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开创与发展
01
02
03
04
目录
扁平风演示模板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提出
改革开放进程
巩固练习
01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政治上:文革后的两年里,经济仍停滞,“两个凡是”的错误仍在延续
思想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两个凡是”,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思想基础
◎《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评论员文章 1978年
实质
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文革”以来左倾错误的继续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指导思想 2.主要内容 3.意义
政治
经济 思想 组织 放弃“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改革开放
确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强调民主法制,拨乱反正;确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转折一:阶级斗争→经济建设
转折二:“左”倾→实事求是
转折三:民主法制遭践踏→拨乱反正
①是建国以来党的伟大转折点;
②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邓小平在会上发表讲话
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二、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如何保持社会政治安定?
原则 实事求是、有错必纠
表现 ①“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的各级 陆续得到平反
②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 等恢复了名誉
③国家改正了 的案件,摘掉地主、富农分子的帽子,为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落实政策。
④将 同原工商业者区别开来。
⑤支持 ,认真落实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重申侨务政策
意义 ①有效的调动了社会各阶层人员的积极性;
②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必不可少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冤案要昭雪,假案要纠正,错案要平反。
——《实事求是,有错必纠》,《人民日报》(1978年1月15日)
党、政、军机关干部
民主党派人士和知识分子
错划右派分子
小商小贩、手工业者等劳动者
民主党派恢复活动
四、八二宪法
总结历史:
1981年6月
修订宪法:
1982年年底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第三十七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第三十八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第三十九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科学总结……,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吸收文革教训,表明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重视。
02
改革开放进程
一、内涵
何为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
对内改革
对外开放
对内进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
对外开放,融入世界
政治体制改革:改革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经济体制改革:改革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逐步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过渡)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1)原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
(2)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3)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
(4)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5)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6)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改革——农村(原因)
改革开放前,农村条件差,生活苦,“交通靠毛驴和行走,运输靠小车和背篓,通讯靠喇叭和人吼,治安靠柴门和家狗”,“早晚天天喝菜粥,中午白薯窝窝头,一天三顿难见油” 。当时,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也受到影响,农村社员出工是:“一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四遍哨子才慢慢跟后逛” 。
1978年12月陈云在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说:“我们不能到处紧张,要先把农民这一头安稳下来。农民有了粮食、棉花、副食品,油,糖和其他经济作物就都好解决了。摆稳这一头,就是摆稳了大多数,七亿多人口稳定了,天下就大定了。”
历史原因:
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压抑农民积极性。
现实原因:
(1)农民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无农不稳;
(2)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条件。
二、改革——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年12月
地点 严立华家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的上交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们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到十八岁。
——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
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 “分田到户”契约
含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将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民各家各户使用(“包干到户”、“包产到户”),由集体经营变成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用农民自己的话概括就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所有权
使用权
经营权
集体
农民
实质: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影响: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
二、改革——城市(原因)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
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措施,当时降温措施很简单,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墙之隔,但没有横向联系,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定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
(1)农村改革推动城市改革
(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没有生产经营的自主权,使企业缺乏活力,职工缺乏生产积极性。
二、改革——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 活力
分配方式
管理体制
所有制
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政企分开、简政放权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
原则:
扩大自主权;政企分开
天安门前摆摊的个体户
二、改革——深化
1982年十二大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课题
1987年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1992年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00年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后来发展成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2001年加入世贸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更深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
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
目的:
吸引和利用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
1980
经济特区
1984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沿海港口城市
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
2000
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
“引进来”“走出去”
2001
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1992
三、开放
四、理论
1997年中共十五大
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明确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把依法治国正式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1999年写入宪法;
2002年中共十六大
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007年,中共十七大
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内涵,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
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成功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0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提出
一、概括提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中共十七大首次提出,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二、逐步形成
理论 时间 解决问题 地位
