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中国古代史
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2024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视频导入:何谓学富五车?
目标导航
标准解读
学习要点:造纸术;张仲景和华佗;《史记》;道教和佛教。
学习提示:初步了解古代中医学的成就。
二、医学、数学与农学的成就
三、司马迁与《史记》
一、造纸术的发明
四、道教和佛教
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了解先秦时期天文历法和医学的发展历程;知道青铜器和甲骨文时空概况;知道《诗经》和“楚辞”。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知道了解这一时期的医学成就及其历史影响;了解甲骨文、青铜铭文、其他文献记载和典型器物的史料价值。
家国情怀:认识夏商西周的灿烂文明及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协同合作的精神。
核心素养
一、造纸术的发明
一、造纸术的发明
1、纸的发明:
西汉时期懂得造纸基本方法。
缺点:质量差、
产量低。
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目前发现的世界最早的纸
西汉时有一个叫东方朔的大文学家,此人真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据说有一次,他向汉武帝上一奏本,说起来还真是吓人一跳,这个奏本足足用了三千片竹简,需要两个人才能抬动,汉武帝足足看了一个多月,那个累啊,真是难以形容啊!
2、蔡伦改进造纸术:
(1)时间:
东汉
(2)特点:
扩大原料、降低成本、提高产量、提高质量。
树皮、破布、麻头、旧鱼网
蔡伦像
造纸术的发明和外传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二、医学、数学与农学的成就
相关史事
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扁鹊,已经懂得用针刺、按摩、汤药等多种方法治疗疾病。他总结出来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的早期成就,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
二、医学、数学与农学的成就
1、医学-张仲景:
(1)时间:
东汉末年
(2)主要贡献:
《伤寒杂病论》、“治未病”
(医圣)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书影
2、医学-华佗:
(1)时间:
东汉末年
(2)主要贡献:
“麻沸散”、“五禽戏”
(神医)
华佗
相关史事
《后汉书·华佗传》记载:华佗对他的学生吴普说:
“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销,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他还传授吴普“五禽之戏”,吴普长期坚持,“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
3、数学:
(1)秦简九九表:
简上抄录了较为完整的乘法口诀,反映了秦朝对乘法口诀的推广和应用。
(2)《九章算术》:
总结了东汉以前的数学知识,内容包括解决实际问题的算术、代数、几何等,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数学著作。
4、农学:
(1)概况:秦汉时期,农学有较大发展
(2)代表作:《汜胜之书》
(3)内容:总结了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提出改良土地、适度施肥、合理密植等农业生产方法
三、司马迁与《史记》
三、司马迁与《史记》
1、概况:
(1)成书时间:
西汉武帝时
(2)作者:
司马迁
(3)主要内容:
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
(4)体裁:
纪传体通史
司马迁
教学视频:史家典范——司马迁
2、评价: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①史学成就: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成为后世纪传体
史书的典范;
②文学成就:文笔简洁,语言生动,刻画人物形象
生动,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司马迁采访史迹(想象画)
《史记》书影
材料研读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想一想:司马迁这句名言的含义是什么
固:本来。或:有的人。
泰山:山东的泰山(五岳之一),比喻伟大。
鸿毛:鸟的羽毛,比喻渺小。
司马迁这句名言的含义是:人总会死,有人的死比泰山还重,死得其所,有价值,有人的死比羽毛还轻,无足轻重,没有意义。
问题思考
司马迁曾遭到关押,又受到酷刑,而他在命运的灾难面前却坚忍不拔地写出历史巨著。他的这种精神对我们有什么教育意义
面对艰难挫折、身心摧残,毫不畏惧的精神;为了理想和正义,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
四、道教和佛教
四、道教和佛教
教别 发源地 时间 信仰对象 宗教场所 教义
道教
佛教
印度
西汉后期
佛
寺院
转世投胎,忍受苦难
虔诚信佛,来世幸福
中国
东汉末年
神仙
道观
修身养性,炼制丹药
长生不老,得道成仙
道教的思想来源于战国时期道家思想和神仙方术。职业的道教徒称为“道士”。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相信通过修炼可以长生不老,并炼制丹药,迎合专制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欲望。
道教教主:太上老君
青城山位于今天四川都江堰市,相传是道教的发源地,张陵在此讲道。
