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分层作业】-【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整体教学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分层作业】-【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整体教学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24 17:05: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分层作业
考向1.张骞通西域是重要考向,常考查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史事以及张骞不辱使命的精神。
考向2.丝绸之路属于高频考点,常考查其路线、作用、影响。常与现代的“一带一路统一联系起来考查,考查的形式多样,涉及各类题型。
考向3.汉朝对西域的管理,侧重考查西域都护府以及新疆是中国固有领土,涵养家国情怀。
1.(2024·甘肃兰州·中考真题)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西安宣言》(2005)提出:“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既是一条国际探索之路和贸易之路。又是一条文化之路和友谊之路。”为开辟这条道路做出突出贡献的是( )
A.张骞 B.玄奘 C.鉴真 D.郑和
2.【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古代的中国无疑处在东亚文明的中心,对中国有重要影响的域外文化主要来自广义的西域地区。华夏文明在欧亚大陆中西部进行经营,主要开始于( )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唐朝
3.(2024·河南周口·模拟预测)诗句“当年……奏边功,异种曾携苜蓿同”“犹胜……为汉使,辛勤西域徙榴花”。“……”中省略的人物是( )
A.张骞 B.玄奘 C.鉴真 D.郑和
4.【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下图是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时间是在( )
公元前202年 B.公元前138年
C.公元前119年 D.公元前60年
5.(2024·山东枣庄·中考真题)丝绸之路是古代贯通亚欧、北非的重要贸易通道。通过这条道路,商人们将中国生产的丝绸等运往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再把欧洲和中亚等地的奇珍异宝输往中国。西汉时这条道路的起点是( )
A.洛阳 B.长安 C.开封 D.大都
6.【新材料 考古】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下列出土的汉代文物反映了( )
A.丝绸之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B.罗马帝国丝织技术领先全世界
C.罗马帝国冶炼技术远高于中国 D.汉代农业技术领先于全世界
7.【核心素养 历史解释】两千多年来,丝绸之路作为贸易的大通道起起落落:当中原王朝强盛时,设州立郡,驻军屯田,保障了商路的通畅;当中原王朝衰弱时,重关密税,盗匪横行,阻碍了丝路贸易的发展。材料主要反映( )
A.丝绸之路架起东西方交流的桥梁 B.保护丝绸之路是中原王朝的国策
C.中原王朝的管理影响丝路的发展 D.盗匪横行是丝路中断的主要原因
8.【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我国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边疆治理,早在西汉时期,今天的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就已经正式归属中央管辖。这是因为( )
A.秦朝统一全国 B.丝绸之路的开辟
C.“推恩令”的实施 D.西域都护的设置
9.【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公元前60年,朝廷设置都护府,对今天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进行了有效管辖.它在维护边疆稳定与安全上具有重要作用。此时的朝廷属于( )
A.秦朝 B.西汉 C.西晋 D.北魏
10.【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汉书》载:“然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完成“凿空之旅”的时间是公元前119年,处于( )
A.公元前2世纪初 B.公元前1世纪末
C.公元前1世纪初 D.公元前2世纪末
11.【核心素养 历史解释】西域地区曾长期存在“悖逆侮老”的“蛮夷之性”。但西域都护府设置之后,该地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蔚然成风。这一变化表明( )
A.儒家思想影响社会习俗 B.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
C.边疆地区经济发展迅速 D.中华文化具有一定包容性
12.【核心素养 历史解释】汉宣帝时期,中央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府,负责管理西域的一切事务,包括屯田、西域诸国国内的事务。西域都护府权力很大,可以行使中央对西域诸国的任命、册封与奖惩等权力,并掌握着一定数量的军事力量。由此可知,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
A.解除了北方地区的边患危机 B.导致了地方势力割据一方
C.促成了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D.有利于维护西域地区稳定
