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七律·长征 课件(共5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5.七律·长征 课件(共5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0.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25 12:15: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7张PPT)
字词
等闲 逶迤 磅礴 泥丸
云崖 岷山 铁索 大渡河
等闲 逶迤 磅礴 泥丸
云崖 岷山 铁索 大渡河
岷山
wēi

pánɡ

wán

mín
suǒ

mín


nán
(困难)
nàn
(灾难)
hénɡ
(横向)
hènɡ
(蛮横)
多音字

jìn
(尽力)
jǐn
(尽管)
“律”字的横画较多,不要多写或漏写,注意不同位置横画的长短不同。

下面不要误写成“系”。
导入
八十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奇迹——二万五千里长征。
你对长征有哪些了解?
长征路线示意图
长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1934—1936年由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
5.七律.长征
“七律”是诗体名,它有什么特点?
数一数,这首诗总共几行?每句几个字?
“七律”就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八行,每句七字。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韵可不押韵,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究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对仗。
知题意
一首关于长征的七言律诗
知作者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出生于湖南湘潭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代表作:《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
知写作背景
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的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
之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
本文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前夕写的一首七言律诗
读准字和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5 七律·长征
知结构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读注释,理解诗意
注释
①[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②[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③[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玉树到四川宜宾这一段。
④[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⑤[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中西部。
⑥[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⑦[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理解诗意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诗意】
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一般、平常
我们绝非等闲之辈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高低起伏、绵延不绝的样子。
【诗意】 绵延不断、高低起伏的五岭山脉,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翻腾着的小细浪,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形容气势盛大,广大无边。
而那高大雄伟、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看来也不过像是脚下滚过的小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玉树到四川宜宾这一段。
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滔滔江水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即大渡河,位于四川中西部。
【诗意】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寒意阵阵。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诗意】更加令红军喜悦的是翻过了千里积雪的岷山,个个笑逐颜开。
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遇到的一切艰难困苦,把万水千山都看作是极为平常的事。绵延不断、高低起伏的五岭山,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脚下小小的泥丸。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给人以温暖的感觉;大渡河险桥横架,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晃动着,让人感到寒意阵阵。更加令红军喜悦的是翻过了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知诗意
再读诗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再读课文,说说哪两句诗概括了整首诗的意思?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总起句
长征和红军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长征:艰难险阻
红军:不怕困难、豪迈、豁达
远征难
不怕
只等闲
万水千山
首联以直白的语言、豪迈的语势,开门见山地赞美了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表现了红军战士顶天立地的高达英雄形象,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它在全诗中起总领的作用,奠定了雄浑、博大的感情基调。(重点)
首联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 它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这句诗中的哪个词让我们感受到了红军长征的艰难?
诗人在诗中提到了哪些山、哪些水呢?
五岭 乌蒙 岷山 金沙江 大渡河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万水千山
万水千山
五岭
乌蒙
岷山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红军长征经过11个省,翻越座座大山,跨过多条大河,行程约二万五千里。诗人为什么只选这几座山、这几条河来写呢?
这几座山、这几条河是长征途中最难跨越的,它们只是万水千山的代表。
漫漫征途中,红军战士把哪些“难”视为“等闲”之事呢?
诗中哪几个画面形象地描绘了远征之难?
五岭逶迤、乌蒙磅礴、水拍云崖、
桥横铁索、岷山千里雪
想一想:红军在翻越五岭和乌蒙山的途中会遇到哪些困难?
山高林密、猛兽毒虫、天寒地冻、敌人追击、食物短缺等
面对绵延不绝的五岭和高大雄伟的乌蒙山,
红军是何态度呢?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说意思
2.说修辞
比喻、夸张、对比
自然条件恶劣
3.说内容
4.说精神
主观感受
无畏 乐观
“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都是写自然条件的险恶,“腾细浪”“走泥丸”都是写红军战士的主观感受。
“逶迤”“磅礴”极言山之高大蜿蜒,可这险峻的五岭山和乌蒙山,在红军看来,却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的波浪和脚下滚动的小泥球。
这句运用比喻、夸张、对比,让我们可以体会到红军征服高山、不畏艰难的英雄形象。(重点)
颔联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面对艰难,红军是如此的毫不畏惧、从容不迫!难怪诗人这样赞叹——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仔细读这两句,想一想:云崖为什么会“暖”?铁索为什么会“寒”?
金沙江
巧渡金沙江:金沙江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峭壁,敌人又设重兵把守。敌人本想凭借这道天险阻挡红军北上,消灭红军。然而我们的红军足智多谋,来到金沙江南岸后,运用调虎离山之计,不费一枪一弹,不损一兵一卒,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巧妙地渡过了金沙江。此时此刻,红军战士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高兴、喜悦

请大家一起读一读,读出红军战士此时此刻的心情。
飞夺泸定桥
看到这段视频,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场战斗?
激烈
惨烈
残酷……
这是一场关系到红军生死存亡的殊死搏斗,这是一场激烈、残酷的战斗!战斗结束后,看,这泸定桥的铁索上似乎还残留着硝烟、弹痕和战士们的鲜血。看到这铁索,你的心情怎么样?
难过、悲痛、悲伤……

