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4)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24)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0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24 14:1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5秋天的怀念
【核心素养目标】
1.学习作者抓住细节刻画人物的方法。感受博大、宽厚的母爱,理解作者对母亲的复杂情感。(思维发展与提升)
2.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培养坚强品质,激发感恩情怀。(文化理解与传承)
【教学重难点】
1.感受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重点)
2.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培养学生学会感恩、热爱生活的情怀。(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唐代诗人孟郊写了一首非常有名的诗歌《游子吟》。在唐代诗坛上,孟郊并不是很有名的大诗人,可是他的这首《游子吟》却人人传诵,因为这首诗歌赞颂了人类最伟大最无私的情感——母爱。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表现母爱的散文:《秋天的怀念》。(板书课题、作者)
二、自主学习
走近作者
史铁生(1951—2010),北京人,作家。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81年,最初发表在当年的《南风报》上,那年史铁生30岁。史铁生21岁时到陕北延安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京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在绚丽多彩的青春年华遭遇到生命的不幸,他的脾气变得阴郁无比、暴怒无常。而他的母亲此时肝病相当严重,常疼得整夜睡不着觉,可她一直瞒着儿子,仍鼓励儿子好好儿活。母亲猝然离去后,史铁生写下了这篇文章以纪念他的母亲。
字音字形
瘫痪(tānhuàn)侍弄(shì)整宿(xiǔ)絮叨(dāo)捶打(chuí)
憔悴(cuì)诀别(jué)烂漫(màn)
词语释义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
央求:恳求。
诀别: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
暴怒无常:脾气非常恶劣,时常极端愤怒,变化不定。
翻来覆去:来回翻身。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三、文本探究
整体感知
1.听教师范读,注意字音。说说文章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交流点拨】忏悔、内疚、痛悔、思念。
2.小组讨论,课文是围绕哪条线索展开叙事的?
【交流点拨】课文围绕“看花”这一线索展开叙事。(1)第1—3段:母亲要带“我”去看花,“我”答应母亲去看花。(2)第4—6段:母亲不能陪“我”看花。(3)第7段:“我”和妹妹去看了花。
3.在三次“看花”的过程中,作者的生活态度前后有什么改变?
【交流点拨】“我可活什么劲儿”(绝望)—“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再生希望)。由对生活丧失希望,自暴自弃到渐渐地对生活充满希望,懂得了生命的意义。
4.分角色朗读第1—3段“我”与母亲的对话。说说你从对话中体会到了“我”和“母亲”怎样的心理。
【交流点拨】母亲的用心良苦和“我”当时对母亲的不理解,不耐烦。
深层领悟
1.课文第1段“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交流点拨】运用动作、神态描写的方法刻画了母亲的心理。“悄悄”出去:体谅儿子,让“我”尽情发泄心中的痛苦,期待“我”能恢复平静和理智。突出了母亲的谨慎小心,说明母亲怕让儿子痛苦,让儿子伤心。“偷偷”:表现了母亲不放心“我”,关注“我”,表现了母亲的慈爱和细心。“眼边儿红红的”:说明母亲偷偷地哭过但又不让儿子看到自己难过的样子,强忍内心悲伤,无私地关爱儿子。
2.“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此时母亲的内心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动作和语言描写表现了母亲内心的喜悦。母亲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在期盼中得到儿子的答应后表现出对出行的渴望,内心得到安慰。
3.第6段中“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情感?
【交流点拨】这是母亲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读来令人心酸。母亲一生艰难,少有幸福,然而在临终前心中只有对还不能独立生存的儿女的无限牵挂。这句话充分表现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也融注着作者对母亲的深深的怀念和愧疚。
4.朗读文章第7段,请赏析“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交流点拨】(1)这句话描绘了多姿多彩的各色菊花,暗喻着母爱的伟大和无私,蕴含着作者对母亲深沉的怀念和热烈的赞美;(2)开得烂漫的菊花象征母亲的期望:无论遭遇怎样的厄运,都要活得坚忍,活出尊严,活出自我生命的个性与美丽;(3)与第3段母亲央求“我”看花相呼应,表明终于实现母亲的心愿,也含蓄地表现了作者在母爱的激励下改变了先前暴怒无常、悲观绝望的心态,正以积极乐观、振奋昂扬的姿态面对苦难、面对生活,以告慰九泉之下的母亲。
5.结尾“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我”懂得了什么?
