至皇帝藏书室,翻译经典,皇帝在禁宫内亲自问道。皇帝深感此道之正义和真实,下令传授于民。唐代苏冕在《唐会要》中记载“道无常名,圣无常礼,随方设教,密济众生。波斯僧阿罗本远将经教来献上京,详其教旨,玄妙无为,生成立要,济物利人,宜行天下。所司即于义宁坊建寺一所,度僧廿一人。”
——摘编整理自《唐会要》
碑刻2相关材料:“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 多处记载了王审知开辟甘棠港,大力倡导海外贸易,福州与东南亚、阿拉伯等国家进行海外贸易的相关内容,是我国现存的少有的研究唐末五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碑刻。福建僻居海隅,武夷山如同天堑适合割据一方、自立门户,但王审知“宁为开门节度使,不做闭门天子”,仅在唐亡后接受了后梁的“闽王”封号,却从未称帝,依然将心思放在了富国强民上。
——摘编自陈恺旻《从<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看海上丝绸之路中的福州》
图4 乌兰浩木碑 图5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
碑刻3相关材料:与传统意义上的丝绸之路相比,草原丝绸之路的领域更为广阔,只要有水草的地方,也就有路可走,故草原丝绸之路的中西地带,往往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改变。……根据草原地区的考古发掘来看,草原丝绸之路除了传输丝绸外,文化的传播、宗教的传播、各类发明创造和技术的传播,显得更多、更广、也更快捷。
——摘编自王大方《论草原丝绸之路》
碑刻4相关材料:镌立于唐宪宗元和四年,碑文的内容主要是赞颂诸葛亮的“事君之节,开国之才,立身之道,治人之术”,缅怀蜀汉遗德,感慨当世之政。碑中尤其肯定诸葛亮治蜀功绩中的“定南方”(平定南中地区)和对内屯田和对外贸易“财用足”。在对外贸易中蜀锦行销中国,就算受到魏国经济封锁,蜀锦也可以“魏则市于蜀 ,而吴亦资西道”,甚至修整商旅通道便于行销北方和南中地区。蜀锦成为蜀汉政府的主要财政来源和对外经济贸易主要商品 ,使成千上万的以养蚕织锦为业的益州人民的生活来源得到了保障。
——摘编整理自解学东《诸葛亮的经济思想》
合作探究
请根据学案材料和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唐朝人眼中的丝绸之路与区域文化交流 小组成员 :
碑刻 观察记录 事 件 (1句话) 你的结论 (1-2句话)
碑刻1 时间:唐代 地点:长安 人物:阿罗本 唐朝前期景教开始在中国传播。 唐朝前期景教传入中国后,受到统治者唐玄宗的支持。景教传入丰富了唐朝的宗教文化,也有助于中外文化交流。
碑刻2
碑刻3
碑刻4
设计意图:通创设生活情境和学术情境,丰富历史情境开展历史教学,结合具体具体问题进行分析论述,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核心素养。
(二)课堂探究:
图6 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分布图(669年)
思考1:请结合碑刻一和所给材料重返历史现场:结合历史地图如果你是波斯景教主教阿罗本,你会选择怎么前往长安拜见唐太宗,并解释原因?
陆上丝绸之路;原因一距离较近,原因二路程安全。
图7 金、南宋、西夏对峙图(1142年)
思考2:请结合碑刻二和所学知识,结合晚唐时空特点思考,为何王审知大力倡导海外贸易?
