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4)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各课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24)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各课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5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24 21:50:27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第五单元
17猫
【核心素养目标】
1.学习本文的写作特色,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语言建构与运用)
2.体会作者对三只猫的感情,感悟作者在第三只猫死后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思维发展与提升)
3.领悟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学会关爱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文化传承与理解)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感受作者对三只猫的不同情感和态度。(重点)
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含的人生哲理。(难点)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新课导入
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我国著名的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在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的《猫》。(板书课题、作者)
二、自主学习
走近作者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人,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字音字形
逗(dòu)倚(yǐ)消耗(hào)忧郁(yù)懒惰(duò)
怂恿(sǒngyǒng)安详(xiáng)乞丐(qǐ)预警(yù)怅然(chàng)
叮嘱(zhǔ)蜷伏(quán)惩戒(chéng)虐待(nüè)畏罪潜逃(qián)
词语释义
污涩:肮脏且不光滑。
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妄下断语:随便地下结论。妄,胡乱。断语,断定的话,结论。
畏罪潜逃:犯罪后害怕被制裁而偷偷逃走。
三、文本探究
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感知课文内容。
2.文章共写了几只猫?重点写哪一只?
【交流点拨】文章共写了三只猫。重点写了第三只猫。
3.根据全文内容,在文中圈画出相关词句,完成下表。
四、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第1—2段):介绍第一只猫的故事
第二部分(第3—14段):介绍第二只猫的故事
第三部分(第15—34段):介绍第三只猫的故事
第2课时
一、新课导入
通过第1课时的学习,我们对作者家养的猫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的第2课时中,我们将进一步去领悟作者在猫身上所寄寓的情感。
二、自主学习
梳理文章脉络,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
三、文本探究
深层领悟
1.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1)默读第1、2段,作者从哪两个时间段来写第一只猫的形态?
【交流点拨】作者从猫刚来的时候和“后来”两个时间段写了猫的两种形态。一是猫自身的形态,刚来时是花白的毛,很活泼,白雪球似的;而后来,光泽的毛也污涩了,毫无生气,懒惰郁闷。二是逗着玩的形态,刚来时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后来却是不肯出来,不愿理会。
(2)家里的人对第一只猫的态度怎样?从哪些细节描写可以看出来?
【交流点拨】家里的人都很喜欢这只猫,如三妹“常常地,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作者则是“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小猫最后死亡了,“我”和三妹都很难过、酸辛。因为小猫活泼可爱,一家人都很喜欢它。
2.默读第二部分,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1)第二只猫的“更有趣,更活泼”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的?
【交流点拨】从性情和本领等方面来表现。“在园中乱跑”“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等表现了它的性情;爬树、捉鼠等是它的本领。
(2)家里人对周家的丫头、不知名的捉去猫的人所持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交流点拨】家里人责怪周家的丫头,咒骂不知名的捉去小猫的人,第二只猫的失踪,可看出作者失去第二只猫时的怅然、愤恨,同时也表达了对那种不顾别人利益而自私自利的行为的谴责与鞭挞。
3.默读课文第三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1)第三只猫的“可厌”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交流点拨】是从形态和性情等方面来写的。如“不好看,又很瘦”“毛被烧脱好几块”“忧郁”“懒惰”。
(2)在写第三只猫的结局时,作者用了哪些词语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仔细体会这些词语的含义。
【交流点拨】作者用了“难过”一词来表达自己的痛苦心情。相对于前两只猫的亡失,此次因为自己的武断,冤枉了第三只猫,所以深感内疚和自责。越是内疚和自责,痛苦的感情也就越强烈。
(3)请将“芙蓉鸟事件”的始末,按照故事发展的过程,给每一情节拟一个小标题,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情节。
【交流点拨】有六个情节,小标题可依次拟为“买鸟”“凝望”“被疑”“蒙冤”“受罚”“真相”。这当中前五个情节是细述第三只猫的不幸遭遇,把读者置于疑云中。直到最后一个情节,才用寥寥数语揭示真相,于是疑云顿开。这样安排,不仅使情节显得曲折跌宕,而且容易激起读者对第三只猫的同情与怜悯。
(4)为什么“我”对第三只猫的死比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作者想借此告诉我们什么人生哲理?
