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张PPT)
第7课时 斜边直角边
第13章 全等三角形
★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记为 HL(或斜边直角边) .
★易错提示:
“HL”是直角三角形特有的判定方法,当然,其它几种判定方法在直角三角形中同样适用.
HL(或斜边直
角边)
考点一:运用“HL”证明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例1 如图,在△ABC中,AB=CB,∠ABC=90°,F为AB延长线上一点,点E在BC上,且AE=CF.求证:Rt△ABE≌Rt△CBF.
证明:∵∠ABC=90°,
∴∠CBF=∠ABE=90°,
在Rt△ABE和Rt△CBF中,,
∴Rt△ABE≌Rt△CBF(HL).
1.如图1,OD⊥AB于D,OP⊥AC于P,且OD=OP,则△AOD与△AOP全等的理由是( D )
图1
A.SSS B.ASA C.SAS D.HL
D
2.如图2,BE=CF,AE⊥BC于E,DF⊥BC于F,要根据“HL”证明Rt△ABE
≌Rt△DCF,则还要添加的一个条件是( A )
图2
A.AB=DC B.∠A=∠D
C.∠B=∠C D.AE=BF
A
3.如图3,AD平分∠BAC,DE⊥AB于点E,DF⊥AC于点F,且DB=DC,求证:Rt△DBE≌Rt△DCF.
图3
证明:∵AD平分∠BAC,DE⊥AB,DF⊥AC,
∴DE=DF,∠DEB=DFC=90°,
在Rt△DBE和Rt△DCF中,,
∴Rt△DBE≌Rt△DCF(HL).
考点二: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应用
例2 如图,AB=AC,CD⊥AB于点D,BE⊥AC于点E,BE与CD相交于点O.
(1)求证:AD=AE;
证明: 在△ACD与△ABE中,
,
∴△ACD≌△ABE(AAS),
∴AD=AE;
(2)连接OA,BC,试判断直线OA,BC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解:OA⊥BC,理由如下:
如图,延长AO交BC于点M,
在Rt△ADO与Rt△AEO中,,
∴Rt△ADO≌Rt△AEO(HL),
∴∠BAM=∠CAM,
又∵AB=AC,AM=AM,
∴△ABM≌△ACM(SAS),
∴∠AMB=∠AMC=90°,∴OA⊥BC.
4.如图4,AB=AC,∠BAC=90°,AE是过点A的一条直线,且点B、C在AE的异侧,BD⊥AE于点D,CE⊥AE于点E,求证:BD=CE+DE.
图4
证明:∵BD⊥AE,CE⊥AE,
∴∠ADB=∠E=90°,∴∠ABD+∠BAD=90°,
∵∠BAC=∠CAE+∠BAD=90°,∴∠ABD=∠CAE,
在△ABD与△CAE中,,
∴△ABD≌△CAE(AAS),
∴BD=AE,AD=CE,
∵AE=AD+DE,∴BD=CE+DE.
谢 谢 观 看(共10张PPT)
第13课时 互逆命题与互逆定理
第13章 全等三角形
★在两个命题中,如果第一个命题的条件是第二个命题的 结论 ,而第一个命题的结论是第二个命题的 条件 ,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 互逆命题 .如果把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命题就叫做它的 逆命题 .
★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也是定理,那么这两个定理叫做 互逆定理 ,其中的一个定理叫做另一个定理的逆定理.
★易错提示:
原命题正确,逆命题未必正确;一个假命题的逆命题可以是真命题,甚至可以是定理.
结论
条件
互逆命题
逆命题
互逆定理
考点一:判断一个命题(或逆命题)的真假
例1 有下列语句:①若∠A+∠B=180°,则∠A与∠B互为邻补角;②120°的角和60°的角都是补角;③连接AB,并延长到点C;④同角的余角相等,其中真命题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解:①是假命题;②是假命题;③不是命题;④是真命题.故选A.
A
1.下列语句不是命题的是( C )
A.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B.不平行的两条直线有一个交点
C.x与y的和等于0吗?
D.两个锐角的和一定是直角
C
2.下列命题是假命题的是( A )
A.若a>b,则a2>b2
B.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C.锐角小于90°
D.若a2≠b2,则a≠b
3.下列命题为真命题的是( D )
A.相等的角是对顶角
B.有一个锐角和一边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C.负数一定小于它的倒数
D.面积相等的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一定全等
A
D
4.有下列命题:①一个角的余角大于这个角;②若a2=b2,则a=b;③两点之间,线段最短;④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⑤同一平面内,若a⊥c,b⊥c,则a∥b.其中真命题有( C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5.下列命题的逆命题是假命题的是( C )
A.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B.偶数一定能被2整除
C.如果两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D.如果一个数能被4整除,那么这个数也能被8整除
C
C
考点二:写出一个命题的逆命题
例2 指出下列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再写出它的逆命题.
(1)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
解:条件: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结论:它的两个锐角互余,
逆命题: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直角都相等.
解:条件:几个角是直角,
结论:这些角都相等,
逆命题:如果几个角相等,那么这几个角都是直角.
6.等边三角形的每个角都等于60°,这个命题的条件是 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结论是 它的每个角都等于60° .它的逆命题是 每个角都等于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它是一个 真 (填“真”或“假”)命题.
7.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这个命题的条件是 两直线平行 ,结论是 同位角相等 .它的逆命题是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它是一个 真 (填“真”或“假”)命题.
8.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这个命题的条件是 两个三角形全等 ,结论是 对应角相等 .它的逆命题是 对应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
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
形
它的每个角都等于60°
每个角都等于60°的三角
形是等边三角形
真
两直线平行
同位角
相等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真
两个三角形全等
对
应角相等
对应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1)若x=3,则x2=9;
解:逆命题:若x2=9,则x=3,是假命题.
(2)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解:逆命题:若三条线段中任意两线段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则此三条线段可以组成三角形,是真命题.
(3)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全等.
解:逆命题:若三角形全等,则它们的面积相等,是真命题.
9.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真假.
谢 谢 观 看(共12张PPT)
第9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第13章 全等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简写成 等边对等角 ).
★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中线及顶角平分线互相重合(简称“ 三线合一 ”).
★等边三角形的各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 都等于60° .
★易错提示:
等腰三角形的很多问题(顶角底角的度数、高的长度)要注意分类讨论.
