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考】河北省沧州市运东三县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试题(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联考】河北省沧州市运东三县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试题(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9-25 16:31:16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9月份月考
地理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耳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
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
题区城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湘救版必修第一册第一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3年3月24日傍晚,天空上演“月掩金星”的天豪,我国大部分地区观测到了这一雅得
的天文奇观。“月掩金星”是指月琼、地球、金星排成一条直线时,金星被月球掩盖的自然现象。
下图为“月掩金星”现豪,据此完成1一2题。
金星
1.材料中涉及的天体类型组合正确的是
A.彗星恒星
B.星云行星
C卫星彗星
D.行星卫星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金星自东向西围绕着太阳公转
B.金星属于远日行星
C,地球与金星公转轨道近似圆形
D.月球自身不进行自转
宜居带也叫适合居住带,太阳系宜居带就是太阳系中适宜任何动物、梳物、以及微生物生存
的一个范围。下图为太阳系宜居带示意图,读图完成3一4题:
直据带
对液态水米说太热
【高一年级9月份月考·地理第1页(共6页)】
3.宜居带的范围主要位于
A.木星和土星之间
B.地球和火星之间
C.火星和木星之间
D.水星和地球之间
4,有液态水的存在是宜居的重要条件之一,宜居带存在液态水主要得益于
A.行星距离太阳远近适中
B.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千扰
C.行星质量和体积适中
D.行星有稳定的太阳光照
右图为江苏省多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单位:兆焦耳平方米)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5一
7题。
5.图示城市多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最大的是
700
4900
A.苏州
B.南京
700
C.徐州
4500
D.淮安
6,江苏省多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分布特点的成因最可能是
A.南部地区日照时数较短
B.北部地区距离海洋更近
C.南部地区海拔更高
D.北部地区降水更多
7.太阳辐射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下列现象与太阳辐射无关的是
A.庐山瀑布一泻千里
B.大兴安岭树木郁郁葱葱,
C.洞庭湖边凉爽的风
D.冬日温泉池内热气腾腾
下图为太阳大气层结构图,读图完成89题


阳内
8.当③层的高能带电粒子流高速冲进地球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层时,会产生
A.磁暴现象
B.长波通信中断
C.极光现象
D.气候异常
【高一年级9月份月考·地理第2页(共6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9月份月考
地理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湘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一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3年3月24日傍晚,天空上演“月掩金星”的天象,我国大部分地区观测到了这一难得的天文奇观。“月掩金星”是指月球、地球、金星排成一条直线时,金星被月球掩盖的自然现象。下图为“月掩金星”现象,完成下面小题。
1. 材料中涉及天体类型组合正确的是( )
A. 彗星、恒星B. 星云、行星C. 卫星、彗星D. 行星、卫星
2.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金星自东向西围绕着太阳公转B. 金星属于远日行星
C. 地球与金星公转轨道近似圆形D. 月球自身不进行自转
【答案】1. D2. C
【解析】
【1题详解】
月球为地球的卫星,金星为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因此上述材料中涉及的天体类型组合为行星和卫星,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题详解】
金星自西向东围绕着太阳公转,A错误;金星属于类地行星,B错误;地球与金星公转轨道具有近圆性,近似圆形,C正确;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的同时自身也在进行自转,D错误。故选C。
【点睛】太阳系八大行星中,水星、金星、地球、火星为类地行星;木星、土星为巨行星;天王星、海王星为远日行星。
宜居带也叫适合居住带,太阳系宜居带就是太阳系中适宜任何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生存的一个范围。下图为太阳系宜居带示意图,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3. 宜居带的范围主要位于( )