13.【核心素养 史料实证】下表是西汉时期有关“马”的资料。据此可知,张骞通西域( )
“人物骑天马”西汉方砖据传乌孙国给汉朝送来了十几匹雄壮的乌孙马,汉武帝大喜,赐名“天马”,并作《西极天马之歌》以示庆贺。 西汉从西域康居等地不断引进良种马,使汉马“既杂胡马,马乃益壮”……出现了“长城以南、滨塞之郡,马牛放纵,蓄积布野”的繁荣局面。——摘编自何平立《略论西汉马政与骑兵》
A.解除了匈奴的武力威胁 B.推动了汉朝与西域的文化往来
C.增强了西汉的军事实力 D.使西域成为中央政府管辖疆域
14.【核心素养 史料实证】古代陆上丝绸之路是沟通欧亚大陆的交通道路,推动东西方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能证明这一结论的史实有( )
①北击匈奴 ②张骞出使西域 ③班超经营西域 ④北方游牧民族南迁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5.【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汉武帝如果派使臣去大秦,从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西行,先后经过( )
①今新疆境内 ②河西走廊 ③中亚 ④安息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②④③ D.②①④③
16.【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对下列地图解读正确的是( )
A.地中海地区商贸活跃 B.公元前2世纪东西方交流频繁
C.欧洲大西洋沿岸繁荣 D.奥斯曼土耳其阻碍东西方交流
17.【新材料 考古】1930—1934年,考古学家在新疆罗布泊发掘出一批汉代竹简,上面记载了汉朝与楼兰国的关系。同时出土了汉代的青铜器、干尸、蜀锦等大量稀世文物。这一考古成果最能说明( )
A.汉朝与西域地区已经有交往 B.汉朝的对外贸易已相当繁荣
C.新疆是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D.汉朝已对西域进行有效管辖
18.【新材料 考古】如图为轮台古城遗址。公元前60年,西汉在此设官、驻军、推行政令,治理西域“三十六国”,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轮台古城遗址位于我国的( )
A.西藏 B.甘肃 C.内蒙古 D.新疆
19.【核心素养 史料实证】目前,在东南亚的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柬埔寨等地共20余处遗址出土有汉朝文物,这些汉朝文物的出土可以佐证( )
A.海上丝绸之路繁荣 B.西汉王朝进入鼎盛
C.边界榷场贸易兴旺 D.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20.【核心素养 家国情怀】两汉时期许多杰出人物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张骞“凿空”的勇气,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壮志,班超“投笔从戎”的追求。他们的事迹至今广为流传是因为都蕴含着( )
A.勤劳勇敢 B.改革创新 C.艰苦奋斗 D.家国情怀
21.【新材料 考古】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时重要的历史核心素养。恰当运用多种史料研究历史能够使研究结果更加科学、准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互证】近代学者提出将“地下发现之新材料(考古)”与“纸上之材料(文献)”二者相互释证,以达到考证古史的目的。
【实物史料】利簋 腹内铭文(部分):武王征商,唯甲子朝(甲子早晨),岁鼎,克闻夙有商(灭亡商朝)。 【文献史料】周武王于是遂率诸侯伐纣,纣亦发兵距之牧野。甲子日,纣兵败。——《史记·殷本纪》
材料二 【文物证史】
永光五年康居王使者自言献驼直不如实册(甘肃省敦煌汉代悬泉遗址出土) 东罗马神人纹鎏金银盘(甘肃靖远县北滩出土)
注:记载的是公元前39年康居(中亚古国)王使者五人从敦煌入关后贡献骆驼之事。 注:此盘原产于公元2-3世纪东罗马帝国,3-4世纪出口到中亚,4-6世纪经天山南路传入中国甘肃。
材料三 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
——王国维《古史新证》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二者互相释证”的具体方法。结合所学知识,表格中史料互证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件文物共同见证的历史史实。分析该史实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地下之新材料”的史学价值。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史料有哪些不同的类型及研究历史的方法。
22.【跨学科 综合】某中学历史小组开展以秦汉时期历史为主题的项目化学习。请你参与探究学习活动,并完成以下任务清单。
【任务一:制度的建立与完备】
材料一: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图一所示的行政管理制度是什么制度?这个朝代在地方上推行什么制度?此制度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图二金缕玉衣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汉初年诸侯王势力的强大威胁中央权力,为此,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
【任务二:疆域的统一与拓展】
材料二:
(2)对比秦汉疆域图,西汉王朝在西北地区拓展了大片领土。当时西汉王朝设置什么机构来管理地图中A地区?该机构的设置有何意义?