【交流点拨】“我”懂得了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真谛,不会再徒叹命运的无情,会勇敢地面对生活的磨难。世界本来就是不完美的,不是有这样的缺憾就会有那样的痛苦。身体的缺陷,生活的挫折,我们这辈子可能改变不了,但可以改变的是我们的心态——我们都要好好儿活。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的经典散文,值得我们反复琢磨品味。这篇文章,如果只停留在“眼到”是很难体会到作者的情感的,须得带着学生好好读一读。朗读时应读文章的独特之处,通过语速、语气的变化,让学生感受到双腿瘫痪对于一个人的打击之大。通过分角色朗读,男生读重音部分,女生读轻音部分,使学生能够体会到作者特殊的处境。通过品味语言,感受沉甸甸的母爱,以及作者深深的遗憾。在开展这两个教学环节之前,材料的补充也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让学生更加贴近作者,我补充了史铁生写作此文的背景。这篇文章不应让学生一味地唱赞歌,歌颂母爱的伟大,不能跑到概念化的“思想”“精神”中去,我们应重视学生对文本语言的品味。
6散步
【核心素养目标】
1.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读音,了解散文文体特点。(语言建构与运用)
2.感悟文中蕴含的家人之间深沉的爱和欢乐纯真的情,培养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文化传承与理解)
【教学重难点】
把握作者的独特写法,体味三代人互相体谅、互相挚爱的朴实纯真的亲情。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家,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它是一个避风的港湾,一个幸福的摇篮。同学们平时在家经常和父母一起散步吗?在散步的途中有没有让你难忘的事?今天我们将跟随作家莫怀戚一起做一次心灵上的漫步,去感受家庭里浓浓的亲情。(板书课题、作者)
二、自主学习
走近作者
莫怀戚(1951—2014),重庆人,作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小说《透支时代》《花样年月》等。
写作背景
写此文之前,作者确实有一次全家三代四口人散步的亲身经历,但当时并没有产生创作动机。1985年,作者从他的好友——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那里得知:在美国人眼里,中国人尊老爱幼、赡养父母是全世界做得最好的,而这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作者听后感慨不已:我们自己丢掉的,发达国家的人却拾起来。于是作者开始重新审视这一看起来很陈旧而且看似已没有什么价值的民族遗产,写作了此文。
字音字形
分歧(qí)一霎(shà)粼粼(lín)拆散(chāi)领袖(xiù)嫩芽(nèn)
词语释义
信服:相信并佩服。
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分歧:(思想、意见、记载等)不一致;有差别。思想、意见、记载等不一致的地方。
三、文本探究
整体感知
1.理清全文思路。
【交流点拨】①“我”劝母亲散步→②全家一起散步→③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分歧→④“我”决定委屈儿子→⑤母亲却依从了孙子→⑥“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走小路
2.面对散步时发生的分歧,“我”做出了怎样的决定?
【交流点拨】“我”认为,母亲年老体弱,余年不多,伴随她的机会已很少;儿子年纪尚幼,来日方长,伴随他的机会还很多。于是“我”决定委屈儿子,顺从母亲,做出了“走大路”的决定。这个决定是明智的,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的美德。母亲选择走小路,这体现了我国另一种传统美德——爱幼。
深层领悟
1.分析“我”、“我”的母亲和妻子具有怎样的形象?
