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二 学期 秋季
课题 《大战中的插曲》
教科书 书 名: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3月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作者及背景,归纳课文内容并梳理层次结构;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回忆录的叙述方式及本文的选材特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本文运用的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百团大战的插曲所体现出来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以及对日本侵略者残酷暴行的控诉之情。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理解“插曲”所体现出来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以及对日本侵略者残酷暴行的控诉之情。
教学难点: 学习回忆录叙述方法以及本文的选材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 本单元以弘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核心,单元中的文章从不同的视角,用不同的文体和不同的手法彰显革命文化精神。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正是用回忆录的方式展现革命历程中的故事,彰显特有的革命精神。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聂荣臻元帅的回忆,在百团大战这场华北地区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中,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小插曲呢?文章又是以怎样的手法来叙述的呢? 任务一、统观全文,感悟革命回忆录的人道主义 1.请浏览全文,题目中的的“插曲”指的是什么事?请概括。 明确:聂荣臻元帅回忆在抗日战胜时期的百团大战中救起了两个日本小姑娘并把她们送回日本以及美穗子在战后回访聂帅的故事。 2.百团大战时,日本与我们是处于交战的敌我双方,为什么聂荣臻要救助这两个日本姑娘?请大家在文本中找出理由。 ①“当时,我的想法是,孩子是无罪的,应当很好地安置她们。” ②“小孩子是战争的受害者。我们八路军决不搞日本侵略军那一套。日本法西斯推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策略’,不知道杀害了我们多少无辜的群众,孩子、婴儿也不能幸免,惨无人道到了极点。我们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对被俘士兵我们决不伤害,对日本人民我们不仅不伤害,还要尽最大力量给予爱护和照顾。” ——从两段话中,我们可以感受救助这两个小姑娘并不是出于个人的善良,而是彰显八路军为人民服务的根本性质。中国革命军队不是为了个人恩怨和仇恨打仗,而是重视人的权利和自由,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虽然是敌对双方,但是孩子在战争中是无辜的,这正是革命人道主义精神的最好体现。 ③“在战争中间,如果你拿着枪同我们打,那我们绝不客气;但是,一旦解除了你的武装,我们就坚决执行‘宽待俘虏’的政策。” ——这段话强调了八路军对待俘虏的政策,并且在文中又补充了一个名叫中西的日本俘虏的故事,来说明共产党对待俘虏的态度,对待日本的俘虏是如此,更何况是日本的孩子,这些细节都彰显了人道主义的革命精神,也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精神。这种精神是超越历史、超越国界、超越种族的。 小结过渡:从救助这两个日本女孩的故事中,我们感受到了八路军、共产党的人道主义的革命精神,那么聂荣臻是如何来记叙这件事的呢?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中有一篇名为《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是根据回忆录改编的,我们通过对比来感受一下回忆录这种叙述形式的独特性。 