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4)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各课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24)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各课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0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24 21:34: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13纪念白求恩
【核心素养目标】
1.掌握文中的生字词,了解有关议论文的知识。(语言建构与运用)
2.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领悟作者的情感。(审美鉴赏与创造)
3.学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对技术精益求精的崇高的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精神,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文化传承与理解)
【教学重难点】
1.熟读课文,归纳各段要点,理清课文论证思路,把握段落之间的关联。(重点)
2.学习本文叙议结合、以叙为主的写法。(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938年,疯狂的日军不断入侵中国,许多外国人不断逃离这片战火纷飞的土地。但有一个人却率领着一支医疗队“逆行”前往中国。他工作极其负责,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就是加拿大共产党员白求恩。
1939年11月12日,白求恩因病去世,以身殉职。在他逝世后,毛泽东亲笔写了一篇文章——《纪念白求恩》,记述了他的事迹,给予他高度的赞扬。白求恩为什么获得毛泽东的高度赞扬?让我们走进课文,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作者)
二、自主学习
走近作者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书法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及领导人。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写作背景
诺尔曼·白求恩(1890—1939),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党员、著名的医生。“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他受加拿大共产党的派遣,率领加拿大美国医疗队于1938年初来到中国,支援中国的抗日战争。3月底到延安,不久赴晋察冀边区,在那里工作了一年多。1939年10月,白求恩在涞源摩天岭前线医院为伤员施行急救手术时被细菌感染,后转为败血症,最终于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唐县逝世。他离世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努力吧!向着伟大的路,开辟前面的事业!”在白求恩逝世一个月后的12月21日,毛泽东同志写下了《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
字音字形
晋察冀(jì)派遣(qiǎn)殉职(xùn)狭隘(ài)热忱(chén)
纯粹(cuì)鄙薄(bó)拈轻怕重(niān)
词语释义
鄙薄:轻视。
漠不关心:形容对人或事物冷漠,一点儿也不关心。
拈轻怕重: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松的,害怕繁重的。拈,抓、捏。
麻木不仁:本义是肢体麻木,没有感觉。文中指缺乏热情,对集体和人民的利益不关心。
精益求精:(学术、技术、作品、产品等)好了还求更好。
三、文本探究
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听课文录音均可)
2.圈点勾画各段落中能表现白求恩精神的句子。
【交流点拨】第1段:“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赞扬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第2段:“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第3段:“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赞扬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第4段:“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3.各段内容要点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文章前三段都是共产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文章从三个方面阐述了白求恩同志的共产主义精神,在第4段号召全党向他学习这种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深层领悟
1.课文开头对白求恩同志的介绍包含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白求恩的生平事迹、国籍、政治面貌、年龄、来华目的、经历及牺牲情况。作用:突出白求恩年龄大,却千里迢迢来支援中国的抗日战争,更显得他的做法难能可贵,也为后面的论述提供依据,增强了说理效果。
2.第1段引用“列宁主义认为”一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交流点拨】引用列宁主义的观点作为理论论据,阐述“国际主义精神”内涵,论述白求恩同志是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这是运用论证方法中的道理论证,增强了说服力。
3.课文第1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交流点拨】运用了事实论证和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赞扬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
4.学生齐读第2段,说说第2段可以分为几层。
【交流点拨】第2段运用夹叙夹议的方式,可以分为3层。第1层:先高度概括白求恩精神的具体表现,后号召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第2层:先联系“不少的人”的表现,后分析“不少的人”的实质。第3层:双重否定,先转述从前线回来的人对白求恩的评价,后号召学习他的精神。
5.对比可以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学生齐读课文第3段,结合第2段的内容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填写下列表格,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小组合作讨论)
好处:文中通过这样一正一反的对比,突出白求恩的高尚品质,强调了向白求恩学习的必要性;又指出不少人和一些人存在的缺点,明确了应该克服的缺点和今后努力的方向,从而有力地证明和阐述了论点。
6.学生齐读“从这点出发……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五个短语“一个……的人”组成排比形式,是从哪几个角度来说的 运用排比有何作用?
