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第6课时 专题勾股定理与动点问题
第一章 勾股定理
★动点问题是几何综合问题的一种,在解题时,需要寻找图中的不
动点,弄清动与不动的关系,再结合勾股定理,搭建动与不动的桥梁,
才能解决问题.
类型一:动点中的最值问题
例1 如图,正方形 ABCD 的边长为4,点 E 在 AB 上,且 BE =1, F
为对角线 AC 上一动点,求△ BFE 周长的最小值.
解:如图,连接 ED 交 AC 于点 F ,
∵四边形 ABCD 是正方形,
∴点 B , D 关于 AC 对称,∴ BF = DF ,
∴ C△ BFE = BF + EF + BE = DE + BE ,
此时△ BEF 的周长最小,
∵正方形 ABCD 的边长为4,
∴ AD = AB =4,∠ DAB =90°,
∵点 E 在 AB 上且 BE =1,∴ AE =3,
∴ DE2= AD2+ AE2=25,∴ DE =5,
∴ C△ BFE =6,
∴△ BFE 周长的最小值为6.
1. 如图1,在△ ABC 中, AC = BC ,∠ ACB =90°,点 D 在 BC 上, BD =
3, DC =1,点 P 是 AB 上的动点,求 PC + PD 的最小值.
图1
解:如图,作点 C 关于 AB 的对称点C',连接DC'交 AB 于点 P ,连接
CP 、BC',
此时 PC + PD 的值最小,且 PC + PD =PC'+ PD =DC',
∵ BD =3, DC =1,∴ BC = AC =4,
由对称性可知∠C'BA=∠ CBA =45°, BC =BC'=4,
∴∠CBC'=90°,
根据勾股定理可得DC'2=BC'2+ BD2=25,
∴DC'=5,
∴ PC + PD 的最小值为5.
类型二:动点中的存在性问题
例2 如图,长方形 ABCD 中, AD =9cm, AB =4cm, E 为边 AD 上
一动点,从点 D 出发,以1cm/s的速度向终点 A 运动,同时动点 P 从点 B
出发,以 a cm/s的速度沿 BC 向终点 C 运动,运动的时间为 t s.
(1)当 t =3时,求线段 CE 的长;
解:(1)∵四边形 ABCD 是长方形,
∴ BC = AD =9cm, CD = AB =4cm,
当 t =3时, DE =3cm,
在Rt△ CDE 中, CE2= CD2+ DE2=25,
∴ CE =5cm;
解:(2)存在.
当 a =1时, DE = t cm, BP = t cm,
∴ CP =(9- t )cm,
在Rt△ CDE 中, CE2=16+ t2,
∵△ CEP 是以 CE 为腰的等腰三角形,
∴①当 CE = CP 时,
16+ t2=(9- t )2,解得 t = ;
②当 CE = PE 时, CP =2 DE ,
∴9- t =2 t ,解得 t =3,
综上所述, t 的值为 或3;
(2)若 a =1,是否存在△ CEP 是以 CE 为腰的等腰三角形?若存
在,求 t 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3)当点 C , E 关于直线 DP 对称时,直接写出 t 与 a 的值.
解:(3)如图,过点 P 作 PF ⊥ AD 于点 F ,
∵ BP = at cm, DE = t cm,
∴ CP = BC - BP =(9- at )cm,
∵点 C , E 关于直线 DP 对称,
∴ DE = CD =4cm, PE = CP ,
∴ t =4,
∴ BP =4 a cm, CP = PE =(9-4 a )cm,
∵ PF = CD =4cm, DF = CP ,
∴在Rt△ PEF 中, EF = DF - DE =(5-4 a )cm,
由勾股定理得 EF2+ PF2= PE2,
∴(5-4 a )2+16=(9-4 a )2,
解得 a = .
2. 如图2,在△ ABC 中,∠ C =90°, AB =10, BC =6,点 P 从点 A 出
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折线 A - B - C 方向,朝着点 C 运动.设
点 P 的运动时间为 t 秒( t >0),在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点 P 恰好在∠
BAC 的平分线上?若存在,求出 t 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图2
解:存在.
