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3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件(共35张PPT)+2视频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3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件(共35张PPT)+2视频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24 11:02:18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精讲课系列精品专辑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目标与核心 时空定位 梳理与探究 对点训练 本节精练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 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辩证认识中外文化交流的两面性,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认识中外文化交流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探究中外文化交流的历程,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明确中外文化交流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通过教学让学生梳理中外文化交流互动的发展历程,培养家国情怀。
二、高考考情分析
时间 全国卷 地方卷
2023 【甲】明代工商皆本 【乙】南宋时文人刻书成风 【新课标】春秋战国思想家的治国方略 湖南·明朝对朝鲜和日本的影响
北京·中华文化注重仁义道德
海南·琼剧的发展和影响、科举文化影响世俗生活
浙江·孔子的民本思想
海南·中国古典学(非选择题)
北京·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非选择题)
广东·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演进过程
2022 【乙】维新变法、五四思想解放运动方向的变化 广东·理学
湖北·近代西方对华的认知
湖南·西学东渐
2021 湖南·西周初年至春秋人文意识的增强
浙江·西方文明对中国影响
2019 【Ⅱ】西汉学术思想的变化
佛教传入
西学东渐
三教合流
出现
理学形成
两汉 魏晋 隋唐 宋代 元代 明清 1840 1861 1915 1919
佛教
传入中国
佛教完成
本土化
汉字
外传
洋务运动
西学东渐
被迫开放
开眼看世界
五四运动
新文化运动
佛教外传
造纸术外传
火药外传
印刷术外传
指南针
外传
中学西传
三、时空定位
中华文化是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丰富、发展、升华的;中华文化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目录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佛教文化的传入
2.西方文化的传入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1.对东亚和东南亚
2.对中亚、西亚及欧洲
导入新课
四、知识梳理与探究
(1)佛教传入的历程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佛教传入
两汉之际
魏晋时期
隋唐时期
宋明时期
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
以儒家为核心的兼容佛、道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自主学习1:梳理佛教传入中国的历程。
(2)佛教的影响
材料1 佛教致力于解决我国固有文化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人生归宿问题,从而有可能稀释、消除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
——马怀良《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魏晋风度研究》
材料2 佛教带来了三世(前世、今世、来世)的观念,因果、轮回的观念……人活着不但要考虑今世,还要考虑前世,尤其是来世,今世的善恶是因,种下了来世的幸与不幸的果。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材料3 佛教包涵了很多思辩的内容,蕴含了大量的逻辑分析方法和辩证法观点,这就大大丰富和深化了中国古代哲学。来源于佛教的汉语词汇:刹那、现身说法、大彻大悟、三生有幸、前因后果、自作自受、烦恼、解脱、一尘不染、一厢情愿、臭皮囊、觉悟等。
——赵朴初《俗语佛源》
①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
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思考1:据材料和所学,分析
佛教对中国的影响。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佛教传入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
何处惹尘埃!