请大家读一读,读出“寒”所概括的种种心情。
“暖”写出没有伤亡的情况下顺利渡过金沙江的喜悦,是战胜困难时的激动。
“寒”写出了飞夺泸定桥时的悲壮,九死一生。
一“暖”一“寒”既呈现了客观现实,又写出了主观感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暖”“寒”这两个字的妙处在哪里?
千难万险——无论是险恶的山水,还是猛烈的炮火,都无法阻挡红军前进的脚步。因为——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是长征的最后阶段,红军翻越岷山,距离陕北根据地不远了,艰难而伟大的长征胜利在望,与前面的种种喜悦相比,现在的喜悦更胜一筹,因此说“更喜”。
思考:翻越岷山,三军为什么“更喜”?
经历了无数的艰险,只要再翻过岷山,长征就胜利结束了,红军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个个笑逐颜开。
红军的欣喜之情
最后一句以“尽开颜”收篇有什么好处?
以“尽开颜”收篇,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欢腾的喜悦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的最后胜利。以此作结,使全诗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在红军长征经历的千山万水中,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了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渡大渡河、爬雪山这几个场景来写呢?
写法指导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总起句


点面结合
是最典型的画面,足以表现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豪迈壮志以及浓郁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
像这样既有高度的概括,又有典型生动的事例,先概括写再具体写的点面结合方式,我们可以称之为“概括(面)与具体(点)的结合”。
点面结合
主题概括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前夕写下的一首旧体诗,为七言律诗。其中既有高度的概括,又有典型生动的事例;既写了闻所未闻的险山恶水,又写了惊天动地的伟大战斗。诗歌热情地赞颂了红军战士的战斗豪情和不怕艰难困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再读诗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不怕远征难——只等闲(总起)
万水千山
三军过后——尽开颜
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七律·长征
五岭——腾
乌蒙——走
金沙江——暖
大渡河——寒
岷山——喜
结构梳理
一、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逶迤(yǐ) 磅礴(pánɡ)
B.泥丸(wán) 云崖(yá)
C.铁索(suǒ) 岷山(mǐn)
D.尽开颜(jìn) 远征难(nàn)
·
·
·
·
·
·
·
·
B
第2课时
二、背一背,填一填。
红军不怕( ),万水千山( )。
五岭( )腾细浪,乌蒙( )走泥丸。
金沙水拍( ),大渡桥横( )。
更喜岷山( ),三军过后( )。
远征难
只等闲
逶迤
磅礴
云崖暖
铁索寒
千里雪
尽开颜
这首诗围绕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展开叙事,为我们描绘了红军过五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五个典型故事,歌颂了红军战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
千山只等闲 
越乌蒙 
渡金沙
抢大渡
大无畏的革命
乐观主义精神 
翻岷山
1.万水千山只等闲。( )
A.轻易,随便。 B.寻常,平常。
2.乌蒙磅礴走泥丸。( )
A.雄伟壮丽。 B.气势盛大,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
3.金沙水拍云崖暖。( )
A.高耸入云的山崖。 B.云朵下的山崖。
. .
. .
. .
B
B
A
四、给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暖”字表达了红军( )后欢快的心情。
A.飞夺泸定桥    B.巧渡金沙江
(2)“寒”字让我体会到( )
A.天气寒冷,连铁索也寒光闪闪。
B.红军夺取泸定桥时的惊心动魄。
B
B
诗中写五岭山脉高低起伏,绵延不绝,用的词是“______”;写乌蒙山高大雄伟,很有气势,用的词是“______”;可五岭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________”,乌蒙山也只不过是“________”。
五、课内阅读。
逶迤
磅礴
腾细浪
走泥丸
阅读链接
菩萨蛮·大柏地
毛泽东
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
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
今朝更好看。
áo
《菩萨蛮·大柏地》是毛泽东于1933年夏创作的一首词。菩萨蛮,词牌名。大柏地,地名,在江西省瑞金市北部。
此词以欢快的笔调,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大柏地雨后的壮丽景色。
全词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的革命豪情,表达了革命者对战争、对美的看法。
诗意:空中有赤橙黄绿青蓝紫,而谁又在手持这彩虹临空舞蹈?黄昏雨之后又见夕阳,延绵的群山正渐次变得葱茏。想当年在此激战,昔日的弹洞仍留在村庄的壁上,就让它来点缀面前的江山吧,如今看上去却更加美丽。
菩萨蛮·大柏地
毛泽东
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
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
今朝更好看。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朗读课文,试着读出磅礴的气势。背诵课文。
朗读指导:朗读一二句诗时,“不怕”要读出红军不怕难的气概,语气要坚决,充满信心;“远征难”要放慢节奏,字字有力量,读出红军长征中的困难重重。“只等闲”要放缓慢,读出红军战士把长征中的困难当作平常事的平淡语气。
朗读中间四句诗时,对“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金沙水拍,大渡桥横”诗句的前半部分与“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后半部分的语气处理上,要读出
情感的变化,形成对“高大与细小、暖与寒”的鲜明对比。要体现出虽然江河险峻,山峦巍峨,但红军战士却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乐观向上的精神。
朗读最后两句诗时,语调高昂,要读出欢欣鼓舞的语气,尤其是结尾的“尽开颜”三个字,朗读时要一字一顿,高昂有力,形成全诗感情的最高峰。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读一读,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动的小泥球。诗人把崇山峻岭看作是“细浪”和“泥丸”,表现了红军对高山的征服,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表达了诗人对红军的赞颂。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江两岸尽是悬崖峭壁,湍急的水流拍击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一“暖”一“寒”,对比鲜明,表现了红军战士对水的征服,既写出了天气状况,又写出了战士们的心理感受;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时的惊心动魄,充分突显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的英雄形象。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