A. 木星和土星之间B. 火星和木星之间C. 地球和火星之间D. 水星和地球之间
4. 有液态水的存在是宜居的重要条件之一,宜居带存在液态水主要得益于( )
A. 行星距离太阳远近适中B. 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C. 行星质量和体积适中D. 行星有稳定的太阳光照
【答案】3C4. A
【解析】
【3题详解】
八大行星按照离太阳的距离从近到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由图可知,宜居带的范围主要位于地球和火星之间,C正确,ABD错误。故选C。
【4题详解】
液态水的存在与温度有关,宜居带存在液态水主要得益于行星距离太阳远近适中,行星表面温度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适中的距离使得行星表面气温适宜,水以液态形式存在,A正确;八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绕,彼此间不会发生碰撞,故地球所处的行星际空间安全稳定,但与液态水存在无关,B错误;行星质量和体积适中,其引力适宜,使大气聚集在其周围,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与液态水的形成无关,C错误;若光照过强,则水表现为气态,光照过弱,水表现为固态,故行星有稳定的太阳光照不是液态水形成的主要原因,D错误。故选A。
【点睛】以地球为例,地球体积和质量适中,其引力使大气聚集在地球周围,逐渐形成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日地距离适中,地球表面受到的光热适当,气温适宜,生成液态水;自转与公转的周期适中,昼夜温差不大,有利于保护地球生物;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
下图为江苏省多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单位:兆焦耳/平方米)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 图示城市多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最大的是( )
A. 苏州B. 南京C. 徐州D. 淮安
6. 江苏省多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分布特点的成因最可能是( )
A. 南部地区日照时数较短B. 北部地区距离海洋更近
C. 南部地区海拔更高D. 北部地区降水更多
7. 太阳辐射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下列现象与太阳辐射无关的是( )
A. 庐山瀑布一泻千里B. 大兴安岭树木郁郁葱葱
C. 洞庭湖边凉爽的风D. 冬日温泉池内热气腾腾
【答案】5. C6. A7. D
【解析】
【5题详解】
读图可知,苏州多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大约为4500兆焦耳/平方米;南京多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大约为4500- 4700兆焦耳/平方米;徐州多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大约为4700- 4900兆焦耳/平方米;淮安多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大约为4500- 4700兆焦耳/平方米。故多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最大的是徐州。故选C。
【6题详解】
读图可知,江苏省多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大致自南向北递增,主要是因为江苏南部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北部地区则主要为温带季风气候,故北部地区降水相对较少,日照时数较南部地区长,故A正确,D错误;南部和北部地区都以平原地形为主,各城市距离海洋远近差别不大,B、C错误。故选A。
【7题详解】
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庐山瀑布为水体运动的一种形式、大兴安岭树木的郁郁葱葱属于生命活动、洞庭湖边凉爽的风属于大气运动,都与太阳辐射有关;而冬日温泉池内热气腾腾是地热能,与太阳辐射无关。故选D。
【点睛】影响太阳辐射空间分布的因素包括纬度、地形、大气透明度、天气状况等。
下图为太阳大气层结构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 当③层的高能带电粒子流高速冲进地球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层时,会产生( )
A. 磁暴现象B. 长波通信中断C. 极光现象D. 气候异常
9. 关于太阳大气层各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层内核裂变反应剧烈B. ①层用肉眼可直接观测到
C. ②层太阳活动周期为22年D. ③层会突然出现增亮的斑块
【答案】8. C9. B
【解析】
【分析】
【8题详解】
当③层(日冕层)的高能带电粒子流高速冲进地球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层时,会产生极光现象,C正确,ABD错误。故选C。
【9题详解】
太阳内部发生核聚变反应,A错误;①为光球层,亮度最亮,肉眼可直接观测到,B正确;太阳活动的周期为11年,C错误;②层(色球层)会突然出现增亮的斑块,D错误。故选B。
【点睛】
下图为某区域地壳厚度等值线图(单位:千米),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 关于图示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 南部地壳厚度高于北部B. 北部地壳厚度的变化最大