——【唐】惠能
②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诗、书、画,很多都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同时也吸纳了佛教
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
③中国的建筑艺术受佛教影响,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建筑,是中化文化的
瑰宝。
(2)佛教的影响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佛教传入
思考1:据材料和所学,分析
佛教对中国的影响。
材料4 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而不恤亲戚,不怜穷匮……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继。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指僧侣的游手好闲),货殚于土木(指修建寺院)。
——范缜《神灭论》
材料5 佛教认为现实的一切都是“苦”的,即“苦海无边”,造成苦难的原因不是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不是吃人的社会,而是“业”,提出超脱苦难的办法是忍耐、修行,以便达到“涅樂”境界。佛教这一套说明苦难和解决苦难的学说完全掩盖了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本质,起到了麻醉人民的鸦片作用……佛教的基本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者所乐于接受和利用的。
——叶洵灶《佛教在中国古代得以传播的原因》
④佛教宣扬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2)佛教的影响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佛教传入
思考1:据材料和所学,分析
佛教对中国的影响。
①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②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诗、书、画,很多都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同时也吸纳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
③中国的建筑艺术受佛教影响,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建筑。是中化文化的瑰宝。
④佛教宣扬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2)佛教的影响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佛教传入
思考1:据材料和所学,分析
佛教对中国的影响。
材料6 佛教认为现实的一切都是“苦”的,即“苦海无边”,……造成苦难的原因不是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不是吃人的社会,而是“业”,提出超脱苦难的办法是忍耐、修行,以便达到“涅樂”境界。佛教这一套说明苦难和解决苦难的学说完全掩盖了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本质,起到了麻醉人民的鸦片作用。
——叶洵灶:《佛教在中国古代得以传播的原因》
材料7 由于我国文明具有强大的兼容力,在和外界民族文化的交往中,可以汲取其优秀部分为已所用,大大强化了我国文化的优势,弥补了不足,促进我国文化发展居于领先地位。故而,优越的地理环境、人口优势和文化包容性造就了我国的文化延续性。
——余春华《浅论中华文化传承的特征》
【问题探究1】 佛教为什么能够在中国会得以传播?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原因:①佛教思想适应统治者控制民心的需要;
②中国传统儒学思想具有包容性、融合性;
③佛教与中国文化相融合,实现本土化。
对点训练:北宋僧人契嵩说:
儒教“大有为”而“治世”,
佛教“大无为”而“治心”,
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
虽不同,而同归乎治”。这反
映了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儒佛学说开始出现合流
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A
1.“忠君爱国”在北宋末年成为士大夫的最高道德标准。佛教也提出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佛法据王法以立”,佛教僧人也应提倡忠君爱国,所以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上述历史现象反映了
A.儒学与佛教互动融合 B.士大夫的崇佛心理普遍
C.佛教融汇儒学伦理 D.儒学开始吸收佛道思想
2.(2020江苏)孟子讲“觉”,佛教讲“悟”,程颢、程颐兄弟则将二者圆通。北宋僧人契嵩认为儒和佛“心则一”,佛教“亦有意于天下国家矣,何尝不存其君臣父子”。这反映出北宋
A.儒学统治地位动摇 B.儒学与佛教的融合
C.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D.阳明心学影响深远
对点训练
C
B
自主学习2:阅读教材,梳理从明末清初到近代,西方文化在中国传播的
史实及影响。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2.西方文化的传入
明清之际
第一阶段
材料7 1601年,利玛窦身穿儒服来到北京城,受到了万历帝的优礼。他在北京住了十年,连续译著了《几何原本》《乾坤体义》《圆融较义》《万国舆图》等图书,其中有一些是与徐光启、李之藻等合译。
——摘编自颐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2.西方文化的传入
《几何原本》由利玛窦和徐光启共同翻译
①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
方面的新知识。
②清政府任命汤若望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
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
19世纪中叶
①林则徐和魏源主张学习西方,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②设京师同文馆;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
(洋务运动)
材料8 从教育方针讲,它培养的不再是求取功名走读书做官之路的封建士子,而是适应时代要求,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和军事知识的近代人才。如福州船政学堂先后培养出628名航船、造船、蒸汽机制造方面的管理、驾驶及工程技术人员,为发展中国造船业和创建近代海军做出重大贡献。
——孙春芝《略论洋务运动与中国教育近代化》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2.西方文化的传入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19C末20C初
①资产阶级维新派,效仿西方君主立宪制,推动了
维新运动的展开。