【交流点拨】“高尚”指人格,“纯粹”指品质,“有道德”指修养,“脱离了低级趣味”指兴趣,“有益于人民”指人生意义。五个短语言之有序,气势磅礴,内容丰富多彩,有如赞美诗一般,以此收束全文,铿锵有力。
7.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交流点拨】(1)运用设问句,引起读者的注意。如:“这是什么精神 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2)运用双重否定句,加强肯定的语气。如:“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他,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3)运用排比句,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如:“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纪念白求恩》是毛泽东同志为悼念白求恩而作的一篇议论性的纪念文章。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置了三个主要环节。读一读,主要运用圈点勾画关键句的方法,帮助学生归纳每个段落的主要内容以及总结段落之间的联系。说一说,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白求恩高尚的品质,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对比的作用。品一品,品析语言特色,让学生理解学习白求恩精神的重大意义。反观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我认为有几个成功之处:(1)文本理解较深入。对全文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把握,做到了心中有数。(2)教学环节紧凑,每一个环节的过渡较为自然,衔接较为紧密,并且预设的教学内容都按时完成了。(3)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生们能够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相互讨论,交流探究解决问题。
14回忆我的母亲
【核心素养目标】
1.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情,传承作者的忠孝情怀及其母亲勤劳一生的传统美德。(文化传承与理解)
2.积累生字词,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学实的叙述中穿插议论和抒情的写法。(语言建构与运用)
3.抓住文章的主线,通过作者回忆的具体事例,把握母亲的形象,感受母亲的品格。(思维发展与提升)
4.品味作者质朴无华而又饱含深情的语言。(审美鉴赏与创造)
【教学重难点】
抓住文章的主线,通过作者回忆的具体事例,把握母亲的形象,感受母亲的品格。(重点)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新课导入
(播放阎维文的歌曲《母亲》。)
母爱是人世间一首唱不完的歌,从古至今,有多少歌唱家用歌声传唱着母爱的崇高,又有多少文人墨客给我们留下了歌颂母爱的古诗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聆听朱德同志用真挚的感情谱写的一曲动人心弦的赞歌——《回忆我的母亲》。(板书课题、作者)
二、自主学习
走近作者
朱德(1886—1976),字玉阶,四川仪陇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其主要著作收录在《朱德选集》里。
字音字形
佃农(diàn)溺死(nì) 劳碌(lù)妯娌(zhóu li)周济(jì)
仁慈(cí) 不辍(chuò)慰勉(wèi)
词语释义
任劳任怨:做事不辞劳苦,不怕别人埋怨。
周济: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上的帮助。
为富不仁:靠不正当手段发财致富的人没有好心肠。
节衣缩食:省吃省穿,泛指节俭。也说缩衣节食。
慰勉:安慰勉励。
三、文本探究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划分段落层次。
1.本文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请分别概括其大意。
【交流点拨】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痛悼母亲的逝世,引出对母亲的回忆,是总领全篇的段落。第二部分(2—13):对母亲“勤劳一生”中“很多事情”的具体回忆。第三部分(14—17):在前文具体记叙事情的基础上,转而以抒情、议论的笔触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悼念之情。
2.母亲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圈画出文中直接表现母亲性格和品质的词语,并概括总结出文中没有直接写明的性格和品质。
【交流点拨】①聪明能干、任劳任怨、性格和蔼、勤劳俭朴、宽厚仁慈;②坚强不屈、爱憎分明、支持革命、深明大义……
深层领悟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再读课文,根据具体事件感受母亲的形象。
1.母亲的性格与品质在文中是通过哪些事件表现出来的?请完成下面的表格。
2.课文是怎样将这些琐碎的事件有序地组织为一个整体的?
课件出示:
(出示时间轴线图,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交流点拨】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母亲“勤劳一生”为主线,选取母亲一生中的典型事件来表现母亲的性格与品质,纵横交织,层次分明,让我们认识了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
第2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梳理了朱德母亲一生的主要事迹,整体把握了文章结构,分析了朱德母亲的形象。此前我们也提到过,回忆性散文的特点之一是有“我”的存在,那么,这篇课文中的“我”是怎样的呢?“我”在文中表露出何种情感?又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入今天的课堂学习。
二、文本探究
1.母亲对“我”有怎样的影响?
