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中国古代史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2024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视频导入:汉武帝后期以来西汉国运转衰
目标导航
标准解读
学习要点:“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专权。
学习提示:初步了解东汉后期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
知识结构
二、东汉中后期的政局动荡
三、黄巾起义
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了解东汉兴衰的基本脉络,知道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等史实。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了解“光武中兴”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及其影响;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知道黄巾起义。
家国情怀:学习东汉的兴衰史,认识到认识到重视民生等措施是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的重要保障。
核心素养
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1、西汉灭亡:
(1)西汉后期统治:
朝政腐败、民不聊生
(2)西汉灭亡:
公元9年,王莽夺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王莽像
材料一:(西汉末)大兴徭役,重增赋敛,征发如雨…(民)饥馑…死于道,以百万数”。
——《汉书 谷永传》
汉
公元25年
公元9年
公元前202年
长安
洛阳
公元220年
西汉建立
新朝建立
东汉建立
西 汉
新
东 汉
东汉灭亡
(先汉)
(后汉)
教学视频:昆阳之战
2、东汉建立:
(1)建立时间:
公元25年
(2)都城:
洛阳
(3)君主:
刘秀
汉光武帝刘秀像
3、光武中兴:
(1)出现原因:
①释放奴婢;
②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
③合并郡县,裁减冗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④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材料: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下诏恢复西汉前期三十税一的赋制。省减刑罚,还多次宣布释放刑徒,即“见徒免为庶民”。
(2)表现:
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集市画像砖——出土于四川广汉
材料:(光武时)马放牧,邑门不闭,政教清明…四夷宾服,家给人足。 ——《后汉书 》
在位皇帝 户数(万) 人口(万)
东汉光武帝 427 2100
东汉明帝 586 3412
东汉章帝 745 4335
东汉和帝 923 5325
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俑,说唱是汉代百戏中的一种,说唱俑又称说书俑。这件俑身材矮胖,表情生动活泼,幽默风趣。雕塑线条简练,技法娴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汉的民间生活气息和地方风貌。
陶院落(模型),在这个院落里,豪强大族的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结合,透露出东汉阶级对立和社会动乱的情形。
二、东汉中后期的政局动荡
二、东汉中后期的政局动荡
1、外戚宦官专政:
皇帝早逝
幼主即位 ,母后临朝
外戚专权,君权旁落
皇帝长大,依靠宦官
诛杀外戚,夺回君权
宦官得宠,把持朝政
教学视频:《三国演义》东汉皇帝频繁轮换
相关史事
外戚梁冀先后立了三个皇帝,独揽朝政20余年。他一家人全都当官封侯,横行霸道,把数千平民当作自己的奴婢,各地上贡朝廷的物品先要送到他家后才敢献给皇帝。年幼的汉质帝不满梁冀专权,说他是“跋扈将军”,梁冀居然令人在面食中下毒,毒死了汉质帝。
材料研读
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这首童谣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政治状况
反映出外戚骄横统治下的政治腐朽,社会不公。
2、豪强大族势力的膨胀
▲东汉绿釉陶水亭
▲东汉车马出行壁画(局部)
豪强拥有私人武装及娱乐生活、出行的写照
3、影响:
[1]导致政治腐朽不堪,社会混乱,人民遭殃;
[2]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三、黄巾起义
三、黄巾起义
1、原因:
(1)根本原因:
朝政腐败,时局动荡
(2)直接原因:
自然灾害频繁
3、发展概况:
(1)时间:
公元184年
(2)领导人:
张角
(3)组织:
太平道
(4)结果:
被残酷镇压,失败。
教学视频:黄巾起义与群雄崛起
4、影响:
重打击了东汉统治,是东汉衰亡的直接原因。
知识拓展
黄巾起义爆发后,地方州郡乱作一团。东汉王朝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改刺史为州牧,派重臣出任州牧,统领地方上的军政事务,地位在郡守之上。此后,州牧的势力逐渐膨胀,甚至不听从朝廷的命令,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州牧割据的局面,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瓦解。
州牧割据
夯实基础
1.公元9年、王莽废孺子婴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至此,距离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西汉存在了( )
A.192年 B.193年 C.210年 D.211年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计算公元前后的年份,把两个年份数字相加,再减去一,因为没有公元0年。故202+9-1=210,C项正确;由此可知,西汉存在了210年,因此,AB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夯实基础
2.光武帝统治时期,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缓和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下列不属于其采取的措施的是( )
A.多次下令释放奴婢
B.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C.机构改革,多设郡县
D.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答案】C
【详解】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他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了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C项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排除ABD项。故选C项。
夯实基础
3.“东汉王朝就是在外威与宦官的打来斗去,皇帝像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的过程中走向灭亡的。”与这句话描述的历史现象有关的是( )
①东汉争夺帝位斗争激烈 ②东汉皇帝在位时间短
③东汉王朝存在时间短 ④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④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皇帝像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的过程中走向灭亡的”可知,东汉时期,争夺帝位的斗争激烈,皇帝在位时间短;根据题干材料“东汉王朝就是在外威与宦官的打来斗去”可知,东汉时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由此可知,①②④与题干描述的历史现象有关,A项符合题意,排除不全面的D项;从题干材料无法看出东汉王朝存在的时间短暂,因此,③不符合题意,排除含有③的BC项。故选A项。
夯实基础
4.农民阶层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最基础、人数最庞大的阶层。纵观历史长河,各朝各代都有大大小小数不清的农民起义。与秦末农民起义相比,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 )
A.创立宗教组织 B.遭到残酷镇压
C.推翻封建帝制 D.建立农民政权
【答案】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创立太平道的张角,经过10多年在社会底层传教,信徒已有数十万人。184年, 经过精心策划,张角等领导黄巾起义爆发。利用宗教发展势力是黄巾起义比较特殊的地方,A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两次起义的区别,遭到残酷镇压、建立农民政权是二者的共同点,排除BD项;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排除C项。故选A项。
中国古代史
谢 谢!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