当点 P 在∠ BAC 的平分线上时,如图,过点 P 作 PD ⊥ AB 于点 D ,
∵ AP 平分∠ BAC , PC ⊥ AC , PD ⊥ AB ,
∴ PD = PC ,
∴ PD = PC = AB + BC -2 t =16-2 t , BP =2 t - AB =2 t -10,
在Rt△ ACP 和Rt△ ADP 中,,
∴Rt△ ACP ≌Rt△ ADP (HL),∴ AC = AD ,
∵ AC2= AB2- BC2=64,∴ AD = AC =8,
∴ BD = AB - AD =2,
在Rt△ BDP 中, BD2+ PD2= BP2,
即22+(16-2 t )2=(2 t -10)2,
解得 t = ,∴ t 的值为 .
谢 谢 观 看(共12张PPT)
第5课时 专题折叠和旋转中勾股定理的应用
第一章 勾股定理
★折叠和旋转中勾股定理的应用是一个比较综合的问题,一般需要
利用折叠、旋转前后图形对应线段、对应角相等,将已知线段与角转化
到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利用勾股定理搭建已知和未知之间的桥梁,才能
解决问题.
类型一:勾股定理与折叠
例1 如图,在长方形 ABCD 中, AB =6, BC =8,△ ABE 沿 BE 折
叠,使点 A 恰好落在对角线 BD 上的点 F 处,求 AE 的长.
解:∵四边形 ABCD 是长方形,
∴ AB = CD =6, AD = BC =8,∠ A =90°,
∴ BD2= AB2+ AD2=100,∴ BD =10,
由折叠可知: AE = EF , AB = BF =6,∠ A =∠ BFE =90°,
∴ DF = BD - BF =4,
设 AE = EF = x ,则 DE =8- x ,
在Rt△ DEF 中, DE2= EF2+ DF2,
即(8- x )2= x2+16,解得 x =3,
∴ AE 的长为3.
1. 如图1,在长方形 ABCD 中, AB =4, BC =8,将△ ABC 沿着 AC 对折
至△ AEC 的位置, CE 与 AD 交于点 F ,则 AF 的长为( C )
A . 3 B . 4 C . 5 D . 6
图1
C
2. 如图2,将长方形纸片ABCD沿EF折叠,使点D与BC边的中点D'重合,
若BC=8,CD=6,求CF的长.
图2
解:由翻折得 DF =FD',
设 DF =FD'= x ,则 CF =6- x ,
在Rt△CFD'中,FD'2=CD'2+ CF2,
∵CD'= BC =4,
∴ x2=42+(6- x )2,解得 x = ,
∴ CF =6- x = .
类型二:勾股定理与旋转
例2 如图, P 是正△ ABC 内的一点,且 PA =6, PB =8, PC =
10,将△ APB 绕点 B 逆时针旋转一定角度后,得到△ CQB .
(1)求点 P 与点 Q 之间的距离;
解:(1)如图,连接 PQ ,
由旋转得: BQ = BP =8, QC = PA =6,∠
QBC =∠ ABP ,∠ BQC =∠ BPA ,
∴∠ QBC +∠ PBC =∠ ABP +∠ PBC ,即∠
QBP =∠ ABC ,
∵△ ABC 是正三角形,
∴∠ ABC =60°,∴∠ QBP =60°,
∴△ BPQ 是正三角形,
∴ PQ = BP = BQ =8,
∴点 P 与点 Q 之间的距离为8;
(2)求∠ APB 的度数.
解:(2)如图,在△ PQC 中,
∵ PQ =8, QC =6, PC =10,
∴ PQ2+ QC2= PC2,
∴∠ PQC =90°,
由(1)得∠ BQP =60°,
∴∠ APB =∠ BQC =∠ BQP +∠ PQC =150°.
3. 如图3,在△ ABC 中,∠ ACB =90°, AC = BC , P 是△ ABC 内的一
点,且 PB =1, PC =2, PA =3,求∠ BPC 的度数.
图3
由旋转得 CP = CD =2,∠ DCP =90°, DB = PA =3,
∴△ CPD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 PD2= PC2+ CD2=8,∠ CPD =45°,
在△ PDB 中, PB =1, PD2=8, DB =3,
解:如图,把△ ACP 绕点 C 逆时针旋转90°得到△ BCD ,连接 DP ,
∵ PB2+ PD2=12+8=32= DB2,
∴△ PBD 为直角三角形,且∠ DPB =90°,
∴∠ BPC =∠ CPD +∠ DPB =135°.
谢 谢 观 看(共10张PPT)
第4课时 勾股定理的应用
第一章 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的应用: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关键
是利用数学建模思想,转化为直角三角形,再根据勾股定理求解.