【交流点拨】母亲“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让“我”明白“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2.本文叙事回忆无处不透露着作者对母亲深沉的爱。请在文中画出触动你的句子,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并分小组讨论探究。
(1)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
【交流点拨】这一句承接上文,“这样地”即指上文中日复一日的繁重劳动;“整日”说明母亲从早到晚没有一丝空闲,每日如此,没有一点例外。从这句话可看出作者对母亲是敬重而又心疼的。
(2)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
【交流点拨】“看也不看”与“有滋味”相对比,既表现出作者对地主富人家穷奢生活的蔑视,也突出了母亲的善持家务、聪慧能干,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与赞美之情。
(3)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
【交流点拨】“一分钟”,说明母亲连如此短暂的休息时间都没有,她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操持家务、照顾子女上。这一句表现出作者对母亲沉甸甸的思念和感恩之情。
3.作者在记叙事件的同时还穿插了议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文章以记叙为主,适当穿插一些对人物、事件的议论,评说自己心目中的母亲形象,这是本文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特点。这些议论可以突出人物的品质,揭示事件的意义,起到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
4.请同学们阅读下面议论性的句子,交流讨论,说说其表达效果。
(1)母亲是个好劳动。
【交流点拨】这句话总领第4段,强调母亲的勤劳能干,引出母亲日常要做许多事情的叙述。
(2)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交流点拨】这一句议论,呼应前文的记叙——母亲教“我”生产的知识,同情革命、支持革命,让“我”养成革命的意志。这些都是“我”感谢母亲的重要原因。
(3)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交流点拨】母亲是一位普通、平凡的农妇,但正是像母亲这样任劳任怨、坚强不屈、反抗压迫的千百万劳动人民,融汇成革命的洪流,推动着历史的发展,为我们的民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的现在、未来都将是劳动人民创造的。这句议论,将对母亲的深情与对民族、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深情融会在一起。
5.课堂小结
寄其哀,述其功,颂其德,作者就是怀着这样的情感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深明大义、平凡而又伟大的光辉女性形象,她就像一座丰碑一样,不仅活在朱德的心中,也活在了我们所有人的心中。我们来总结一下本文的写作特色:选材——典型事件;语言——质朴无华;组材——以时间为顺序,“勤劳一生”为主线;写法——夹叙夹议。
三、板书设计
四、教学反思
本课由歌曲导入,中间穿插图表讲解,引导学生以圈点勾画的方式关注文章细节。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本课的教学内容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来设计,从文体特征着手,既关注本文作为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征,也关注其本身的写作风格,如此不仅有利于学生把握文本内容,也有利于深化学生对回忆性散文的认识。
15*梅岭三章
【核心素养目标】
1.体会革命者悲壮而又激越的情感,传承革命精神。(文化理解与传承)
2.理解诗歌内容,关注诗歌中的意象,体会其中的炽热情感和豪壮情怀。(思维发展与提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歌内容,关注诗歌中的意象,体会其中的炽热情感和豪壮情怀。(重点)
2.品味诗句的艺术感染力,体会全诗的意蕴内涵。(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郭沫若曾经作诗曰:“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大家知道诗中的“将军”所指何人吗?他就是被称为“元帅诗人”的陈毅同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三首诗,聆听一位革命者在生死关头的告白。(板书课题、作者)
二、自主学习
走近作者
陈毅(1901—1972),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作品集有《陈毅诗词选集》《陈毅诗稿》等。
字音字形
旌旗(jīng) 阎罗(yán) 血雨腥风(xīng)
写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陈毅因身负重伤,留在江西担任军事指挥。1935年春,他在敌人重兵围攻下,率部突围到江西、广东两省交界的油山和梅山(梅岭山脉的两座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才离开。这三首诗就写于这一时期。
口译小序
学生齐朗读小序,尝试口译小序,分析它的作用。
1.口译小序。
【交流点拨】一九三六年冬天,梅山被包围。我受伤生病,潜伏在丛生的草木间二十多天,估计不能脱险,写成三首诗留在衣服最里面。不久围困解除了。
2.小序在这组诗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交流点拨】小序不单介绍了创作这组诗的时间、地点及缘由,尤为重要的是介绍了诗歌的写作背景。小序告诉我们,这三首诗是作者在“梅山被围”,面临“断头”的考验,又“虑不得脱”的情况下写的。“得诗”说明作者从容、镇定。将诗“留衣底”以明志,表明了作者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
三、文本探究
【任务一:初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朗读这三首诗。播放课文示范朗读音频,学生听完朗读示范后模仿朗读,要求读出气势,读出感情。
2.理解诗歌内容,翻译三首诗。
(1)教师示范翻译第一首诗。
第一首:今天我将上断头台,心里想些什么呢?身经百战才创立了这番事业,是多么的不容易。这次(如果我死了,就)去阴间招集为革命牺牲的同志,用十万军士消灭凶恶残暴的敌人。(回首征程——过去)
(2)学生依照示范完成后面两首诗的翻译。
【交流点拨】第二首:南方的战争已经打了十年,我死后头颅要挂在城门上。那些幸存的同志们要多多努力,用胜利的消息来祭奠和安慰我。(勉励战友——现在)
第三首:参加革命后就以革命队伍为家,血雨腥风应当有停止的时候。今天我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勇于牺牲,(他日,)自由幸福的美好理想必将实现。(展望未来——将来)
【任务二:再读诗歌,体会情感】
这三首诗各自着重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革命精神?