C. 中部莫霍面埋深最浅D. 北部莫霍面埋深大于南部
11. 若据图绘制岩石圈厚度剖面图,则0千米处为( )
A. 莫霍面B. 软流层顶部C. 海平面D. 下地幔上部
【答案】10. D11. B
【解析】
【10题详解】
图中北部地壳厚度数值比南部大,可知北部莫霍界面埋深大于南部,大致呈现由南向北逐渐变厚的特征,中部地区等值线最密集,地壳的厚度变化最大,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1题详解】
岩石圈由地壳及上地幔顶部部共同构成,即软流层以上为岩石圈。若图中等值线表示的是岩石圈厚度,则0千米处表示的是软流层顶部,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岩石圈是地球上部相对于软流圈而言的坚硬的岩石圈层。厚约60~120公里,为地震高波速带,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顶部。
珍珠滩瀑布海拔2443米,瀑布高21米,宽162米,是九寨沟内一个典型的组合景观,是电视剧《西游记》片头中唐僧师徒牵马涉水的地方。下图为珍珠滩瀑布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12. 景观图中涉及的地球圈层有( )
A. 水圈、生物圈B. 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C. 大气圈、水圈、岩石圈D. 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13景观图中( )
A. 涉及的各圈层间存在着物质迁移B. 植被所属圈层是连续且规则的圈层
C. 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地球内部D. 水流所属圈层是非常活跃的圈层
【答案】12. D13. A
【解析】
【12题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瀑布属于水圈、森林属于生物圈、河谷底部或图中露出水面的地表属于岩石圈,蓝天属于大气圈。因此景观图中涉及的地球圈层有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3题详解】
涉及的各圈层间通过大气运动、水循环、生物活动、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进行着物质和能量迁移,A正确;植被所属圈层是生物圈,不是连续且规则的圈层,B错误;物质运动的能量既有来自地球内部的,也有来自地球外部的能量,如在地球重力能影响下形成的瀑布,C错误;水流所属圈层是水圈,生物圈是最活跃的圈层,D错误。故选A。
【点睛】地面以上的圈层称为外部圈层,地面以下的圈层称为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3个圈层。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冰河世纪1》动画电影讲述在冰河期猛犸象、巨型树獺以及剑齿虎这三只史前动物历经冰河与冰山各种千惊万险护送人类孩子回家的故事。下图为该动画电影剧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猛犸象身披细密长毛,具有极厚的脂肪层。其生存的气候条件最可能是()
A. 寒冷B. 炎热C. 多雨D. 干旱
15. 推测该故事可能发生在()
A. 白垩纪B. 古近纪C. 新近纪D. 第四纪
16. 以下符合该时期动物迁移路线的是()
A. 向两极迁移B. 向高山迁移C. 向低纬度迁移D. 向海洋迁移
【答案】14. A15. D16. C
【解析】
【14题详解】
生物对地理环境具有适应性,由材料猛犸象有细密长毛,具有极厚的脂肪层,是为了适应极其寒冷的冰河世纪环境。由此推测生存条件寒冷,BCD选项错误,A正确。故选A。
【15题详解】
由材料三只史前动物历经冰河与冰山各种千惊万险护送人类孩子回家的故事可知,此时已有人类,而第四纪出现了人类,由此推测该故事发生在第四纪,ABC选项错误,D正确。故选D。
【16题详解】
由分析可知,该时期为冰河时期,气候寒冷期,冰川范围扩大,海平面下降,许多生物向温暖的较低纬度和低海拔地区迁移,AB错误,C正确;该时期进行迁移的大部分是陆生动物,向海洋迁移不符合其生活特点,且向海洋迁移不符合生物进化的方向,D错误。故选C。
【点睛】第四纪出现了人类,第四纪时期,全球出现数次冷暖交替变化。气候变化引起海平面相应变化,造成生物的迁移。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 下面左图示意某天文台卫星捕捉到的一张太阳的照片,照片中太阳看起来像一张歪着脑袋的“笑脸”,右图示意某时段内自然灾害发生频次与太阳活动强弱变化关系,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分别说出图中白色“眼睛”和黑色“鼻子”代表的太阳活动及各自发生在太阳大气层中的位置。
(2)根据右图说出自然灾害发生频次与太阳活动强弱的关系。
(3)除了对自然灾害的发生产生影响,指出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的其他表现。
【答案】(1)太阳活动:太阳耀斑、太阳黑子;位置:色球层、光球层。
(2)太阳活动强烈时,自然灾害发生频次较高,太阳活动较弱时,自然灾害发生频次较低,二者总体呈正相关性。
(3)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两极地区出现极光;地球上产生“磁暴”现象,指南针无法使用,信鸽迷航;可能导致气候异常等
【解析】
【分析】本题以卫星图示、太阳活动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太阳活动、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地理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耀斑是太阳大气层大而亮的斑块,黑子是太阳大气层中偏暗的部分,因此白色“眼睛”代表的是耀斑,出现在色球层;黑色“鼻子”代表的太阳活动是黑子,出现在光球层。
