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标:
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目录
二、兼收并蓄历久弥香——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统文化的演变和内容
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统文化的演变和内容
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就是在历史上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
“包括物质、精神、制度、行为四层面的文化,是广义文化;作为不停运行的广义文化在观念领域摹本的精神文化,是狭义文化。”——冯天瑜.中国文化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概念: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它是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一种统称。
中华传统文化,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中华传统文化经历了有巢氏 、夏朝等之后绵延发展至今。中华传统文化主要由儒、佛、道三家文化为主流组成。在儒、佛、道三家文化基础上派生出的各种艺术(如绘画、雕塑、书法、戏剧、节日等),是其具体表现形式。
起源上古
奠基先秦
繁荣秦明
禁锢明清
进步近代
多元一体
文明古国
百家争鸣
礼乐制度
秦法汉儒
理学兴盛
礼教八股
进步思潮
西学东渐
特色理论成果
2、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P3思考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统一主流,相对隔绝;农耕传承、思想、文字传承;民族交融;自身兼收并蓄等;……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多元性: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和北方草原文化区。
一体性: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区城,后形成华夏族。
起源上古
奠基先秦
P3史料阅读: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礼记·乐记》
指出材料反映的制度,并作简要解释。
礼指礼仪规范,乐指音乐、舞蹈,后指和谐。周公"制礼作乐"形成独有文化体系,后经孔子和孟子等承前启后,聚合前人的精髓创建以礼乐仁义为核心的儒学文化系统。它是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工具,强调“和而不同”。
繁荣秦明
禁锢明清
进步近代
3、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核心:
①关于修身(个人):
五伦八德等培养了中华传统美德;
②关于齐家治国(社会):
和谐社会:礼乐制度(和而不同);顺应自然
③关于平天下(国家):
民本思想、家国情怀、天下大同。
《礼记·大学》浓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五伦是指父子、兄弟、夫妇、君臣、朋友,包括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君臣有义、朋友有信;八德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五伦八德,人伦之道也,这是人应当具备的基本道德,为人应该遵守为人之道,人道完成而可达天道矣。人道不修与禽兽何异。——百度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荀子》
P4史料阅读: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管子·牧民》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胫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吴兢《贞观政要》卷1《君道》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衣食住行:丝绸;瓷器;茶叶;饺子;旗袍;四合院;…
科技:中医;农学;四大发明;…
文艺: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武术;戏剧(昆曲、京剧)…
节日习俗: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3、中华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
二、兼收并蓄历久弥香——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材料 汉武帝独尊儒术,确立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魏晋玄学的产生与发展、唐朝佛学的繁荣使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但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和发展。到了宋代,儒、道、佛相互渗透,形成了吸收佛道思想阐述儒学的新教派——理学。宋元时期,科技、史、文化、艺术高度繁荣。明清之际,个性解放的思想出现。清初,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冯天瑜《中国文化史》
材料 中国哲学家冯友兰曾经说:“在世界上中国是文明古国之一。其他古国现在大部分都衰微了,中国还继续存在, 不但缝续存在,而且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中国是古而又新的国家。《诗经》上有句诗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旧邦新命,是现代中国的特点。”
1、中华文化的特点:
材料 汉武帝独尊儒术,确立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魏晋玄学的产生与发展、唐朝佛学的繁荣使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但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和发展。到了宋代,儒、道、佛相互渗透,形成了吸收佛道思想阐述儒学的新教派——理学。宋元时期,科技、史、文化、艺术高度繁荣。明清之际,个性解放的思想出现。清初,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冯天瑜《中国文化史》
儒学正统
兼收并蓄
材料 中国哲学家冯友兰曾经说:“在世界上中国是文明古国之一。其他古国现在大部分都衰微了,中国还继续存在, 不但缝续存在,而且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中国是古而又新的国家。《诗经》上有句诗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旧邦新命,是现代中国的特点。”
历久弥新(独具一格)
高度繁荣,清初受禁锢……
根据材料指出中华文化的特点。
2、中华文化的价值——历久弥新:
③正确看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推陈出新。
①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
个人修身:五常、八德等传统美德;
家庭社会:和谐社会(礼乐制度、和而不同)和谐自然;
国家:爱民爱国、天下大同——人文精神
②传统文化的糟粕部分:
等级:三纲;唯心:理学;人性:灭人欲;
妇女:三从四德;思想:八股取士;
爱国
敬业、诚信、友善
和谐
自由
平等
④其命维新(历久弥新)——中华文化新时代的传承:
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寻宝》《中华医药》《子午书简》《九州大戏台》《民歌·中国》《百家讲坛》
中国教育电视台节目:同上一堂思政课
上海电视台:《文化中国》 山东电视台:《新杏坛》
北京电视台:《中华文明大讲堂》《这里是北京》《养生堂》 《收藏秀》