【交流点拨】第一首写作者身在必死险境,回顾艰难创业的征途,申明此生若不见革命胜利,死后必将召集旧部英魂,继续战斗,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至死不渝、誓与反动统治者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第二首写作者十年征战,大业未成,若身死,则死不瞑目,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捷报告慰死者,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关心国家命运、企盼人民解放的革命精神。
第三首写作者投身革命,以革命为家,预言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之花必将盛开,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任务三:品读诗歌,品味语言艺术】
这三首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交流点拨】(1)用词准确、形象。如“此去泉台招旧部”中的“招”字,旗帜鲜明,极具声势,富有感召力。(2)借助想象和幻想。“去泉台,招旧部,斩阎罗”借助迷信说法,抒发情怀,反映生活,表达理想。这样的好处是:①直观性,将抽象的概念化作具体的形象,鲜明生动。②含蓄性,以“阎罗”影射反动势力的首领,耐人寻味。③深刻性,通过革命将士英魂共斩阎罗的奇思妙想,表现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深一层的诗意,这是直说其事和空讲道理所达不到的效果。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本课的三首诗虽然在内容上是一个整体,但每首诗各有侧重。本课先将三首诗横向比较来理清它们之间的联系,把握各自的侧重点;又将三首诗纵向比较,领会作者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通过分析三首诗中的情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歌的魅力。品读陈毅的这三首诗,重点不在于对词句的细细斟酌,而在于感受作者传递出的献身革命的崇高精神和对革命必胜、共产主义理想必将实现的坚定信念。
16诫子书
【核心素养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语言建构与运用)
2.把握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领会诸葛亮的修身智慧。(思维发展与提升)
【教学重难点】
1.熟读文章,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重点)
2.把握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领会诸葛亮的修身智慧。(难点)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新课导入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杜甫、陆游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智慧的化身。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板书课题、作者)
二、自主学习
走近作者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著有《诸葛亮集》。
字音字形
夫君子之行(fú)淫慢(yín)励精(lì)险躁(zào)遂成(suì)
基础积累
1.古今异义
(1)淫慢则不能励精
古义:懈怠 今义:速度低;走路、做事等费的时间长(跟“快”相对)
(2)险躁则不能治性
古义:轻薄 今义:险些
2.一词多义
(1)以
①静以修身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②非宁静无以致远介词,用来
(2)志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志向
②非志无以成学名词用作动词,立志
(3)学
①夫学须静也动词,学习
②非志无以成学名词,学业
3.词类活用
(1)静以修身形容词用作动词,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2)非志无以成学名词用作动词,立志
(3)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用作动词,增长
(4)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大目标
4.重点实词与虚词
(1)夫君子之行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2)非淡泊无以明志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明,明确、坚定
(3)非宁静无以致远达到
(4)淫慢则不能励精淫,放纵;励,振奋
(5)险躁则不能治性修养
(6)年与时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三、文本探究
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1)教师播放录音,学生听读,圈点易读错的字词的读音,划分句子停顿。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点评朗读情况。
2.疏通文义
(1)4人为一组,结合课文注释翻译全文。小组在翻译过程中,勾画难理解的地方。其他小组来回答,解决不了的,由教师来指导。
(2)教师总结,展示全文的翻译。
①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交流点拨】有道德有修养的人的品行,依靠屏除杂念和干扰来修养身心,依靠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②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交流点拨】不能内心恬淡,就没办法明确志向,不集中精神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③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交流点拨】学习必须宁静专一,而才干来源于学习,不学习就没办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不能学有所成。
④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交流点拨】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⑤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交流点拨】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最终人年老志衰,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陃室,(那时后悔)又怎么来得及!