【任务三: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材料三:丝绸之路最初是军事路、外交路……之后是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再之后发展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物流大通道。由长安到西域,到中亚,到西亚,再绵延至欧洲。物质交流的同时,中国文化、印度佛文化、伊斯兰文化、基督文化也相互间交集共生。
——穆涛《汉代的政治丰碑和国家隐痛》
(3)根据材料三,请从交流内容方面概括丝绸之路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丝绸之路开通的作用。
【任务四:历史地位与影响的总结】
材料四: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造成中华文明这一鲜明个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
——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的历史地位。
23.【跨学科 地理】读图,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汉朝与罗马帝国交往的主要路线示意图
(1)上图中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 (填地名);图中的罗马帝国在汉朝被称为 (填名称)。
(2)根据上图,从国家发展的角度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A B B A C D B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D C C B A A D A D
1.A
【知识点】张骞通西域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反击匈奴,于公元前138年,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到过大宛、大月氏等国,获得了前所未闻的西域资料,也向各国介绍了汉朝的情况,由此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做出了突出贡献,A项正确;玄奘是唐太宗时期前往天竺求取佛经的高僧,排除B项;鉴真是唐玄宗时期前往日本传播佛教的高僧,排除C项;郑和是明成祖时期七下西洋的航海家,排除D项。故选A项。
2.B
【知识点】张骞通西域
【详解】根据题干“域外文化主要来自广义的西域地区”和所学知识可知,欧亚大陆中西部主要是指广义的西域地区。西汉正式在西域建立了西域都护府。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正式标志着西域纳入了中国的版图,B项正确;秦朝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不包括西域地区,排除A项;东汉初年培键,重新设立西域都护府,并任命班超为都护,开始经营西域,再次把其纳入东汉的管辖下,但不是西域归属的开始,排除C项;唐朝在西域地区设置 安西都护府进行管理,但不是西域归属的开始,排除D项。故选B项。
3.A
【知识点】张骞通西域
【详解】根据题干“当年……奏边功,异种曾携苜蓿同和犹胜……为汉使,辛勤西域徙榴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张骞作为汉使出使西域,此次活动被称为“凿空”,西域物种传入内陆地区,A项正确;玄奘是唐朝时期的人物,排除B项;鉴真是唐朝时期的人物,排除C项;郑和是明朝时期的人物,排除D项。故选A项。
4.B
【知识点】张骞通西域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B项正确;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排除A项;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排除C项;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排除D项。故选B项。
5.B
【知识点】陆上丝绸之路
【详解】由题干材料“通过这条道路,商人们将中国生产的丝绸等运往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再把欧洲和中亚等地的奇珍异宝输往中国。”并结合所学可知,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等货物,从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B项正确;洛阳是东汉丝绸之路的起点,排除A项;开封、大都都不是丝绸之路的起点,排除CD项。故选B项。
6.A
【知识点】陆上丝绸之路
【详解】据题干“罗马金币”、“漆器和丝绸”和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A项正确;丝绸是汉代产物,并非罗马帝国的产物,排除B项;题干中没有提到冶炼技术,体现不出罗马帝国冶炼技术远高于中国,排除C项;题干中没有农业相关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7.C
【知识点】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
【详解】据题干“两千多年来,丝绸之路作为贸易的大通道起起落落:当中原王朝强盛时,设州立郡,驻军屯田,保障了商路的通畅;当中原王朝衰弱时,重关密税,盗匪横行,阻碍了丝路贸易的发展。”可知,中原王朝的管理影响丝路的发展,C项正确;丝绸之路架起东西方交流的桥梁与题意不符,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中原王朝的管理影响了丝路的发展,排除A项;保护丝绸之路是中原王朝的国策与题意不符,中原王朝衰弱时,重关密税阻碍了丝绸之路的发展,排除B项;盗匪横行是丝路中断的主要原因说法错误,丝路中断的主要原因是中原王朝的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
8.D
【知识点】班超、对外交往(汉)
【详解】据所学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国,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D项正确;秦统一六国在公元前221年,之后建立秦朝,与题干西汉无关,排除A项;丝绸之路在张骞出使西域后形成,当时还没有归属中央管辖,排除B项;汉武帝实施“推恩令”,削弱诸侯势力,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9.B
【知识点】班超、对外交往(汉)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可知此时的朝廷属于西汉,B项正确;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与公元前60年不符,排除A项;266年司马炎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与公元前60年不符,排除C项;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鲜卑族建立了北魏,与公元前60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0.D
【知识点】张骞通西域、纪年方法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每百年为一个世纪,年份换算成世纪的方法,是将这个年份的百位(或百千位)上的数字加1,而一般认为一个世纪的前30年为世纪初期,一个世纪的后30年为世纪后期,世纪末一般是指一个世纪的后二十年,一个世纪的100年中,公元前个位十位数上的数字越大,时间越早,个位十位数上的数字越小,时间越晚,公元后正好相反。因此公元前119年处于公元前2世纪末,D项正确;ABC项表述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
11.A