【小问2详解】
由图可知,太阳活动强烈时,自然灾害发生频次较高,太阳活动较弱时,自然灾害发生频次较低,因此二者总体呈正相关性。
【小问3详解】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有:①扰乱地球大气层,使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甚至会出现短暂的中断。②高能带电粒子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③当高能带电粒子流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层时,会产生极光现象。④引发自然灾害,比如地震、水旱灾害。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23年5月2日23时27分,云南保山市隆阳区发生5.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下面左图示意此次地震震中位置,右图示意地球图层结构,其中①、②虚线表示不连续界面。
(1)此次地震震源位于地球圈层中的________,在图中由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共同构成。
(2)分别说出①、②所表示的不连续界面及各自上下相邻的圈层。
(3)说出地震发生时,隆阳区人们经历的震感变化,并说明成因。
【答案】(1) ①. 岩石圈 ②. D ③. E
(2)①:莫霍界面;上下相邻的圈层分别是地壳、地幔(上地幔)。②:古登堡界面;上下相邻的圈层分别是地幔(下地幔)、地核(外核)。
(3)地表人们先感受到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成因:地震波中的纵波传播速度快,先到达,使得人们感受到上下颠簸,横波后到达,到达后地表感受表现为左右摇晃。
【解析】
【分析】本题以地球图层结构图为材料设置题目,涉及地球的圈层分布、岩石圈的组成、地震波传播特征、地球内部构造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有一定要求。
【小问1详解】
此次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位于地壳,地球圈层中的岩石圈在图中由D地壳、E上地幔顶部共同构成。
【小问2详解】
①是莫霍界面,上下相邻的圈层分别是地壳、地幔(上地幔)地震波向下经过莫霍面时速度会突然加快。②是古登堡界面,上下相邻的圈层分别是地幔(下地幔)、地核(外核),横波向下传播经过古登堡面会突然消失。
【小问3详解】
由于地震波中的纵波传播速度快,先到达地面,纵波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使得人们感受到上下颠簸,横波后到达,横波到达后,地表感受表现为左右摇晃,所以当地人先感觉到上下颠簸,之后左右摇晃。
19. 下面图1为某正常地层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地质时期某阶段的气候变化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图1中三叶虫化石、恐龙化石形成的地质年代。
(2)下列关于甲处化石及其所处时代地球的演化特点描述符合的是____(填序号)。
①可能是鱼类化石②被子植物繁盛③可能是鸟类化石④阿尔卑斯山脉形成⑤是重要的成煤期
(3)结合地质时期气候变化图,指出中生代末期至新生代早期,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
(4)指出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的时期。
【答案】(1)三叶虫化石:古生代。恐龙化石:中生代。
(2)①⑤(3)全球平均降水不断增多,气候变得湿润;全球平均气温下降,气候变冷。
(4)古生代末期;中生代末期。
【解析】
【分析】本题以地层剖面图为背景,涉及地球的历史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识记、理解能力。
【小问1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叶虫是古生代的生物,恐龙是中生代的生物。
【小问2详解】
化石出现时间在古生代和中生代之间。晚古生代早期鱼类大量繁衍,①对;被子植物是新生代,②错;鸟类是出现在恐龙以后,中生代后期,③错;阿尔卑斯山形成于新生代,④错;晚古生代蕨类植物繁盛,是重要的成煤期,⑤对。
【小问3详解】
由图2可知,中生代末期至新生代早期,全球平均气温整体呈现下降趋势,气候变冷。而全球平均降水不断增多,变化幅度很大,气候变得很湿润。
【小问4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的时期分别是古生代末期的二叠纪大灭绝和中生代的白垩纪大灭绝。
【点睛】每个地质时期相对应的物种都得熟记于心,三叶虫是古生代的典型生物,恐龙是中生代的典型生物,新生代就是哺乳动物的时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9月份月考
地理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湘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一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3年3月24日傍晚,天空上演“月掩金星”的天象,我国大部分地区观测到了这一难得的天文奇观。“月掩金星”是指月球、地球、金星排成一条直线时,金星被月球掩盖的自然现象。下图为“月掩金星”现象,完成下面小题。
1. 材料中涉及的天体类型组合正确的是( )
A. 彗星、恒星B. 星云、行星C. 卫星、彗星D. 行星、卫星
