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7 种群及其动态
五年高考
考点1 种群的数量特征
1.(2023天津,3,4分)人口老龄化会影响人口增长率,与此推论无关的种群数量特征是(D)
A.出生率 B.死亡率
C.年龄结构 D.性别比例
2.(2023新课标,4,6分)为了研究和保护我国东北地区某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哺乳动物资源,研究人员采用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获得了该保护区内某些野生哺乳动物资源的相应数据,为生态学研究提供了相关依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D)
A.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可以了解保护区内大型野生哺乳动物的物种丰富度
B.与标记重捕法相比,采用该技术进行调查对野生哺乳动物的生活干扰相对较小
C.采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技术可调查生活在该自然保护区内东北豹的种群密度
D.该技术能调查保护区内东北豹种群中成年个体数量,不能调查幼年个体数量
3.(2023山东,11,2分)对某地灰松鼠群体中某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逐年观察,并统计了这些灰松鼠的存活情况,结果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所观察的这些灰松鼠构成一个种群
B.准确统计该年出生的所有灰松鼠数量需用标记重捕法
C.据图可推测出该地的灰松鼠种内竞争逐年减弱
D.对灰松鼠进行保护时应更加关注其幼体
4.(2022河北,13,2分)20世纪70年代褐家鼠由外地进入新疆,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危害。研究发现,新疆某地褐家鼠种群的周限增长率为1.247(t+1年与t年种群数量的比值),种群年龄组成(年龄结构)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B)
A.该种群老年个体占比较低,属于衰退型种群
B.依据其年龄组成(年龄结构)和周限增长率推测,该种群很难被去除
C.该种群扩大过程中,当地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提高,食物网更复杂
D.作为近缘物种,褐家鼠与当地的鼠类具有相同的种群增长能力
5.(2022山东,12,2分)根据所捕获动物占该种群总数的比例可估算种群数量。若在某封闭鱼塘中捕获了1 000条鱼售卖,第2天用相同方法捕获了950条鱼。假设鱼始终保持均匀分布,则该鱼塘中鱼的初始数量约为(A)
A.2×104条 B.4×104条
C.6×104条 D.8×104条
6.(2022重庆,14,2分)乔木种群的径级结构(代表年龄组成)可以反映种群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预测种群未来发展趋势。研究人员调查了甲、乙两地不同坡向某种乔木的径级结构,结果见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B)
注:Ⅰ和Ⅱ为幼年期,Ⅲ和Ⅳ为成年期,Ⅴ和Ⅵ为老年期
A.甲地Ⅲ径级个体可能在幼年期经历了干旱等不利环境
B.乙地阳坡的种群密度比甲地阳坡的种群密度低
C.甲、乙两地阳坡的种群年龄结构分别为稳定型和衰退型
D.甲、乙两地阴坡的种群增长曲线均为S型(形)
7.(2022浙江1月选考,22,2分)经调查统计,某物种群体的年龄结构如图所示。
下列分析中合理的是(B)
A.因年龄结构异常不能构成种群
B.可能是处于增长状态的某昆虫种群
C.可能是处于增长状态的某果树种群
D.可能是受到性引诱剂诱杀后的种群
8.(2023全国甲,31,10分)某旅游城市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后,城市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水体中的鱼明显增多,甚至曾经消失的一些水鸟(如水鸟甲)又重新出现。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水鸟甲的种群密度通常使用标志(记)重捕法,原因是 水鸟甲的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 。
(2)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角度来看,水体中的鱼、水鸟属于 消费者 。
(3)若要了解该城市某个季节水鸟甲种群的环境容纳量,请围绕食物指出要调查的内容有 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结构) (答出3点即可)。
考点2 种群数量的变化
9.(2023辽宁,10,2分)在布氏田鼠种群数量爆发年份,种内竞争加剧,导致出生率下降,个体免疫力减弱,翌年种群数量大幅度减少;在种群数量低的年份,情况完全相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A.布氏田鼠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内竞争强度最小