【交流点拨】因为“我”歧视、误解、冤枉、追打、漠视第三只猫,这只猫死亡后,“我”再不能补救“我”的过失,为此“我”感到愧疚,感觉“良心受伤”。告诉我们应平等地对待生命,对人、对事不能存有偏见,做事不能主观臆断。
4.齐读最后一段,说说作者为什么永不养猫,它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对这只受过更多伤害的小猫,“我”非但没有给过它宠爱,还将太多的指责、不信任套在它的头上,更为严重的是因自己的冲动将它的生命断送了。“我”永远不能面对的,与其说是猫,不如说是那个不能原谅的自己。这句话在内容上是对全文的总结,与文章的开头遥相呼应,在结构上形成了首尾呼应。
5.作者为何不单写第三只猫,而要在前面写第一、二只猫
【交流点拨】一是第三只猫是只野猫,与前两只猫都是主人因喜爱而要来养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二是它毛色难看,性情忧郁,不喜欢游玩,而第一只猫像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第二只猫会乱跑、爬树、捉鼠。三是它终日懒惰地伏着,这与第二只猫“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形成对比。因此,大家都不喜欢它,它是只“若有若无的动物”,连最爱猫的三妹“对于它,也不加注意”,这与前两只猫被全家视若珍宝的地位形成鲜明的对比。
不难看出,前两只猫的受宠,反衬了第三只猫遭受的冷遇,而第三只猫遭受冷遇,是酿成它悲剧的直接原因。经过这样层层铺垫,故事推到高潮“芙蓉鸟事件”。在这个事件中,猫的负屈含冤与“我”的暴怒虐待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6.本文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采用这种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作品中的“我”,是三只猫的主人,“我”喜欢前两只猫,厌恶第三只猫;“我”就是前两只猫的悲剧的目击者,又是第三只猫的悲剧的制造者。这样,作者可以极自然地利用“我”在文中的地位,借“我”之口,抒发真情实感,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引起读者共鸣,从而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7.课堂小结
滴水见人生。作者看似在讲述“三只猫”的故事,实际上写尽了世间百态:文章通过“三只猫”的悲剧命运,来折射人性的善恶,感知人情的冷暖;以无情的自我解剖和深刻的自我反思来激发起人们向善向上的力量。透过小题材,洞见大人生!这就是郑振铎先生的《猫》这篇散文恒久的艺术魅力。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在教授本课时,我力求突出课文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第1课时,通过朗读(比较阅读)的形式,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整体把握“三只猫”的不同之处,为第2课时带领学生进入文本进行深入分析奠定基础。第2课时,以默读、齐读、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材料安排和情感变化过程,体悟作者透过事件发现的做人道理。反思这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较浓,“三只猫”也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完全归功于学生能够抓住语言文字,通过朗读进行揣摩体会。
18我的白鸽
【核心素养目标】
1.感受作者与白鸽之间的深厚情谊,激发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文化传承与理解)
2.把握文章内容,梳理作者和白鸽相处的经历,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深刻体会作者在文中融注的思想感情。(思维发展与提升)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文章内容,梳理作者和白鸽相处的经历,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深刻体会作者在文中融注的思想感情。(重点)