例1 如图,长方体的底面是边长为1cm的正方形,高为3cm.如果用
一根细线从点 A 开始经过4个侧面缠绕一圈到达点 B ,请计算所用细线最
短需要多长?
解:如图,将长方体沿 AB 边剪开,侧面展开得到矩形AA'B'B,连
接AB',
由题意得, AB =A'B'=3cm,AA'=4cm,
∴AB'2=A'B'2+AA'2=25,∴AB'=5cm,
答:所用细线最短需要5cm.
1. 将穿好彩旗的旗杆垂直插在操场上,旗杆从旗顶到地面的高度为
320cm,在无风的天气里,彩旗自然下垂(如图①),彩旗完全展平时
是如图②所示的长方形(单位:cm),则彩旗下垂时最低处离地面的高
度 h 是( C )
A. 230cm B. 200cm
C. 170cm D. 160cm
图1
C
2. 一个透明的圆柱形状的玻璃杯,由内部测得其底面半径为3cm,高为
8cm,今有一支12cm的吸管任意斜放于杯中,若不考虑吸管的粗细,则
吸管露出杯口长度最少为 cm.
2
3. 如图2,圆柱的底面半径为 cm,高为9cm,点 A 、 B 分别是圆柱两底
面圆周上的点,且点 A 、 B 在同一母线上,用一根棉线从点 A 顺着圆柱侧
面绕3圈到点 B ,则这根棉线至少长 .
图2
15cm
例2 甲、乙两位探险者到沙漠进行探险,没有了水,需要寻找水
源,为了不至于走散,他们用两部对话机联络,已知对话机的有效距离
为15千米,早晨8∶00甲先出发,他以6千米/时的速度向东行走,1小时
后乙出发,他以5千米/时的速度向北行进,上午10∶00,甲、乙两人相
距多远?还能保持联络吗?
解: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如图,
由题意知, OA =12千米, OB =5千米,
在Rt△ OAB 中, AB2= OA2+ OB2=169,
∴ AB =13千米,
∴上午10∶00,甲、乙两人相距13千米,
∵13<15,∴甲、乙两人还能保持联络.
4. 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3,4, x ,若此三角形是直角三角
形,则 x2= .
5. 如图3,一艘船以12海里/时的速度离开港口 O ,向东北方向航行,另
一艘轮船在同时同地以16海里/时的速度向东南方向航行,它们离开港口
半小时分别到达 A 地、 B 地,求 A 、 B 两地间的距离.
25或7
解:如图,连接 AB ,
由题意得: OA =12× =6海里,
OB =16× =8海里,
∵∠ AOB =90°,
∴ AB2= OA2+ OB2=100,
∴ AB =10海里,
答: A 、 B 两地间的距离为10海里.
图3
谢 谢 观 看(共14张PPT)
第2课时 探索勾股定理(2)
第一章 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的证明:勾股定理的证明一般采取拼图,从不同角度表
示图形的 ,加以证明.主要有以下三种拼图方式:
面积
(1)已知直角三角形两边求出第三边;
(2)用于证明平方关系的问题.
★勾股定理的主要作用:
例1 (1)在△ ABC 中, AB =15, AC =20, BC 边上的高 AD =
12,则 BC 的长为( )
A. 25 B. 7
C. 25或7 D. 不能确定
【分析】该题要考虑 BC 边上的高在△ ABC 内和△ ABC 外两种情况.
答案:C.
(2)如图,在△ ABC 中,∠ A =90°, DE 为 BC 的垂直平分线,求
证: BE2- AE2= AC2.
证明:如图,连接 EC ,
∵ DE 为 BC 的垂直平分线,
∴ BE = CE ,
由勾股定理得 AE2+ AC2= CE2= BE2,
∴ BE2- AE2= AC2.
1. 如图1,是由一个正方形与一个直角三角形构成的图形,则此正方形的
面积是 .