【交流点拨】“我”:当母亲和儿子发生分歧的时候,“我”的决定体现了“我”孝顺善良,有责任感、讲原则、不溺爱孩子;“我”的母亲:选择走小路表现了她慈祥、善良亲切、善解人意、疼爱孙子;“我”的妻子:与“我”一起默默承担家庭的责任,表明她的温柔贤惠、明理、孝敬老人、尊重丈夫。
2.怎样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交流点拨】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和孩子组成。“我”和妻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所以作者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
3.品味语言
(1)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赏析加点的词语)
【交流点拨】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以及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表现了“我”对母亲健康的担忧,体现了“我”的一片孝心。
(2)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这一段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暗示新“生命”的活力。用环境描写烘托出作者一家散步时祥和、欢乐的氛围,衬托出浓浓的亲情。
(3)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这一段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揭示了“小路有意思”的内涵,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展现了母亲充分理解孙儿愿望的内心世界。营造一家祖孙三代和和美美,和谐相处的气氛。
4.写法探究
这篇短文在用词上有个较突出的特点,即“大词小用,小题大做”。分析这样的技法有什么独特的作用?
【交流点拨】作者写小事用大词,其用意就在于向读者透露《散步》一文的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事情本身,是在借散步这件事讲尊老爱幼、孝顺第一的中华传统美德。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具有表现深刻社会意义的主题的作用。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散步》是一篇特别具有温馨感的文章,我遵循“一课一得”的教学原则,主要让学生在品味语言中体会家庭成员之间浓浓的亲情。学生在读中品味,通过一些词、句子甚至是标点来感悟亲情,懂得朴实的语言中也可以蕴藏深厚的情感。最后通过开展写法探究,学习大词小用的写作技法。课堂气氛轻松,学生回答踊跃,教学效果很好。
7*散文诗二首
【核心素养目标】
1.了解关于泰戈尔和冰心的文学常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语言建构与运用)
2.在反复诵读中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品味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情感。(思维发展与提升)
【教学重难点】
明确作品的主题思想,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金色花
一、新课导入
母亲对儿女无私的爱不会因为时空的流转而改变,这是人类共同歌颂的永恒主题。母爱是人类社会中最崇高、最美好的情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首以母爱为主题的散文诗——泰戈尔的《金色花》,让我们期待一次美的洗礼!(板书课题、作者)
二、自主学习
走近作者
泰戈尔(1861—1941),印度作家、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园丁集》等。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字音字形
匿笑(nì)沐浴(mùyù)荫蔽(yīn)祷告(dǎo)嗅(xiù)
词语释义
匿笑:偷偷地笑。
沐浴:洗澡;借指受润泽;比喻沉浸在某种环境中。
祷告:向神祈求保佑。
三、文本探究
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学生朗读诗歌,并思考下列问题。
(1)徜徉在课文给我们描绘的场景中,看着孩子和妈妈在那里嬉戏,你有哪些感受?你觉得这些场景表达了什么主题?
【交流点拨】这些场景十分温馨、幸福。表达了母子间纯洁的爱,孩子依恋着妈妈,妈妈宠爱着孩子。
(2)要读出这种温馨与幸福感,你觉得应该用怎样的语速和语调来朗读课文?
【交流点拨】喜悦、舒缓、温馨、深情,读出母子之爱和儿童特有的调皮。
2.学习散文诗一定要诵读,请揣摩下列语句应读出人物怎样的语气、感情。
(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交流点拨】读出孩子的调皮、快乐。
(2)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
【交流点拨】读出母亲的焦急、惦念。
(3)“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交流点拨】读出母亲的嗔怪、担忧、焦虑和欣喜。
(4)“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交流点拨】读出孩子的淘气、撒娇和对母亲的爱恋。
3.“我”变成金色花后干了什么事?
【交流点拨】三次嬉戏:母亲做祷告时,开放花瓣散发香气;母亲读书时,将影子投在书页上;母亲去牛棚时,和她开玩笑,恢复原形。
深层领悟
1.“我”变成一朵金色花,跟妈妈玩起“躲猫猫”,只是为了好玩吗?
