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备课】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精品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高效备课】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精品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9.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24 15:25: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知识复习



西晋
十六国
北魏
宋 齐 梁 陈
东汉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东晋
北朝
南朝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迭
前秦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时空观念:了解淝水之战有关史实,知道北朝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及北方地区民族交融概况。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了解淝水之战东晋取胜的原因;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作用,凡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愿望的改革必能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家国情怀:认识民族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理解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增强民族认同感。
核心素养
CONTENTS
目录

淝水之战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朝政权更替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第一部分
淝水之战
Section 1
一、淝水之战
1、背景:
前 秦
(氐族)
前秦强大统一黄河流域,与南方东晋形成对峙局面。
苻坚
王猛
一、淝水之战
2、战争:
时间:
公元383年
交战双方:
前秦 VS 东晋
兵力对比:
87万 VS 8万
结果:
前秦大败
特点:
影响:
以少胜多
前秦瓦解,北方陷入分裂混战;
东晋胜利,南方相对安定。
苻坚
VS
谢玄
淝水之战前,苻坚踌躇满志,拥兵80万,而东晋仅8万,这十比一的兵力,应该是一边倒,但前秦却兵败如山倒,没能统一江南,这是为什么呢?
问题思考
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哪几次战争相似?
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史海冲浪:
第二部分
北魏孝文帝改革
Section 2
内蒙古呼伦贝尔鲜卑族发祥地
——嘎仙洞遗址
嘎仙洞刻石拓片
现存铭刻的文字共201字,与史籍记载的祝文基本相符,证实为北魏王朝承认的拓跋鲜卑发祥地。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的统一
(1)统一时间:
439年
(2)民族:
鲜卑族
(3)影响:
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北 魏
(鲜卑族)
南北朝形势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2、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北魏统一北方,各民族与汉族已无区别,但鲜卑仍保持旧习俗,治理国家困难重重。
北魏冯太后(公元442-490年)
冯太后曾在北魏献文帝、孝文帝时期两度“临朝听政”,成为北魏朝廷的实际统治者。她主政时已开始了以汉化为中心的社会改革,孝文帝的改革实际上是在她的主持下展开的,改革的伟大历史功绩有一半应该归属她。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2、北魏孝文帝改革
(2)措施:
①494年 迁都洛阳
孝文帝拓跋宏
(公元467—499年)
平城
洛阳
洛阳是我国古都之一,驰名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你还记得我们学过的哪些朝代曾在这里建都?
考考你
东周 东汉 曹魏 西晋和北魏
平城:①平城位置偏北,不便控制北方地区,也不利于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②气候干旱,粮食产量有限;③保守势力大。
洛阳:1、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达,交通便利。
2、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3、迁都洛阳还便于举兵南下,实现南北统一的愿望。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2、北魏孝文帝改革
(2)措施:
②推行汉化措施
北魏孝文帝的具体汉化措施有哪些?
找一找:
说汉话: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
禁用鲜卑语;
穿汉服: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改汉姓:改鲜卑族姓为汉姓。
联汉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视频:孝文帝改革·汉化措施
汉化政策
改汉姓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2、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北魏统一北方,各民族与汉族已无区别,但鲜卑仍保持旧习俗,治理国家困难重重。
(2)措施:
①494年 迁都洛阳
②推行汉化措施
说汉话: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
禁用鲜卑语;
穿汉服: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改汉姓:改鲜卑族姓为汉姓。
联汉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3)意义:
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第三部分
北朝政权更替
Section 3
三、北朝政权更替
西魏     北周
东魏     北齐
北魏
(534~550年) (550~577年)
(535~557年) (557~581年)
(439~534年)
534年,高欢扶植建立东魏政权,定都邺(yè 今河南安阳北)。535年,宇文泰扶植建立西魏政权,定都长安。550年,高欢之子高洋废东魏,建立北齐。557年,宇文泰之子宇文觉废西魏,建立北周。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






第四部分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Section 4
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方式①:生产生活——相互学习
(畜牧、农耕)
蒸馍、烙饼(魏晋墓壁砖画)
牧马(魏晋墓壁砖画)
扬场图
耕耙图
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方式②:政治制度——实行君主专制。
方式③:思想文化——汉语、儒佛道、民族歌舞。
百官上朝示意图
三教合流
北魏陶俑
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方式④:社会习俗——相互借鉴吸收。
方式⑤:民族心理——民族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北凉·佛、菩萨
北燕·提梁铜腹壶
前秦瓦当
前凉 铜钱
北魏·书法
夯实基础
1.(2024·山东济宁真题)公元495年,孝文帝下诏要求官员改用汉族语言,“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这一诏令( )
A.开创了隋唐盛世 B.消除了民族隔阂
C.加剧了北民南迁 D.推动了民族交融
【答案】D
2.(2024·江苏南通真题)《魏书》记载,大臣高闾认为夏商周三代疆域不大,实行封禅(古代帝王在泰山祭告天地的仪式),劝孝文帝也举行封禅大典。孝文帝却认为南方荆州和扬州尚未归顺,不欲封禅。由此可见,孝文帝( )
A.学习汉族政治制度 B.推动北方人口南迁
C.打击藩镇割据势力 D.胸怀国家统一大志
【答案】D
夯实基础
3.(2024·四川广元真题)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尚武精神影响中原,中原地区的围棋、投壶等体育项目传入北方少数民族地区。这反映了当时( )
A.政权的更替 B.江南的开发 C.科技的进步 D.民族的交融
【答案】D
4.(2024·内蒙古赤峰真题)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此时北方,胡汉合舞已成为普遍的风气。这反映魏晋时期北方地区( )
A.民族间经济交往密切 B.民族的大交融
C.社会政局的动荡不安 D.生活丰富多彩
【答案】B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