课堂探究选讲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它的长期发展过程中,由于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的推动和思想家们的概括提炼,逐渐形成了一系列优秀的文化传统。这些优秀文化传统,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时于中华民族的成长壮大,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而这些优秀文化传统的相互凝聚和整合,便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由于中国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表现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思想也不是单纯的,而是一个包含着诸多要素的思想体系。“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就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示例1:
论题:中华文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优秀的文化传统
阐述:中国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大约从夏朝开始,中国进入青铜时代,春秋时期,孔子确立了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战国时期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汉代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并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宋代理学形成,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勒劳智慧的中国人民
形成了内容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主张和而不同。这些内容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民族文化不断发展前进的内在动力,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
综上所述,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最深层、持久的力量,
示例2
论题:以人为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阐述: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西周时周公提出“保民”思想,建立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春秋时期孔子提倡“仁”“爱人”,要
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后世儒学思想家大多坚持以人(民)为本的思想,如孟子提出“仁政”说,主张“民贵君轻”,荀了提出“君舟民水”论。人(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并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推动中国历史的发展。
课堂小结
起源上古
奠基先秦
繁荣秦明
禁锢明清
进步近代
内涵(核心)(精髓):
修身(个人)齐家治国(社会,和而不同)平天下(国家,爱国爱民、天下大同)。
特点:
兼收并蓄;历久弥新;一度繁荣后受禁锢……
价值:
历久弥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2021·湖南高考·1)有学者对《诗经》风、雅、颂的时代与内容进行考察,其发现如表1所示:
表1
多数诗篇的形成时代 整体上对“天”的态度
《周颂》 西周初年 颂天
《大雅》 西周中期至西周晚期 疑天
《小雅》 西周晚期至东周初年 骂天
《国风》 西周末年至春秋中叶 不理天
据此可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
A.天子权威不断强化 B.天道观持续衰落
C.人文意识逐渐增强 D.人性论走向成熟
课后拓展案
1.(2022海南)孟子所说的“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与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的比喻,在后世广为流传。由此可见,二位思想家都
A.成长为一代儒学大师 B.具有朴素民本思想
C.生活在社会变革时代 D.主张尊重自然规律
2.(2022湖南)魏晋时期,佛教人士被斥责剃发出家,抛妻弃子,枉顾伦孝。佛教辩解僧尼出家并非背弃伦常孝悌,而是践行更伟大的道义,取得更卓越的成就来为家族争光。这反映了当时
A.儒家传统观念遭到颠覆 B.儒学汲取佛学自我革新
C.佛教积极融入本土文化 D.三教合流趋势愈发明显
课后拓展案
3.(2022湖北)小楚同学根据冯天瑜、杨华、任放的《中国文化史》制作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圈分布图”,该图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圈的主要特点是
A.源远流长 B.多元包容
C.泾渭分明 D.争霸称雄
4.(2019·全国Ⅱ卷高考·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5.(2022浙江)19世纪60到90年代中期,中国报刊名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相当数量的报刊都使用了“新”字,如《中国教会新报德文新报《昭文新报》等,真是数不胜数。以下关于“新”报说法正确的是
A.通过报刊以“新”的视野学习西方
B.是东学西渐在社会各领域的影响
C.开启外国人在中国的“新”统治秩序
D.《昭文新报》创办于1875年的汉口
6.(2022山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学者关注天下兴亡与国家盛衰,追求在现实社会中建功立业。他们以学术研究为国家与社会服务,不做为学术而学术的纯理论研究。儒家总结上古圣人施政安民的理念,揭示“先王得位行道,经纬世宙之迹,而非托于空言”,成为学者从盛衰兴亡中探讨治国之道,实现经世致用的思想渊源。他们根据时代环境与社会现实的需要,针对治国兴邦的各种问题展开研究,以是否有益于世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反映崇尚实际、注重实效的实用理性。
——摘编自庞天佑《论儒家思想与中国古代学者的人文精神》
材料二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思想,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如今,其精华部分仍然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借鉴传承。近年来,“孔子学院”相继在韩国、法国和非洲开办,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儒家思想依然具有现代价值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6分)
(1)特点:注重对治同安邦的研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崇尚实际和实用(或以经世致用为主题)。(6分)
(2)解释:儒家提倡“仁”“礼”“道义”“和为贵”“和”“和而不同”“以德治民”等道德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儒家的“有教无类”等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儒家提倡“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积极的发展等;孔子主张“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为贵”“和”“和而不同”“以德治民”等儒家思想为当今世界各种矛盾的缓和化解提供了思想依据。(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