【交流点拨】妈妈为全家付出了很多,妈妈的奉献是无私的。“我”变成一朵金色花,在一天时间里,与妈妈嬉戏,看着妈妈工作。在妈妈做祷告时,悄悄地开放花瓣,散发香气,让妈妈沐浴在花香中;在妈妈读《罗摩衍那》时,将影子投在妈妈所读的书页上,替妈妈遮阳。这都是为了回报妈妈的关爱,给妈妈带来一些幸福。
2.人们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花在诗中有什么象征意义?
【交流点拨】作者把儿童想象成一朵金色花,是在赞美孩子可爱。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母亲喜爱孩子、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这种想象实在新奇,表达实在美妙!
四、板书设计
第2课时
荷叶·母亲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泰戈尔的《金色花》,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篇关于母爱的文章,看看作家冰心是如何表达自己对母亲的依恋的。(板书课题、作者)
二、自主学习
走近作者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作家、诗人。著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樱花赞》等。
字音字形
并蒂(dì)姊妹(zǐ)菡萏(hàndàn)攲斜(qī)
词语释义
花瑞:指花带来的好兆头。
攲斜:倾斜,歪斜。攲,倾斜。
荫蔽:(枝叶)遮蔽;隐蔽。
三、文本探究
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学生朗读课文,初步感知全文。《荷叶·母亲》一文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作者把母亲比作荷叶,把自己比作红莲,由雷雨中荷叶对红莲的覆盖、遮挡,联想到自己被母亲关爱、呵护,表达了对母亲的赞美之情。
2.学生再读课文,各小组选代表进行范读,其他小组听读。从字音、节奏、重音、感情方面进行点评,说说文章应用怎样的语调来朗读。
【交流点拨】本文适宜用缓慢的语速,轻柔而饱含深情的语调来朗读。
深层领悟
1.本文主要描写的是红莲,作者一共几次看红莲?每一次看红莲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作者三次看红莲:暴雨来临前的红莲,大雨之中的红莲,荷叶覆盖下的红莲。心情:烦闷—不适意—不宁的心绪散尽。
2.作者借助圣洁美丽的景物赞美了世上至善至美的亲情,美丽的景和感人的情通过优美的语言传达给我们,你认为哪句话写得美?找出来赏析一下。
【交流点拨】如:(1)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开满”和“亭亭”写出花开得精神抖擞的样子,富有生命力。)
(2)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攲斜。(“繁密”写出了雨下得急,“攲斜”写出了红莲不堪风雨侵袭,楚楚可怜的样子。)
3.齐读最后一段,说说“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句子运用了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点明了主旨,深化了中心,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母亲炽热的感激、爱恋和赞美之情。这样讴歌母爱,联想丰富,自然贴切,新颖独特。“心中的雨点”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文章结尾直接抒发了作者对母爱的赞美之情。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这是两篇自读文章,通过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和感知内容和情感,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特色。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互动交流、合作学习,课堂气氛活跃。诗歌优美,课堂语言也要优美,才能把学生的感情煽动起来。所以我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好阅读提示,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8《世说新语》二则
【核心素养目标】
1.疏通文义,积累文言词语,掌握重点字词在特定语境中的词义。(语言建构与运用)
2.结合文章语言,分析人物形象,概括其性格特征。(思维发展与提升)
3.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文化传承与理解)
【教学重难点】
分析文章的人物形象,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及文化修养,继承中国优秀的传统美德。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咏雪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雪是严寒的冬天送给我们的礼物,它是那样的纯洁、轻盈,你能拿什么比拟它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咏雪》。(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走近作者
刘义庆(403— 444),字季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世说新语》是他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基础积累
1.古今异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子女,这里泛指家里的小辈,包括侄儿侄女今义:子女
(2)未若柳絮因风起
古义:趁、乘今义:因为
2.重点实词与虚词
(1)寒雪日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2)与儿女讲论文义文章的义理
(3)俄而雪骤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
(4)公欣然曰高兴的样子
(5)白雪纷纷何所似像什么
(6)撒盐空中差可拟大体可以相比
(7)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不及
三、文本探究
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结合注释以及工具书,读懂文章大意。
2.小组成员讨论解决字、词、句方面的疑难,按照读─译─讲的步骤进行。如有小组内难以解决的问题,可提交班上集体解决,教师可适当给予提示。
3.学生复述课文内容。这篇小短文讲了什么内容?
