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9—15课)
1.2022年课标要求
〖导论〗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秦朝因暴政短命而亡,但它的一些制度对以后历代王朝具有深远影响。继起的西汉王朝在汉武帝时国力达到鼎盛,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东汉的版图大致与西汉相当,但政局较为混乱。
〖内容要求〗1.3 秦汉时期
通过了解秦朝统一、陈胜和吴广等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西汉“削藩”和尊崇儒术,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通过了解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汉武帝大一统,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通过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产生的背景;知道这一时期的重要文化和科技成就,如司马迁与《史记》、蔡伦与造纸术、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华佗的故事等。
2.2022年课标解读
⑴了解秦汉时期的基本线索和重要的事件、人物,知道重大史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原因和结果,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⑵知道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并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探究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知道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及表现,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所做的贡献,知道汉朝与匈奴战与和的关系史实。认识到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秦汉时期,科技与文化都有突出的成就,并开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往。(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⑶能结合语文、地理、生物等课程的学习,通过阅读古代的文献材料、图像材料,观察实物材料,查阅地图,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历史信息。通过探究与讨论,强化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本单元教材主要内容:
1)新旧教材之比较
2024版新教材 原版本
单元 课 题 单 元 课 题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东汉的兴衰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2)本单元由七节正课组成。
涉及两个关键词: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汉朝)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秦朝因暴政短命而亡,但它的一些制度对以后历代王朝具有深远影响。继起的西汉王朝在汉武帝时国力达到鼎盛,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两汉的科技和文化得到发展。
《第9课 秦统一中国》:这一课介绍秦朝如何通过征服其他诸侯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这包括秦始皇的统治和制度创新,以及他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等重要措施。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这一课讲述了秦朝末年由于严苛的法律、重税和劳役导致的民不聊生,最终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些起义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这一介绍了西汉的建立,以及文帝和景帝时期的统治。文景之治是西汉初期的一个相对稳定和繁荣的时期,以减轻赋税、鼓励农业发展和实行宽政而著称。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这一课探讨了西汉后期如何进一步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以及汉武帝时期的扩张和中央集权的加强。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这一课讲述了东汉的建立、发展以及最终的衰落。东汉是西汉之后的一个朝代,它在很多方面继承了西汉的政策和制度,但也经历了自己的兴衰过程。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这一课介绍了丝绸之路的重要性,这是古代中国与西方世界之间的重要贸易和文化交流通道,对促进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起到了关键作用。
《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这一课探讨了秦汉时期在科技、艺术、文学和哲学等方面的成就,包括但不限于造纸术的发明、天文学的进步、儒家思想的发展等。
2、单元大概念架构
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时期,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第一个高潮,奠定世界领先地位。 经济:经济上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并不断发展,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政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奠定了中国的政治版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创立和巩固;大一统时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维持了四百多年。秦汉王朝影响深远的是一系列政治制度。
思想:儒家思想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科技:医学、造纸术、地动仪等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秦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标志着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是中国古代文化第一个高峰,奠定世界领先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也对世界文明作贡献。