2.体会作者对美好生命的尊重和追求,懂得欣赏美、追求美。(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有过养动物的经历吗?在喂养的过程中又有怎样的体会呢?(学生自由回答)看来大家几乎都有和动物相处的经历。不少文人名家也有过养动物的经历:丰子恺养白鹅,在苦闷的避难生活中得到了乐趣;季羡林养猫,从猫的习性中获得了“生死感悟”;冯骥才养珍珠鸟,从人与鸟的相处中明白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荣获中国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的陈忠实,也有过养白鸽的经历。接下来,让我们走进他的散文《我的白鸽》,一起看看他有怎样的体会。(板书课题、作者)
二、自主学习
走近作者
陈忠实(1942—2016),陕西西安人,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白鹿原》等。
写作背景
从1988年开始,陈忠实把妻儿和长辈安置在城里,只身来到乡下的祖屋潜心写作。四年的艰苦写作,陈忠实每天都要经受着各种人物在脑海中的较量,纠结的心情让他额头上的皱纹如同黄土高原上的沟壑一般深刻。1992年,陈忠实终于完成了《白鹿原》这部巨著。
字音字形
喙(huì) 惬意(qiè) 排解(jiě) 豁朗(huò) 蜕变(tuì)
邋遢(lā tɑ) 骊山(lí)怦然(pēng)土坯(pī)蔑视(miè)
亢奋(kàng)南麓(lù)
词语释义
蜕变:形质发生改变或转化。
亭亭玉立:花木主干挺拔或女子身材修长。文中形容姿态端正美好。
风烛残年:比喻临近死亡的晚年。文中指即将不再存在。
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
三、文本探究
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圈出文中的易错生字,将易误读的生字注上拼音,读不准的字做好标记,集中订正。
2.划分文章层次,概括文章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1—3):写老舅答应送“我”一对小白鸽,“我”耐心地等待着。第二部分(4—7):写老舅将老白鸽提前送来,“我”在每天不间断的喂食中逐渐获得它们的信赖。第三部分(8—13):写老白鸽产卵,幼鸽破壳,老白鸽哺育幼鸽的情景伴“我”写作,“我”期待着幼鸽的成长和蜕变。第四部分(14—17):写幼鸽初长成,“我”震颤、畏怯于它们的本真之美。第五部分(18—20):写老白鸽第一次带小白鸽飞翔,两代白鸽翱翔于家乡山川上空的情景令“我”陶醉。
3.理清脉络,体会情感。
深层领悟
1.分析白鸽,初探情感。
(1)找出文中描写白鸽的语句,在旁边做批注,分析白鸽的特点。(以小组为单位,学生交流阅读批注)
①a.那一对老白鸽你养不住,咱们两家原上原下几里路,它一放开就飞回老窝里去了。b.我回去后想了,干脆让白鸽把蛋下到你这里,在你这里孵出小鸽,它就认你这儿为家咧。
【分析】老舅的话点明鸽子习性——依恋故巢。
②至于饲养技术,老舅不屑地说:“只要每天早晨给它撒一把苞谷粒儿……”
【分析】老舅的话说明了白鸽易于喂养的特点。
③a.两只白鸽轮番飞进飞出,每一只鸽子的每一次归巢,都使纸箱里欢闹起来,可以推想,父亲或母亲为它们捕捉回来了美味佳肴。b.我在往地上撒下一把玉米粒儿的时候,两只白鸽先后飞下来,它们显然都瘦了,毛色也有点儿灰脏有点儿邋遢。
【分析】老白鸽轮番为后代捕食,自己却消瘦邋遢,表现了老白鸽爱护后代的特点。
(2)在作者与白鸽的相处过程中,白鸽对作者的态度是怎样的?
(3)作者在面对纸箱中幼鸽的丑陋和纯真美丽两种形象时,情感有什么不同?
【交流点拨】作者看幼鸽的心情:看到初生幼鸽的丑态时提到“那丑陋的形态反而使我更急切地期盼蜕变和成长”,表达了作者急切、期盼的心情。而当作者看到幼鸽的“本真之美”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美感体验,幼鸽的纯粹让他产生了一种微妙的自卑之感,感到震颤,感到畏怯;体现了作者对小白鸽本真之美的极度喜爱和赞美之情,以及对美好生命的敬畏和追求。
2.品析细节,深究情感。
作者细致描述了和白鸽的相处过程。请同学们摘录出几例有意味的细节,深入品析,体会文章中个性化的思考和情感表达。(教师引导,学生摘录语句并思考)
(1)接着又是扑啦啦一声响,另一只白鸽飞落到我的肩头,旋即又跳弹到手臂上,挤着抢着啄食我手心里的玉米粒儿。
【交流点拨】白鸽“飞落”“跳弹”“挤着抢着”“啄食”,这些动作细致而生动地描绘了鸽子争抢着啄食的场景,富有画面感,表现出白鸽对“我”的信赖及“我”与它们之间的亲密关系。
(2)两只幼鸽在墙头上转来转去……然而在面对美的精灵时却是一种怯弱。
【交流点拨】作者先细致描绘了幼鸽的动作和形态,写出其灵性,又将它们比作仙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幼鸽的纯洁、本真之美;紧接着细腻描写了作者的联想及感受,表现了作者对小白鸽的美的极度喜爱和赞美之情,以及对美好生命的敬畏和追求。
(3)我的白鸽正从东边飞翔过来……直飞上白鹿原顶更为开阔的天空。
【交流点拨】作者的视线跟随着白鸽,以其飞行路线为线索,先从东边飞来,由上而下,笔触细腻地描绘了夕阳晚照下山水田园的美丽和生机勃勃,衬托了白鸽的美,烘托出“我”愉悦的心情;接着又折转向北飞去,引出著名景点和历史典故,展示家乡的历史文化,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最后又折回,飞向更开阔的天空,引出文章结尾情感的抒发。