【交流点拨】这篇文章主要讲了谢家儿女咏雪一事,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机智。
深层领悟
1.本文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你是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的
【交流点拨】营造了融洽、欢乐、轻松、温馨的家庭氛围。从“寒雪”“内集”“欣然”“乐”等词中可感受到。
2.对“公大笑乐”,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有人认为“笑”前喻,“乐”后喻;有人认为谢太傅为“柳絮”一喻而“笑乐”。你如何理解?
【交流点拨】文章虽然没有明确交代谢太傅的评价,但从文末补充谢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意在言外,确实耐人寻味。
3.“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哪个比喻好?说说你的看法。
【交流点拨】示例一:“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示例二:“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4.拓展延伸:欣赏咏雪的诗词。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
玉花飞半夜,翠浪舞明年。——苏轼
四、板书设计
第2课时
陈太丘与友期行
一、新课导入
自古英雄出少年,在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有很多聪明机智的孩子,今天就让我们伴随着古人的脚步走进另一个孩子——元方的世界,看看我们从他身上可以得到哪些启示。(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基础积累
1.通假字
尊君在不同“否”
2.古今异义
太丘舍去
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
3.重点实词
(1)与友期行约定
(2)期日中正午时分
(3)去后乃至才
(4)君与家君君: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
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5)下车引之拉,牵拉
(6)入门不顾回头看
三、文本探究
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结合注释以及工具书,读懂文章大意。
2.小组讨论解决字、词、句方面的疑难,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小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师生共同解决。
3.注意区别“君”“尊君”“家君”的意思。
【交流点拨】君: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深层领悟
1.说说友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交流点拨】言而无信,不守信用;缺乏修养、没有礼貌;诚恳,知错能改。课文中,友人与陈太丘“期日中”,结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无信,不守信用;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表现得较为有礼,但当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一番义正词严地批评后,他“惭”“下车引之”又表现得较为诚恳,知错能改。
2.你认为元方是一个怎样的人?
【交流点拨】聪明、勇敢、明理(懂礼识仪,机智聪明,刚正不阿)。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
3.读了这篇文章,你领悟到了什么?
【交流点拨】借元方责客之语,说明“信”和“礼”的重要性,也赞扬元方的聪敏。让我们明白做人要有诚信,有礼貌,同时也需要宽容和沟通。这篇文章意在告诉我们做一个知信、懂礼之人。
4.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交流点拨】认为元方确实失礼的理由:友人已经知错能改,元方应该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表现自己的胸襟宽广,有涵养。认为元方并非无礼的理由:友人失信在前,而且没有礼貌,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世说新语〉二则》是两篇短小的文言文,介于在小学阶段学生已经有了学习短小文言文的基础,在上这一课时,我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法的指导。在自学中出示具体要求,建议学生针对不懂的问题查找工具书或向同学、老师求助,学会合作;在问题探究中,学生交流协作完成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这堂课遵循让学生参与、动手动脑的原则,真正做到了把课堂交给学生,使学生又快又牢地掌握课文的内容。不足之处:没有指导学生当堂背诵文言文。
写作学会记事
【核心素养目标】
1.学会围绕中心完整、清楚地叙述事情,交代清楚事件的要素。(语言建构与运用)
2.恰当安排叙述的顺序,有条理地叙事。(思维发展与提升)