等边对等角
三线合
一
都等于60°
考点一: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例1 (1)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是80°,则它的顶角的度数是( )
A.80° B.80°或20°
C.80°或50° D.20°
【分析】当80°的角是顶角时,顶角就是80°;当80°的角是底角时,顶角等于20°.故选B.
B
(2)如图,在△ABC中,AD平分∠BAC,AD=BD,∠B=50°,求∠C的度数;
解:∵∠B=50°,AD=BD,
∴∠BAD=∠B=50°,
∵AD平分∠BAC,
∴∠BAC=2∠BAD=100°,
∴∠C=180°-∠B-∠BAC=30°.
(3)如图,在△ABC中,AB=AC,AD是边BC上的中线,过点D作DE⊥AC于点E,若∠BAC=72°,求∠ADE的度数.
解:∵AB=AC,AD是边BC上的中线,
∴∠CAD=∠BAC=36°,
∵DE⊥AC,∴∠AED=90°,
∴∠ADE=90°-∠CAD=54°.
1.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3和5,则该三角形的周长是( D )
A.8 B.9
C.10或12 D.11或13
2.若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100°,则它的底角度数为( B )
A.100° B.40° C.30° D.20°
D
B
3.如图1,在△ABC中,AB=AC,△ABC的外角∠DAC=130°,则∠B= 65 °.
图1
65
4.如图2,在△ABC中,AB=AC,过点C的直线EF∥AB,若∠ACE=30°,则∠B的度数为( C )
图2
A.30° B.65° C.75° D.85°
C
5.如图3,AB=AD=DC,∠C=35°,求∠B和∠DAC的度数.
图3
解:∵AD=DC,
∴∠DAC=∠C=35°,
∴∠ADB=∠C+∠DAC=70°,
∵AB=AD,
∴∠B=∠ADB=70°.
6.如图4,∠BAC=∠ABD,AC=BD,点O是AD、BC的交点,点E是AB的中点,试判断OE和AB之间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图4
解:OE⊥AB,理由如下:
在△BAC和△ABD中,,
∴△BAC≌△ABD(SAS),
∴∠OBA=∠OAB,∴OA=OB,
∵E是AB的中点,∴OE⊥AB.
考点二:等边三角形
例2 如图,AD是等边△ABC的中线,AE=AD,则∠EDC的度数为( )
A.30°
B.20°
C.25°
D.15°
D
解:∠EDC=90°-∠ADE=90°-=15°,故选D.
7.等边三角形两边上中线所夹锐角的度数为 60° .
60°
谢 谢 观 看(共10张PPT)
第12课时 尺规作图
第13章 全等三角形
★只能使用圆规和没有刻度的直尺这两种工具作几何图形的方法称为 尺规作图 .
★易错提示:尺规作图中的直尺均指没有刻度的直尺.
尺规作
图
考点一:根据作图痕迹做选择
例1 用直尺和圆规作一个角的角平分线的示意图如图所示,其中说明△COE≌△DOE的依据是( )
A.SSS B.SAS C.ASA D.AAS
解:由作图的痕迹得:OC=OD,CE=DE,OE=OE,
∴△OCE≌△ODE(SSS),故选A.
A
考点二:根据作图痕迹进行计算
例2 如图,在△ABC中,以点C为圆心,CB长为半径画弧,交AB于点D,再分别以点B,D为圆心,大于BD长为半径画弧,两弧相交于点M,作射线CM交AB于点E.若AE=2,BE=1,EC=1.6,则△ABC的面积是 .
解:由作法得CE⊥AB,
∵AB=BE+AE=3,
∴S△ABC=AB·EC=2.4,故答案为:2.4.
2.4
1.如图1,一位同学用直尺和圆规作出了△ABC中BC边上的高AD,则一定有( C )
图1
A.PA=PC B.PA=PQ
C.PQ=PC D.∠QPC=90°
C
2.如图2,AB∥CD,以点A为圆心,小于AC的长为半径作圆弧,分别交AB,AC于点E、F,再分别以点E、F为圆心,大于EF的长为半径作圆弧,两弧交于点P,作射线AP,交CD于点M,若∠ACD=110°,则∠CMA的度数为( B )
图2
A.30° B.35° C.45° D.70°
B
3.如图3,已知∠α和线段a,用尺规作一个三角形,使其一个内角等于∠α,夹这个角的两边分别为2a和a.(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
图3
解:如图,△ABC即为所作.
4.如图4,在△ABC中,AB=AC,∠ABC=76°.
(1)用直尺和圆规作∠ABC的平分线BD交AC于点D;(保留作图痕迹,不要求写作法)
解:如图所示,射线BD即为所求;
图4
(2)在(1)中作出∠ABC的平分线BD后,求∠BDC的度数.
解:∵AB=AC,∠ABC=76°,
∴∠C=∠ABC=76°,
∵BD平分∠ABC,
∴∠DBC=∠ABC=38°,
∴∠BDC=180°-∠C-∠DBC=66°.
图4
谢 谢 观 看(共8张PPT)
第11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2)
第13章 全等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的定义: 三条边都相等 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 等边三角形 ;
(2)有一个角等于 60° 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有两个角等于 60° 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1)等边三角形有三条对称轴,也就是等边三角形的每边上都 三线合一 ;
(2)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每个角都等于 60° .
★由等边三角形折叠可得: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三条边都相等
等边三角形
60°
60°
三线合一
60°
考点一: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例1 如图,在△ABC中,∠C=90°,∠B=30°,AD平分∠CAB,交BC于点D,若CD=1,求BC的长.
解:在△ABC中,∠C=90°,∠B=30°,∴∠BAC=60°,
∵AD平分∠CAB,∴∠DAB=∠DAC=∠BAC=30°,
∵CD=1,∴AD=2CD=2,
∵∠DAB=∠B=30°,
∴BD=AD=2,∴BC=CD+BD=3.
1.在△ABC中,∠A∶∠B∶∠C=1∶2∶3,最短边BC=4cm,则最长边AB的长为( A )
A.8cm B.6cm C.7cm D.5cm
2.如图1,在△ABC中,∠ACB=90°,∠B=30°,CD⊥AB,垂足为D,若AB=8cm,则AD= 2cm .
图1
A
2cm
考点二: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例2 如图,等边△ABC中,点P在△ABC内,点Q在△ABC外,且∠ABP=∠ACQ,BP=CQ,问△APQ是什么三角形?请说明理由.