B.布氏田鼠种群数量低的年份,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变
C.布氏田鼠种群数量爆发年份,天敌捕食成功的概率提高
D.布氏田鼠种群密度对种群数量变化起负反馈调节作用
10.(2022辽宁,11,2分)人工草坪物种比较单一,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杂草化。双子叶植物欧亚蔊菜是常见的草坪杂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C)
A.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坪中欧亚蔊菜的种群密度时,随机取样是关键
B.喷施高浓度的2,4-D可以杀死草坪中的欧亚蔊菜
C.欧亚蔊菜入侵人工草坪初期,种群增长曲线呈“S”形
D.与自然草地相比,人工草坪自我维持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较低
11.(2022全国甲,5,6分)在鱼池中投放了一批某种鱼苗,一段时间内该鱼的种群数量、个体重量和种群总重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在此期间鱼没有进行繁殖,则图中表示种群数量、个体重量、种群总重量的曲线分别是(D)
A.甲、丙、乙 B.乙、甲、丙
C.丙、甲、乙 D.丙、乙、甲
12.(2022江苏,9,2分)将小球藻在光照下培养,以探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D)
A.振荡培养的主要目的是增大培养液中的溶氧量
B.取等量藻液滴加到血细胞计数板上,盖好盖玻片,稍待片刻后再计数
C.若一个小格内小球藻过多,应稀释到每小格1~2个再计数
D.为了分析小球藻种群数量变化总趋势,需连续统计多天的数据
考点3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13.(2023浙江6月选考,5,2分)东亚飞蝗是我国历史上发生大蝗灾的主要元凶,在土壤含水率<15%的情况下,85%以上的受精卵可以孵化,一旦食物(植物幼嫩的茎、叶)等条件得到满足,很容易发生大爆发。下列因素中,对东亚飞蝗的繁衍、扩散起阻碍作用的是(A)
A.充沛的降水 B.肥沃的土壤
C.连片的麦田 D.仅取食种子的鸟类
14.(2023广东,6,2分)某地区蝗虫在秋季产卵后死亡,以卵越冬。某年秋季降温提前,大量蝗虫在产卵前死亡,次年该地区蝗虫的种群密度明显下降。对蝗虫种群密度下降的合理解释是(C)
A.密度制约因素导致出生率下降
B.密度制约因素导致死亡率上升
C.非密度制约因素导致出生率下降
D.非密度制约因素导致死亡率上升
15.(2023浙江1月选考,14,2分)在我国江南的一片水稻田中生活着某种有害昆虫。为了解虫情,先后两次(间隔3天)对该种群展开了调查,前后两次调查得到的数据统计结果如图所示。
在两次调查间隔期内,该昆虫种群最可能遭遇到的事件为(D)
A.受寒潮侵袭 B.遭杀虫剂消杀
C.被天敌捕杀 D.被性外激素诱杀
16.(2022浙江1月选考,14,2分)沙蝗的活动、迁徙有“逐水而居”的倾向。某年,沙蝗从非洲经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家向中亚迁徙,直到阿富汗以及我国西北边境,扩散和迁徙“戛然而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B)
A.沙蝗停止扩散的主要原因是种内竞争加剧
B.沙蝗种群的数量波动表现为非周期性变化
C.天敌对沙蝗的制约作用改变了沙蝗的生殖方式
D.若沙蝗进入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将呈现“J”形增长
17.(2023湖南,20,11分)濒危植物云南红豆杉(以下称红豆杉)是喜阳喜湿高大乔木,郁闭度对其生长有重要影响。研究人员对某区域无人为干扰生境和人为干扰生境的红豆杉野生种群开展了调查研究。选择性采伐和放牧等人为干扰使部分上层乔木遭破坏,但尚余主要上层乔木,保持原有生境特点。无人为干扰生境下红豆杉野生种群年龄结构的调查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红豆杉野生种群密度时,样方面积最合适的是 400 (填“1”“20”或“400”)m2,理由是 红豆杉为高大乔木且为濒危植物 。由图可知,无人为干扰生境中红豆杉种群年龄结构类型为 增长型 。
(2)调查发现人为干扰生境中,树龄≤5年幼苗的比例低于无人为干扰生境,可能的原因是 放牧导致小树苗被啃食和踩踏 。分析表明,人为干扰生境中6~25年树龄红豆杉的比例比无人为干扰生境高11%,可能的原因是 人为干扰使上层乔木遭破坏,郁闭度降低,有利于6~25年树龄的红豆杉生存 。选择性采伐与红豆杉生态位重叠度 高 (填“高”或“低”)的部分植物,有利于红豆杉野生种群的自然更新。
(3)关于红豆杉种群动态变化及保护的说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③④ 。