【知识点】张骞通西域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西域地区在西域都护府设置之后,社会风俗发生了显著变化,从“悖逆侮老”到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盛行,儒家思想强调孝道和尊老爱幼的伦理观念,这表明儒家思想对当地社会习俗产生了深远影响,A项正确;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往往指少数民族政权的汉化改革,排除B项;社会风俗变化属于社会角度,边疆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属于经济角度,排除C项;中华文化具有一定包容性的主体是中华文化,而材料强调的主体是西域地区的社会风俗,排除D项。故选A项。
12.D
【知识点】张骞通西域
【详解】根据题干“负责管理西域的一切事务,负责管理西域的一切事务,包括屯田、西域诸国国内的事务”“行使中央对西域诸国的任命、册封与奖惩等权力,并掌握着一定数量的军事力量”可知,西域都护府负责管理西域的一切事务,职能权力很大,可以代表中央政府更好地管辖西域地区,有利于维护西域地区稳定,D项正确;西域都护府主要是管理西域事务,不能解除北方地区的边患危机,排除A项;西域都护府是中央政府设立的机构,其目的是加强对西域的管理,而不是导致地方势力割据一方,排除B项;陆上丝绸之路在西域都护府设立之前就已开通,该项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13.C
【知识点】张骞通西域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马是汉代社会的重要交通工具、军事装备和农业生产的动力,西汉时,边境上经常受匈奴侵扰,匈奴长于骑射,所以为了对抗匈奴,汉代一直重视发现骑兵,骑兵不可或缺的当然是优秀的马,结合题干材料可知,张骞通西域后,引进西域的良马,增强了西汉的军事实力,C项正确;解除了匈奴的武力威胁,材料没有涉及,排除A项;题干材料反映了西汉与西域之间物种的交流,不是“文化往来”,排除B项;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C项。
14.C
【知识点】张骞通西域、班超、对外交往(汉)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西汉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为开通陆上丝绸之路奠定基础,东汉时班超经营西域有利于陆上丝绸之路的重新畅通,②③正确;北击匈奴是为了反击匈奴的骚扰,与丝绸之路并没有直接关系,①错误;东汉末年以来,北方游牧民族大量南迁至内地中原地区,属于民族迁移,与丝绸之路并没有直接关系,④错误。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15.B
【知识点】陆上丝绸之路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开辟的丝绸之路,其主要路线从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西行,先后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中亚、西亚和欧洲(大秦),所以正确的顺序是②①③④,B项正确;ACD排序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16.A
【知识点】陆上丝绸之路
【详解】根据图片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中海的海上商路和陆上商路都比较密集,反映了当时地中海地区商贸活动比较活跃,A项正确;公元前2世纪,丝绸之路刚刚开通,东西方交流不频繁,排除B项;图中反映了地中海地区商贸活跃,不是大西洋沿岸,排除C项;地图中没有奥斯曼土耳其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17.A
【知识点】陆上丝绸之路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1930—1934年,考古学家在新疆罗布泊发掘出一批汉代竹简,上面记载了汉朝与楼兰国的关系。同时出土了汉代的青铜器、干尸、蜀锦等大量稀世文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新疆发现的汉代竹简和青铜器、干尸、蜀锦等,说明汉朝与西域地区已经有交往,A项正确;张骞通西域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不是对外贸易已相当繁荣,排除B项;长安是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排除C项;公元前60年西汉对西域进行管辖,设置西域都护,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8.D
【知识点】陆上丝绸之路
【详解】据材料“公元前60年,西汉在此设官、驻军、推行政令,治理西域‘三十六国’,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公元前60年设立的西域都护府,负责保护商旅往来,是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标志,D项正确;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是在元朝,宣政院是元朝设立管理西藏地区的中央机构,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西域”,狭义上是指甘肃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新疆天山南北;广义上是指葱岭以西更远的地区,因此B项说法不准确,排除B项;“西域”,狭义上是指甘肃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新疆天山南北;广义上是指葱岭以西更远的地区,与内蒙古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9.A
【知识点】海上丝绸之路
【详解】据题干“在东南亚的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柬埔寨等地共20余处遗址出土有汉朝文物”和所学知识可知,东南亚多个遗址出土汉朝文物,说明当时汉朝与这些地区有频繁的贸易和文化交流,这可以佐证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A项正确;仅从文物出土并不能直接推断出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还需要综合其他方面的信息,排除B项;东南亚并非汉朝的边界地区,榷场贸易主要是在陆地边境进行,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C项;当时世界市场还处于形成的初期阶段,不能仅凭这些文物就得出“世界市场逐渐形成”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20.D
【知识点】卫、霍破匈奴、张骞通西域、班超、对外交往(汉)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张骞‘凿空’的勇气,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壮志,班超‘投笔从戎’的追求”可知,时代人物在各自领域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都展现了昂扬进取、不屈斗志的时代精神,有着浓厚的家国情怀,D项正确;三位人物的事迹强调的是为国家贡献力量,体现的是家国情怀,并没有涉及到勤劳的品质,排除A项;三位人物不是改革家,没有改革创新的品质,排除B项;材料强调家国情怀的品质,而不是艰苦奋斗,排除C项。故选D项。
21.(1)方法:用考古发现证实文献记载的真实性(或二重证据法)。事件:牧野之战(或武王伐纣)。
(2)史实:汉代与西域建立了经济往来(丝绸之路的开通)。影响: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等。
(3)可以补充文献史料,印证记载的可靠性,证明纪事的真实性。
(4)史料类型:按照史料产生的时期可分为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
按照史料的载体可分为实物史料(文物等)、文献史料、口述史料等。方法:研究历史时,不同类型和不同史料之间可以互证,可以增加历史记载的真实性等。