解:△APQ为等边三角形,理由如下:
∵△ABC为等边三角形,∴AB=AC,∠BAC=60°,
在△ABP与△ACQ中,,
∴△ABP≌△ACQ(SAS),
∴AP=AQ,∠BAP=∠CAQ,
∵∠BAC=∠BAP+∠PAC=60°,
∴∠PAQ=∠CAQ+∠PAC=60°,
∴△APQ是等边三角形.
3.如图2,延长△ABC的各边,使得BF=AC,AE=CD=AB,顺次连接D,E,F,得到△DEF为等边三角形,求证:
(1)△AEF≌△CDE;
证明:∵BF=AC,AB=AE,
∴BF+AB=AC+AE,即FA=EC,
∵△DEF是等边三角形,∴EF=DE,
∵AE=CD,
∴△AEF≌△CDE(SSS) .
图2
(2)△ABC为等边三角形.
证明:∵△AEF≌△CDE,
∴∠FEA=∠EDC,∠EFA=∠DEC,
∵△DEF是等边三角形,∴∠DEF=60°,
∴∠BCA=∠EDC+∠DEC=∠FEA+∠DEC=∠DEF=60°,
∠BAC=∠EFA+∠FEA=∠DEC+∠FEA=∠DEF=60°,
∴△ABC是等边三角形.
图2
谢 谢 观 看(共23张PPT)
第16课时 复习巩固
第13章 全等三角形
本章知识结构:
考点一:命题与定理的相关知识
例1 下列语句是命题的是 ( )
A.将27开立方
B.任意三角形的三条中线相交于一点吗?
C.锐角小于直角
D.作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解:根据命题是对某个问题作出判断,可知A、B、D不是命题,故选C.
C
1.下列各命题是假命题的是( B )
A.如果a3=b3,那么a=b
B.对应角相等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C.每个角都等于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D.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B
2.命题“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的逆命题是: 两直线所夹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
两直线所夹同旁内角互补,
两直线平行
考点二:尺规作图的知识
例2 根据图中尺规作图的痕迹,可判断AD一定为△ABC的 .
解:由作图的痕迹可知:
点D是线段BC的中点,
∴线段AD是△ABC的中线,故答案为:中线.
中线
3.如图1,在△ABC中,按以下步骤作图:
①以点B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作弧,交AB于点D,交BC于点E;
②分别以点D,E为圆心,大于DE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交于点M;
③作射线BM交AC于点N.
如果BN=NC,∠A=57°,那么∠ABN的度数为 41° .
图1
41°
考点三: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例3 如图,∠E=∠F=90°,∠B=∠C,AE=AF,有下列结论:①EM=FN;②CD=DN;③∠FAN=∠EAM;④△CAN≌△BAM,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由于条件不足,无法证得②CD=DN,正确的结论有:①③④,故选B.
B
4.如图2,若△ABC≌△CDA,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D )
图2
A.∠2=∠1 B.AC=CA
C.∠B=∠D D.BC=DC
D
5.如图3,∠C=90°,AC=20,BC=10,AX⊥AC,点P和点Q同时从点A出发,分别在线段AC和射线AX上运动,且AB=PQ,当AP= 10或20 时,△APQ与△ABC全等.
图3
10或20
6.如图4,已知AB⊥AC,AB=AC,DE过点A,且CD⊥DE,BE⊥DE,垂足分别为点D,E.求证:△ADC≌△BEA.
图4
证明:∵AB⊥AC,CD⊥DE,BE⊥DE,
∴∠BAC=∠D=∠E=90°,
∴∠CAD+∠BAE=∠DCA+∠CAD=90°,
∴∠DCA=∠EAB,
在△ADC和△BEA中,,
∴△ADC≌△BEA(AAS).
考点四: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
例4 如图,直线l1∥l2,AB=BC,CD⊥AB于点D,若∠DCA=25°,求∠1的度数.
解:∵CD⊥AB,∴∠ADC=90°,
∴∠BAC=90°-∠DCA=65°,
∵AB=BC,
∴∠BCA=∠BAC=65°,
∵l1∥l2,∴∠1=∠BCA=65°.
7.如图5,在△ABC中,AB=AC,∠ABC=75°,E为BC延长线上一点,∠ABC与∠ACE的平分线相交于点D,则∠D的度数为 15° .
图5
15°
图6
8.如图6,已知△ABC是等边三角形,过点B作BD⊥BC,过点A作AD⊥BD于点D,若△ABC的周长为12,则AD= 2 .
2
9.如图7,在△ABC中,AB=AC,AD是△ABC的角平分线,点G在边BC上,EG交AD于点F,BE=BG=6cm,∠BEG=60°,EF=2cm.
(1)求∠DFG的度数;
解:∵EB=BG=6cm,∠BEG=60°,
∴△EBG是等边三角形,
∴EG=BE=6cm,∠FGD=60°,
∵AB=AC,AD平分∠BAC,
∴AD⊥BC,BD=CD,
∴∠DFG=90°-∠FGD=30°.
图7
(2)求BC的长度.
解:∵EF=2cm,
∴FG=EG-EF=4cm,
在Rt△DFG中,∠DFG=30°,
∴DG=FG=2cm,
∴BD=BG-DG=4cm,
∴BC=2BD=8cm.
图7
10.如图8,在△ABC中,点E,F分别是边AC,AB上的点,且AE=AF,连接BE,CF交于点D,∠ABE=∠ACF.
(1)求证:△BCD是等腰三角形;
证明:在△ABE和△ACF中,,
∴△ABE≌△ACF(AAS),∴AB=AC,
∴∠ABC=∠ACB,
∴∠ABC-∠ABE=∠ACB-∠ACF,
即∠DBC=∠DCB,∴BD=CD,
∴△BCD是等腰三角形.
图8
(2)若∠A=40°,BC=BD,求∠BEC的度数.
解:∵AB=AC,∠A=40°,
∴∠ABC=∠ACB=(180°-∠A)=70°,
∵BD=BC=CD,
∴△DBC是等边三角形,
∴∠DBC=60°,
∴∠ABE=∠ABC-∠DBC=10°,
∴∠BEC=∠A+∠ABE=50°.
图8
考点五: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与角平分线
例5 如图,△ABC中,AD平分∠BAC,DG垂直平分BC,DE⊥AB于E,DF⊥AC的延长线于F.