图1
16cm2
2. 如图2,小正方形网格的边长为1,△ ABC 的三边 a , b , c 的大小关系
是( C )
A. a < c < b B. a < b < c
C. c < a < b D. c < b < a
图2
C
3. 小丽想知道学校旗杆的高,她发现旗杆的绳子垂到地面还多1m,当她
把绳子的下端拉开5m后,发现下端刚好接触地面,则旗杆的高为
( C )
A. 10m B. 11m C. 12m D. 13m
4. 在Rt△ ABC 中,∠ C =90°, AC =9, BC =12,则点 C 到 AB 的距离是
( A )
A. B. C. D.
C
A
例2 图①中大正方形的面积可表示为( a + b )2,也可表示为 c2+
4× ab ,即( a + b )2= c2+4× ab ,由此推导出一个重要的结论: a2
+ b2= c2,这个重要的结论就是著名的“勾股定理”.请你用两种方法求
图②(其中四个直角三角形的较小的直角边长都为 a ,较大的直角边长
都为 b ,斜边长都为 c )的大正方形面积,并验证勾股定理.
解:大正方形的面积为 c2,
四个全等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为2 ab ,
中间小正方形的面积为( b - a )2,
则 c2=2 ab +( b - a )2= a2+ b2,
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5. 如图3,分别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边长向外作正方形,然后分别以三
个正方形的中心为圆心,正方形边长的一半为半径作圆,记三个圆的面
积分别为 S1, S2, S3,探索 S1, S2, S3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图3
解: S3= S1+ S2,理由如下:
设大圆的半径为 R ,两个小圆半径分别是 r1、 r2,
则 S1=π , S2=π , S3=π R2,
由勾股定理知,(2 R )2=(2 r1)2+(2 r2)2,
∴ R2= + ,
∴ S3= S1+ S2.
谢 谢 观 看(共36张PPT)
第7课时 回顾与思考
第一章 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 a 、 b ,斜边为 c ,那
么 .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在△ ABC 中,若
,则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满足 的三个正整
数,称为勾股数.
c2= a2+ b2
两条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
边的平方
两个较小数的平方和等于第三个数的平方
考点一:勾股定理
点拨:①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任意两边求第三边;②已知直角三角形
的任意一边确定另两边的数量关系;③证明包含平方关系的几何问题.
例1 如图所示,在一次夏令营活动中,小明从营地点 A 出发,沿北
偏东60°方向走了4km到达点 B ,然后再沿北偏西30°方向走了3km到达目
的地点 C . 求 A 、 C 两点之间的距离.
解:如图,过点 B 作 BE ∥ AD ,
∴∠ DAB =∠ ABE =60°,
∵30°+∠ CBA +∠ ABE =180°,
∴∠ CBA =90°,
即△ ABC 为直角三角形,
在Rt△ ABC 中, AC2= BC2+ AB2=25,
∴ AC =5km,
答: A 、 C 两点之间的距离为5km.
1. 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长是三个自然数,其中有两边的长分别
为6和10,那么这个三角形的第三条边长是 .
2. 在Rt△ ABC 中,斜边 AB =2,则2 AB2- AC2- BC2= .
8
4
考点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点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主要用于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
形,也常用于证明两直线垂直.
例2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 a , b , c 且满足 a2+ b2+ c2+
12.5=3 a +4 b +5 c ,求这个三角形的面积.
解:∵ a2+ b2+ c2+12.5=3 a +4 b +5 c ,
∴( a -1.5)2+( b -2)2+( c -2.5)2=0,
∴ a =1.5, b =2, c =2.5,
∵1.52+22=2.52,∴ a2+ b2= c2,
∴该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为 ab =1.5.
3. 下列所给数据为三角形的各边长,能组成直角三角形的有( C )
① a2+ b2,2 ab , a2- b2( a , b 都是正整数,且 a > b );②9,15,
25;③15,17,8;④11,60,61;⑤2 m2+2 m ,2 m2+2 m +1,2 m +1
( m 是正整数).
A. 2个 B. 3个 C. 4个 D. 5个
C
4. 已知 a , b , c 为△ ABC 三边且满足 a2 c2- b2 c2= a4- b4,则它的形状
为( D )
A. 直角三角形
B. 等腰三角形
C. 等腰直角三角形
D. 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
D
5. 如图1, CD 是△ ABC 中 AB 边上的高,且 CD2= AD · DB ,试说明∠
ACB =90°.
图1
解:∵ CD ⊥ AB ,
∴∠ ADC =∠ BDC =90°,
∴ AC2= AD2+ CD2, BC2= CD2+ BD2,
∴ AC2+ BC2
= AD2+2 CD2+ BD2
= AD2+2 AD · DB + BD2
=( AD + BD )2= AB2,
∴△ ABC 为直角三角形,
∴∠ ACB =90°.
