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教学课件(共31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9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教学课件(共31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24 15:19: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新课导入
一条线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一个梦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个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三次会议:中共十八大、中共十九大、中共二十大
第29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进入新时代
01
02
03
04
目录
扁平风演示模板
中共十八大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共二十大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中共十九大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巩固练习
01
中共十八大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中共十八大
(1)时间地点: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在北京召开
(2)背景:国内小康社会建设进入关键阶段;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摩擦和矛盾冲突加剧。
(3)报告名称: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4)会议主线: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5)内容:
根本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总依据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总布局 “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
总任务 ①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总目标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补充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一、中共十八大
“五位一体”的发展脉络
阅读教材P190第一子目“历史纵横”,思考:“两大布局”的目的是什么?
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纵览全局,协调各方。
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本质 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具体路径三个必须 ①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②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新核心的时代精神
③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特点 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梦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国梦”是百年来的“现代化”梦想,包含两个层次:一是许多中国人的个人梦——财富、名誉、地位;二是中华民族的国家和集体之梦——大国梦、强国梦。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梦想,将自己的梦想与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结合在一起,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成就自己的梦想。
——摘编自程美东、张学成《当前“中国梦”研究评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梦”提出的意义。
意义:①激发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勇气;
②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打开新视野;
③为推动世界和谐发展注入活力,是对世界文明和人类社会的贡献。
02
中共十九大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一、中共十九大
(1)时间:
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在北京召开
(2)主题: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3)内容:
(1)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确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目标
(3)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
①2020——2035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②2035——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4)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一、中共十九大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解决的问题
①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②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③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2)写入宪法
2018年3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3)历史意义
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2021年11月,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明确提出确立习近平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进入新时代,“新”表现在哪些方面?
(1)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
(新矛盾)
(2)党的理论创新实现新的飞跃
(新理论)
(3)党和国家事业确立新的目标
(两个100年)
(4)中国和世界关系开创新的局面
(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5)中国共产党展现新的面貌
(新领导核心)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含义 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
三次理论飞跃 第一次飞跃:毛泽东思想的创立,产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第二次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产生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三次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产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四大转变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五大成果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03
中共二十大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一、中共二十大
举行 2022年10月,北京
报告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地位 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大会
总结 十年 ①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③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中心 任务 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22年10月23日,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采访中共二十大的中外记者亲切见面,发表重要讲话
一、中共二十大
脱贫攻坚具体是指2015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为“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而提出的一整套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计划和解决方案。
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它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否定和超越。习近平强调,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主题、根本价值和基本特征
(1)核心主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根本价值: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立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始终将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置于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位置,是中国式现代化最根本的价值取向。
(3)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知识拓展:脱贫攻坚、中国式现代化及核心主题、根本价值和基本特征
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习近平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想一想:为什么说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1)从历史逻辑来看,伟大建党精神是百年辉煌党史的精神基点;
(2)从理论逻辑来看,伟大建党精神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品质;
(3)从现实逻辑来看,伟大建党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举例)
中国共产党精神之源 建党精神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等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大庆精神等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改革开放精神、特区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等
04
巩固练习
解析:依据材料“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明确以实现民族复兴作为自己历史使命的同时,将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新的时代使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代中国共产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推动国际社会的和谐发展,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C项正确。A项的“促成了新秩序”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本题主旨为“中国共产党的使命追求”,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增强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当今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我国并不处于主导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
1.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明确以实现民族复兴作为自己历史使命的同时,将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新的时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着眼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立足当今世界发展大势,提出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这一理念( )
A.促成了公正的国际政治新秩序 B.增强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
C.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使命追求 D.突出我国全球治理中的主导地位
C
2.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对国际体系的态度是某种“拒绝”或“观察”;改革开放后变为“加入”或“适应”;中共十八大以来变成“争取更大的发言权,承担更多的义务”。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国际体系态度的变化反映出( )
A.中国的综合国力与影响力不断增强 B.中国已成为当今国际关系的主导者
C.国际形势变化决定了对外态度变化 D.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以贯之
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国对国际体系的态度从“拒绝”到“加入”再到“争取更大的发言权,承担更多的义务”表明中国越来越主动地承担国际义务,说明中国的综合国力与影响力不断增强,A项正确;中国并不是当今国际关系的主导者,排除B项;综合国力变化决定了对外态度变化,排除C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的,与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国际体系的态度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A项。
3.习近平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 )
A.解决了中国革命该走什么道路的问题 B.在中共二十大上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C.开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D.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D
解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D项正确;毛泽东思想中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在科学分析中国国情和阶级力量对比的基础上,正确解决了有关中国革命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从而指明了中国革命胜利发展的道路,排除A项;中共十九大上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排除B项;1978 年 12 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4.对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2017年中共十九大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表述转变反映出我国( )
A.开始侧重调整生产关系 B.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C.改革开放取得显著成果 D.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由于生产力发展变化,我国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反映了改革开放取得显著成果,提高了社会生产力,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开始侧重调整生产关系,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排除B项;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排除D项。
5.经过长期努力,中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下列属于中共二十大提出的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 )
A.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
B.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C.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早日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D.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二十大提出的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D项正确;“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是中共二十大上对于过去成就的总结,不是中心任务,排除A项;“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十九大”报告中规划的宏伟蓝图,排除B项;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该目标在“二十大”召开前已经基本完成,排除C项。故选D项。
6.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要“推动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机制更好发挥作用”,“增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坚持积极参与全球安全规则制定,加强国际安全合作,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发挥建设性作用”。这反映出( )
A.发展中国家成为世界主导力量 B.中国政府积极展现大国担当
C.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形成冲击 D.世界政治格局发生重大转变
B
解析:根据材料“推动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机制更好发挥作用”“增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坚持积极参与全球安全规则制定,加强国际安全合作,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发挥建设性作用”可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积极展现大国担当,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B项正确;发展中国家并没有成为世界主导力量,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中国政府积极展现大国担当,未体现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的影响,排除C项;世界政治格局并未发生重大转变,排除D项。故选B项。
材料一:材料一 中国的现代化是在西方列强的大举入侵中被迫开启的,经历了“师夷制夷”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中国人民在半个世纪的时间内不断探寻现代化的道路,结果都失败了。直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在黑暗中探索现代化道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分析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所处的时代环境,明确指出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前途。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独立,并在此基础上开始了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胜利进军。
——摘编自张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贡献》
材料二 1959年,中央明确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即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国防现代化。1992年,党中央提出,中国的现代化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在内的全面的现代化。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方面协调发展”。
——摘编自王正坤《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和经验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开始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内涵的变化,并概括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验启示。
材料三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答案:(1)背景:学习西方的现代化道路行不通;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国家统一与民族独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2)内涵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国防现代化。
20世纪90年代:经济、政治、文化在内的全面现代化;
中共十八大以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各方面全面综合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要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启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坚持符合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解放、发展和保护生产力;坚持自立自强。
解析:(1)背景:根据“中国人民在半个世纪的时间内不断探寻现代化的道路,结果都失败了”得出学习西方的现代化道路行不通;根据“直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在黑暗中探索现代化道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景。”得出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根据“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独立,并在此基础上开始了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胜利进军。”得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国家统一与民族独立;结合所学可得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2)内涵的变化:根据“1959年,中央明确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即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得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国防现代化。根据“1992年,党中央提出,中国的现代化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在内的全面的现代化得出经济、政治、文化在内的全面现代化;根据“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得出中共十八大以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各方面全面综合现代化。根据“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得出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要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启示:结合材料和所学内容,可得出我们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坚持符合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解放、发展和保护生产力;坚持自立自强。
谢谢观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