(1)求证:BE=CF;
证明:如图,连接BD,CD,
∵AD平分∠BAC,DE⊥AB,DF⊥AC,
∴DE=DF,∠BED=∠CFD=90°,
∵DG垂直平分BC,∴BD=CD,
在Rt△BED与Rt△CFD中,,
∴Rt△BED≌Rt△CFD(HL),∴BE=CF .
(2)如果AB=5,AC=3,求AE、BE的长.
解:在Rt△AED和Rt△AFD中,,
∴Rt△AED≌Rt△AFD(HL),
∴AE=AF,
∴AB-AC=AE+BE-(AF-CF)=2BE,
∴BE=1,∴AE=AB-BE=4.
11.如图9,在△ABC中,∠C=90°,AD平分∠BAC,DE⊥AB,若∠BAD=30°,CB=6,则∠B= 30° ,DE= 2 .
图9
30°
2
12.如图10,在△ABC中,AB、AC边的垂直平分线OE、OF相交于点O,分别交BC边于点M、N,连接AM、AN.
(1)若△AMN的周长为6,求BC的长;
解:∵OE、OF分别垂直平分AB、AC,
∴MA=MB,NA=NC,
∵△AMN的周长为6,
∴MA+MN+NA=6,
∴BC=MB+MN+NC=6 .
图10
(2)若∠MON=30°,求∠MAN的度数.
解:∵∠MON=30°,∴∠OMN+∠ONM=150°,
∴∠BME+∠CNF=150°,
∵MA=MB,ME⊥AB,∴∠BMA=2∠BME,
同理∠ANC=2∠CNF,
∴∠BMA+∠ANC=2(∠BME+∠CNF)=300°,
∴∠AMN+∠ANM=360°-(∠BMA+∠ANC)=60°,
∴∠MAN=180°-(∠AMN+∠ANM)=120°.
图10
13.如图11,已知在Rt△ABC中,∠ACB=90°,∠B=60°,AD,CE是△ABC的角平分线,AD与CE相交于点F,FM⊥AB,FN⊥BC,垂足分别为M,N.求证:FE=FD.
图11
证明:如图,连接BF,∵F是△ABC的角平分线交点,∴BF也是角平分线,
∵FM⊥AB,FN⊥BC,∴MF=FN,∠DNF=∠EMF=90°,
∵∠ACB=90°,∠ABC=60°,∴∠BAC=90°-∠ABC=30°,
∴∠DAC=∠BAC=15°,
∴∠CDA=90°-∠DAC=75°,
∵CE平分∠ACB,∴∠BCE=∠ACB=45°,
∴∠MEF=180°-∠BCE-∠ABC=75°,∴∠NDF=∠MEF,
在△DNF和△EMF中,,
∴△DNF≌△EMF(AAS),∴FE=FD.
谢 谢 观 看(共11张PPT)
第1课时 命 题
第13章 全等三角形
★表示判断的语句叫做 命题 .如果条件成立,结论也一定成立,这样的命题称为 真命题 ;当条件成立时,结论不成立,这样的命题称为 假命题 .
命题
真命题
假命题
例1 下列语句:①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②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③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④延长线段AB到C,使BC=AB.其中是命题的有(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
【分析】由命题的定义知②④不是命题,①③是命题.故选D.
考点一:命题的概念
D
1.下列语句中,是命题的有( D )
①两点之间,线段最短;②画两条平行的直线;③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④如果两个角的和是90°,那么这两个角互余.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D
考点二:判断命题的真假
例2 (1)下列命题是真命题的是( )
A.今天下雨,明天一定不下雨
B.三个连续整数的积一定能被6整除
C.小明在数学竞赛中一定能获奖
D.两张相片看起来不一样,则肯定照的不是同一个人
【分析】A、C、D均为假命题,连续的三个整数必有一偶数和3的倍数,B为真命题.故选B.
B
(2)小红前五次数学单元测试都是优秀,所以第六次单元测试也一定是优秀,这个判断是 的.(填“正确”或“错误”)
【分析】第六次测试不一定优秀.
错误
【分析】第六次测试不一定优秀.答案:错误.
2.下列命题:①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②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③一个正实数的算术平方根一定是正实数;④-2是4的平方根.其中真命题的个数为( C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3.下列命题是真命题的是( A )
A.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两个锐角
B.若∠A与∠B是内错角,则∠A=∠B
C.如果两个角有公共边,那么这两个角一定是邻补角
D.如果3.14a=πb,那么a=b
C
A
4.对于命题“若a>b,则a2>b2”,能说明它是假命题的反例是( B )
A.a=2,b=1 B.a=-1,b=-2
C.a=-2,b=-1 D.a=-1,b=1
5.命题:①邻补角互补;②对顶角相等;③同旁内角互补;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其中是真命题的有( C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B
C
考点三:命题的组成
例3 把命题“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解:如果两条直线互相平行,那么它们的同位角相等.
6.命题“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互余”的条件是 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 .
7.把下列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1)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解:如果两条直线平行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2)直角都相等;
解:如果两个角都是直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解: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两直线平行.
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
8.命题“绝对值相等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1)将该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解:如果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那么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2)写出该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解:题设: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
结论: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3)判断该命题的真假.
解:该命题是假命题.
谢 谢 观 看(共11张PPT)
第6课时 边边边
第13章 全等三角形
★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 SSS(或边边边) .
★学习指导:
三角形的稳定性就是“边边边”判定法的直接应用.
SSS(或边边边)
考点一:运用“SSS”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例1 如图,AB=AC,点D,E在BC上,AD=AE,BE=CD,证明:△ABD≌△ACE.
证明:∵BE=CD,
∴BE+ED=CD+DE,
∴BD=CE,
在△ABD和△ACE中,,
∴△ABD≌△ACE(SSS).
1.△ABC如图1所示,则下列三角形中,与△ABC全等的是( C )
图1
A
B
C
D
C
2.如图2,已知AC=FE,BC=DE,点A,D,B,F在同一条直线上,要利用“SSS”证明△ABC≌△FDE,还可以添加的一个条件是( A )
图2
A.AD=FB B.DE=BD
C.BF=DB D.以上都不对
A
3.如图3,已知AE=AD,AB=AC,EC=DB,下列结论:①∠C=∠B;②∠D=∠E;③∠EAD=∠BAC;④∠B=∠E,其中错误的是( D )
图3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只有④
D
4.如图4,已知A,E,F,C在同一条直线上,AB=CD,BF=DE,AE=CF,求证:△ABF≌△CDE.
