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桥”与“墙” ——
隐喻视角下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桥的寓意:连接、沟通
墙的寓意:阻拦、隔阂
避难而远徙,希冀而奔赴
离散是一种千百年来就存在着的人类处境。这种处境可能是一个民族的处境,也可能是一个家庭、一个人的处境。
——莫言
1.生命之桥——任重道远的难民救助
材料:越南战争结束后的近20年里,有近300万人被迫离开印度支那地区。自1978年以来,中国政府本着人道主义精神先后接收了28.3万印支难民。来华的印支难民分别被安置在广东、广西、福建、海南、江西五个省和自治区。中国政府对他们的生活、生产、就业、教育、医疗等基本权利给予充分的保障。截至2013年,联合国难民署也为这些在华印支难民累计提供了9000多万美元的援助,许多难民儿童在当地的中国学校接受与中国学生同样的教育。
——摘编自陶满成《中国与联合国难民署的合作》
结合教材思考: 1978年后对印支难民的救助和二战期间中国对犹太难民的救助有哪些区别?
人数多、安置范围广、权利予以充分保障、履行成员义务、得到国际机构支持……
1.生命之桥——任重道远的难民救助
成立“联合国难民署”
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
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
决定设立“世界难民日”
1950
1966
2000
1951
联合国难民署估计:俄乌冲突以来,有超12万
乌难民背井离乡。
——2022年2月26日英国天空新闻网
机制形成
任重道远
2.迁移之桥——全球化下的移民浪潮
材料:
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居住在英国的香港移民开始陆续到爱尔兰发展,定居。早期的爱尔兰中国移民大多从事餐饮业,他们多在中餐馆和外卖店里谋生。另一类早期华人移民是拥有较高学历和职业技能的专业人士。他们大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通过技术移民持工作签证来到爱尔兰。他们通常在公共和私营部门从事薪酬待遇较好的工作,拥有相对较高的社会和经济地位。
——吕洲翔《中国移民在爱尔兰——身份认同与社会融合》
材料中反映了当代全球劳动力流动的特点是什么?(迁移方向、劳动力结构)
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转移
从体力劳动者向知识精英转移
2.迁移之桥——全球化下的移民浪潮
材料:曾几何时,旅居海外意味着长期的离别之苦。与家乡的联系至多是偶尔为之的几句电文、相隔多日方可谋面的书信和相隔多年才有机会的返乡探亲。当今随着交通和通讯技术的革命性进步,亲情和信息的传递瞬间可通,远隔重洋的旅行指日可达。
——摘编自王希恩:《当代族际大口流迁与民族过程》
材料: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各国劳动力在某种程度上正在被组织到一个统一的世界劳动力市场中,因此某国劳动力一旦出现短缺,很快便会吸引大批劳动力进入。随着新的国际分工的出现,不同的劳动力满足着不同的市场需求,由此构建了多样性的移民主体。
——摘编自解韬《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人口迁移》
现代交通通讯技术的进步
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的发展
3.文化之桥——移民社会的文化融合
美国形成了其早期的民族文化,此时美国文化结构,充分的体现了“一体性”的特征。这种一体性,表现在语言文化上,是英语地位不可移夺。但是这种合众为一的美国民族文化结构,随着历史的发展,受到了来自多方面的挑战,熔炉也出现了裂痕。美国的文化结构正在向着多元化转变。
——刘星《从合众为一到多元共存》
欧洲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并存(多元一体)
3.文化之桥——移民社会的文化融合
分析美国历史上主要移民来源和移民结构,思考美国形成多元一体文化的原因?
何以多元?
何以一体?
在移民过程中,移民们不仅带来了自己的文化,也逐渐融入了美国的文化。美国的宪法和法律制度、英语语言、基督教信仰等都成为了美国移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美国的文化也在不断地吸收和融合其他文化,形成了独特的美国文化。
据1790年美国第一次人口统计,当时来自欧洲的移民结构为:英格兰人占60.14%,苏格兰人占8.1%,爱尔兰人占9.5%,德意志人占8.6%,荷兰人占3.1%,法国人占2.3%。
1901-1920年,移民人口中,来自欧洲的占85%,来自亚洲的和来自拉丁美洲的均占4%。
1961-1970年,移民人口中,来自欧洲的占33%,来自亚洲的占13%,来自拉丁美洲的占39%。
1981-1990年,移民人口中,来自欧洲的占10%,来自亚洲的占38%,来自拉丁美洲的占47%。
——摘编自余志森主编《美国多元文化研究》
长期以来欧洲移民为主体;通过制度、语言,宗教将方面不同人群统一在一起
亚洲、拉美移民比例逐渐增加,不断冲击着欧洲文化的主流地位,文化趋向多元化
3.文明之桥——移民社会的文化融合
新加坡了凡陈师傅香港油鸡饭面
新加坡这个资源匮乏的弹丸之地,之所以能成为发达经济体,种族和谐功不可没。
——李显龙
中英文店标+港式美食+南亚建筑风格+中式装饰
3.文化之桥——移民社会的文化融合
节日名称 节日日期
新年(西洋人新年) 1月1日
农历新年(华裔新年) 农历1月1日
耶稣受难日 复活节的前一个星期五
劳动节 5月1日
卫塞节(佛诞) 5月7日
开斋节(马来裔新年) 5月24日
国庆日 8月9日
哈芝节(感谢安拉) 7月31日
屠妖节(印度裔新年) 11月14日
圣诞节(耶诞) 12月25日
“不论你是华人或印度人,马来人或欧亚裔人,只要你身在新加坡,你的前途就取决于新加坡的繁荣,而非中国、印度、马来西亚或印度尼西亚的繁荣。” ——李显龙
新加坡的移民文化为何实现了高度和谐?