①选择性采伐和放牧等会改变红豆杉林的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速度
②在无人为干扰生境中播撒红豆杉种子将提高6~25年树龄植株的比例
③气温、干旱和火灾是影响红豆杉种群密度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④气候变湿润后可改变红豆杉的种群结构并增加种群数量
⑤保护红豆杉野生种群最有效的措施是人工繁育
三年模拟
综合拔高练
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023海淀二模,12)用一个装有葡萄糖溶液的容器培养酵母菌,一段时间后,酵母菌数量增长逐渐停滞。限制其增长的因素不包括(C)
A.容器的大小 B.葡萄糖量
C.酵母菌增殖方式 D.酵母菌的密度
2.(2024西城期末,11)生物潜能表示种群的最大生殖能力,即一个特定种群在无限环境中所达到的最大瞬时增长率。下列不属于影响生物潜能的因素是(C)
A.出生率 B.死亡率
C.环境容纳量 D.性别比例
3.(2024朝阳期末,10)黑颈长尾雉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数量稀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C)
A.环境恶化会增加黑颈长尾雉的K值
B.全部的黑颈长尾雉构成了一个群落
C.调查黑颈长尾雉的年龄结构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
D.易地保护是对黑颈长尾雉最有效的保护措施
4.(2023西城一模,11)为调查沟渠中钉螺的数量,捕获900只钉螺,用红色、白色、蓝色颜料各标记300只,放回沟渠20天后(钉螺已充分分散)随机捕获300只,其中红色、白色、蓝色标记钉螺分别为24、21、26只。下列分析错误的是(B)
A.该调查采用了标记重捕法
B.依据白色标记进行估算,种群数量约为1 250只
C.计算三种颜色估算结果的平均值,可减小误差
D.如果出现部分钉螺标记丢失,会使估算结果偏大
5.(2024朝阳一模,10)研究者在内蒙古草原建立多个大型实验围栏阻止动物出入,以探究季节性人工增雨对布氏田鼠种群数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相较夏季人工增雨,春季人工增雨能更明显促进布氏田鼠的种群数量增加。以下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D)
A.布氏田鼠种群的数量变化受天敌、食物等影响
B.实验可采用标记重捕法统计布氏田鼠种群数量
C.春季增雨可能增加布氏田鼠喜食植物的生物量
D.人工增雨使布氏田鼠种群的出生率、迁入率提高
6.(2024东城二模,10)如图所示为种群“S”形增长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
A.阶段1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持续加大
B.阶段2种群出生率低于死亡率
C.阶段3种内竞争强度低于前两个阶段
D.同一种群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
7.(2024延庆一模,8)如图展示了冬季马鹿在避风场所采食的百分比与风力的关系,下列描述错误的是(C)
A.马鹿对采食地的选择与风力等级有关
B.马鹿通过选择采食场地降低风对自身的影响
C.当风力不大的时候,雄鹿和雌鹿都偏好在避风场所采食
D.与雌鹿相比,雄鹿的采食场地选择行为受风的影响较大
8.(2024西城期末,10)科研工作者用红外相机监测红腹角雉活动节律,结果如图。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A)
A.该研究中拍照调查属于标记重捕法
B.相机应设置于红腹角雉经常活动的地点
C.结果显示红腹角雉主要在白天活动
D.人类活动干扰了红腹角雉的活动节律
9.(2023西城二模,11)一般来说,雌雄异株植物自然种群的性别比例为1∶1,但环境因子会使性别比例偏离。斑子麻黄是耐贫瘠、干旱、寒冷的雌雄异株植物。如图为某山坡不同区域(S1、S2样地的营养条件优于S3、S4)斑子麻黄种群调查结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C)
A.调查斑子麻黄种群性别比例不需要随机取样
B.S2样地斑子麻黄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C.营养不良环境下幼龄雄株比雌株生命力更强
D.海拔越高则斑子麻黄种群性别比例偏离越明显
10.(2023东城一模,11)科研人员对非洲某草原1957~2000年间角马的数量变化进行调查,结果如下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B)
A.1957~1980年间,角马的种群数量基本呈“S”形增长
B.在1977年左右角马的出生率最大,增长速率最快
C.1980年左右角马数量主要受密度制约因素限制
D.种群数量不能无限增长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体现
(
第
9
页 共
9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