图4
证明:∵AE=CF,
∴AE+EF=CF+EF,
∴AF=CE,
在△ABF和△CDE中,,
∴△ABF≌△CDE(SSS).
考点二:运用全等的知识解决问题
例2 如图,AB=AC,BD=CD,∠BAC=50°,∠B=40°,求∠ADC的度数.
解:在△ABD和△ACD中,,
∴△ABD≌△ACD(SSS),
∴∠BAD=∠CAD,∠B=∠C=40°,
∵∠BAC=50°,
∴∠DAC=∠BAC=25°,
∴∠ADC=180°-∠C-∠DAC=115°.
5.如图5,在方格纸中,以AB为一边作△ABP,使之与△ABC全等,在点P1,P2,P3,P4中符合条件的点P有( C )
图5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C
6.如图6,E,F两点在BD上,且AB=CD,BF=DE,AE=CF,求证:AB∥CD.
图6
证明:∵BF=DE,∴BF-EF=DE-EF,
∴BE=DF,
在△ABE和△CDF中,,
∴△ABE≌△CDF(SSS),
∴∠B=∠D,
∴AB∥CD.
谢 谢 观 看(共9张PPT)
第4课时 边角边
第13章 全等三角形
★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 SAS(或边角边) .
★易错提示:
“边边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三组元素如果是“两边一角”对应相等时,一角必须是夹角.
SAS(或边角边)
考点一:用“SAS”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例1 如图,在△ABC中,点D、E分别在AB、AC上,AB=AC,BD=CE,BE与CD交于点O.求证:△ABE≌△ACD.
证明:∵AB=AC,BD=CE,
∴AB-BD=AC-CE,
即AD=AE,
在△ABE与△ACD中,,
∴△ABE≌△ACD(SAS).
1.如图1,点B是线段AD上一点,BC∥DE,AB=ED,BC=DB.求证:△ABC≌△EDB.
图1
证明:∵BC∥DE,
∴∠ABC=∠D,
在△ABC和△EDB中,,
∴△ABC≌△EDB(SAS).
考点二:利用全等探索角与边的关系
例2 如图,已知点C、F在AD上,AF=DC,AB=DE,AB∥DE,求证:BC=EF.
证明:∵AB∥DE,
∴∠A=∠D,
∵AF=CD,
∴AF+CF=DC+CF,
即AC=DF,
在△ABC与△DEF中,,
∴△ABC≌△DEF(SAS),∴BC=EF.
2.如图2,在△ABC中,∠B=∠C,BF=CD,BD=CE,∠FDE=65°,则∠A=( A )
图2
A.50° B.55° C.60° D.65°
A
3.如图3,AC=BD,∠CAB=∠DBA,∠ABC=20°,则∠AOB的度数为 140° .
图3
140°
4.如图4,已知△ABC和△BCD,BD、CA分别平分∠ABC、∠BCD,BD与AC相交于点E,若∠D=89°,BC=AB+CD,则∠ABC的度数为( C )
图4
A.60° B.62° C.58° D.59°
C
5.茗茗用同种材料制成的金属框架如图5所示,已知∠B=∠E,AB=DE,BF=EC,其中△ABC的周长为24cm,CF=3cm,则制成整个金属框架所需这种材料的长度为 45 cm.
45
图5
6.如图6,在△ABC和△ADE中,点D为BC上一点,DE交AC于点F,若∠1=∠2,AE=AC,BC=DE.求证:AB=AD.
图6
证明:∵∠EFC=∠1+∠E,∠EFC=∠2+∠C,且∠1=∠2,
∴∠C=∠E,
在△ABC和△ADE中,,
∴△ABC≌△ADE(SAS),
∴AB=AD.
谢 谢 观 看(共16张PPT)
第14课时 线段垂直平分线
第13章 全等三角形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 距离相等 .
★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 垂直平分线上 .
★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
距离相等
垂直平分线上
考点一:利用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进行计算
例1 如图,DE是△ABC中AB边的垂直平分线,若BC=6,AC=8,求△BCE的周长.
解:∵DE垂直平分AB,
∴AE=BE,
又∵BC=6,AC=8,
∴C△BCE=BC+CE+BE=BC+CE+AE=BC+AC=14.
1.如图1,在△ABC中,点E在边AC上,DE是AB的垂直平分线,若△ABC的周长为19,△BCE的周长为12,则线段AB的长为 7 .
图1
7
图2
2.如图2,在△ABC中,∠C=90°,AB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AB、AC于点D、E,连接BE,若BE=5,CE=3,则线段AC的长为 8 .
8
3.如图3,在△ABC中,∠ABC的平分线与BC的垂直平分线交于点P,连接CP,若∠A=75°,∠ACP=12°,则∠ABP的度数为( B )
图3
A.12° B.31° C.53° D.75°
B
4.如图4,在Rt△ABC中,∠B=90°,ED是AC的垂直平分线,交AC于点D,交BC于点E,连接AE.已知∠BAE=10°,求∠C的度数.
图4
解:∵ED垂直平分AC,
∴AE=CE,
∴∠EAC=∠C,
∵∠B=90°,∠BAE=10°,
∴∠AEB=90°-∠BAE=80°,
∵∠AEB=∠EAC+∠C=2∠C,
∴∠C=40°.
5.如图5,AB=AC,∠A=120°,BC=6cm,ED、FG分别是AB,AC的垂直平分线,求BE的长.
图5
解:如图,连接AE、AG,∵AB=AC,∠BAC=120°,
∴∠B=∠C==30°,
∵DE垂直平分AB,FG垂直平分AC,
∴BE=AE,AG=CG,
∴∠B=∠BAE=30°,∠C=∠CAG=30°,
∴∠AEG=∠B+∠BAE=60°,∠AGE=∠C+∠CAG=60°,
∴△AEG是等边三角形,∴AE=EG=AG,
∵BE=AE,AG=CG,BC=6cm,
∴BE=EG=CG=BC=2cm.
考点二:利用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进行证明
例2 如图,在△ABC中,AD垂直平分BC,E是AB边上一点,连接ED,F是ED延长线上一点,连接CF,若BC平分∠ACF,求证:BE=CF.