②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些学说在中国传播,
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
材料9 梁启超主张改革法制,应该“采西人之意,行中国之法,行中国之意”,走中法与西法相结合的道路,既要吸收西方法律文化的优秀成果,也要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法律文化遗产。
——摘编自刘新《梁启超法治思想研究》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2.西方文化的传入
暴力革命
民主共和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20世纪早期
①1915年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等主张吸收
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②俄国十月革命后,陈独秀、李大钊等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
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材料10 马克思主义学说很符合中国国情,很能够指导中国革命找到一个正确的道路,它是经过种种选择比较之后,它不是一个人,是一批人,是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期中主要是思想先进的青年人,要救国救民,大家共同认定的。
——《思想解放史录》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2.西方文化的传入
第四阶段
材料11 19世纪中叶前后开始,西学再度开始进入中国。这一次,政府官员开始出使、考察、翻译机构的设立促使大量西学书籍的出版,新式学堂聘用大量外籍教员,并且开始派遣留学生。另外,这一时期传入的西学,举凡近代西方的工程技术、科学理论、民主思想、政治制度……总之,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所有组成部分,统统展示在中国人面前,并且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心态文化的不同层次全面地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外壳与精神内核。
——冯天渝《中华文化史》
【问题探究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中期的西学东渐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影响:
①冲击传统文化,推动思想解放和文化发展
②近代工业兴起,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
③推动中国改革和革命运动兴起
④近代教育出现,培养大量近代人才
⑤推动社会习俗变迁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提示: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一方面要兼收并蓄,学习一切民族、国家的“长处”“好的东西”;
另一方面不能“无条件地照搬”,要独立思考判断,根据具体情况加以采用,使之符合中国的实际。
材料12 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7卷
接受外来思想,并不意味着无条件地照搬,而必须根据具体条件加以采用,使之适合中国实际……我们中国人必须用我们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并决定什么东西能在我们自己的土壤里生长出来。
——毛泽东《同英国记者斯坦因的谈话》《毛泽东文集》第3卷
【问题探究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看法。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2022北京)《海国图志》问世不久即传入日本,当时著名学者佐久间象山感叹自己与魏源“所见亦有暗合者”“真可谓海外同志”,另一日本学者感慨道:“使海内尽得观之,庶乎其为我边防之一助矣!”这表明此时中日两国的有识之士
A.有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 B.主张中日结盟以反对西方的侵略
C.产生了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 D.掀起了“师夷长技”的社会运动
2.(2022全国)据某位学者回忆,“‘五四’初期,一般人多以新旧分别事物”,中国古来已有的一概称为旧,古来未有或来自外国的一概称为新;不久,有了“更高的判别的准绳……对于古今、中外能够排好恰当的关系”,并不一概否定或肯定。这一转变反映出
A.东西方文化论争由此引发 B.传统儒学思想开始受到批判
C.全盘西化的思想得以消除 D.思想解放运动方向发生变化
对点训练
A
D
中国文化
火药
指南针
印刷术
建筑
制度
诗文
历法
医学
儒学
汉字
儒学
茶文化
西传
东传
茶文化
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与辐射
东亚
文化圈
中学
西传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1.概况
文 字
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各国在汉字基础上,创造本国文字,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2.对东亚和东南亚
思 想
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
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
成均馆
朝鲜高丽和李朝时期的高等教育机构。设专门讲授儒学的明伦堂和供奉孔子的文庙。
鉴真东渡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2.对东亚和东南亚
制 度
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的社会制度大多来自唐朝。7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
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中国,科举制度跟中国基本一样。
材料13 7世纪初(日本)圣德太子仿效中国制度,以儒学思想为指导,推行了“推古朝改革”……唐帝国建立后,公元630年,日本派出第一批遣唐使,在此后二百多年中,日本共任命遣唐使18次。在返日的留唐学生的策动下,日本发生大化革新……日本各级学校以儒家经典为教科书……新罗统一朝鲜后,更以唐制为立国规范
……在学制上,新罗仿唐置国学,设儒学科和技术科。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2.对东亚和东南亚
社会生活
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
日本学习、改造中国的饮茶方式,形成独具特色的茶道。唐朝服装传入日本后,被改造为“和服”。日本的铜钱仿唐开元通宝。日本平城京,也就是今天的奈良,设计仿唐长安城,还有日本的法隆寺建筑深受中国南北朝建筑风格的影响。韩国首尔的景福宫,结构和样式是中国皇宫的翻版,景福宫的门均以汉字命名,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