3.学会锤炼语言以表达真情实感。(语言建构与运用)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记叙的要素,学会记事。
2.学习范文及经典名篇,锤炼语言,提升写作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谈到写作时曾说:“我该干的事情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如果善于“讲故事”,也就是擅长“记事”,写作就会变得简单起来。那么如何记事,才能把作文写清楚,使内容更能打动人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写作指导课——《学会记事》。
二、写作导航
第一,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即“记叙的六要素”。事情的经过要详写,事情的起因和结果略写。
课文引入
以莫怀戚《散步》为例,学生找出其中的时间、地点、人物,明确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时间:初春。地点:田野上。人物:我,我的母亲、妻子和儿子。起因:一家人散步。经过:发生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解决矛盾:我心疼母亲决定委屈儿子走大路。结果:母亲疼爱孙子决定走小路。
主旨:表现出家人之间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第二,传达真情实感,关键是要写自己亲身经历的、有真切感受的事,说发自内心的话。
如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①“我”发脾气时,母亲劝慰“我”。②母亲重病缠身,却不告诉“我”,不想给“我”增添痛苦。③母亲央求“我”去看花。④母亲临终前的嘱托。
第三,还要学会锤炼语言。学习使用一些能够贴切表达情感的句子,抓住一些感人的细节。
如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①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②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③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三、小试牛刀
下面这段文字记事过于简单,试着“添枝加叶”,把它写得充实、生动一些。
那天放学回家,我不小心摔了一跤,手受了伤,校服也磕破了。回到家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很心疼,嘱咐我以后走路要小心。
思路点拨
第一,添加细节。如“我”是因为什么摔跤的?是踢到了石子,还是一路上有心事,在走神?“我”摔倒时有多狼狈?手哪里受了伤?伤得如何?回到家里,长辈们说了什么?他们说话时的语气和表情是怎样的?他们心疼“我”还有没有什么具体的表现?如有没有观察“我”的伤情,有没有给“我”处理伤口……
第二,融入感情。如“我”摔倒后,心里有怎样的感受?“我”发现自己受伤后,是沮丧害怕,还是在自我安慰?回到家里,在长辈的关爱和心疼面前,“我”又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在记事的结尾处恰当抒情,才能把作文写得生动感人。
美文欣赏
那天下午放学,我家隔壁的阿姨来接孩子,对我说奶奶病了,叫我快点回家。当时我眼眶红了,因为我不知道奶奶为什么会生病,妈妈经常出差办事,都是奶奶在照顾我。我心急如焚,哭着跑回家,不小心踢到了一块石头,重重地摔了一跤,手擦破了一大块皮,鲜血直流,校服也磕破了,露出膝盖红彤彤的肉。可是我不觉得痛,一路跌跌撞撞地跑回家。扑到奶奶床前,奶奶看到我脏兮兮的模样,搂着我哽咽着说:“我的心肝宝贝,你怎么伤成这样,心疼死我了!”原来奶奶只不过是感冒,吃了药已经好多了。妈妈以百米冲刺的速度拿出家庭医药箱,给我处理伤口,眼泪便啪嗒啪嗒地落下来;球迷爸爸,顾不得看NBA,帮妈妈当下手,嘴里还一个劲儿地说:“你这小子怎么这样不小心,以后可要注意点哟!”看着大家为我忙碌、心疼不已的情形,我的心热乎乎的,忽而又有些惭愧,只是因为自己的不小心,让家人如此担心实在不应该。
于是,我忍着痛,装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说:“只要奶奶好好的,我没事,不过,我向大家保证,今后走路一定会小心的。”
小结:学会记事——记叙的六要素;有真情实感;锤炼语言。
四、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我采用导学导评的写作教学模式来完成教学目标。这种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清晰地明确学习的内容,更好地掌握学习写作的方法。在方法的引领下,给予学生充足的练写实践,在不断的练习当中实践方法。学生在和同学、老师的交流探讨中了解得失,内化写法,提升了写作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切实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不足之处体现在未能使学生的课堂学习更加高效。
专题学习活动有朋自远方来
【核心素养目标】
1.能结合自己的经历,表达自己对交友的看法与认识。(语言建构与运用)
2.通过对搜集到的有关朋友的成语、名句、诗词、故事等加以赏析,解读“朋友”的含义。(审美鉴赏与创造)
3.让学生学会与人交往,展示自我,与人建立纯真的友谊。(文化理解与传承)
【教学重难点】