3、整体教学流程透视
(1)课堂导入环节以科学性、趣味性、灵活性和启发性原则,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采用设疑、悬念导入法、直观导入法、开门见山法、直接破题法、温故知新等方法导学激趣。
(2)导入新课后,出示学习目标,学科核心素养,明确学习的重难点和要求,明晰地让学生知道通过本节学习应该掌握哪些知识点,形成何种能力,从而进入自主学习环节。
(3)自主学习,让学生整体感知教材,对基本史实有一定了解,再对重难点进行精细预习,标画重点内容。
(4)小组合作,问题探究要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展开,教师要把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交给学生去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可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5)当堂检测,着重在于以各种形式检测学生学习的效果,可以通过口答、自背、做题等方式完成。根据课堂情况,灵活掌控教学环节,每节课至少留出3至5分钟进行测验训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做到堂堂清,不欠账。
4、本单元教材体例
(1)新教材的每个单元主题页新增该阶段时间轴,对重大事件进行梳理,增强学生对历史时序的认知;还新增了新课标对这一单元要达成的内容要求,为学生学习新知明确了目标,如第三单元:
设计导语激发兴趣,引出重点:课文标题后引语部分增加相应内容的图片信息,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相关知识:如第9课引语旁配有《秦始皇陵兵马俑考古发掘现场》,第10课引语旁配有《秦坑儒谷碑》,第11课引语旁配有《“汉并天下”瓦当》和《“与天久长”瓦当》,第12课引语旁配有《史记 平准书(书影)》,第13课引语旁配有《东汉宅院画像砖》,第14课引语旁配有《玉门关遗址》,第15课引语旁配有《悬泉置遗址出土的西汉简牍》、《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等。
(3)新教材引入了大量史学考古、理论研究新成果,正文部分采用了大量的新地图、新图片、考古新发现的遗物,历史知识内容更加充实丰富,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相关知识。设计读地图,提升学生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的培养。
(4)设计正文宋体内容明确基本知识;
(5)设计相关史事教会学生提炼有效信息;
(6)设计“想一想考”栏目,引起探究兴趣,激发学生思考;
(7)设计“材料研读”培养学生研读材料的能力,活学活用;
(8)新教材增加了“学史崇德”栏目,更符合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更符合新课标坚持德育在先的理念,更加符合“为党育人,为国育人才”的“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目的,如第14课新增了【学史崇德】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张骞“持汉节不失”的精神和坚决克服困难的意志为后人传颂,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更好地落实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第15课新增了【学史崇德】司马迁撰写《史记》的史实,司马迁追求崇高理想和献身伟大事业的精神,培养学生树立爱国情怀。
(9)设计“课后活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10)设计“知识拓展”,扩大学生知识面。
新教材进一步落实历史学科素养的要求,为高中阶段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体现了历史课程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课程本质。
一、教学目标:
目标1.秦的统一与灭亡:
简述秦统一六国的原因、过程、结果,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的意义;知道秦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权的措施及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意义;知道秦朝走向衰亡的原因。(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目标2.秦末农民起义、楚汉之争:
知道秦末农民大起义的过程与结果、意义;知道楚汉之争与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区别与联系;通过评价秦始皇,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正确方法。(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目标3.西汉建立、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知道西汉王朝的建立,西汉初期“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及内容;通过秦亡汉兴对比这一活动,让学生体会失民心失天下的道理;知道汉武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及影响;评价汉武帝。(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目标4.东汉的兴衰:
知道东汉的建立与“光武中兴”的表现;知道宦官与外戚交替专权导致东汉的衰落;知道黄巾起义;(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目标5.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通过张骞凿空西域的主要史实,通过梳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所历经的千辛万苦,让学生体会其百折不挠的精神;通过解读《丝绸之路示意图》与教材相关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体会大汉王朝的开放、包容的精神;通过对今天的“一带一路”的拓展,把古代历史拉进现实之中,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历史传承与创新。(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目标6.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知道造纸术的发明,知道张仲景、华佗等历史人物的贡献,体会秦汉时期的我国科技取得较高的成就;通过《史记》与佛教、道教的相关史实的学习,认识秦汉时期的文化成就。(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二.