2.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金星自东向西围绕着太阳公转B. 金星属于远日行星
C. 地球与金星公转轨道近似圆形D. 月球自身不进行自转
宜居带也叫适合居住带,太阳系宜居带就是太阳系中适宜任何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生存的一个范围。下图为太阳系宜居带示意图,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3. 宜居带的范围主要位于( )
A. 木星和土星之间B. 火星和木星之间C. 地球和火星之间D. 水星和地球之间
4. 有液态水的存在是宜居的重要条件之一,宜居带存在液态水主要得益于( )
A. 行星距离太阳远近适中B. 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C. 行星质量和体积适中D. 行星有稳定的太阳光照
下图为江苏省多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单位:兆焦耳/平方米)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 图示城市多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最大的是( )
A苏州B. 南京C. 徐州D. 淮安
6. 江苏省多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分布特点的成因最可能是( )
A. 南部地区日照时数较短B. 北部地区距离海洋更近
C. 南部地区海拔更高D. 北部地区降水更多
7. 太阳辐射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下列现象与太阳辐射无关的是( )
A. 庐山瀑布一泻千里B. 大兴安岭树木郁郁葱葱
C. 洞庭湖边凉爽的风D. 冬日温泉池内热气腾腾
下图为太阳大气层结构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 当③层的高能带电粒子流高速冲进地球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层时,会产生( )
A. 磁暴现象B. 长波通信中断C. 极光现象D. 气候异常
9. 关于太阳大气层各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层内核裂变反应剧烈B. ①层用肉眼可直接观测到
C. ②层太阳活动周期为22年D. ③层会突然出现增亮的斑块
下图为某区域地壳厚度等值线图(单位:千米),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 关于图示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
A. 南部地壳厚度高于北部B. 北部地壳厚度的变化最大
C. 中部莫霍面埋深最浅D. 北部莫霍面埋深大于南部
11. 若据图绘制岩石圈厚度剖面图,则0千米处为( )
A. 莫霍面B. 软流层顶部C. 海平面D. 下地幔上部
珍珠滩瀑布海拔2443米,瀑布高21米,宽162米,是九寨沟内一个典型的组合景观,是电视剧《西游记》片头中唐僧师徒牵马涉水的地方。下图为珍珠滩瀑布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12. 景观图中涉及的地球圈层有( )
A. 水圈、生物圈B. 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C. 大气圈、水圈、岩石圈D. 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13. 景观图中( )
A. 涉及的各圈层间存在着物质迁移B. 植被所属圈层是连续且规则的圈层
C. 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地球内部D. 水流所属圈层是非常活跃的圈层
《冰河世纪1》动画电影讲述在冰河期猛犸象、巨型树獺以及剑齿虎这三只史前动物历经冰河与冰山各种千惊万险护送人类孩子回家的故事。下图为该动画电影剧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猛犸象身披细密长毛,具有极厚的脂肪层。其生存的气候条件最可能是()
A. 寒冷B. 炎热C. 多雨D. 干旱
15. 推测该故事可能发生在()
A白垩纪B. 古近纪C. 新近纪D. 第四纪
16. 以下符合该时期动物迁移路线的是()
A. 向两极迁移B. 向高山迁移C. 向低纬度迁移D. 向海洋迁移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 下面左图示意某天文台卫星捕捉到的一张太阳的照片,照片中太阳看起来像一张歪着脑袋的“笑脸”,右图示意某时段内自然灾害发生频次与太阳活动强弱变化关系,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分别说出图中白色“眼睛”和黑色“鼻子”代表的太阳活动及各自发生在太阳大气层中的位置。
(2)根据右图说出自然灾害发生频次与太阳活动强弱的关系。
(3)除了对自然灾害的发生产生影响,指出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的其他表现。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23年5月2日23时27分,云南保山市隆阳区发生5.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下面左图示意此次地震震中位置,右图示意地球图层结构,其中①、②虚线表示不连续界面。
(1)此次地震震源位于地球圈层中________,在图中由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共同构成。
(2)分别说出①、②所表示的不连续界面及各自上下相邻的圈层。
(3)说出地震发生时,隆阳区人们经历的震感变化,并说明成因。