14世纪末,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
15世纪,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
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2.对东亚和东南亚
科学技术
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等四大发明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对推动当地教育、政治、商业等活动起了重要作用。尤其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推动了欧洲的社会转型。
材料14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的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 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马克思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3.对西方
科技: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等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
最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成就。
欧洲
中国
14至15世纪印刷术传至欧洲,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8世纪造纸术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促进教育、政治及商业发展。
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粉碎骑士阶层,推动了封建社会的瓦解。
13世纪初,传入阿拉伯和欧洲各国,推动大航海时代到来。
造纸术
火药
指南针
印刷术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3.对西方
思想文化
“中国热”——孔子的思想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传入,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
材料15 1687年比利时耶稣会士柏应理在巴黎印行了《中国哲学家孔子》, 附有《大学》《中庸》《论语》的拉丁译文。作为首次向欧洲介绍儒家思想的重要文献,译本一出版就引起了强烈反响。1691年英文译本出版,书名叫《孔子的道德》……孟德斯鸠等著名启蒙运动思想家都仔细研读过此书。当时整个欧洲到处可以听到颂扬中国的声音。
——梁真惠《中国儒家学说的译介对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3.对西方
材料16 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在这个地球上曾有过得最幸福的、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那就是人们遵从孔子法规的时代。”…以儒家思想文化为武器,抨击欧洲基督教的一神专制。心目中,奉行儒家的中国是开明的专制君主制的典范,那里有真正的信仰自由,佛教、道教、喇都可以自由传道,大家相安无事,政府只管社会风化,从不规定国民的宗教信仰…伏尔泰还看孔子和西方古代贤哲一样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或“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信条显然,这就是“博爱”的本义,因而也就和“自由”与“平等”的信条息息相通了。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思考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伏尔泰推崇儒家思想的原因。
儒家思想迎合了伏尔泰反对欧洲君主专制、天主教神学、以及宣扬自由平等的启蒙思想的需要。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3.对西方
对点训练:18世纪欧洲曾出现一阵“中国热”,许多人热衷中国文化,崇尚中国成为当时人们趋之若鹜的潮流和时尚。伏尔泰无疑是当时“亲华派”的代表,他提倡宽仁,推崇孔子的古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主要说明
A.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时世界流行思想
B.儒家思想是启蒙思想的来源
C.启蒙思想家们从中国文化中寻求资源
D.中西方文明之间相互的借鉴
C
材料17 1607年,法国皇太子用中国的瓷碗喝汤,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1670年,法国国王“太阳王”路易十四在凡尔赛建了一座“中国宫”。整个中国宫的檐口楣柱、墙角四边屋顶都贴著艳丽的瓷砖。室内充满了中国的青花瓷器,绸帐则是中国的丝绸。
饮茶成为英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瑞 典

中国宫
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3.对西方
儒家思想传播到世界
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
既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1.(2021浙江)有史家言:“晚清学术界之风气,倡经世以谋富强,讲掌故以明国是,崇今文以谈变法,究舆地以筹边防。凡此数学,魏氏或倡导之,或光大之。”文中的“魏氏”
①首倡经世之学 ②推崇民主革命
③主张“师夷长技” ④关注世界史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019江苏)清末,江苏某师范学校的校歌唱道:“经义治事,安定(北宋教育家胡安定)遗风,体用贵兼通。旧学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歌词体现的理念是
A.全面复兴旧学 B.排斥西方新学
C.新学消解旧学 D.崇尚中体西用
B
D
五、本节精练
3.(2020浙江)洋务派巨擘左宗棠主持重刻《海国图志》,在该书序中慨言:百余年来,中国“水陆战备少弛”,英吉利“蹈我之瑕,构兵思逞”,“廿余载,事局如故”,“然同、光间福建设局造轮船,陇中用华匠制枪炮”,“此魏子所谓师其长技以制之也。”这一认识反映了
A.左宗棠、魏源顺乎世界之潮流迈出变法第一步
B.“师夷长技以制之”是洋务派自强之道的思想先导
C.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由器物层次到制度层次的变化
D.以“中体西用”寻求变革,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
4.(2019海南)1863年,有官员上奏清廷:“闻日本近遣幼童分往俄美两国,学习制造船炮、铅药及一切军器之法,期以十年而回……学习制造船炮等法,我国家亦宜行之。”据此可知,该官员
A.主张清政府开放通商口岸 B.认为西方长技值得学习
C.敦促清政府学习日本政体 D.意识到洋务运动的局限
B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