(4)“这一刻,世界对我来说就是白鸽。”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交流点拨】这里的“白鸽”既指“我”眼中自由飞翔的两代白鸽,又指像白鸽一样迷人、令“我”陶醉的家园,表达了作者对白鸽的喜爱、赞美之情,对白鸽飞翔于故乡山原河川上空景象的陶醉,对自己养的小白鸽能独立飞翔的骄傲、自豪。
3.课堂小结
万物有灵且美,自然界的动物或雄壮威武,或柔美秀丽,或憨态可掬,每一种都展现着独特的魅力。它们的存在让整个世界更加丰富多彩,也让人类感受到生命的多样和奇妙。因此我们应该与动物和谐相处,学会欣赏它们的美,感受它们的灵性,尊重和保护它们。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遵循从整体把握到具体探究的思路,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除此之外,还充分运用了圈点勾画、写批注、做摘录等阅读方法,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整体把握中,让学生运用圈点勾画法进行事件梳理;在具体探究中,对白鸽形象、习性特点的相关语句进行批注,初步探究作者的情感,再摘录精彩的细节并进行赏析,从而深入探究作者的情感。以教师设问、追问,学生讨论、交流的方式进行课堂探究,使学生能深入思考。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辨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人文情怀。
19大雁归来
【核心素养目标】
1.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保护野生动物、尊重生命的意识。(文化传承与理解)
2.品味文章生动优美的语言,赏析比喻、拟人、对比等手法的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
【教学重难点】
1.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保护野生动物、尊重生命的意识。(重点)
2.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明确写作顺序。感受作者的情怀,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有一种动物,每年春秋两季,人们都可以看到它们在天空中结阵飞过,仿佛书写着苍劲有力的“人”字或“一”字,同学们能猜出这是什么动物吗?(学生:大雁。)没错,这就是秋寒南征、春暖北归的大雁。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美国生态学家利奥波德的脚步,一起走进大雁的世界,和大雁来一次亲密接触吧!(板书课题、作者)
二、自主学习
走近作者
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生态学家、科普作家,现代环境保护主义的先驱,被誉为美国“生态伦理之父”。
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沙乡年鉴》(商务印书馆2019年版)。侯文蕙译。有删改。作为一位环保主义者,为了更好地体验和研究生态平衡,1935年,利奥波德在威斯康星河畔买下了一个废弃的农场。在此后的十几年里,这个被称作“沙乡”的地方,就成了他和家人亲近自然的世外桃源。在这里他写出了《沙乡年鉴》这部书,《大雁归来》就是其中的一篇。
字音字形
雾霭(ǎi) 缄默(jiān)迁徙(xǐ)狩猎(shòu)盘旋(xuán)
喧嚷(xuān)邀请(yāo)凋零(diāo)枯燥(zào) 稀疏(shū)
弥漫(mí)瞄准(miáo)
词语释义
雾霭:雾气。
缄默:闭口不说话。
三、文本探究
【任务一:筛选信息,理清顺序】
1.沙乡的大雁归来了,请根据课文内容,把下面有关大雁的观察记录表补充完整。
2.自主阅读课文,在课文旁边做批注,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样的大雁。
【交流点拨】①冬天的大雁;②从南方归来的大雁;③觅食的大雁;④哀鸣的孤雁;⑤成群结队的大雁;⑥在4月夜间鸣叫的大雁;⑦集会时的大雁;⑧向大地洒下野性诗歌的大雁;⑨富有联合观念的大雁;⑩每年3月,吹起联合的号角的大雁……
3.根据文章描写的大雁归来的旅程,可以看出本文是按什么说明顺序来写的?
【交流点拨】本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4.大雁的行为是如此丰富,将找到的有关大雁行为的信息,按旅程远近,栖息地,组队、觅食、“集会”与鸣叫等进行分类整理。整理后,你发现了什么?