藩镇军阀混战,政局动荡陆路受阻,福建地区地理环境,统治者的治理理念。
图8 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图
思考3:请结合碑刻三和所给材料概括草原丝绸之路的特点。
特点呈现带状分布;纵贯欧亚大陆中部;以草原地区为中心;交流频繁快捷。
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专门撰写了《与群臣论蜀锦书》,“前后每得蜀锦,殊不相比,适可讶。而鲜卑尚复不爱也,自吾所织如意虎头连璧锦,亦有金薄、蜀薄,来至洛邑,皆下恶。”劝告宗亲豪族不要购买,认为流入魏境的蜀锦多是残次品,连鲜卑人都瞧不上。可见当时从蜀国流入魏国蜀锦有相当部分用于贸易,转卖给北方的鲜卑各部。20世纪90年代,中外考古队在新疆进行考古发掘,出土三国时期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蜀锦。
——摘编自陈金凤《诸葛亮军事经济思想与战略论析》
图9 蜀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三国) 图10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
思考4:结合碑刻四和所给材料,请指出《与群臣论蜀锦书》和“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蜀锦分别具有什么史料价值;有同学根据以上两个信息判定当时西南地区蜀锦可能在北方丝绸之路流通,你是否同意,请从史料实证角度进行解释。
价值:《与群臣论蜀锦书》属于文献史料,对于研究三国时期曹魏的蜀锦贸易有重要历史价值;发掘的蜀锦属于实物史料,对于研究三国时期曹魏的蜀锦流通有巨大历史价值。
解释:同意。结合二重证据法分析,三国时期的文献史料表明有蜀锦在魏国贸易,还有在西域地区发掘的实物史料“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蜀锦证明。文献史料和考古实物史料相符,由此可以证明。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历史地图和考古文物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结合具体史实展开回答问题,透过对相关史实进行归纳和整理,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素养。
环节三 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的时代价值
教师讲述:回望历史,丝绸之路在现代中国焕发生机。丝绸之路展现出的热爱和平,和谐包容的精神对当前的“一带一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启示意义。让我们借鉴历史服务现实,一起探究丝绸之路的时代价值。
图11 “一带一路”示意图(亚欧部分)
学生探究:
思考:结合所学知识和历史地图,思考“一带一路” 的时代价值。
时代价值:对于世界有利于增进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实现各国资源的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利于消除分歧增进友谊,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
对于中国有利于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有利于保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教师讲述:一带一路,通过交通实现互联互通。历史经验证明,动乱破坏经济文化交流,和平友好的商贸活动承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历史事实,证明了人类文化也构成了命运共同体。
总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丝绸之路精神,把我国发展同沿线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把中国梦同沿线各国人民的梦想结合起来,赋予古代丝绸之路以全新的时代内涵。伟大成就提振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征程。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机遇和成果属于世界。新的伟大征程上,中国将继续弘扬丝路精神,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坚定不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
通过本课学习,有助于理解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深刻内涵。归纳本课所学,主要有:1.古代丝路的发展概况及基于丝路贸易的古代文化交流与传播;2.深刻认识古代丝路贸易推动下的文化交流,和平友好,文明互鉴,人类文化发展也是命运共同体。
设计意图:透过对相关史实进行归纳和整理,结合具体史实展开分析论述,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素养。
【板书设计】
【课后探究】
利用网络资源查阅吉隆唐碑背后的历史事件,并了解新时代的“丝绸之路精神”。
图10 吉隆唐碑
吉隆唐碑:上世纪90年代初期,西藏文物考古人员在吉隆县乃村进行调查时发现一处石刻。考古专家经过对岩壁石刻的鉴定确定年代最早为吐蕃时期,而这也证明了这条千年古道的存在。石刻上书“大唐天竺使出铭”7个大字,铭文从右向左排列,由于年代久远字迹有点模糊。后来,经考古专家对石刻铭文进行考证,确认石刻铭文每行19字,总字数415字,记载了大唐王玄策历经艰难险阻出使天竺(今印度),刻这块石碑记载他的功绩。碑文的大意为:大唐显庆三年六月,大唐国势强盛,高宗皇帝继承太宗皇帝所开创的宏伟功业,一统天下之威,教化所至,达于四海。故派遣使节左骁卫使王玄策等选关内良家之子数人,经过一年的艰苦跋涉,越雪山、过栈道,经小羊同之西出使天竺,因感征程之艰辛,边境风光之壮美,留下数行石刻以纪云。
【基于大概念教学和深度学习的反思】
1.在教学设计方面,贯彻深度学习理念,依据课程标准制定课时教学目标。坚持“双主教学”充分利用教师主导性并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2.在教学实践方面,立足深度学习理念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学中设置梯度合理的问题链和问题群,充分满足各层次学生的深度学习要求。
3.在教学中设问方面,根据学生学情注意设问准确性,需要在矛盾点、核心点以及现实点设问,适当增加开放性设问,激发学生的思考和互动。
4.在教学重难点层面,需要在教学环节中渗透大概念,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增加师生互动,适当减少教师的讲授,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5.在教学情境方面,主要进行情景式教学。从学术情景、学习情景好生活情景进行设计,精选史料创设情境,紧扣主题,开展历史教学。
6.在作业设计方面,从深度学习出发结合“大作业观”进行设计。作业设计分为预习作业、课堂作业和课后探究,依托作业落实深度学习及学习评价。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