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汉武帝为开拓大一统所进行的措施;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学习难点:秦汉巩固统一国家的措施所产生的影响、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第6课时)《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知道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素养目标 1)时空观念、史料实证:了解西域的含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两汉经营西域,丝绸之路的意义等基本史实。(重点、难点)2)时空观念:通过比较张骞出使西域路线示意图、丝绸之路示意图、“一带一路”示意图,提升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难点)3)家国情怀、史料实证:学习张骞意志坚忍,顽强不放弃的精神,认识到丝绸之路是一个时代各个方面因素的产物,认识“一带一路”是历史与现实的照应。(重点、难点)
教材分析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本课位于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中,处于大一统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时期。本课课题重点在于“沟通”与丝绸之路,本课包括三个子目:“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汉朝对西域的管理”。三个子目之间环环相扣,有内在逻辑关系,丝绸之路和对西域的管理是张骞通西域的结果。本课属于两汉时期对外关系的一个整合课程,承接了第十二课“大一统王朝的巩固”以及第十三课“东汉的兴衰”中的部分内容,起到非常重要的承接、过渡与整合总结的作用。秦汉时期的大一统促进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的发展。在汉武帝统治时期,大一统局面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两度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友好往来,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而丝绸之路的开通,成为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和文化交流。而在当代,习总书记提出了沿线国家共同发展“一带一路”战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因此本课的学习也极具现实意义。本课关键词:驼铃古道、东西动脉。为了便于教学,依据大单元教学理念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将本课整合为四部分:一:张骞通西域——凿空之旅;二:丝绸之路——交流桥梁;三:汉朝对西域的管理——治理典范;四:“一带一路”——古路新生。
学情分析 鉴于本课授课对象是初一的学生,他们刚接触历史的学习时间不久,历史解读能力和文言文阅读能力弱,所以本课的文字史料较少,资料多用图片和视频形式进行呈现。同时,他们已经学习了近三个单元的历史内容,历史学习已入门,汉代的史实有了基本的认识,但对丝绸之路了解不多,较难理解本课中抽象的丝路意义,所以本课教学的过程中提供了生动的情境,并给予一定的学法指导。
教学方法 以启发式教学为主、材料分析法、合作探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整体感知】【导入新课】诗歌欣赏凉州词 唐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送元二使安西唐 王维渭(wèi)城朝[zhāo]雨浥(yì)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教师:从以上诗句中,你能感受到西域是个什么样的地方?西域的地理范围: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为西域。本节课我们来学习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阅读单元导读,思考问题。整体感悟丝绸之路。荒凉、危险、毫无生机、神秘莫测 通过大单元整合,了解丝绸之路、两汉经营西域与张骞等人的关系。学生从古诗及史料中解读、发掘历史信息,并对其进行筛查、总结,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及史料实证的能力。
讲授新课(一) 目标导学一、张骞通西域——凿空之旅1.出使西域背景与目的Q1:根据材料并结合课本P78思考,匈奴与西域各国、西汉的关系如何?材料1:以天之福……以夷灭月氏,尽斩杀、降下,定之;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已为匈奴。——《资治通鉴》材料二:与匈奴和亲,并厚予馈赠,但匈奴仍然不断侵犯边境,抢走人畜,毁坏庄稼。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Q2:基于上述关系汉武帝做出了怎样的决定?材料: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 ——《史记》Q3:我们一起看看这段材料,去西域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困难?材料: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汉书·张骞传》多媒体展示大月氏、匈奴、汉朝方位地图教师过渡:在年轻的汉武帝麾下,几乎所有的谋臣武士,对遥远的西方世界一无所知。此时也不知道大月氏族西迁后的下落,更令人担忧的是,也许出使的人还没走到西域,就会被匈奴杀掉。但还是有勇敢者站了出来,承担起这一艰巨的使命,他就是张骞。出使西域概况【播放视频】张骞出使西域学法指导:立足史料实证,掌握张骞通西域的相关史实,知道其成果。张 骞 两 次 出 使 西 域(P78-99页)次数背景时 间目 的结果/意义学生回答后,PPT展示:【问题探究】张骞通西域为何被称为凿空之旅?材料: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真可谓中国出类拔萃之人物也! ——(历史学家)翦伯赞师:总结。因为是他第一次开辟出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中原王朝与西域各国有了第一次友好往来,所以称为“凿空”。材料: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汉书·张骞传》教师过渡:途经艰难险阻,遭遇了许多不测,张骞最终还是完成了他的使命。材料中正是表现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被匈奴扣押的情景。画面中张骞侧身而立,以凌乱的头发、陈旧的衣衫刻画了他当时的窘境。但他虽然落魄,但仍手执节杖,心系大汗,遥望故土。Q4:张骞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3.张骞出使西域的影响:材料:张骞通西域后,西汉皇朝和西域各国的联系逐渐 密切起来,汉武帝每年派往西域的使者,多则十几次少则五六次,每次多达百余人甚至数百人。 ——《大国崛起:把握中国四大王朝的历史脉象》 师:总结: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张骞通西域,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为西域归属中央政权的管辖奠定基础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基础。可以说是“一使胜千军,两出惠万年。” 学生回答:总结:西汉初的西域,小国林立,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匈奴从西域不断向中原发动进攻,使汉王朝十分被动提示: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生:自然环境恶劣;(西域的环境?春风不度玉门关、西出阳关无故人、胡天八月即飞雪、上无飞鸟,下无走兽,荒凉)被匈奴扣留,没有人身自由;食物匮乏;天寒地冻、酷暑难耐、长途跋涉、生命危险、迷路、野兽、语言等等。提示:古代称对未知领域的探险为“凿空”,张骞第一次开辟出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中原王朝和西域各国有了第一次友好往来,所以称为“凿空”。提示:报效祖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探索,诚实守信,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坚持不懈,不畏艰辛,胆识过人,不顾个人安危,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影响:1. 民族关系:促进汉朝与西域各民族友好往来,密切汉与西域的联系;2. 对外关系: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基础,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学生结合史料及地图进行思考探究,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及历史解释能力。突破教学难点。整合教材,通过比较,认识两次出使西域目的。发掘史料中的历史信息,培养学生探究史料的能力。通过故事情境,学生感受张骞开拓进取、不畏困难、忠于国家的精神,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突破教学难点。
讲授新课(二) 目标导学二、丝绸之路—交流桥梁Q1:下面日常的食物是从哪里传入中原的呢?铁器、丝绸、造纸术是从中原传入哪儿呢?它们最早是通过什么途径传播的呢?【播放视频】丝绸之路观看视频,初步了解丝绸之路的概况。1.漫漫丝路长:陆上【自主探究】①何为丝绸之路?②阅读课本P80,说说丝绸之路的途经地区。在下图中标出“丝绸之路”主要经过的地方,说一说沿线主要景点。学生回答后PPT展示:陆上丝绸之路路线:长安—→河西走廊—→敦煌—→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 【知识拓展】丝路见闻2.茫茫丝路远:海上教师补充:汉武帝还大力开辟海上交通,汉朝先后开辟了多条海上航线,展示《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图》。PPT展示:路线1:(向东) 山东沿岸—黄海--朝鲜、日本;路线2:(向南)东南沿海→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和锡兰→【转运】欧洲地区3.辉煌丝路通:物品(文化)交换【问题探究】丝绸之路为何被称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材料:丝绸之路让中国的丝绸和文明风靡全球,罗马和波斯在路边缔造了各自的帝国……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最大的影响,并不在于商品的流通,而在于丝路上穿行的人们将他们各自的文化像种子一样沿途撒播……因此,丝绸之路的历史就是一部浓缩的全球史。 ——英国牛津大学历史教授Peter Frankopan《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教师总结:这条路上传递的东西可以说是丰富多彩。丝绸这两个字承载的不仅是丝绸这个商品的名称,它更像一条展开的丝状纽带,以西域为枢纽将欧洲、亚洲连接了起来。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的交流。(落实丝绸之路的意义)【情感升华】丝绸之路是一条充满艰辛的,时断时续的大漠之路,它本身不会促进什么中外交流,而是行走在丝路上的“人”赋予这条古道丰富的精神,你认为丝路精神有哪些呢? 观察图片,说出中原及西域物产交换的名称,传播途径:丝绸之路。学生观看视频,思考问题。“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商业贸易路线。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学生动手绘制丝绸之路的路线图,并向老师和同学们介绍沿线的著名景点:莫高窟、丹霞地貌、月牙湾、河西走廊、嘉峪关等等。丝绸之路是一条商贸之路、文化之路、友谊之路。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创设情境,有助于增强历史代入感。通过动手绘制《丝绸之路路线图》,并介绍著名景点,有利于学生了解丝路路线。补充课外知识海上丝绸之路,拓展学生知识面,加深对丝绸之路的理解。从景观的视角认识丝绸之路的价值,切合学生的现实。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利用地图明晰地理方位,培养学生时空观念通过材料有助于提升史料实证素养;并认识丝绸之路上交流的丰富性与双向性。借助史料,引导分析,培养史料实证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讲授新课(三) 目标导学三、汉朝对西域的管理——治理典范Q1:对比秦汉疆域,有什么变化?这些变化与哪些历史人物和事件有关?1.西域都护的设置学法指导:立足史料实证,结合视频,了解西域都护设立的概况、意义。【播放视频】西域都护机构时间职责管辖范围意义学生回答后,PPT展示:但是到了东汉时期,情况又发生了一些变化,匈奴重新控制了西域,Q2:汉朝是如何进一步加强对西域的管理的呢?2.东汉经营西域阅读教材P82,了解东汉时期是如何经营西域的?材料:班超,字仲升,班固之弟,东汉名将。东汉明章两帝时,班超出使西域,屡立战功,封定远侯,青史载功勋。“王侯以下,皆号泣曰”依汉使如父母,诚不可去!互抱超马足,不得行“。——《后汉书·班超传》师:班超奉旨回朝的路上,疏勒国举国惶恐,疏勒国王以死相求挽留汉史,无奈皇命难违,班超掩泪上路。他经过于阗国时看到那里的人民痛哭不已,甚至许多人紧紧抱住他的马蹄苦苦挽留,这促使他最终请求皇帝,继续留在艰苦的西域报效国家,守护丝路。,直到他晚年。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一个在大漠孤烟的西域经营了30年的老人,在得知皇帝准许他回乡的消息后,百感交集,那种故土的乡愁和对亲人的思念,促使老人拖着虚弱的病体,步履蹒跚地向着东方出发。他怀着一颗赤子报国的壮志来到西域今天怀着一颗游子乡愁的感情落叶归根。而西域都会不仅是西域归属中央政权的标志,也是保障丝路安全与畅通的守护者。背景:①西汉末年,匈奴重新控制了西域,汉朝与西域的往来中断②东汉明帝时,派兵出击匈奴,并派班超出使西域。过程:【知识拓展】南海诸岛中国南海诸岛包括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中国人民在南海的活动已有2000多年历史。