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 2.1.1 直线的斜率 课件+教案(4份)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 2.1.1 直线的斜率 课件+教案(4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6-02-02 20:12:00

文档简介

课题:2.1.1 直线的斜率
授课教师:江苏省江浦高级中学 陈久贵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解析几何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
(2)理解直线的斜率,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
(3)使学生初步感受直线的方向与直线的斜率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体会到要研究直线的方向的变化规律,只要研究斜率的变化规律.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明确直线的斜率的概念,熟练掌握已知两点坐标求这两点所在直线斜率的公式;
(2)使学生清楚直线的方向的变化规律,在于如何培养学生自觉应用数形结合思想考虑和解决问题.
教学策略
以问激学、以景激情、师生共同探讨.这样既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亲历数学发现过程,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教学工具
多媒体、三角板等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设计
设计意图
引 言
情境:几幅美丽图片。
笛卡尔的平面直角坐标系。
引进平面直角坐标系,用有序数对(x,y)表示平面内的点.根据曲线的几何性质,可以得到关于x,y的一个代数方程f(x,y)=0.反过来,把代数方程f(x,y)=0的解(x,y)看做平面上点的坐标,这些点的集合是一条曲线.
以代数的方法(以平面直角坐标系为桥梁)研究几何问题
平面解析几何研究的主要问题是:
(1)根据已知条件,求出表示平面曲线的方程;
(2)通过方程研究平面曲线的性质。
用拉格朗日的名言结束引言:
如果代数与几何各自分开发展,那它的进步将十分缓慢,而且应用范围也很有限.但若两者互相结合而共同发展,则就会相互加强,并以快速的步伐向着完美化的方向猛进.
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美妙曲线,唤起同学们对几何的向往
介绍平面解析几何的产生及其研究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名言结束引言激励同学们探索新知识的信心
新 课 ( 直 线 的 斜 率 )
(1)引人
①观察以下三个函数所表示
的直线异同:如何刻画直线,换句
话说: 几个要素确定直线位置?
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
有两个:
一个点和直线的方向.
②楼梯倾斜程度:
结论:坡度越大,楼梯越陡.
③如果我们也想给直线用一个新的量来表示倾斜程度,
我们把这一个量叫斜率,那么应该怎样定义斜率呢?
斜率
思考1: 会不会由于点P的位置不同得到不同的比值呢?
从同学熟悉的一次函数入手,刻
画直线的几何要素
通过楼梯的倾斜程度(坡度)来
刻画直线的方向
由坡度引出直线
的斜率
由特殊直线开始
引入斜率的定义
新 课 ( 直 线 的 斜 率 )
结论:
(2)直线的斜率的定义:
已知两点,
如果,那么直线PQ的斜率为

如果,那么直线PQ的斜率不存在.
例1 如图,已知直线l1, l2 , l3都经过
P(3, 2),又l1,l2,l3分别经过点Q1(-3, 2 ) ,
Q2 (-2,-1) ,Q3 (4,-2) ,试计算直线
l1, l2 ,l3的斜率.
让学生自己发现
斜率的唯一性
从上面的特殊情
况不难想到一般
直线如何构造一
直角三角形,从
而给出一般直线
斜率的定义
与P、Q点的选择
有关吗
分母为零怎么办
巩固公式
(学生口答)
三种情况比较
新 课 ( 直 线 的 斜 率 )
我们把三条直线的斜率与三条直线的方向联系
起来看有何对应关系呢?
演示斜率的变化规律,让学生发现:
①当直线的斜率的正、负及0时的方向;
②当直线的斜率为正、负时,k的值按逆
时针方向旋转越来越大;
③当斜率绝对值越大,直线倾斜程度越大;
应用:如图直线l1, l2 , l3的斜率分别为k1, k2 , k3,
则有( )
A. k1 B. k3 C. k3 D. k1思考2:三点A(0,-1), B(2,3),
C(5,9)是否在一条直线上?
结论:如果KAB=KBC,那么A,B,C
三点共线;反过来,也正确.
直线的斜率与三条直线的方向关系
动画演示,让学生发现变化规律
规律的应用
应用:判断三点
共线
新 课 ( 直 线 的 斜 率 )
思考3:将直线l上的点P沿x轴方向向
右平移4个单位,再沿y轴方向向上平移3个
单位,得到点Q仍在直线l上,那么直线l的
斜率为多少?
演示平移变化规律
例2 经过点(3,2)画直线,使直线的
斜率分别为:
(1) ; (2)
变题: 如果直线l按x轴负方向平移
m(m>0)个单位,再沿y轴正方向平移n(n>0)
个单位后,又回到了原来的位置,那么直线l
的斜率为多少?
体会横纵增量,
为例2作铺垫
(学生板书)
延伸、拓展
课堂小结
(1)斜率定义;
(2)直线的方向与直线的斜率之间的对应关系;
(3)求斜率;
(4)三点共线;
(5)画直线;
(6)数形结合思想.
等等.
(学生口答)