任务二、对比阅读,感知回忆录的叙述特点 问:对比阅读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探究两篇文章在叙述的过程中有何异同,请完成以下表格。 明确:这两篇文章,前者是属于回忆录,后者是属于传记。 ①从叙述人称的角度来讲,《插曲》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可以更好地表达作者的心路历程;而《聂将军》则选择第三人称叙事,更加客观。 ②从叙述重点的角度来讲,两篇文章突出的重点略有不同,《聂将军》重点写了聂将军与两个小女孩相处时的场景,重点刻画了跟梨有关的细节,详略得当。而《插曲》则是方方面面均有涉及,除了救助女孩的过程外,还附上了写给日本人的信件原文,并重点讲了40年后美穗子探望元帅的事,内容更加丰富详实。 ③从叙述语言的角度来说,我们来对比一下这两段讲述相同内容的原文: “后来,我安排往石家庄送她们,找了一个可靠的老乡,准备了一副挑子。那时候,挑子要算太行山区最好的交通工具了,翻山越岭,不怕颠簸。我和指挥所的几个同志,担心孩子在路上哭,在筐里堆了许多梨子。” “然而,激烈的战事不知何时才能结束,为了保证两个孩子的安全,聂将军决定把她们送回石家庄的日军指挥部去,让日方把孩子转送回国,交给她们的亲友。临行的前一天,聂将军和这两个孩子一起照了相。第二天,他派人挑着两个筐子,把这两个日本孤女送往石家庄。聂将军在筐里放了许多梨,留着孩子们路上吃。” 从语言的角度来说,回忆录的语言更加生活化,平实且质朴,有一种娓娓道来的韵味,而且增添了一些评价性的语言,比如说,“那时候,挑子要算太行山区最好的交通工具了,翻山越岭,不怕颠簸”,带有评价的意味。而《聂将军》这篇课文则更加精练准确,且具有文学性。《聂将军》更强调叙述与描写,《插曲》侧重对心里的描写,并且多了议论与评价的内容。 小结:通过不同文体之间的对比,我们能够感知到革命回忆录在叙事上的独特性,从内容和叙述手法上来说,回忆录会更多地呈现回忆者的独特记忆和心路历程,尤其是回忆者对于这段记忆的反思,对于革命历史来说具有别样的意义,这使回忆录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 过渡:这种历史的厚重感是在时间的雕琢中呈现出来的,故事发生的时间在1940年前后,而回忆录写作于2007年前后,这种跨越60年的差异也体现在文本中。不难发现,文中引用的书信原文,与文章的整体风格差异较大,那么我们将目光聚焦到书信中来,一起来深度解读书信内容。 任务三、解读书信,深味革命回忆录的双重叙事 问:朗读书信,概括书信内容,体会书信与回忆录在内容及语言风格的差异,并分析差异的原因。 概括:①讲述孤女的经历;②批判日本侵略者;③陈述中国抗战的原因;④提出对中日关系的期待。 差异:从内容上说,书信部分多了陈述中国抗战的原因,强调了中国抗战的正义性,而文本则强调了这个事件对于中日友好的重要意义;从语言上看,文本的语言比较平实、质朴,而书信中的语言更加文雅。 原因:①面向的受众不同,书信面对的阅读对象是日本的军人,在这个层面来说,书信具有一定的外交属性,而且聂元帅在回忆录中也说,书信具有一定的政治工作的意义,也是一种思想宣传的方式;而文章所面对的受众更为广泛,回忆录更需要回忆者真诚的面对读者,所呈现的内容更多的是思维的流动。 ②因为受众不同,所以表达的情感不同,书信除了说明救助孤女外更多的是对日本的谴责,而回忆录则是六十年后再去回看这段经历,更多的是站在中日友好建交的基础上,所包含的情感不同。 ③写作时的心态不同,书信是写于1940年代,正处于中日交战时期,因此言语之中充满了对日阀的谴责,语气上非常强烈,比如“此种惨痛事件,其责任应完全由日阀负之”“此中日两大民族空前之浩劫,日阀之万恶罪行也”,字里行间都是对日本的谴责;而回忆录则是在六十年后的和平年代,这时,聂荣臻更多的关注救助孤女对于中日建交以及友好关系的意义,因此不管是内容上,还是语气上来讲,都具有厚重的时代意义。 这种双重叙事视角在回忆录中是非常常见的,即文中有两个“我”在叙事,一 个是“过去的我”,另一个是“现在的我”,但不管是过去的“我”还是现在的“我”,都希望中日之间的关系是能够世代友好,而非兵戎相见,由此更凸显出聂荣臻元帅——— 一位伟大的革命家跨越时空的真实情怀。 总结:通过对这篇革命回忆录的解读,尤其是其独特的叙事方式,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革命者跨越时空不变的真实情怀,更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守人道主义的革命情怀,在时代中熠熠闪光。 作业: 【微写作】:有人认为,战争中救助敌国平民或平民子女是养虎为患。这种观点为什么不对?请写一段一百字左右的短文加以批驳。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