3.划分文章层次。
【交流点拨】(1)提出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面)。(3)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面)。(4)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第2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一节课中,我们大概了解了《诫子书》的主要内容,全文短短八十六个字,阐述的是敬业奉献、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进原文,聆听千年前先哲的教导。
二、自主学习
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
三、文本探究
深层领悟
1.作者开篇提出“修身养德”,他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修身养德”呢?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交流点拨】要“静”与“俭”。“静”就是淡泊、宁静,是一种屏除杂念和干扰而宁静专一的精神状态。只有内心宁静,方能自省、自察。“静以修身”强调内心宁静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作用。“俭”就是节俭、俭朴。“俭以养德”强调物质生活的节俭对个人品德修炼的关键性作用。
2.作者又明确了“静”与“明志”“成才”的关系,“静”与“明志”“成才”分别有怎样的关系?结合具体内容说说。
【交流点拨】“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中强调了“明志”“致远”是“淡泊”“宁静”的目的,即作者认为明确志向和达到远大目标是目的,其途径是“淡泊”“宁静”,并用双重否定的句式强调“淡泊”和“宁静”的重要性。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中阐述了“静”“学”“志”“才”之间的关系,即人的才学是通过学习来增长的,而学习时要静,要想学有所成必须先立志。作者强调了这四者的关系,其核心是学习,途径是静,前提是立志,目的是成才。
3.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这些条件间又有什么关系 (从文中找出典型句子,分组讨论交流,指定代表回答。)
【交流点拨】(1)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2)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3)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砥砺品德。
4.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交流点拨】《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诫子书》这篇课文时,我深感这是一篇具有很高教育价值的文章。通过对这篇文章的教学,有以下几点反思:一、《诫子书》的结构清晰。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分析了文章结构,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脉络。二、《诫子书》的主题思想是诸葛亮对儿子的期望和教诲,希望他能够成为有德、有才、有担当的人。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这一主题思想,从而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三、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些阅读活动,如让学生朗读课文、进行小组讨论等,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四、《诫子书》作为一封家书,具有很强的德育教育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我强调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并结合课文内容,从立志、学习、惜时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深入引导,使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诸葛亮的教诲。
写作 思路要清晰
【核心素养目标】
1.学会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写文章。(语言建构与运用)
2.能够围绕中心安排详略,了解一般文章的写作顺序。(思维发展与提升)
3.提高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并懂得以真情动人。(审美鉴赏与创造)
【教学重难点】
学会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地写文章。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读一本书或一个故事,无论是长还是短,我们都会感觉是顺着一条线在走,到作者想表达的意思中去,这就是行文思路。今天,我们就来进行文章思路方面的探讨。
二、写作导航
1.学生自行阅读《写作思路要清晰》的内容,归纳课文给我们提供的让作文思路清晰的方法。
2.展示写作的思路:第一步,整体构思;第二步,确定写作顺序;第三步,列提纲。
(1)整体构思,确定中心。
整体构思要做到取舍材料,确定详略。最能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材料,要详写;对文中中心主旨的表达没有直接关系的要略写,甚至割舍。
(2)确定写作顺序。
①时间顺序:事情是按怎样的时间顺序一步一步发展的。
②空间顺序:是以怎样的空间顺序观察物体的,是先看到上面还是下面,前面还是后面。我们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不能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如《济南的冬天》中“薄雪覆盖下的山”这一文段就是按照“山上”“山尖”“山坡上”的空间顺序进行描写的。
③逻辑顺序:按照事物内部的规律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写作内容。如《纪念白求恩》一文依次赞扬了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共产主义精神及其对技术的精益求精,采用了逻辑顺序。
