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优选】七上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精品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同步优选】七上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精品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5.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24 23:00: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中国古代史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2024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视频导入:从十六国后期混乱至北魏建立



西晋
十六国
北魏
宋 齐 梁 陈
东汉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东晋
北朝
南朝
三国两晋南北朝更迭概况
前秦
目标导航
标准解读
学习要点: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
学习提示:初步理解民族融合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知识结构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三、北朝政权更替
一、淝水之战
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了解淝水之战有关史实,知道北朝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及北方地区民族交融概况。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了解淝水之战东晋取胜的原因;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作用,凡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愿望的改革必能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家国情怀:认识民族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理解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增强民族认同感。
核心素养
一、淝水之战
一、淝水之战
1、背景:
强大后的前秦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王猛像
2、概况:
(1)时间:
383年
(2)双方:
前秦 VS 东晋
(3)结果:
苻坚大败,退回北方
相关史事:
前秦军队虽然有 80多万,但向南进军时前后千里,战线过长,力量分散,到达前线的只有 30万人。隔着淝水,苻坚远望对岸八公山上的草木,误以为都是晋兵,开始有所畏惧。这一情景被后人描述为“草木皆兵”。淝水阵前溃退后,败逃的前秦士兵,一路上听见风声鹤唳,都以为是晋军追来,因此昼夜不敢停歇。
3、影响:
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想一想:强大的前秦为什么最终会失败?原因有哪些?
材料1:370年车骑十六万灭前燕;
371年步骑七万灭仇池;
373年五万攻取梁、益二州;
374年五万甲士平定叛乱;
376年三十万大军灭代国;
378年十七万人攻取襄阳;
383年战争前,朝臣皆反对出兵。
材料2:苻融哭着对苻坚说出自己最大的心事:鲜卑人、羌人、羯人布满在长安附近一带,他们都是前秦的仇敌,大军一旦东下,关中会发生极大危险。
——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
材料3:出师前,苻坚自恃兵多势强,号称自己的百万大军,“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晋书》
人民厌战战争
民族矛盾尖锐
苻坚骄傲轻敌
知识拓展
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战役 巨鹿之战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淝水之战
流域 黄河 黄河 长江 淮河
时间 前207年 200年 208年 383年
双方 项羽PK秦军 曹操PK袁绍 曹操PK孙刘 前秦PK东晋
结果 项羽胜 曹操胜 孙刘胜 东晋胜
影响 消灭了秦朝军队的主力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前秦统治瓦解,北方重新陷入战乱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建立和统一:
4世纪后期,鲜卑族建立,439年统一北方。
内蒙古嘎仙洞刻石拓片:嘎仙洞遗址摩崖石刻祝文,位于嘎仙洞入洞前厅西侧15米的石壁上,通高90厘米,宽120厘米,共19行,竖行,每行12字至16字不等,全文201个字,对鲜卑民族起源、中国疆域史的研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北魏(386-534年)是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政权,也是北朝第一个王朝。386年拓跋珪建国,后定国号为“魏”,定都城于平城(山西大同),与南朝宋(420-479年)、齐(479-502年)、梁(502-557年)三个时期南北对峙。
相关史事
北魏孝文帝即位时才5岁,由祖母冯太后临朝听政。冯太后进行一系列改革,推动了鲜卑族汉化,促进了民族交融。孝文帝受她的影响很大。冯太后去世后,他继续推行改革。
教学视频:北魏孝文帝改革
2、北魏孝文帝改革
(1)迁都洛阳
→加强了与汉族的联系;促进了洛阳的繁荣。
孝文帝拓跋宏
(467-499年)
知识拓展
北魏迁都以后,洛阳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城内外有许多大的市场,各地名贵特产都集中在这里交易。全城 10 多万户居民中,来自国内外的商人就有上万人。洛阳城西的大市,开市、闭市都以击鼓为号。市内设有专门管理贸易和税收的官吏。城南还有馆舍,专供外来商人居住。城中不少富商大贾“资财巨万”。
北魏时的洛阳
平城:①位置偏北,受柔然扰袭,不便控制整个北方地区,也不利于学习先进的文化。②气候干旱,粮食短缺;③保守势力较大。
洛阳:1、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达,交通便利。
2、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3、迁都洛阳还便于举兵南下,实现南北统一的愿望。
(2)推行汉化政策:
①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说汉语);
②以汉服代替鲜卑服(穿汉服);
③改鲜卑姓为汉姓(改汉姓);
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与汉族联姻);
⑤采用汉族制度、法律(习汉制)。
3、影响:
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北魏封建化进程,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三、北朝政权更替
