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中国古代史
第16课
三国鼎立
2024年部编版历史
七年级上册
新课导入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大批贫民流离失所
政治腐败
黄巾起义
天灾人祸
群雄割据
依靠地方豪强镇压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
时空观念:识读形势图了解东汉末年分裂割据与三国鼎立形成的等基本史实;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经过。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通过史料分析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能够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并学会分析三国鼎立的原因;认识三国鼎立局面的进步性。
家国情怀: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标准在于他是否推动社会进步。
核心素养
知识目标
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思考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本课知识结构
一、官渡之战(P92-93)
二、赤壁之战(P93-95)
三、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P95-97)
一 官渡之战
一、官渡之战
1、背景:
(1)东汉末年,州郡割据、战乱不已;
材料:曹操《蒿里行》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一、官渡之战
1、背景:
(1)东汉末年,州郡割据、战乱不已;
(2)曹操挟天子令诸侯,唯才是举,实施屯田,势力逐渐壮大;
(3)袁绍兵多粮足,实力强大。
袁绍
曹操
东汉末年形势图
曹操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
材料:太祖将迎天子,诸将或疑,荀或、程昱劝之,乃遣曹洪将兵西…天子拜太祖建德将军…太祖遂至洛阳…天子假太祖节钱,录尚书事。洛阳残破,董昭等劝太祖都许。九月,车驾出辗辕而东,以太祖为大将军,封武平侯。
——陈寿《三国志》卷一《武帝纪》
曹操像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是岁用 枣祗 、 韩浩 等议,始兴屯田。”
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而由政府直接组织经营的一种农业集体耕作制度。屯田组织性强,耕地面积大,应用先进耕作方法,劳动生产率较高,财政收入率也较高。
2、概况
(1)时间:
(2)交战双方:
曹操
公元200年
(4)特点:
曹操以少胜多
声东击西、各个击破、袭击粮囤
袁绍
(3)战术:
(5)结果:
歼灭袁绍主力,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PK
许攸
十万人
三四 万人
曹 操
袁 绍
公元200年
官渡
夜袭乌巢,烧毁袁军粮草
以少胜多
乌巢
曹操统一北方后天下形势图
曹操
曹操像
思考:曹操在统一北方
后有何壮心
曹操怀有统一天下的 雄心壮志!
材料:曹操《龟虽寿》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统一北方后天下形势图
曹操
刘璋
刘表
张鲁
刘备
孙权
刘备字玄德。汉远支皇族。东汉末起兵,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军的战争。在军阀混战中,初期四处投奔,以仁义著称,得大量猛将、谋士辅佐,实力较强。
孙权字仲谋。继其父兄孙坚、孙策基业据有江东六郡。他在张昭、周瑜等人的共同支持下,团结旧部,延揽人才,对江东的统治日益稳固。
孙权
刘备
桃园三结义
三顾茅庐像
诸葛亮历史画像
材料:诸葛亮(181-234年), 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东汉末年,隐居隆中,静观世变。207年, 刘备三顾茅庐,他向刘备提出占据荆(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两州,谋取西南各族统治者的支持,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全国的建议,即有名的“隆中对" ,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
合作探究: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这两次战役的主角都有曹操,却出现了不同的结局,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为什么赤壁之战中曹操却以多败少?
官渡之战: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上的优势;招贤纳士,广结人才;实行屯田,使军粮有了保证;在战争中,能谋善断,焚毁袁绍军粮,取得胜利。
赤壁之战:曹操人数虽多,但士兵不习水战;本人又骄傲轻敌;孙、刘联军采用正确战术。
二 赤壁之战
二、赤壁之战
1、背景:
曹操挥师南下,准备进而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2、概况
(1)时间:
(2)交战双方:
曹操
公元208年
(5)特点:
孙刘联军以少胜多
20余万 VS 约5万
孙刘联军
(3)兵力对比:
(6)结果: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诈降、火攻
(4)战术:
PK
视频:赤壁之战
问题思考:明朝人罗贯中写的小说《三国演义》,在描写赤壁之战时有“蒋干盗书”“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诸葛亮借东风”等情节。但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却不见于史书记载, 你如何看待这种不同 说说你的想法。
《三国演义》是历史题材的小说,其中作者为了增强小说的趣昧性,会适当地进行文学创作,在一定程度上让我们对这段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但与真实历史可能会有偏差。
《三国演义》
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
《三国志》
建安十八年( 213年)(孙)权乘大船来观军,公(曹操)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
草船借箭
《三国演义》
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
《三国志》
公(曹操)船舰为备所烧,引军从华容道步归,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赢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华容道
三 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
三、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
1、背景:
(1)曹操:
(2)刘备:
经营关中,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3)孙权:
三国鼎立形势图
曹操
刘备
孙权
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湖南、湖北。
得到湖北、湖南大部分,又占取四川、云贵地区;
2、建立
国名 建立时间 都城 建立者
魏
蜀
吴
220年
洛阳
曹丕
221年
成都
刘备
222年、229年
建业
孙权
曹 丕
孙 权
刘 备
3、发展概况
(1)曹魏:
(2)蜀汉:
重视农业,大力兴修水利。
(3)孙吴:
灌溉工具-
龙骨水车(翻车)
3、发展概况
(1)曹魏:
(2)孙吴:
①造船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
经营关中,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3)蜀汉:
②230年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大陆与台湾联系。
230年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
诸葛亮治理→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
诸葛亮
蜀锦
视频:蜀国铁器与蜀锦
户数 人口 兵力
魏 103万 443万 60万
蜀 28万 94万 10.2万
吴 52.3万 230万 23万
三国实力比较表
1.历史地图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工具。下图所示战役的影响是
A.抵御了来自南方的军事威胁
B.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C.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
D.导致了北方人口大规模南迁
课后巩固
【答案】C【详解】依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指赤壁之战。208年,曹操率领二十万大军与孙刘联军在赤壁展开激烈的交战,周瑜用火攻打败曹军。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北方,不敢轻易南下,刘备攻占四川,并从曹操手中夺得汉中地区,有了立足之地,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进一步稳固。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体现“抵御了来自南方的军事威胁”,排除A;官渡之战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排除B;西晋的“永嘉之乱”导致了北方人口大规模南迁,排除D。故答案为C。
2.“三路军阀在赤壁之战之后,实力便已趋于均衡。在这种情况下,出于不进则退的忧虑,各方都致力于境内的经营与治理,在一段时间内使天下形成了比较稳定有序的状态”材料的主要观点是( )
A.三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分裂的状态
B.三国时期,经济发展促进局部统一
C.三国时期,局部统一利于社会稳定
D.三国时期,政治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课后巩固
【答案】C【详解】材料“实力趋于均衡”指的是局部统一,“稳定有序的状态”则指社会的稳定。结合所学,三国时期虽是乱世,但魏蜀吴局部统一-局面的形成,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故C项符合题意;由材料“实力便已经趋于均衡”说明三国处于局部统一状态,并非大分裂状态,排除A;材料中并没有体现社会经济的发展,排除BD。故选C。
3.“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以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摘自《汉晋春秋》中《后出师表》)这句话中的“臣”所指的我国古代历史人物是( )
A.霍去病 B.诸葛亮 C.周瑜 D.司马炎
课后巩固
【答案】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万世景仰,B项正确;霍去病是西汉人,周瑜是东吴武将,司马炎建立西晋,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中国古代史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