(3)列提纲。
列提纲是在审题、立意、选材后,把作文条理化的一个手段。因为我们思维的条理性还不是很强,所以就很有必要在作文之前,把自己想写的事情列好提纲,这样才能做到胸有成竹。
三、板书设计
四、教学反思
写作实践也是思维实践。作文思路清晰,可以用时间顺序来组材,可以用逻辑顺序来组材,课上学生自己领悟方法,整个过程不灌不输,而是如盐融于水般慢慢渗透。一步步规范作文构思的习惯,形成作文习作的方法,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学生的思维素养也得以慢慢养成。教学中要让学生体会到写作是自我的表达,不是应付要求,是释放而不是束缚。
专题学习活动 少年正是读书时
【核心素养目标】
1.学会对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从数据中发现问题;从与同学的比较中找到差距,了解自己目前的阅读状况。(思维发展与提升)
2.通过合作、讨论、探究,明确读书的意义,学会有选择地读书;掌握读书方法,写出自己的读书改进计划,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审美鉴赏与创造)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自己目前的阅读状况,从调查问卷及统计图表的分析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制定改进措施,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重点)
2.活动由小组及全班讨论、合作完成,自主发现读书的重要性,探究适合自己的书籍及阅读方法,并写出改进计划。(难点)
【课前准备】
1.学生调查班级的读书情况,填写调查问卷。
2.以小组为单位,借助调查问卷分工合作,绘制图表。
3.整理搜集古今中外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和趣闻轶事。
4.精选几本自己读过的书,准备在班内分享心得。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设置情境
在“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中,“云阅读”活动开展了好书推荐、好书诵读等线上活动,营造了全民参与、全民阅读、全民智学的学习氛围。今天,就让我们从线上走到线下,走进我们班,一起展开我们的活动。
本次活动一共分为“读书之始”“读书之问”“读书之时”三个环节。我们将采用小组积分制,来评选出今日“最佳合作团队”,同时根据每位同学的表现,选出“最佳读书少年”。究竟谁能摘得本次活动的桂冠呢?让我们开始比拼吧!
二、教学新课
【环节一:读书之始】
1.阅读现状我知道
请从课本资料一的图表中,结合资料二的内容和自身阅读状况,说说你的发现和思考。(注意:关注图形、数字、文字之间的关系,读标题、读趋势、读数字、读规律、作比较。)
2.阅读乐趣我体会
提醒学生有序抢答,注意力集中,发言要声音洪亮、表达清楚,听别人发言要有耐心,也可提出发言同学的问题所在。
(1)小组讨论,推选代表回答。
(2)抢答——展示有关读书的名言/名人轶事/优秀文学作品中的精彩语段。
气氛热烈,适当延长抢答时间。各小组长记录组员抢答情况,两位记分员记录各组抢答情况。
【环节二:读书之问】
1.通过调查问卷,引导学生找出与同学的差距,提出问题。
(给出参考句式:通过比对调查结果,我发现……。自己在阅读上的好习惯是……,在阅读中的不足是……。我想通过努力学习改善我的阅读状况,同学们的……习惯我可以学习。)
①做调查问卷,调查班级读书的情况。②以小组为单位,借助调查问卷分工合作,绘制统计图表,分析班级同学的读书问题。③小组推选代表来为全班展示自己组的成果,并且谈谈自己组对所绘制的统计图中涉及的读书问题的分析和感想。④全班其他同学补充自己的认识和看法,找到自己与其他同学的差距并写下来。
2.以采访的形式展开专题研讨会,重点解决“读什么”和“怎么读”两个问题。
①让几位同学来给大家分享自己的读书经验、读书方法、读书感悟。②问题来自学生之中,解决之道也来自学生之中,由学生自己探讨感悟,找到“读书之问”及“读书之法”。
3.制定读书计划。
①个别学生作分享,其他学生倾听并记录对自己有帮助的地方。②大家都比较认可的读书方法,由所提出的学生补充到黑板上。③学生根据研讨结果,写出自己的阅读改进方案。
④找同学来分享自己的方案。
【环节三:读书之时】
书是一扇窗户——高尔基说:“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
书是良药——汉朝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书是阳光——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
读书虽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却能改变人生的厚度;虽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却能改变人生的终点。所以我们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多读书,多读那些可以丰富人生体验,增长人生智慧,对我们学习、成长有益的书,有价值的书。
“腹有诗书气自华”,少年正是读书时。这个“时”,不仅仅是实现自我成长的必需之“时”,也是时代要求的必须之“时”。
活动过程:①引入习近平主席在“世界读书日”的推荐书单。②加深学习,总结活动感悟。
三、布置作业
选择一本书,为自己制定读书计划。
四、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设计采用三个小环节任务驱动,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教学中对课堂和学生进行统筹安排,让学生既可以在真实情境下尽情展示自我,也发挥了教师引导者的力量。带领学生一步步从激发兴趣、发现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整个过程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互助。最后,又引导学生在思想上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升华了本节活动课的主题。不足: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让学生再多分享一些自己看过的好书,互相学习,从而缩小差距不断进步,会使本次活动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