国民身份认同
尊重各族文化差异
新加坡结合自己的国情赋予“忠孝仁爱礼义廉耻”以新的内涵,把他们理解的重整体、重义务、重责任的儒家伦理道德进行现代化,而提出了作为他们国家意识形态的共同价值观。
——龚群《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研究》
共同价值观
“求同”,塑造统一的国民价值观
“存异”,保护各族群的特色文化
良性共生,和谐互融
人类的历史,就是在墙的修建与倒塌间不断轮回!
——大卫·弗莱
在联合国难民署建立的早期,美国曾拒绝加入。美国逐渐意识到加入联合国难民署、援助东欧等共产主义国家难民能够弱化共产主义,开始支持联合国难民署。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逐渐放弃了以往的难民宽容政策,加强对难民的限制。
1.利益之墙——大国竞争下的深壁固垒
许多欧洲人和某些政党依然认为,大量移民的存在明显挤压了本国公民的就业空间。在国家安全层面上,移民及其后代在社会教育、就业、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倍遭歧视,因而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摘编自薛永生《战后欧洲移民与移民政策研究》
世纪之交,西方国家对移民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态度:从接纳到排斥。
原因:国家利益和大国竞争的需要;与本国公民利益的冲突;国家安全问题
B+C+D+E+……=A( American )
每个人群都有他们自己的文化特点。而这些文化特点并不会因为他们跨越了一条国境线,或者跨越了一个海洋就消失了。当然,一种特定的文化不会贯穿历史一直烙印在一个人群身上,但是这个文化也不会在一些年之后或一代人之后就凭空消失。
——托马斯·索威尔《移民与文化》
2.心灵之墙——文化融合中的绊脚巨石
“故土文化”的顽固性
2.心灵之墙——文化融合中的绊脚巨石
文化差异?种族歧视
材料:“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跟着父母移民到了英国。我在英国长大,我的母语是英语和汉语。我在20世纪80年代移民到爱尔兰,并在这里建立了我的家庭。但是当我走在大街上,人们会认为我是英国人或者爱尔兰人吗?当然不会。在机场,边检的工作人员有时会反复检查我的英国护照。为什么?因为我从表面上看起来根本不像西方人。对我来说,护照只是一个法律文件。这与我的民族身份无关……我是香港人,也是中国人。这是个事实。我也教育我的孩子们认清这个事实。
——吕洲翔《中国移民在爱尔兰——身份认同与社会融合》
身份认同的困惑
2.心灵之墙——文化融合中的绊脚巨石
族群关系中长期存在的深层矛盾,会导致缺乏民族凝聚力,会对国家的文化认同构成挑战。
三、“架桥”或“垒墙”的抉择
面对全球化背景下的移民现象,你是主张“架桥”还是“垒墙”
2022年,全球一共有102.3万人移民美国。基本上每30秒就会有一位新移民。其中不乏毕业于我国双一流大学的人才,他们大部分被分布在了旧金山湾、波士顿、纽约三个地区。
你的一位亲戚(好友)希望通过移民国外来获得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国家利益角度
个人发展角度
矛盾的调和?
可以断言:虽然一些中国留学生并不会完全回归中国,但是他们会与自己的祖籍国保持联系。因此,那种“脑力流失”的旧观念,即认为优秀人才不回归中国会造成中国损失的观念,在如今移动通讯和廉价航空高度发达的时代,可能已经过时了。
——孔飞力《他者中的华人:中国近现代移民史》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中国寻找机会,中国接收的各类国际移民数量不断增长。目前学术界已形成共识:中国正在成为重要的国际移民输入国。
——摘编自梁在、王楠《中国和21世纪的国际移民研究》
思考:面对劳动力和文化的全球流动,我们中国该如何应对?
优化环境
留住人才
吸引人才
促进交融
墙,推倒了就是桥
【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