图1
考点三:相关数学思想方法
(一)方程思想
点拨:若不能直接用勾股定理求边,则引入未知数建立方程求解.
例3 如图,有一直立标杆,它的上部被风从 B 处吹折,杆顶 C 着
地,离杆脚2m,修好后又被风吹折,因新断处 D 比前一次低0.5m,故杆
顶 E 着地比前一次远1m,求原标杆的高.
解:依题意得 AC =2m, AE =3m,
设原标杆的高为 x m,
在Rt△ ABC 中, AB2+ AC2= BC2,
即 AB2+22=( x - AB )2,
整理得 x2-2 x · AB =4,
在Rt△ ADE 中, AD2+ AE2= DE2,
即( AB -0.5)2+32=( x - AB +0.5)2,
整理得 x2-2 x · AB + x =9,
∴4+ x =9,解得 x =5,
答:原标杆的高为5m.
6. 如图2所示,把矩形 ABCD 沿直线 BD 向上折叠,使点 C 落在点C'的位
置上,已知 AB =3, BC =7,求重合部分△ EBD 的面积.
图2
解:设 AE = x ,则 DE =7- x ,
在△ ABE 和△C'DE中,
,
∴△ ABE ≌△C'DE(AAS),
∴ BE = DE =7- x ,
由勾股定理得, AE2+ AB2= BE2,
即 x2+32=(7- x )2,解得 x = ,
∴ DE =7- x = ,
∴ S△ EBD = DE · AB = .
图2
7. 如图3,△ ABC 中,∠ B =22.5°,∠ C =60°, AB 的垂直平分线
DF 交 BC 于 D ,交 AB 于 F , AE ⊥ BC 于 E ,连接 AD ,若 BD2=
72,求 EC2的值.
图3
解:∵∠ B =22.5°, DF 垂直平分 AB ,
∴∠ ADE =2∠ B =45°, AD = BD ,
∵ AE ⊥ BC ,
∴∠ DAE =90°-∠ ADE =45°,
∴ AE2= AD2= BD2=36,
∵∠ C =60°,∴∠ CAE =30°,
∴ AC =2 EC ,
由勾股定理得, AE2+ EC2= AC2,
即36+ EC2=4 EC2,∴ EC2=12.
图3
(二)转化思想
点拨:非直角三角形可以作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解决;立体图形
上两点最短路线问题应转化为平面图形解决.
例4 如图所示,木长二丈,它的一周是三尺,生长在木下的葛藤缠
木七周,上端恰好与木平齐,问葛藤至少长多少尺?(1丈=10尺)
解:如图所示:
一条直角边(即木棍的高)长20尺,
另一条直角边长7×3=21尺,
∵202+212=841=292,
∴葛藤至少长29尺.
8. 如图4,正方体 ABCD -A'B'C'D'的棱长为2, P 为棱AA'的中点, Q 为
棱BB'上任意一点.
(1)当点 Q 在什么位置时, PQ + QC 的值最小?
解:(1)如图,将ABB'A'面与BCC'B'面在平面上
展开,
图4
则当 P 、 Q 、 C 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时, PQ + QC 的值最小,
∵AA'= AB = BC =2, P 为AA'的中点,
∴ AP = AA'=1, AC =4,
∵ S△ PAC = S四边形 ABQP + S△ BCQ ,
∴ AP · AC = ( BQ + AP )· AB + BQ · BC ,
即2= BQ +1+ BQ ,∴ BQ =0.5,
∴当 BQ =0.5时, PQ + QC 的值最小;
(2)若 x = PQ + QC ,求 x2的最小值.
解:(2)在(1)的条件下, x2即能取到最小值,
为 AP2+ AC2=12+42=17.
图4
9. 如图5,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4cm、2cm、5cm.若一只蚂蚁从点 P
开始经过4个侧面爬行一圈到达点 Q ,则蚂蚁爬行的最短路径长
为 cm;如果从点 P 开始经过4个侧面缠绕 n 圈到达点 Q ,那么所用
细线最短长度的平方是 (用含 n 的代数式表示).
13
25+144 n2
图5
(三)分类讨论思想
点拨:在直角三角形中并没有指明是直角边还是斜边,因此要分类
讨论;等腰三角形不知道腰和底,此时也要讨论,即分类讨论思想.
例5 在△ ABC 中, AB =15, AC =13,高 AD =12,求 BC 的长.