证明:∵AD垂直平分BC,
∴AB=AC,BD=DC,∴∠B=∠ACB,
∵BC平分∠ACF,
∴∠FCD=∠ACB,∴∠B=∠FCD,
∵∠BDE=∠CDF,BD=CD,
∴△BDE≌△CDF(ASA),
∴BE=CF.
6.如图6,AB=AC,AB的垂直平分线DE交BC延长线于E,交AC于F,∠A=40°,AB+BC=6.
(1)求△BCF的周长;
解:∵DF垂直平分AB,∴AF=BF,
∵AB+BC=6,AB=AC,
∴C△BCF=BC+CF+BF=BC+CF+AF=BC+AC=BC+AB=6;
图6
(2)求∠E的度数.
解:∵AB=AC,∠A=40°,
∴∠ABC=(180°-∠A)=70°,
∵DE垂直平分AB,
∴∠BDE=90°,
∴∠E=90°-∠ABC=20°.
图6
考点三: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
例3 如图,在△ABC中,∠C=90°,∠A=30°,BD平分∠ABC交AC于点D,求证:点D在AB的垂直平分线上.
证明:∵∠C=90°,∠A=30°,
∴∠ABC=60°,
∵BD平分∠ABC,
∴∠ABD=∠ABC=30°,
∴∠A=∠ABD,∴DA=DB,
∴点D在AB的垂直平分线上.
例4 如图,直线m表示一条公路,A、B表示两所大学.要在公路旁修建一个车站P,使其到两所大学的距离相等,请在图上找出点P.
解:如图所示,点P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与直线m的交点.
7.如图7,AC=AD,BC=BD,则有( A )
A.AB垂直平分CD
B.CD垂直平分AB
C.AB与CD互相垂直平分
D.CD平分∠ACB
图7
A
8.如图8,已知AD垂直平分BE,且AB+BD=DC,求证:点E在线段AC的垂直平分线上.
图8
证明:∵AD垂直平分BE,
∴AB=AE,BD=DE,
∵AB+BD=DC,∴AE+DE=DC,
∵DE+EC=DC,∴AE=EC,
∴点E在线段AC的垂直平分线上.
9.如图9,在△ABC中,AB、BC边上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点P.求证:点P在AC的垂直平分线上.
图9
证明:如图,连接AP,BP,CP,
∵边AB,BC的垂直平分线交于点P,
∴PA=PB,PB=PC,∴PA=PC,
∴点P在AC的垂直平分线上.
谢 谢 观 看(共11张PPT)
第15课时 角平分线
第13章 全等三角形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 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
★角的内部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 角的平分线上 .
★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
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角的平分线上
考点一:角平分线的性质
例1 如图,在△ABC中,∠C=90°,AD平分∠BAC,DE⊥AB于点E,点F在AC上,且BD=DF.
(1)求证:CF=EB;
证明:∵AD平分∠BAC,DE⊥AB,∠C=90°,
∴DC=DE,
又∵BD=DF,
∴Rt△DCF≌Rt△DEB(HL),
∴CF=EB;
(2)请你判断AE、AF与BE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解:AF+BE=AE,理由如下:
∵DC=DE,AD=AD,
∴Rt△ADC≌Rt△ADE(HL),
∴AC=AE,
∵AF+FC=AC,
∴AF+BE=AE.
1.如图1,AD是△BAC的角平分线,DE⊥AB于点E,S△ABC=9,DE=2,AB=4,则AC=( A )
图1
A.5 B.6 C.7 D.8
A
2.如图2,在△ABC中,∠ABC与∠AC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O,EF经过点O,分别交AB,AC于点E,F,BE=OE,OF=3cm,点O到BC的距离为4cm,则△OFC的面积为 6 cm2.
图2
6
3.如图3,△ABC中,AD平分∠BAC,DE∥AB分别交BC、AC于D、E两点,CE=6,DE=5,过D作DF⊥AB于F,DF=4.
(1)求AE的长;
解:∵AD平分∠BAC,
∴∠DAB=∠DAC,
∵DE∥AB,
∴∠ADE=∠DAB,
∴∠DAE=∠ADE,
∴AE=DE=5;
图3
(2)求△ACD的面积.
解:如图,过D作DG⊥AC于G,
∵AD平分∠BAC,DF⊥AB,
∴DG=DF=4,
∵CE=6,
∴AC=AE+CE=11,
∴S△ACD=AC·DG=22.
图3
考点二:角平分线的判定
例2 如图,在△ABC中,P是角平分线AD、BE的交点.求证:点P在∠C的平分线上.
证明:如图,过点P作PM⊥AB,PN⊥BC,PQ⊥AC,垂足分别为M、N、Q,
∵点P在∠BAC的平分线AD上,∴PM=PQ,
∵点P在∠ABC的平分线BE上,∴PM=PN,∴PQ=PN,∴点P在∠C的平分线上.
4.如图4,在直线MN上求作一点P,使点P到∠AOB两边的距离相等.(要求不写作法,保留作图痕迹)
图4
解:如图所示,点P即为所求.
谢 谢 观 看(共10张PPT)
第5课时 角边角
第13章 全等三角形
★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 ASA(或角边角) .
★两角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角的对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 AAS(或角角边) .
★方法指导:
两个三角形全等,对应边上的高,中线和对应角的平分线都相等.
ASA(或角边角)
AAS
(或角角边)
考点一:运用“ASA”或“AAS”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例1 如图,已知A,E,B,D在同一直线上,AE=DB,∠A=∠D,BC∥EF,求证:△ABC≌△DEF.
证明:∵AE=DB,
∴AB=DE,
∵BC∥EF,
∴∠ABC=∠DEF,
∵∠A=∠D,
∴△ABC≌△DEF(ASA).
1.如图1,在△ABC和△BAD中,AD交BC于点O,∠1=∠2,添加下列条件仍不能判定△ABC≌△BAD的是( D )
图1
A.∠C=∠D B.AD=BC
C.∠3=∠4 D.AC=BD
D
2.如图2,小明书上的三角形被墨水污染了,他根据所学知识画出了完全一样的一个三角形,他的依据是( A )
图2
A.ASA B.SAS C.SSS D.AAS
A
3.如图3,已知射线BD平分锐角∠ABC,且平分钝角∠ADC,求证:CD=AD.
图3
证明:∵BD平分∠ABC与∠ADC,
∴∠1=∠2,∠3=∠4,
∴∠ADB=∠CDB,
又∵BD=BD,
∴△CBD≌△ABD(ASA),
∴CD=AD.