【知识点】武王伐纣、张骞通西域、陆上丝绸之路、史学理论
【详解】(1)方法:根据材料一“将‘地下发现之新材料(考古)’与‘纸上之材料(文献)’二者互相释证”可得出方法是用考古发现证实文献记载的真实性或二重证据法。
事件:根据材料“武王征商”、“克闻夙有商(灭亡商朝)”、“周武王于是遂率诸侯伐纣,纣亦发兵距之牧野。甲子日,纣兵败。”并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1046年,武王联合各地势力,组成庞大的政治联盟,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军倒戈,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因此可得出事件是牧野之战。表格中史料互证的是牧野之战(或武王伐纣)。
(2)史实:根据材料二“公元前39年康居(中亚古国)王使者五人从敦煌入关后贡献骆驼之事”、“原产于公元2——3世纪东罗马帝国,3——4世纪出口到中亚,4——6世纪经天山南路传入中国甘肃。”可得出这两件文物均与丝绸之路有关,因此共同见证的历史史实是:汉代与西域建立了经济往来(丝绸之路的开通)。
影响:根据所学可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等。
(3)说明:根据材料“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地下之新材料”的史学价值是可以补充文献史料,印证记载的可靠性,证明纪事的真实性。
(4)类型:根据材料一中“实物史料”、“文献史料”、“文物证史”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史料类型有:按史料产生的时期可分为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按照史料的载体可分为实物史料(文物等);文献史料;口述史料等。
方法:根据材料“将‘地下发现之新材料(考古)’与‘纸上之材料(文献)’二者互相释证”;材料二中“文物证史”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方法是研究历史时,不同类型和不同史料之间可以互证,可以增加历史记载的真实性等。
22.(1)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实行推恩令。
(2)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3)特点:交流内容丰富,物质交流与文化交流相结合;(或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的交流;或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4)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巩固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秦朝的中央集权统治、王国问题的解决、陆上丝绸之路
【详解】(1)制度:根据材料一图一信息“皇帝、太尉、丞相、御史大夫”等可知,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开创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皇帝之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制度: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
影响:结合所学可知,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措施: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下诏允许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他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武帝又找各种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
(2)机构:根据材料二图片信息可知,A位于新疆地区。公元前60年,汉代设置西域都护。主要职责是颁行汉朝的法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意义:结合所学可知,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3)特点:根据材料三“丝绸之路最初是军事路、外交路……之后是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再之后发展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物流大通道。”可知,交流内容丰富;根据材料三“物质交流的同时,中国文化、印度佛文化、伊斯兰文化、基督文化也相互间交集共生。”可知,物质交流与文化交流相结合。(或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作用:结合所学可知,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4)地位:根据材料四“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造成中华文明这一鲜明个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结合所学可知,秦汉时期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巩固奠定了基础。
23.(1) 长安 大秦
(2)示例
观点:丝绸之路促进汉朝国家兴盛。
论述:随着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与其他地区的文明交流进一步加强。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铸铁等技术向外传播,这提高了汉王朝的影响力,加强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往,有利于巩固统治。而葡萄、核桃、香料、石榴等的传入为中国人的日常饮食增添了更多的选择,也有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文化方面,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
结论:总之,丝绸之路对汉朝国家的兴盛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知识点】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
【详解】(1)填空:根据图示和所学可知,图中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填地名);图中的罗马帝国在汉朝被称为大秦(填名称)。
(2)观点:根据上图,从国家发展的角度提炼的观点为:丝绸之路促进汉朝国家兴盛。然后从丝绸之路的经过以及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最后下结论即可。具体论述如下:
观点:丝绸之路促进汉朝国家兴盛。
论述:随着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与其他地区的文明交流进一步加强。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铸铁等技术向外传播,这提高了汉王朝的影响力,加强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往,有利于巩固统治。而葡萄、核桃、香料、石榴等的传入为中国人的日常饮食增添了更多的选择,也有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文化方面,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
结论:总之,丝绸之路对汉朝国家的兴盛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