解:①当△ ABC 为锐角三角形时,如图1,
在Rt△ ACD 中, AC =13, AD =12,
∴ CD2= AC2- AD2=25,∴ CD =5,
在Rt△ ABD 中, AB =15, AD =12,
∴ BD2= AB2- AD2=81,∴ BD =9,
∴ BC = BD + CD =14;
②当△ ABC 为钝角三角形时,如图2,
在Rt△ ACD 中, AC =13, AD =12,
∴ CD2= AC2- AD2=25,∴ CD =5,
在Rt△ ABD 中, AB =15, AD =12,
∴ BD2= AB2- AD2=81,∴ BD =9,
∴ BC = BD - CD =4,
综上所述, BC 的长为14或4.
10. 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4,一边长为4,求底边上高的平方.
解:①当4为腰长时,底边长为6,
底边上的高的平方为42-( )2=7;
②当4为底边长时,腰长为5,
底边上的高的平方为52-( )2=21,
综上所述,底边上高的平方为7或21.
(四)构造法
点拨:构造全等三角形将已知线段转化到一个三角形中,再利用勾
股定理或者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问题.
例6 如图,在△ ABC 中,∠ ACB =90°, AC = BC , P 是△ ABC 内
一点,且 PA =6, PB =2, PC =4,求∠ BPC 的度数.
解:如图,将△ PAC 绕点 C 逆时针旋转90°得到△ DBC ,
则△ DBC ≌△ PAC ,
∴ DC = PC =4, DB = PA =6,∠ PCD =90°,
∴ PD2= DC2+ PC2=32,
∵ DB2= PB2+ PD2,
∴△ PBD 是直角三角形,且∠ BPD =90°,
∵∠ CPD =∠ CDP =45°,
∴∠ BPC =∠ CPD +∠ BPD =135°.
11. 如图6,已知△ ABC 是等边三角形, O 是△ ABC 内一点, OA =5,
OB =4, OC =3,则∠ BOC = .
图6
150°
12. 如图7, P 是等边△ ABC 内一点, PA =2, BP2=12, PC =4,则∠
BPC = .
图7
90°
谢 谢 观 看(共12张PPT)
第1课时 探索勾股定理(1)
第一章 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 a 、 b ,斜边为 c ,那
么 ,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
.
★使用勾股定理一定要先判断是否是直角三角形.
c2= a2+ b2
斜边的平
方
例1 如图,在Rt△ ABC 中,∠ C =90°,∠ A 、∠ B 、∠ C 所对的边
分别为 a 、 b 、 c .
(1)若 a ∶ b =5∶12, c =26,求 b 的值;
【分析】(1)可设每份为 x ,列方程求解;
答案:(1) b =24;
(2)若 a =6, b =8,求 c 及斜边上的高 h 的值.
【分析】(2)直接用勾股定理求出 c 的值,用面
积法求出斜边上的高 h 的值.
答案:(2) c =10, h =4.8.
1. 如图1,三个正方形的三边恰好围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其中两个正方形
的面积为100和225,则第三个正方形的面积是( B )
A. 125
B. 325
C. 256
D. 355
图1
2. 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10,底边长为12,则底边上的高为( A )
A. 8 B. 13 C. 25 D. 64
B
A
3. 已知在Rt△ ABC 中,∠ C =90°,若 a =9, c =15,则 b = ;若
a =12, b =16,则 c = .
4. 如图2,小张为测量校园内池塘 A , B 两点间的距离,他在池塘边选定
一点 C ,使∠ ABC =90°,并测得 AC =26m, BC =24m,则 A , B 两点
间的距离为 .
图2
12
20
10m
5. 如图3,阴影部分是一个半圆,则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结果保
留π)
图3
72π
例2 如图,折叠矩形(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边相等)的一边 AD 使
点 D 落在 BC 边的点 F 处,已知 AB =8cm, BC =10cm,求 EC 的长.
解:由折叠知, AF = AD =10cm, DE = EF ,
在Rt△ ABF 中, BF2= AF2- AB2=36,
∴ BF =6cm,∴ FC = BC - BF =4cm,
设 EC = x cm,则 DE = EF =(8- x )cm,
在Rt△ EFC 中, EC2+ FC2= EF2,
即 x2+42=(8- x )2,解得 x =3,
∴ EC 的长为3cm.