考点二:运用全等的知识解决问题
例2 如图,已知AB⊥CD,CE⊥AF,BF⊥ED.若AB=CD,CE=8,BF=6,AD=10,求EF的长.
解:∵AB⊥CD,CE⊥AD,
∴∠C+∠D=90°,∠A+∠D=90°,
∴∠A=∠C,
在△ABF和△CDE中,,
∴△ABF≌△CDE(AAS),
∴DE=BF=6,AF=CE=8,
∴AE=AD-DE=4,
∴EF=AF-AE=4.
4.如图4,AC⊥DE,BC⊥AC,AB⊥CD,若AC=DE,BC=2,DE=3,则AE= 1 .
图4
1
5.如图5,已知AB∥CF,E为DF的中点,若AB=13cm,CF=7cm,求BD的长.
图5
解:∵AB∥CF,∴∠ADE=∠F,
∵E为DF的中点,∴DE=FE,
在△ADE和△CFE中,,
∴△ADE≌△CFE(ASA),
∴AD=CF=7cm,
∵AB=13cm,
∴BD=AB-AD=6cm.
谢 谢 观 看(共7张PPT)
第8课时 专题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第13章 全等三角形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SS,SAS,ASA,AAS,HL.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
★学习指导:
我们要根据已知条件正确选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如果没有全等三角形,有时候需要作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
考点一:一线三等角
例1 如图,已知在Rt△ABC中,∠BAC=90°,AB=AC,D是BC边上一点,∠ADE=45°,AD=DE,求证:BD=CE.
证明:∵∠BAC=90°,AB=AC,
∴∠B=∠C=45°,∴∠BAD+∠ADB=135°,
∵∠ADE=45°,∴∠ADB+∠EDC=135°,
∴∠BAD=∠EDC,
在△ABD和△DCE中,,
∴△ABD≌△DCE(AAS),∴BD=CE.
1.如图1,在△ABC中,AB=AC,D、A、E三点都在直线m上,且∠BDA=∠AEC=∠BAC=α,其中α为任意锐角或钝角.请问结论DE=BD+CE是否成立?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图1
解:成立,证明如下:
∵∠BDA=∠AEC=∠BAC=α,
∴∠BAD+∠CAE=180°-α,且∠ABD+∠BAD=180°-α,
∴∠ABD=∠CAE,
在△ABD和△CAE中,,
∴△ABD≌△CAE(AAS),∴BD=AE,CE=DA,
∴DE=AE+DA=BD+CE.
考点二:作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
例2 如图,AD∥BC,∠1=∠2,∠3=∠4,点E在DC上,试说明:AD+BC=AB.
证明:如图,在AB上截取AF,使AF=AD,连接EF,
在△ADE和△AFE中, ∴△ADE≌△AFE(SAS),∴∠D=∠5,
∵AD∥BC,∴∠D+∠C=180°,
∵∠5+∠6=180°,∴∠6=∠C,
在△BEC和△BEF中,,
∴△BEC≌△BEF(AAS),∴BF=BC,
∵AF+BF=AB,∴AD+BC=AB.
2.如图2,在△ABC中,AB=5,AC=7,AD是BC边上的中线,求AD长度的取值范围.
图2
解:如图,延长AD到E,使AD=DE,连接BE,
∵AD是△ABC的中线,∴BD=CD,
在△ADC与△EDB中,,
∴△ADC≌△EDB(SAS),∴EB=AC=7,
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得:
EB-AB<AE<EB+AB,∴2<AE<12,
∵AE=2AD,∴1<AD<6.
谢 谢 观 看(共10张PPT)
第10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1)
第13章 全等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如果一个三角形 有两个角相等 ,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写成 等角对等边 ).
★易错提示:
等边对等角的前提是“同一个三角形中”.
有两个角相等
等角对等边
考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例1 如图,已知AD平分△ABC的外角∠EAC,且∠EAD=∠C,求证:AB=AC.
证明:∵AD平分∠EAC,
∴∠EAD=∠CAD,
∵∠EAD=∠C,
∴∠C=∠CAD,
∴AD∥CB,
∴∠EAD=∠B,
∴∠B=∠C,∴AB=AC.
例2 如图,E在△ABC的AC边的延长线上,点D在AB边上,DE交BC边于点F,DF=EF,BD=CE,求证:△ABC是等腰三角形.
证明:如图,过点D作DG∥AC交BC于点G,∵DG∥AC,
∴∠GDF=∠E,∠DGB=∠ACB,
在△GDF和△CEF中,,
∴△GDF≌△CEF(ASA),∴GD=CE,
∵BD=CE,∴BD=GD,∴∠B=∠DGB=∠ACB,
∴△ABC是等腰三角形.
1.如图1,已知OC平分∠AOB,CD∥OB,若OD=4cm,则CD的长为( B )
图1
A.3cm B.4cm C.1.5cm D.2cm
B
2.如图2,若∠B=∠C=36°,∠ADE=∠AED=72°,则图中的等腰三角形有( D )
图2
A.3个 B.4个 C.5个 D.6个
3.在△ABC中,若∠A∶∠B∶∠C=3∶2∶3,则△ABC是 等腰 三角形.
4.在△ABC中,已知∠B=50°,当∠A= 50°或65°或80° 时,△ABC是等腰三角形.
D
等腰
50°或65°或80°
5.如图3,已知D是△ABC的边BC的中点,DE⊥AC于E,DF⊥AB于F,且BF=CE.求证:△ABC是等腰三角形.
图3
证明:∵D是BC的中点,
∴BD=CD,∵DE⊥AC,DF⊥AB,
∴△BDF与△CDE为直角三角形,
在Rt△BDF和Rt△CDE中,,
∴Rt△BDF≌Rt△CDE(HL),
∴∠B=∠C,∴AB=AC,
∴△ABC是等腰三角形.
6.如图4,将一张矩形的纸条ABCD沿EF折叠,折叠后AD交EC'于点G,∠AGC'=48°.
(1)求∠CEF的度数;
解:∵四边形ABCD是矩形,
∴AD∥BC,∴∠BEG=∠AGC'=48°,
由折叠的性质得:∠CEF=∠C'EF,
∴∠CEF=(180°-∠BEG)=66°.
图4
(2)求证:△EFG是等腰三角形.
证明:∵AD∥BC,∴∠GFE=∠CEF,
由折叠的性质得:∠CEF=∠GEF,
∴∠GFE=∠GEF,∴GE=GF,
∴△EFG是等腰三角形.