【交流点拨】旅程远近——黑夜飞行200英里——坚强、守信;栖息地——沼泽地、池塘边——充满灵性;组队、觅食、“集会”与鸣叫等——具有团结精神,互相关爱。
【任务二:品味语言,感悟情怀】
1.找出对大雁的称呼,体会其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我们的大雁”“我们的春雁”等称呼,不仅说明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而且说明在作者的心中,大雁就像自己的朋友一样亲切。
2.找出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句子,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
(1)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不再有猎枪埋伏的岬角和小岛,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它们低低地在沼泽和草地上空曲折地穿行着,向每个刚刚融化的水洼和池塘问好。
【交流点拨】“低语”“问好”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大雁以人的行为,写出了大雁的活泼、热情和在“休战期”的自在、快乐。
(2)第一群大雁一旦来到这里,它们便向每一个迁徙的雁群喧嚷着发出邀请。
【交流点拨】“邀请”一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大雁之间的联络,表明大雁的热情,同时显示出大雁之间深厚的友谊。
(3)与秋天一样,我们的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做一次旅行,但绝不是偷偷摸摸进行的……每次出发之前,都有一场高声而有趣的辩论,而每次返回之前的争论则更为响亮。
【交流点拨】“旅行”“辩论”“争论”等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雁的情态描绘得贴切传神,体现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4)返回的雁群,不再在沼泽上空做试探性的盘旋,而像凋零的枫叶一样,摇晃着从空中落下来,并向下面欢呼的鸟儿们伸出双脚。
【交流点拨】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摇晃着从空中落下来的大雁比作凋零的枫叶,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大雁从盘旋到着陆时的悠闲姿态。
3.找出文中运用对比手法的句子并加以分析。
(1)如果一只主红雀对着暖流歌唱起春天来,却发现自己搞错了,它还可以纠正自己的错误,继续保持它在冬季的缄默;如果一只花鼠想出来晒太阳,却遇到一阵暴风雪,也可以再回去睡觉;而一只定期迁徙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飞行200英里的赌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就不那么容易了。
【交流点拨】将大雁和主红雀、花鼠进行对比,说明大雁对春天感应的准确性,突出了大雁迁徙的坚定不移。
(2)乌鸦通常被认为是笔直飞行的,但与坚定不移地向南飞行20英里直达最近的大湖的大雁相比,它的飞行也就成了曲线的了。
【交流点拨】这句话运用对比的手法,将乌鸦与大雁的飞行轨迹进行比较,有力地说明了大雁坚定不移的信念,也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任务三:拓展延伸,内化思想内涵】
1.作者对大雁及大雁的声音饱含深情,是因为他在大雁身上找到了一些失去的东西。结合文章内容,思考作者在大雁身上找到了哪些失去的东西。
【交流点拨】作者在大雁身上找到了善良、友情、亲情,找到了联合的观念,找到了大自然的诗情。
2.如何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交流点拨】在深切喜爱大雁的情感背后,是作者对于人类、对于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作者将大雁视作人,从大雁身上看到人的精神品格,这体现了他的“生态伦理学”观念,即把人类看作是自然共同体中的平等一员,敬重这个自然共同体中的每一个成员。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科学观察笔记,按照时间顺序来行文,记录了大雁归来过程中的种种细节,通过自主阅读可以初步把握文章内容。知识性、抒情性和思想性是本文的写作特色,故此次教学设计先引导学生做一份有关大雁的观察记录表,让学生拓展关于大雁的知识;再引导学生找出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手法的句子并加以分析,体会文章的抒情性;最后通过拓展延伸,思考作者描写大雁归来的意义和给予我们的启迪,加深思想性。从了解知识到体会抒情,再到把握思想,就把文章连接了起来,使教师教学有了抓手,也让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了文章内容。
20狼
【核心素养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疏通文义,积累文言词汇。(语言建构与运用)
2.分析狼与屠户的形象,把握文章主旨。(思维发展与提升)
3.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文化传承与理解)
【教学重难点】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的主旨,领悟课文意味深长的寓意及其现实意义。(重点)
2.分析文中“狼”和“屠户”的形象。(难点)
【教学安排】
第1课时
一、新课导入
昔日的东郭先生遇见了危难中的中山狼,由于他过分“仁慈和关爱”,险些丧命于中山狼之口,但幸亏有农夫的帮助,才转危为安。今日有一位屠户又遇见了中山狼的后代,那么这位屠户是否从东郭先生的身上吸取了教训,没有让自己的爱心泛滥,抑或是又重蹈覆辙了呢?现在我们就共同来学习《狼》这篇课文。(板书课题、作者)
二、自主学习
走近作者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淄川(今属山东淄博)人,清代文学家。著有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等。郭沫若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聊斋志异”中的“聊斋”是作者的书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字音字形
缀(zhuì)大窘(jiǒng)目似瞑(míng)苫蔽(shànbì)眈眈(dān)
隧(suì)尻尾(kāo)黠(xiá)
基础积累
1.古今异义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古义:多少,意思是能有多少今义:几何学的简称
2.一词多义