6. 如图4,在矩形纸片 ABCD 中, AB =18cm,把矩形纸片沿直线 AC 折
叠,点 B 落在点 E 处, AE 交 DC 于点 F ,若 AD =12cm,求 AF 的长.
图4
解:根据折叠前后边角的相等关系可知:
CE = CB = AD =12cm,∠ E =∠ D =90°,
∵∠ DFA =∠ EFC ,
∴△ ADF ≌ CEF (AAS),
∴ DF = EF , AF = CF ,
设 AF = x cm,则 EF = DF =(18- x )cm,
在Rt△ ADF 中, AD2+ DF2= AF2,
即122+(18- x )2= x2,
解得: x =13,
∴ AF 的长为13cm.
谢 谢 观 看(共12张PPT)
第3课时 一定是直角三角形吗
第一章 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ABC 中,若
,则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满足 的三个正整
数,称为勾股数.常用的勾股数组:3、4、5;5、12、13;6、8、10;
7、24、25;8、15、17;9、40、41等.若 a , b , c 是勾股数,则 ka ,
kb , kc ( k 为正整数)也是勾股数.
两条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
的平方
两个较小数的平方和等于第三个数的平方
例1 (1)下列由线段 a , b , c 组成的三角形不是直角三角形的是
( )
A. a =3, b =4, c =5
B. a =12, b =13, c =5
C. a =15, b =8, c =17
D. a =13, b =14, c =15
【分析】A. 32+42=52,B. 52+122=132,C. 152+82=172,A、B、
C是直角三角形;D. 132+142≠152,不是直角三角形.
答案:D.
(2)已知 a 、 b 、 c 为△ ABC 的三边,且满足( a - b )( a2+ b2-
c2)=0,则△ ABC 是( )
A. 等边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
C. 等腰直角三角形
D. 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
【分析】由( a - b )( a2+ b2- c2)=0,可得 a = b 或 a2+ b2=
c2,即可判断△ ABC 为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故选D.
1. 满足下列条件的△ ABC 中,直角三角形的个数为( A )
① a = , b = , c = ;
② a =6,∠ A =45°;
③∠ A =32°,∠ B =58°;
④ a =7, b =24, c =25;
⑤ a =2, b =2, c =4.
A. 2个 B. 3个 C. 4个 D. 5个
A
2. 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 a 、 b 、 c ,且满足( a + b )2- c2=2 ab ,则
此三角形是( B )
A. 锐角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
C. 钝角三角形 D. 等腰三角形
3. 下列各组数中,属于勾股数的是( B )
A . 4,5,6 B . 12,16,20
C . -10,24,26 D . 0.6,0.8,1
4. 在△ABC中,已知BC=41,AC=40,AB=9,则△ABC为
三角形, 是最大的角.
B
B
直角
∠ A
5.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15、20、25,那么这个三角形最长边
上的高为 .
6. 已知| x -6|+| y -8|+( z -10)2=0,则以 x , y , z 为三边长
的三角形是 三角形.
12
直角
例2 如图, P 为等边△ ABC 内的一点,连接 AP , BP , CP ,以 PB
为边作∠ PBQ =60°,且 BQ = BP ,连接 CQ .
(1)猜想 AP 与 CQ 的大小关系,并证明;
解:(1)猜想: AP = CQ ,
证明:由△ ABP ≌△ CBQ (SAS),从而得到
AP = CQ ;
(2)若 PA ∶ PB ∶ PC =5∶12∶13,连接 PQ ,试判断△ PQC 的形
状,并说明理由.
解:(2)△ PQC 是直角三角形.理由:设 PA =
5 a , PB =12 a , PC =13 a ,由△ PBQ 为等边三角
形得 PQ =12 a ,由(1)可得 CQ =5 a ,根据勾股定
理逆定理可得△ PQC 是直角三角形.
7. 如图,四边形 ABCD 中, AB =3cm, AD =4cm, BC =13cm, CD =
12cm,且∠ A =90°,求四边形 ABCD 的面积.
解:如题图,连接 BD ,
在Rt△ ABD 中, BD2= AB2+ AD2=25,
∴ BD =5cm,
在△ BDC 中,∵ CD2+ BD2= BC2,
∴△ BDC 是直角三角形,且∠ BDC =90°,
∴ S四边形 ABCD = S△ ABD + S△ BDC = ×3×4+ ×5×12=36cm2.
谢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