19. 下面图1为某正常地层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地质时期某阶段的气候变化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图1中三叶虫化石、恐龙化石形成的地质年代。
(2)下列关于甲处化石及其所处时代地球的演化特点描述符合的是____(填序号)。
①可能是鱼类化石②被子植物繁盛③可能是鸟类化石④阿尔卑斯山脉形成⑤是重要成煤期
(3)结合地质时期气候变化图,指出中生代末期至新生代早期,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
(4)指出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的时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9月份月考·地理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D2.C3.B4.A5.C6.A7.D8.C9.B10.D11.B12.D13.A14.A15.B16.C
17.(1)太阳活动:太阳耀斑、太阳黑子;(2分)位置:色球层、光球层。(4分)
(2)太阳活动强烈时,自然灾害发生频次较高:太阳活动较弱时,自然灾害发生频次较低,二者总体呈正相关
性。(4分)
(3)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两极地区出现极光:地球上产生“磁暴”现象,指南针无法使用,信鸽迷航:可能导
致气候异常等。(每条2分,答对3条得6分,共6分)
18.(1)岩石圈DE(6分)
(2)①:莫霍面:上下相邻的圈层分别是地壳,地慢(上地幔)。(3分)②:古登堡面:上下相邻的圈层分别是
地慢(下地慢)、地核(外核)。(3分)
(3)地表人们先感受到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2分)成因:地震波中的纵波传播速度快,先到达,使得人们
感受到上下颠簸,横波后到达,到达后地表感受表现为左右摇晃。(4分)
19.(1)三叶虫化石:古生代。恐龙化石:中生代。(4分)
(2)①⑤(4分)
(3)全球平均降水不断增多,气候变得湿润;全球平均气温下降,气候变冷。(6分)
(4)古生代末期:中生代末期。(4分)
【高一年级9月份月考·地理参考答案】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9月份月考
地理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湘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一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3年3月24日傍晚,天空上演“月掩金星”的天象,我国大部分地区观测到了这一难得的天文奇观。“月掩金星”是指月球、地球、金星排成一条直线时,金星被月球掩盖的自然现象。下图为“月掩金星”现象,完成下面小题。
1. 材料中涉及的天体类型组合正确的是( )
A. 彗星、恒星B. 星云、行星C. 卫星、彗星D. 行星、卫星
2.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金星自东向西围绕着太阳公转B. 金星属于远日行星
C. 地球与金星公转轨道近似圆形D. 月球自身不进行自转
宜居带也叫适合居住带,太阳系宜居带就是太阳系中适宜任何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生存的一个范围。下图为太阳系宜居带示意图,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3. 宜居带的范围主要位于( )
A. 木星和土星之间B. 火星和木星之间C. 地球和火星之间D. 水星和地球之间
4. 有液态水的存在是宜居的重要条件之一,宜居带存在液态水主要得益于( )
A. 行星距离太阳远近适中B. 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C. 行星质量和体积适中D. 行星有稳定的太阳光照
下图为江苏省多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单位:兆焦耳/平方米)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 图示城市多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最大是( )
A. 苏州B. 南京C. 徐州D. 淮安
6. 江苏省多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分布特点的成因最可能是( )
A. 南部地区日照时数较短B. 北部地区距离海洋更近
C. 南部地区海拔更高D. 北部地区降水更多
7. 太阳辐射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下列现象与太阳辐射无关的是( )
A. 庐山瀑布一泻千里B. 大兴安岭树木郁郁葱葱
C. 洞庭湖边凉爽的风D. 冬日温泉池内热气腾腾
下图为太阳大气层结构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 当③层的高能带电粒子流高速冲进地球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层时,会产生( )
A. 磁暴现象B. 长波通信中断C. 极光现象D. 气候异常
9. 关于太阳大气层各层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层内核裂变反应剧烈B. ①层用肉眼可直接观测到
C. ②层太阳活动周期为22年D. ③层会突然出现增亮的斑块
下图为某区域地壳厚度等值线图(单位:千米),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 关于图示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
A. 南部地壳厚度高于北部B. 北部地壳厚度的变化最大