图4
谢 谢 观 看(共10张PPT)
第2课时 定理与证明
第13章 全等三角形
★通过证明得到的真命题叫做 定理 .
★根据条件、定义以及基本事实、定理,经过演绎推理,来判断一个命题是否正确,这样的推理过程叫做 证明 .
★易错提示:
证明必须做到“言必有据”,每步推理都要有 依据 .
定理
证明
依据
考点一:推理与证明
例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经验、观察或试验完全可以判断一个数学结论的正确与否
B.推理是科学家的事,与我们没有多大的关系
C.对于自然数n,n2+n+37一定是质数
D.有10个苹果,将它们放进9个筐中,则至少有一个筐中的苹果不少于2个
D
【分析】A、B、C错误,D可由抽屉原理得正确,故选D.
1.下列叙述用到推理的是( A )
A.根据x=1,y=1,得x=y
B.观察得到的四边形有四个内角
C.老师告诉了我们关于金字塔的许多奥秘
D.由公理知道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 )
A.若a>b,b>c,则a>c
B.若a>b,则ac>bc
C.若∠AOC=∠BOC,则这两个角是对顶角
D.如果两角的和为180°,那么这两个角互为邻补角
A
A
3.上完数学课后,王磊发现操场上的旗杆与旁边大树的影子好像平行,但他不敢肯定,此时他最好的办法是( D )
A.找来三角板、直尺,通过平移三角板来验证影子是否平行
B.相信自己,两个影子就是平行的
C.构造几何模型,用已学过的知识证明
D.作一直线截两影子,并用量角器测出同位角的度数,若相等则影子平行
D
考点二:实际应用
例2 甲、乙、丙、丁4人进行乒乓球单循环比赛(每两个人都要比赛一场),结果甲胜了丁,并且甲、乙、丙胜的场数相同,则丁胜的场数是( )
A.3 B.2 C.1 D.0
【分析】4人共有6场比赛,由于甲、乙、丙3人胜场相同,所以只可能是甲胜2场或1场,若甲胜1场,则乙,丙各胜1场,说明丁胜3场与甲胜丁矛盾,故甲只能是胜2场,乙,丙也胜2场,所以丁胜0场.故选D.
D
4.在一次1500米的长跑比赛中,有如下的判断:甲说:丙第一,我第三;乙说:我第一,丁第四;丙说:丁第二,我第三.结果是每人的两句话中都只说对了一句,则可判断第一名是( B )
A.甲 B.乙 C.丙 D.丁
5.如果|a|=3,|b|=5,那么|a+b|=8吗?为什么?
解:结论不一定成立,
例如|-3|=3,|5|=5,但是|-3+5|=2.
B
6.已知n为正整数,你能肯定2n+4-2n一定是30的倍数吗?
解:2n+4-2n=2n(24-1)=2n×15,
∵n为正整数,∴2n为2的倍数,
∴2n×15为30的倍数,
∴2n+4-2n一定是30的倍数.
(2)第n个图形有多少颗棋子?第100个图形有多少颗棋子?
解:第n个图形有3(n+1)颗,当n=100时,共有3×(100+1)=303颗;
(3)一定有一个图形有2023颗黑色棋子吗?请说明理由.
解:设第n个图形有2023颗棋子,
则有:3(n+1)=2023,解得:n=,
∴没有图形有2023颗黑色棋子.
7.用同样大小的黑色棋子按如图所示的规律摆放,则:
(1)第5个图形有多少颗黑色棋子?
解:第5个图形有18颗黑色棋子;
谢 谢 观 看(共10张PPT)
第3课时 全等三角形及判定条件
第13章 全等三角形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 全等三角形 .
★全等三角形的 对应边相等 , 对应角相等 .
★两个三角形只有一组或两组对应相等的元素(边或角),那么这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全等三角形
对应边相等
对应角相等
考点一: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例1 全等三角形是( )
A.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
B.周长相等的两个三角形
C.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
D.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
D
【分析】由全等三角形的定义,知A、B、C错误,D正确,故选D.
考点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例2 如图,△ABC≌△ADE,∠B=82°,∠E=30°,∠DAC=32°,则∠EAC的度数为( )
A.40°
B.32°
C.36°
D.30°
解:∵△ABC≌△ADE,∴∠D=∠B=82°,
∵∠E=30°,∴∠DAE=68°,
∵∠DAC=32°,∴∠EAC=36°,故选:C.
C
1.已知△ABC≌△A'B'C',且∠A=40°,∠B=60°,则∠C'的度数为( B )
A.40° B.80°
C.60° D.40°或60°或80°
2.已知△ABC≌△DEF,∠A=110°,∠F=40°,AB=m,EF=n,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C )
A.∠D=110° B.DE=m
C.∠B=40° D.BC=n
3.若△ABC与△DEF全等,且∠A=60°,∠B=70°,则∠D的度数不可能是( A )
A.80° B.70° C.60° D.50°
B
C
A
4.如图1,已知△ABC≌△AED,连接BE.若∠ABC=15°,∠D=135°,∠EAC=24°,则∠BEA的度数为 63° .
图1
63°
5.如图2,△ABC≌△DCB,点A和点D是对应点,若AB=6cm,BC=8cm,AC=7cm,则DB的长为 7cm .
图2
7cm
6.若△ABC≌△DEF,且AB=8cm,BC=7cm,AC=6cm,则DF的长为 6cm .
6cm
7.如图3,已知△ABC≌△DEF,且BE=5,CF=2,求BF的长.
图3
解:∵△ABC≌△DEF,
∴BC=EF,
∵BF=BC-FC,CE=FE-FC,
∴BF=CE,
∴BF=(BE-CF)=.
8.如图4,已知△ACF≌△DBE,其中点A、B、C、D在一条直线上.
(1)若BE⊥AD,∠F=62°,求∠A的度数;
解:∵△ACF≌△DBE,BE⊥AD,
∴∠FCA=∠EBD=90°,
∴∠A=90°-∠F=28°;
图4
(2)若AD=9cm,BC=5cm,求AB的长.
解:∵△ACF≌△DBE,
∴CA=BD,
∴CA-CB=BD-BC,即AB=CD,
∵AD=9cm,BC=5cm,
∴AB+CD=AD-BC=4cm,
∴AB=2cm.
图4
谢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