白马寺位于今天河南省洛阳市境内,是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被誉为“中国第一古刹”。
教学视频:佛教逐渐融入中华传统文化
佛教四大名山——四川峨眉山
峨眉山万年寺普贤金铜像
佛教四大名山——浙江普陀山
普陀山和观音造像
佛教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
文殊菩萨
佛教四大名山——安徽九华山
九华山地藏菩萨
佛教雕塑——石窟
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
敦煌莫高窟
佛教、道教文学
《西游记》
《东游记》
知识链接
佛教经书中的一些用语, 逐渐融汇到汉语中。如“五体投地”“现身说法”“皆大欢喜”“大千世界”“在劫难逃”“因果”“忏悔”等,都源自佛经。,
知识拓展
农历是中国传统历法的现代版本,它的编算规则可以上溯到公元前104年制定的《太初历》。这种历法是一种阴阳合历,融合了阴历和阳历的主要元素。阴历以月亮的一轮圆缺代表一个月,以朔日(月亮正好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为初一,大月30天,小月29天;其年份分为平年和闰年,平年为12个月,闰年为12个月另加1个闰月。阳历以太阳回到天球上一个参考点(如春分点)的时间为一年( 1回归年),共365天多一点。中国古人把阳历的一年分成24段,每段15天或16天,称之为二十四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古人把排在奇数位置的称为“节气”,排在偶数位置的称为“中气”,它们在今天被统称为节气。《太初历》同时采用了阴历的12个月份和阳历的24个节气,并规定以雨水所在的月份为一月(正月),每个月一定要有一个“中气”。由于两个节气的天数比一个月要多,所以每过几年,就会出现某个月的“中气”跑到下个月的情况。这时就要把这个月作为前一个月的闰月,以恢复月份与节气之间的正常对应关系。中国传统节日和许多民俗都同这种历法有关,所以在正式采用公历后,这种传统形式的历法还在流传,慢慢地就有了“农历” 这个名称。为了方便其中二十四节气的记忆,人们还编成一首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农历与节气
夯实基础
1.下图是甘肃省博物馆镇馆之宝。这幅地图出土时已成残片,上面有用细黑线条绘制的道路、山脉、河流和关隘等图形。考古学家断定该地图是汉文帝或汉景帝时期的地图。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蔡伦改进造纸术使该图得以保存下来
B.图上有道路等图形说明了它完整清晰
C.西汉时纸质书写材料的使用日益普遍
D.西汉时期我国人民已经掌握造纸技术
放马滩纸本地图
夯实基础
1.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这幅地图出土时已成残片,上面有用细黑线条绘制的道路、山脉、河流和关隘等图形。考古学家断定该地图是汉文帝或汉景帝时期的地图。”可知,西汉已经掌握了造纸技术,D项正确;蔡伦改进造纸术在东汉,排除A项;图上有道路等图形说明了它完整清晰与题干“这幅地图出土时已成残片”不符,排除B项;西汉时纸质书写材料的使用日益普遍无关从材料中的得出,排除C项。故选D项。
夯实基础
2.6.在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役中,中医药在防治和救治方面都 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早在东汉时期,就有一位医学家提出 “治未病”理论,并开创了中医临床理论体系,被后世称为“医圣”。这位医学家是( )
A.华佗 B.李时珍 C.张仲景 D.扁鹊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张仲景广泛收集民间药方,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提出在诊断上要辩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提出“治未病”理论,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后世称为“医圣”。C项正确;华佗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创造五禽戏,排除A项;李时珍写成《本草纲目》,总结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我国医药学宝库,排除B项;扁鹊是战国时期医学家,被尊为医祖,排除D项。故选C项。
夯实基础
3.中国古代的佛教与道教,一直是互相尊重、互相包容的。目前许多山上,既有佛教寺院也有道教道观。下列关于这两大宗教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佛教起源于古代印度 B.丝绸之路开通后佛教传入中国
C.道教的创始人是老子 D.都对中国社会和文化影响深远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老子在道教中被称为“太上老君”,而创始人是张道陵,C项符合题意;根据所学可知佛教起源于古代印度,在丝绸之路开通后传入我国,不论是佛教还是道教都对中国和文化影响深远,ABD项说法正确,不符题意,排除。故选C项。
夯实基础
4.《史记·淮阴侯列传》:“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散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在这里,司马迁采用的史学方法是( )
A.档案文献与现场考察结合 B.口述资料与实地探访互证
C.出土简牍与历史文献参校 D.民间传说与墓志铭文比对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余视其母冢”可知,司马迁为了撰写淮阴侯列传,实地探访了淮阴,听取了当地人的口述资料,B项正确;题干材料未体现司马迁对档案文献、出土简牍和墓志铭文的应用,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中国古代史
谢 谢!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