能结合自己的经历,表达自己对交友的看法与认识。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古人云,“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诗云,“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哲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列夫·托尔斯泰也说,“财富不是永久的朋友,但朋友是永久的财富”。古今中外的诗文中有很多交友的名言警句、故事,给予我们很多的启示。今天我们将通过一些活动来讨论交友之道,展示自己。
二、探讨交友之道
1.开展活动
活动要求:①小组内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交友的诗词、名言警句、故事等,记录员汇总大家的资料并整理。②组内选出上台展示的同学,进行展示。
(1)交友典故“莫逆之交”
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相与语,曰:“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孰知死生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译文: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个人共同谈论,说:“谁能把无当作头,把生当作脊梁,把死当作屁股,谁能认识到死生存亡是一体的,我们就和他交朋友。”四个人相互望着一笑,彼此心意相通,于是就共同结为朋友。
“莫逆之交”意思是情投意合,非常相好的朋友。
(2)名言警句
①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
告诉我们:只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对工作认真负责,不出差错,和人交往态度恭谨而合乎礼节,别人就都乐于与自己交朋友,那么,普天之下到处都有你的朋友。
②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
告诉我们:学习中如果缺乏学友之间的交流切磋,就必然会导致知识狭隘、见识短浅。
(3)交友诗句
①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②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
③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2.通过以上材料的阅读和整理,我们对交友之道有哪些新的认识?
【交流点拨】交朋友应该保持积极开放的心态。真诚、友好、善良、负责任等品质,会使我们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具有持久的吸引力。较强的沟通能力,也会使自己在集体中具有更高的人气指数。
3.互联网改变和丰富了现代人的交友方式,在很多人看来,网络交友有利也有弊,请谈谈你的看法。
【交流点拨】我认为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同样网络交友既有利也有弊。利:借助网络的虚拟性,可以使双方能够突破时间、空间的局限,突破尊卑、疏密关系的界限,以完全平等的身份畅谈,达到缓释紧张情绪、交流思想、增进友谊的目的;网络提供了广泛交往的机会,大家交往是以对话的模式、匿名的身份进行的,避免了现实中的繁文缛节,使交友更加方便、快捷……弊:未成年人由于身心发育尚不成熟,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可能会上当受骗;可能会沉溺社交网络,不思进取,影响正常学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三、展示个人风采
以自我介绍为主要方式,与同学合作,组织一次自我风采展示活动。
(1)设计活动项目,包括活动名称、组织形式、小组的设置与分工、主持人的推选、活动场地的布置、活动的实施过程等。
(2)小组内合作完成学科教师邀请卡,然后口头邀请。口头邀请时要注意礼貌,口齿清楚,表意准确。
(3)拟一份发言提纲,确定好自我介绍各项内容的顺序,可借助材料有创意地表达自己。
自我介绍示例:大家好,我叫张康。“张”是“弓长——张”的“张”,“康”是“健康”的“康”。我性格开朗,乐于助人,兴趣爱好广泛。我喜欢唱歌、溜冰、拉二胡,如果今后有机会,希望能够给大家表演一番。我最喜欢的一句名言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谢谢大家,希望今后能够交到更多的朋友,让我们共同进步!
四、发布启事,广寻良友
试着发布一则启事,更快、更好地建立起自己的成长共同体。
(1)将自己希望结交的朋友的特质概括为两三个关键词,并给出选择这些关键词的理由。
(2)启事可以只有文字,也可以图文并茂。
(3)用多种方式发布启事,尽量扩大交友的范围。
〖=D1(〗五、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在了解“交友之道”内涵的基础上明确活动内容,组建活动小组,制订活动计划,准备活动资料,让学生学会按照主题要求利用图书馆或互联网搜集资料,学会整理和研读资料,突出学生活动的自主性。活动展示课,让学生自己主持、组织活动,通过交流、展示、辩论、评价等多种形式,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了解和交流,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帮助学生加深了对“朋友”一词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