(1)意
①意暇甚这里指神情、态度
②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打算,企图
(2)敌
①恐前后受其敌攻击
②盖以诱敌敌人
(3)前
①恐前后受其敌前面
②狼不敢前向前
(4)之
①又数刀毙之代词“它”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助词“的”
③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④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助词,补充音节,无实义
(5)以
①投以骨介词,把
②以刀劈狼首介词,用
③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连词,来
3.词类活用
(1)一狼洞其中名词作动词,挖洞
(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作状语,从通道
(3)其一犬坐于前名词作状语,像狗似的
4.重点实词与虚词
(1)止有剩骨仅,只
(2)缀行甚远连接、紧跟
(3)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追随、追赶
(4)屠大窘处境困迫,为难
(5)顾野有麦场看,视
(6)苫蔽成丘覆盖、遮盖
(7)弛担持刀解除,卸下
(8)眈眈相向凶狠注视的样子
(9)一狼径去径直
(10)目似瞑,意暇甚瞑,闭上眼睛;暇,从容、悠闲
(11)止露尻尾屁股
(12)狼亦黠矣狡猾
三、文本探究
整体感知
1.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教师范读课文或听录音。
2.疏通文义
(1)4人为一组合作翻译全文,圈点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学生交流自己组内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教师做点评、指导。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交流点拨】第1段:写屠户遇狼,点明时间、地点和矛盾的双方(开端);第2段:写屠户惧狼(发展);第3段:写屠户御狼,表现屠户情急之下的抉择和狼的不甘罢休(进一步发展),也是故事的转折之处,屠户开始由被动转入主动,双方形成相持局面;第4、5段:写屠户杀狼,表现屠户的勇敢警觉和狼的狡诈阴险(高潮、结局)。
四、板书设计
第2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见到了蒲松龄笔下两只狡黠的狼。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蒲松龄的《狼》,进一步深入学习。
二、自主学习
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
三、文本探究
【任务一:品读课文,读活形象】
1.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狼的什么本性?
【交流点拨】(1)贪婪凶恶: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而两狼之并驱如故。(2)狡诈阴险: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2.文中的屠户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试结合文章加以探究。
【交流点拨】(1)屠户有怯懦的性格。屠户在看到有两只狼盯住了自己,跟从了很长一段路时,内心充满了惊慌与恐惧;他不愿意惹是生非,于是,“投以骨”“复投之”,一再妥协退让,企图以此消灾,这些表现了屠户的怯懦。(2)屠户是勇敢智慧的。屠户对狼的本性有了清醒的认识后,果断选取有利地势,“弛担持刀”,决心拿起武器同狼搏斗。最后,他抓准时机,主动出击,消灭了狼。(3)屠户警惕性高,考虑事情周全。杀了第一只狼后,屠户并没有就此离开,而是“转视积薪后”,又将企图从背后偷袭的另一只狼杀死,除恶务尽,不留后患。
3.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说说结尾一段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文章结尾的议论,是作者对所写的故事的看法,既是对狼的可悲下场的嘲讽,也是对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的赞扬。狼虽然贪婪凶恶,狡诈阴险,但又十分愚蠢,在有高度智慧的勇敢的人面前,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结尾的议论画龙点睛,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任务二:探究主旨把握情感】
1.交流讨论课文最后一段的议论,“止增笑耳”的仅仅是恶狼吗?作者嘲讽的仅仅是恶狼吗?
【交流点拨】运用比喻和讽刺的手法,把深刻的主题寓于生动的形象之中,是这则寓言的一个显著特点。聊斋故事本来就是以记叙奇闻逸事折射人间世态百情为宗旨,文中写到的这两只狼能施展诡计,前后夹击,尽显贪婪、阴险、狡诈。尽管如此,它们最终还是毙命于屠户刀下,因此作者的议论告诉人们:像狼一样的恶人,不管怎样狡诈,不管耍弄什么花招,终归是会被识破、被歼灭的。故事虽然短小,但其中蕴含的哲理发人深省。
2.从这则故事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交流点拨】(1)一切像狼一样的恶人都是以害人始,以害己终,最后的下场是自取灭亡。(2)人有狼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人能够战胜狼,战胜像狼一样的恶势力。(3)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必须识破假象,并且不存幻想,勇于斗争。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设计中,既注重文言知识的学习积累,又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涵。在文言知识教授的过程中,由文言词句的翻译到释词方法,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在理解文章主旨时,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地读懂故事内容、主旨。在“品读课文,读活形象”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运用语言品析和对比探究的方法,理解屠户和狼的特点,训练了学生语言表达、准确概括等能力,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最后,用设疑的方式提问学生,提升了学生的思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