邓小平理论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在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1989年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 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 在2002年中共十六大上,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 2002年中共十六大以后 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在2007年中共十七大上,被写入党章,在2012年中共十八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04
巩固练习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理论”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这一时期的开启源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故选B;《论十大关系》和《论人民民主专政》都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初期提出的,和题意不符,排除AC;“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始后提出的,排除D。
1.被称为“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的是( )
A.《论十大关系》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C.《论人民民主专政》D.“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B
2.据统计,1979年至1982年,全国共制定、颁布355件地方性法规,其中经济领域占37.2%。依据地方立法的运行实践,八二宪法在肯定1979年《地方组织法》的基础上,对中央和地方立法权限进行了重新配置。就国家立法而言,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但不是唯一立法机关。这表明我国( )
A.依法治国原则得到有效落实 B.民主法制建设顺应时代发展需求
C.国家资源配置形式出现转型 D.基层民主建设范围得以不断扩展
B
解析:选择B:结合材料中“1979年至1982年”“共制定、颁布355件地方性法规”“但不是唯一立法机关”等信息可知,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始,国家在立法方面注重地方性法律的制定和灵活性的运用,说明党中央把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后,重视经济领域立法,促使立法的数量和方式发生变化,这些变化是顺应时代发展需求。排除A:依法治国原则得到落实是在1997年中共十五大以后。排除C:材料主旨与国家资源配置形式出现转型无直接关系。排除D:基层民主建设范围扩展与材料无关。
3.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不少流行词语,下列各组中,都是从属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流行的是( )
A.体制改革中国特色经济特区 B.阶级斗争一国两制无私奉献
C.市场经济勤俭节约休闲娱乐 D.和谐文明注重环保小康社会
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制改革、中国特色、经济特区都是从属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流行的,故A正确;阶级斗争是在文革时期,故B错误;市场经济是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来的,故C错误;小康社会是在21世纪提出来的,故D错误。故选:A。
4.武汉汉正街是国内著名商业街之一。1984年前后,当地工商部门规定,汉正街“不得经营销售大百货商品”,例如商户可以卖童装但不能卖长袖衬衣,可以卖纽扣电池但不能卖计算器,雨伞被定性为“大小百货交叉商品”而限制经销。这反映出当时( )
A.城市经济体制亟待变革 B.政府重视规范市场秩序
C.民众消费水平普遍低下 D.国民经济结构不够均衡
A
解析:根据材料“1984年前后,当地工商部门规定,汉正街‘不得经营销售大百货商品’,例如商户可以卖童装但不能卖长袖衬衣,可以卖纽扣电池但不能卖计算器,雨伞被定性为‘大小百货交叉商品’而限制经销”可知,即使已经改革开放,但商户在经营方面仍然受到诸多限制,这说明城市经济体制亟待改革,A项正确;材料中的行为不利于规范市场秩序,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民众的消费状况,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国民经济中各成分的占比情况,所以无法看出机构是否均衡,排除D项。故选A项。
5.深圳经济特区在中国对外开放的历程中举足轻重。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四十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深圳是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回眸历史,愈加凸显出深圳经济特区的不一般,这个不一般就在于它是( )
A.多边贸易体制主导下的成果 B.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的产物
C.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要成就 D.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D
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这一崭新的试验很快取得明显成就。深圳在短短的几年内,建设成为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D项正确;深圳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共中央主动建立的第一批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并不是多边贸易体制主导下的成果,排除A项;题干中深圳经济特区的不一般主要体现在其“开创性”方面,“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的产物”“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要成就”,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C项。故选D项。
6.中共十五大报告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以往的“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变化( )
A.推动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B.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要求
C.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D.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
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从“法制”到“法治”的转变,体现了我国的法制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要求,要依法治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法律保障,B项正确;A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影响,排除;这一变化并没有奠定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排除C项;这一变化也不是标志,排除D项。
材料一:改革开放第一期改革是1977年到1992年,这一阶段是“摸着石头过河”。如果政策不放行,20世纪80年代包产到户不可能搞得那么快,而且一下子铺到全国。没有政策的跟进和各级领导人的认可、默许甚至支持,最终到高层形成政策,也不可能顺利实施。所以,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各种力量的结合,从中可以看出历史本身发展的丰富性、复杂性。乡镇企业、个体经济发展和扶持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有自发的,我们同意一个观点,就是随机行走和有限理性的结合。地区竞争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开始了,当时,羊毛大战,烟叶大战等等,竞争很激烈。地方政府成了有限责任公司,等于说成了市场主体。张五常认为,地区竞争是最好的制度。国内经济学家不认同,认为市场越发育,改革越深化,政府越应该往后退,我认为这个观点是对的。
材料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农村政策,实际上还是一个调整的政策,一个是提高农产品价格,一个是尊重农民的自主权,生产队的自主选择权,后来这个效果很明显,所以获得了高层的一致认可,特别是在1983年以后,农村改革就成了明星,大家都拥抱农村改革。为什么效果出来了,几方面得利农民解决温饱问题,市场繁荣了,城市老百姓的餐桌上也丰富了,国家狂购解决了,这三方面都得利了,所以这提高了农村改革信誉,提高了整个改革的信誉,提高了改革的信心。
——摘编自萧冬连《从历史学角度解读中国的改革开放(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改革开放第一期改革的特点并简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一期农村改革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及对未来农村改革发展的启示。
答案:(1)特点:各种力量相结合;随机行走和有限理性相结合;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原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改革开放本身发展具有丰富性、复杂性;党和政府采取了灵活的策略。
(2)影响: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业产量,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繁荣城乡市场,改善城乡人民生活。
启示:农村改革要尊重农民创造和注重实践创新;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要坚持保障和增加农民权益等。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的“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各种力量的结合”可得出“各种力量相结合”;根据材料一中的“乡镇企业、个体经济发展和扶持的问题……就是随机行走和有限理性的结合”可得出“随机行走和有限理性相结合”;根据材料一中的“地区竞争是最好的制度。国内经济学家不认同,认为市场越发育,改革越深化,政府越应该往后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原因:根据材料一中的“改革开放第一期改革是1977年到1992年,这一阶段是‘摸着石头过河’”可得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根据材料一中的“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各种力量的结合,从中可以看出历史本身发展的丰富性、复杂性”可得出“改革开放本身发展具有丰富性、复杂性”;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党和政府采取了灵活的策略”。
(2)影响:根据材料二中的“特别是在1983年以后,农村改革就成了明星,大家都拥抱农村改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业产量,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根据材料二中的“城市老百姓的餐桌上也丰富了,国家狂购解决了……提高了改革的信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有利于繁荣城乡市场,改善城乡人民生活”;启示:本小问是开放性试题,学生可从改革应从实际出发,符合国情;尊重和保护农民的利益;坚持社会主义改革的方向等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