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和开发利用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最早并持续、和平、有效地对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行使主权和管辖权。秦汉时期,中国已有大规模的远洋航海通商和渔业生产活动,南海已成为当时重要的海上航路,中国人民频繁航行于南海之上,最早发现了南海的岛屿礁滩,并予以命名。 提示:识读地图,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西域都护府、班超经营西域。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视频,学生感受丝绸之路的开通离不开国家的强大繁荣。说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及时空观念。学生自学探究,感受张骞、班超等一代代人在西域的努力。通过情境和史料解读和分析,提升学生的时空概念、唯物史观与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知识拓展,开阔学生视野,认识南海是我国固有领土。
讲授新课(四) 目标导学四:“一带一路”——古路新生PPT展示:材料: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9月和10月先后提出了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 2023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于10月17-18日在北京召开。2024年为期两天的第九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9月12日在香港闭幕,共达成25份合作备忘录,创历届新高,展现香港作为“超级增值人”的优势。论坛所达成的25份合作备忘录中,4份为政府合作,21份为商贸合作,涵盖印尼、马来西亚、越南、巴林、科威特以及哈萨克斯坦等地的政府机构及企业。9月20日,由中国国际商会主办,2024年“一带一路”贸易投资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以“聚焦高质量发展,共创可持续未来”为主题,通过分享共建“一带一路”的成功案例和高效模式,旨在构建一个高端对话平台,为“一带一路”合作的高质量推进增添新动力。观看视频,了解“一带一路”的概况,并思考以下问题。【问题探究】当今“一带一路”向世界传递什么理念?“一带一路”【传承之旅】——历史与现实的呼应知识拓展· 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习近平《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阅读材料,观看视频,思考问题。了解一带一路。、文化内涵:开放、进取、合作、包容。有益经验: ①要加强与沿线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②要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 通过别样的方式,让学生对当下的一带一路有初步、正面地了解。通过当今“一带一路”的介绍,完整丝绸之路从古至今的时间线,培育家国情怀
课堂小结 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对西域的管理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丝绸之路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作用。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经济交流之路,还是一条文化之路。新时代“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定将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下谱写新篇章。 在小结处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升华,培养家国情怀,突破教学难点。
课堂巩固 1.(2024·湖北)张骞首次出使西域时,听说了安息(今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的情况,再次出使西域时,他派副使访问了安息,随后,安息使节来到汉朝,并将鸵鸟蛋等礼物送给汉武帝。这说明张骞通西域( )A.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 B.促进了西汉与西域相互了解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有利于“文景之治”的出现【答案】B2.“波斯(注:伊朗的古名)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这首诗主要反映了A.“丝绸之路”的兴盛 B.“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C.古代玉石业的发达 D.古代丝织业的发达【答案】A3.习近平在“一带一路”论坛中讲道:“古丝绸之路跨越尼罗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跨越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信众的汇集地,跨越不同国度和肤色人民的聚居地,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不断书写人类发展进步的新篇章。”下面对这段话解读正确的是①古丝绸之路促进了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中国文明的沟通和发展②古丝绸之路的开通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③古丝绸之路使世界三大宗教有机融合在一起④古丝绸之路体现了开放包容、友好合作的丝路精神A.①②④ B.②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D 检测课堂教学效果。
附1:板书设计
【家国情怀】 古路新生,历史与现实的呼应
一带一路,正逢其时 前景可期!
(设计意图:秦朝统一开启了中华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融合,给人民心理上的强烈认同感与凝聚力。涵养家国情怀)
【作业布置】
古代丝绸之路,已然随着阵阵驼铃和满天黄沙消失在历史的角落里,但是以史为鉴,今天我们在重走丝路的过程中,更应学会去如何建设未来。
提问:作为青少年,应该怎样为新丝绸之路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呢?
【参考答案】 青少年学生应努力学习,积极投身于国家建设,打造绿色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智力丝绸之路、和平丝绸之路,让“一带一路”建设造福沿线各国人民,让中国早日实现民族复兴!
读
解
标
课
元
单
壹
析
分
材
教
元
单
贰
标
目
习
学
元
单
叁
计
设
学
教
元
单
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