后作业
作业
课本P72. 1,2,3,4,5
本 节 课 板 书 设 计
本节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教学后记及教学心得)
课堂设计理念
课堂设计理念
一、关于引言教学
通过几幅美丽图片,激发学生擦究的兴趣。
解析几何引言要回答两个问题:
(1)解析几何产生?
(2)什么是解析几何?
为了节省篇幅,简要地引出三个问题:
1. 笛卡尔的平面直角坐标系;
2. 解析几何研究问题的方法;
3. 平面解析几何研究的主要问题。
最后,以拉格朗日的名言结束引言来激励同学们探索新知识的信心。
二、关于直线的斜率教学
本节课主要内容和要求:
(1)斜率概念:体验——感知——理解
(2)斜率公式:理解——记忆——应用
针对上述内容和要求,需要寻求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有序地架构新知识的桥梁,这成为本课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是坡度概念,坡度与斜率本质相同,因此坡度是引进斜率概念比较合理的切入点。斜率是坡度的发展,如何在坡度概念的基础上建构斜率概念,是教学设计的核心问题。据此,本课作了如下构思:
(一)情境唤醒
以简洁的构图,楼梯的倾斜程度的情境。这一情境的出现,先唤醒的是平时的上下楼的感觉,贴近实际;再唤起体验——不同的坡度,不同的上下楼感受;最后自然回归数学的概念——坡度的大小问题。
(二)情境利用
好的情境应体现问题的数学本质,直达概念的核心,具有多重承载:
(1)知识——坡度概念;
(2)方法——坡度计算;
(3)本质——两点定直线
(三)情境转入
“从数学角度看……”自然转入课题,从几何长度计算坡度入手,转入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比,而后引入坐标计算斜率。
概念教学按以下层次逐步展开:
(1)由特殊直线(过原点)开始引入斜率的定义,此时和坡度等同。然后让
学生自己发现斜率的唯一性,由于点P的位置不同得到不同的斜率。
(2)确信坐标公式的正确性、两点选择的任意性。
为了印证坐标公式的正确性,提出“交换两点位置,结果如何?”学生此时并未发生“坡度值为负”的认知冲突。而是更加坚信坐标公式的正确性、两点选择的任意性。
(3)引发认知冲突,理解斜率公式合理性
怎样让学生自行发现斜率的可负性呢?
这里设计了一组计算斜率的题。通过学生计算和画图,发现坡度的可负性,引起认知矛盾。再通过“负号”的去留,以及零坡度、无坡度的讨论,斜率概念呼之即出。
(4)动画演示,让学生自己发现变化规律
直线的方向与斜率的变化规律不容易掌握,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自己发现变化规律,从而突破难点;另外横纵增量的变化与斜率关系也是难点,通过动画演示,同学们很容易理解,并为例2作了很好铺垫。
(四)借助问题解决,深化理解
应用中深化概念的理解,是概念教学重要一环。本节课中由点和斜率画直线是学习的另一个难点。如何克服难点,提高是进一步探究的愿望?需要一个好的问题引路。好的问题同样是一个好的情境,问题和方法都蕴藏其中,同时能够激起学生的好奇、求胜心理。
问题设计:
问题一:将直线l上的点P沿x轴方向向右平移4个单位,再沿y轴方向向上平移3个单位,得到点Q仍在直线l上,那么直线l的斜率为多少?
问题二:已知点和斜率,画直线
问题三:如果直线l按x轴负方向平移m(m>0)个单位,再沿y轴正方向平移n(n>0)个单位后,又回到了原来的位置,那么直线l的斜率为多少?
三个问题环环相扣.问题一简单计算,似无大用,却是概念的根本,从此引导学生从问题一的情境中寻找问题二的解决办法,再通过问题三帮助学生归纳总结解题规律。
思考2旨在提升灵活运用斜率知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后记
新课程解析几何教材在学生没有三角函数、向量基础的情况下展开,使得教学设计有了无米之炊的感觉。从知识接受上讲似乎并无大碍,但是从知识的联系性、思维的丰富性上讲多了数学文科感觉——记住结论会用就行!这或许就是新课程的理念吧。但本课还是力求在学生思维发展层面上保持较高要求。
教学心得
如何构建和谐有趣、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
首先,让学生既能智力参与,又有情感参与。做演员不做观众,并且自己创造角色而不是模仿角色;
其次,教师应当懂得做导演不做演员,并努力做一个能激发演员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导演。
第三,适当的时候,需要教师和学生都置于观众位置对教与学进行反思和评判。
新课程未来之前,心弛神往。阅读高中新课程标准,深感理念之先进、课程之合理、改革之必须。特别是使用必修一教材,更觉课改思路清晰。但是随着教学的实施,教材中“文科”特点愈显突出,时常打乱的逻辑顺序,使知识的内部联系及发生发展过程,显得紊乱。似不利学生数学的学习,尤其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习惯的养成。另一方面,书浅题深,时短量大也给教师的教学造成诸多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