三、北朝政权更替
西魏     北周
东魏     北齐
北魏
(534~550年) (550~577年)
(535~557年) (557~581年)
(439~534年)
534年,高欢扶植建立东魏政权,定都邺(yè 今河南安阳北)。535年,宇文泰扶植建立西魏政权,定都长安。550年,高欢之子高洋废东魏,建立北齐。557年,宇文泰之子宇文觉废西魏,建立北周。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






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前提: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生活。
2、融合表现:
①生产方式:内迁各族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
②生活习俗: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蒸馍、烙饼(魏晋墓壁砖画)
牧马(魏晋墓壁砖画)
魏晋墓砖画《犁地图》
魏晋墓砖画《采桑图》
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
教学视频: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下的服饰
2、融合表现:
③政治制度: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④思想文化:汉语已经成为北方主要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受到汉族人民喜爱;
⑤民族心理: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百官上朝示意图
北魏陶俑
材料:当时(北魏)所谓胡人汉人,大抵以胡化汉化而不以胡种汉种为分别,即文化之关系较重而种族之关系较轻,所谓有教无类是也。 ——陈寅恪
3、意义:
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北凉·佛、菩萨
北燕·提梁铜腹壶
前秦瓦当
前凉 铜钱
北魏·书法
夯实基础
1.苻坚即位以来,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整顿吏治,加强集权,减赋禁奢,还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抗和矛盾有所缓和。这说明( )
A.民族之间的对立和矛盾已经消失 B.前秦逐渐强大并且统一黄河流域
C.苻坚倡导汉族礼仪促进民族交融 D.苻坚不断提高自身的汉文化修养
【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苻坚即位以来,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整顿吏治,加强集权,减赋禁奢,还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抗和矛盾有所缓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权。前秦皇帝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兴办学校,提倡儒学,缓和了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使民族交融成为大势所趋。题干说明苻坚倡导汉族礼仪促进民族交融。C项正确;民族之间的矛盾得到缓和,没有解决,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前秦统一黄河流域,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苻坚提高自身文化休养,排除D项。故选C项。
夯实基础
2.当你回到498年的北魏的时候,下列现象中,你不可能看到的是
A.在洛阳的街头,人们都穿着汉族的服装
B.在朝廷中大臣在用鲜卑语向皇帝汇报
C.一家人正在举办婚礼,新郎是鲜卑人,新娘是汉族人
D.鲜卑人将自己的鲜卑姓氏改为汉姓
【答案】B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因此498年不可能看到朝廷中大臣在用鲜卑语向皇帝汇报,B项符合题意,选择B项;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迁都后,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以汉服代替鲜卑服,因此在洛阳的街头,人们都穿着汉族的服装,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孝文帝改革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因此会看到一家人正在举办婚礼,新郎是鲜卑人,新娘是汉族人,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孝文帝改革规定改鲜卑姓为汉姓,拓跋改姓为元,因此会看到一位姓元的鲜卑贵族正在学习汉族的礼法,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夯实基础
3.下图为墓葬出土文物,它们反映了鲜卑
族服饰的变化,由此可见,当时( )
A.民族交融加强
B.文化艺术繁荣
C.国家实现统一
D.经济重心南移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中的图片,由图1“头戴风帽,上衣下裤,典型的鲜卑风格”到图2“既有南朝官服元素,又糅合鲜卑服饰款式特征”可知,它们反映了民族交融加强,A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出文化艺术繁荣,排除B项;题干材料与国家实现统一无关,排除C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经济重心南移,排除D项。故选A项。
夯实基础
4.“拓跋魏……一切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代……诸族遂大受汉族之同化……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据此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
A.使北方游牧民族全部实现了封建化
B.有利于中国古代文化重心南移
C.为隋唐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D.大大缓和了激化的民族矛盾
夯实基础
4.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拓跋魏……一切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代……诸族遂大受汉族之同化……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可得出北魏孝文帝改革使各政权效仿,为隋唐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C项正确;使北方游牧民族全部实现了封建化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中国古代文化重心南移从唐朝中期开始,排除B项;材料中未体现大大缓和了激化的民族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
中国古代史
谢 谢!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