C. 中部莫霍面埋深最浅D. 北部莫霍面埋深大于南部
11. 若据图绘制岩石圈厚度剖面图,则0千米处为( )
A. 莫霍面B. 软流层顶部C. 海平面D. 下地幔上部
珍珠滩瀑布海拔2443米,瀑布高21米,宽162米,是九寨沟内一个典型的组合景观,是电视剧《西游记》片头中唐僧师徒牵马涉水的地方。下图为珍珠滩瀑布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12. 景观图中涉及的地球圈层有( )
A. 水圈、生物圈B. 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C. 大气圈、水圈、岩石圈D. 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13. 景观图中( )
A. 涉及的各圈层间存在着物质迁移B. 植被所属圈层是连续且规则的圈层
C. 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地球内部D. 水流所属圈层是非常活跃的圈层
《冰河世纪1》动画电影讲述在冰河期猛犸象、巨型树獺以及剑齿虎这三只史前动物历经冰河与冰山各种千惊万险护送人类孩子回家的故事。下图为该动画电影剧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猛犸象身披细密长毛,具有极厚的脂肪层。其生存的气候条件最可能是()
A. 寒冷B. 炎热C. 多雨D. 干旱
15. 推测该故事可能发生在()
A. 白垩纪B. 古近纪C. 新近纪D. 第四纪
16. 以下符合该时期动物迁移路线的是()
A. 向两极迁移B. 向高山迁移C. 向低纬度迁移D. 向海洋迁移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 下面左图示意某天文台卫星捕捉到的一张太阳的照片,照片中太阳看起来像一张歪着脑袋的“笑脸”,右图示意某时段内自然灾害发生频次与太阳活动强弱变化关系,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分别说出图中白色“眼睛”和黑色“鼻子”代表的太阳活动及各自发生在太阳大气层中的位置。
(2)根据右图说出自然灾害发生频次与太阳活动强弱的关系。
(3)除了对自然灾害的发生产生影响,指出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的其他表现。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23年5月2日23时27分,云南保山市隆阳区发生5.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下面左图示意此次地震震中位置,右图示意地球图层结构,其中①、②虚线表示不连续界面。
(1)此次地震震源位于地球圈层中的________,在图中由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共同构成。
(2)分别说出①、②所表示的不连续界面及各自上下相邻的圈层。
(3)说出地震发生时,隆阳区人们经历的震感变化,并说明成因。
19. 下面图1为某正常地层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地质时期某阶段的气候变化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图1中三叶虫化石、恐龙化石形成的地质年代。
(2)下列关于甲处化石及其所处时代地球的演化特点描述符合的是____(填序号)。
①可能是鱼类化石②被子植物繁盛③可能是鸟类化石④阿尔卑斯山脉形成⑤是重要的成煤期
(3)结合地质时期气候变化图,指出中生代末期至新生代早期,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
(4)指出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的时期。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9月份月考
地理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湘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一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题答案】
【答案】1D2. C
【3~4题答案】
【答案】3. C4. A
【5~7题答案】
【答案】5. C6. A7. D
【8~9题答案】
【答案】8. C9. B
【10~11题答案】
【答案】10. D11. B
【12~13题答案】
【答案】12D13. A
【14~16题答案】
【答案】14. A15. D16. C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题答案】
【答案】(1)太阳活动:太阳耀斑、太阳黑子;位置:色球层、光球层
(2)太阳活动强烈时,自然灾害发生频次较高,太阳活动较弱时,自然灾害发生频次较低,二者总体呈正相关性。
(3)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两极地区出现极光;地球上产生“磁暴”现象,指南针无法使用,信鸽迷航;可能导致气候异常等。
【18题答案】
【答案】(1) ①. 岩石圈 ②. D ③. E
(2)①:莫霍界面;上下相邻的圈层分别是地壳、地幔(上地幔)。②:古登堡界面;上下相邻的圈层分别是地幔(下地幔)、地核(外核)。
(3)地表人们先感受到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成因:地震波中的纵波传播速度快,先到达,使得人们感受到上下颠簸,横波后到达,到达后地表感受表现为左右摇晃。
【19题答案】
【答案】(1)三叶虫化石:古生代。恐龙化石:中生代。
(2)①⑤(3)全球平均降水不断增多,气候变得湿润;全球平均气温下降,气候变冷。
(4)古生代末期;中生代末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